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常规的基于叠后地震资料的地层Q值补偿方法受数据平均效应的影响,Q值估算精度较低,导致保真性差,而HHT时频分析可以反映出信号的局部信息,基于以上原因,提出一种基于HHT方法的地层Q值补偿方法。首先应用HHT分频技术将浅层、中深层地震数据分成不同的频率范围,得到不同目标层频率尺度的地震数据;然后在HHT时频域内通过谱比法提取Q值;最后分别进行地层Q值振幅补偿和相位补偿。该方法针对不同的目标地层将地震数据分解成不同的频率尺度,避免了不同频率成分之间的干扰,而且可针对性处理目标层的频率信息,提高了地层Q值提取的稳定性。模型试算和实际资料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对振幅和相位进行补偿,使中深层反射波形得到恢复,主频提高,频带展宽,地震资料的品质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2.
多子波地震道分解是一种新的地震道分解技术,它是以分解算法将地震道分解成不同形状,不同频率的子波。利用多子波地震道分解等技术,对东海平湖油气田花港组油藏地震数据体进行多子波地震道分解与重构、频谱衰减和数据体波形分解等应用研究,找出了与钻井资料吻合,并含有地质意义的属性,勾画出该地区主要油藏的含油气范围和有利目标,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地震属性可以由多种地震子波的特征来定义。并且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选择叠前地震数据特征可提供丰富的诸如偏移和方向的资料,此次研究中,我们将限制叠后地震数据以提取地震属性,叠后地震数据可以通过子波特征和瞬时特征来分类。  相似文献   

4.
受地震资料分辨能力的限制,薄储层、微小断层等小尺度地质体刻画始终是困扰油田精细勘探与开发的难题之一。基于匹配追踪算法的频谱分解反演技术为提高地震综合解释精度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该技术在高精度频谱分解基础上不依赖于先验模型及解释层位等约束,基于叠后地震数据体可直接反演并得到地震反射系数序列。该数据体具备很高的分辨能力,作为基础数据在地层层序细节刻画、薄储层及小断层等微小地质目标识别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该技术在渤海数个油田中进行应用并取得较好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东海陆架盆地是中国近海最大的边缘海盆地,其地下地质结构较为复杂,地震剖面的中深层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常规的地震波能量补偿技术很难获得有效的地层信息,从而制约了东海陆架盆地中深层构造结构研究及中深层油气勘探。基于此,本文利用基于小波分频的地层Q值补偿技术,该技术针对东海陆架盆地中深层地震资料的频率特点,逐点进行小波分频处理,得到目标频率信息的地震数据,在此数据基础上利用小波域谱比法计算地层Q值,避免了其他频率信息对提取Q值的影响,提高了Q值提取的稳定性,最后进行地层Q值的振幅和相位补偿。模型和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有效地补偿了东海陆架盆地中深层地震资料的振幅和相位,提高了主频,展宽了频带,从而提高了中深层地震资料的质量,有利于后期地震资料的反演。  相似文献   

6.
在海洋地震资料处理中,由于检波点空间分布不均匀造成的采集脚印现象会影响地震资料成像,特别是对双源单缆方式采集的三维地震数据影响更为明显。通过对海上某区双源单缆方式采集的天然气水合物三维地震数据采集脚印形成原因及特点的详细分析,最终分别在叠前采用子波处理、潮汐、水速校正、面元中心化方法,叠后采用频率、波数域滤波的方法压制采集脚印。通过以上关键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双源单缆方式采集的三维地震数据的信噪比和分辨率,采集脚印从时间切片和剖面上均有了明显衰减,而且实现了最大限度的保持振幅、频率、相位属性。为精细刻画、描述地质构造形态和预测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分布及有利富集区带,提供可靠的地震资料。  相似文献   

7.
在利用地震属性进行储层预测的过程中,由于地震数据受地下断裂或裂缝的影响,高频信息部分振幅损失严重,使得储层预测结果经常不能与真实储层的发育情况相吻合。提出利用地震数据的低频部分提取属性来预测储层,无论是在理论数据的试算还是在实际地震资料的应用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指导了地震解释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地震反演综合应用了测井资料在垂向上的分辨力和地震资料在横向上的连续性以及所包含的丰富的岩性和物性信息,把界面性的地震数据转换成岩层性的测井数据,使其能与钻井、测井直接对比,并以岩层为单元进行地质解释,研究储层特征的空间变化,描述储层的分布特征,为勘探开发提供重要依据。在西江24-3油田的应用中对比各种反演方法的适用性,举例介绍了针对复杂地质情况时反演应用的关键技术环节。根据工区的已知钻井等地质资料,利用反演波阻抗数据体对工区进行了研究,并对储层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9.
表面多次波压制(SRME)技术是目前应用效果较好的多次波衰减技术。在介绍多次波类型和常见压制方法的基础上,引出SRME方法。基于平面波传播模型讨论SRME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针对实际地震数据的迭代预测和减去方法,结合该技术的特点给出实际地震数据应用流程。澳大利亚Timer Sea地区海洋地震资料应用实例表明SRME这种数据驱动的表面多次波压制方法非常实用,尤其对崎岖海底多次波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南海南部礼乐海区以其丰富的油气资源储备成为我国油气勘探的后备区,目前勘探程度低,地震资料较少,仅有少量的二维地震资料。由于该区地形复杂、水深变化范围大,因此在地震数据中发育着多种类型的干扰波,加之该批数据道数少、信噪比低,上述因素都成为高分辨率处理的难点。针对该区地震数据的特征,采用多种手段的真振幅恢复技术以及异常振幅压制等预处理方法;采用串联反褶积提高了资料的分辨率;根据多次波的类型分别采用τ-p域预测反褶积、速度滤波、内切除等组合方法压制多次波。从资料处理的效果来看,使得浅、中、深层能量得到平衡,多次波等各类干扰波得到了较好的压制,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都得到了提高,最后得到了高分辨率的地震剖面。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东海区海洋防灾减灾业务的拓展,海洋观测体系日益扩大,且实时观测资料均已实现24小时不间断地采集与传输。为了能将如此庞大的实时数据及时服务于预警报工作,需要东海预报中心的实时观测数据库系统实现不间断运行。东海预报中心出现过因服务器主机异常而导致的数据库宕机,造成业务系统的瘫痪。本文的双机热备解决方案成为提高东海预报中心实时观测数据库安全性的重要措施,能够保证在无人值守的环境下,主服务器出现故障时提供实时切换,可大大减少因服务器软硬件故障带来的数据库业务中断,提高系统平台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引入RNN的升级算法LSTM神经网络技术,建立了一套海量数据、高精度的自动拾取地震资料初至流程。相比于其他神经网络方法,LSTM神经网络能够提取数据的时序特征,加强学习初至前噪音时序特征,从而提高初至拾取的精度,为地震资料的初至拾取提供一套新的思路。首先设计样本制作过程并建立、训练模型,通过模拟资料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应用于胜利油田浅海与西部山地地震勘探资料的初至拾取,取得理想效果,证明LSTM神经网络初至拾取具有较高的精度与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海洋地震资料高分辨率宽频处理的要求,也为了克服常规谱白化、反Q滤波等方法无法同时增强时域和频域局部细节的不足,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HHT)的谱白化方法对海洋地震资料进行高分辨率处理应用研究。对地震记录进行固有模态分解(EMD),得到不同尺度的IMF分量;再利用常规谱白化方法对每个分量根据瞬时频率进行合理的振幅均衡;将均衡后的IMF分量进行反变换重构地震记录,从而得到高分辨地震数据。通过理论模型和实际地震资料实验,与常规谱白化方法的对比分析,表明该方法信号局部时频刻画能力以及相对振幅保真性优于常规方法,同时表明此方法能够有效增强地震信号时域和频域的分辨率,使地震剖面更为连续和清晰,并具有较高的信噪比。  相似文献   

14.
速度分析是地震数据处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基于各向同性假设的传统速度分析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但是地下地质体存在不同程度的各向异性,而且现代海洋地震勘探逐步向深层勘探发展,拖揽长度不断增加,使得地层各向异性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对琼东南海域进行高密度各向异性速度分析技术的应用,同时扫描得到速度和各向异性参数,提高了速度分析的密度和精度,解决了远偏移距无法拉平问题,改善了地震资料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前海图制图资料呈现多来源、多标准多格式且与海图标准数据互不兼容的特点,为解决海图制图过程中各类资料的使用问题,主要从转换规则库结构、规则设计、规则验证三方面进行研究,设计实现了扩展性强、灵活度高的规则库,能够支持各种类型海图矢量资料向海图标准数据转换。经过实践验证,规则库已支持5种海图矢量资料,各类矢量资料转换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6.
涠西南凹陷断层广泛发育,砂体分布及连通性复杂,受常规地震资料所限,地震成像不清、砂体识别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在涠西南复杂断块油田首次引入了技术上较为先进的逆时偏移处理技术,发挥该技术能解决地震波传播多路径问题的优势,以提高地震资料的成像质量。通过充分的处理流程、方法及参数试验,建立精确的速度模型,将逆时偏移技术应用到涠西南油田,有效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品质,实现了小断层刻画和单砂体精细雕刻,并在油田开发过程中证实了该研究成果更为可靠,为今后类似油田的挖潜调整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7.
位于马来盆地与西纳土纳盆地交汇处的研究区上新统?更新统发育复杂的浅海、海陆过渡相水下分支河道体系,常规的地震资料无法进行精细识别刻画。通过对叠后地震资料进行希尔伯特?黄变换,提取了地震资料高频分量,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有效识别了薄层砂泥岩交互特征和细微沉积体。通过对高频分量进行瞬时属性提取,明确了目的层段水下分支河道的平面展布特征。与常规叠后地震属性相比,经过希尔伯特?黄变换后的叠后地震资料提取的瞬时属性显示了更多沉积体系的细节特征,为水下分支河道的内部结构、发育期次、切割关系等时空演化研究提供了更高分辨率的地震数据。  相似文献   

18.
岛礁为国际科学研究前沿,其内部结构是揭示深海地质演变、古环境古气候变化等科学问题和解决岛礁建设、人造岛礁等工程问题的关键。西沙永乐环礁历经南海地质演变过程,发育了世界最深海洋蓝洞,为我国岛礁研究重点区域,但受限于探测手段和成像方法目前尚未窥得其内部结构。以西沙永乐环礁为例,利用3.125m道间距高分辨地震探测试验数据,开展岛礁地震资料特征分析,探索岛礁地震资料处理流程和岛礁地震处理方法,提升岛礁地震资料信噪比、分辨率和成像准确度,获取反映岛礁内部结构的高精度地震成像剖面。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岛礁地震资料处理流程在海底珊瑚礁绕射波偏移归位、岛礁内部浅层结构和深水盆地区域地震同相轴刻画方面具有优势,将为我国下一步的南海岛礁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前碎屑岩储层地震解释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是由于地震资料分辨率不足带来的多解性。根据碎屑岩储层特征主要受控于沉积相的基本特点,提出了"相控储层预测"的解释方案,即高分辨率目标处理与储层预测技术结合、地质沉积演化分析与储层预测技术结合。该研究思路的核心就是在充分挖掘地震资料潜力的基础上,将地质和地震方法结合起来,遵循整体规律到局部雕刻的储层预测思路,可以避免因地震资料分辨率不足带来的多解性问题,提高地震储层预测解释的精度,有效地服务于勘探开发。通过亚诺斯盆地A油田碎屑岩储层预测实例展示了该解释方案的应用效果,充分证实了其可行性及有效性;最后提出了碎屑岩储层预测解释方面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潘长宁  赵学辉  杨迪武  方卯发 《海洋学报》2010,32(10):6814-6818
运用全量子理论并结合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处于真空库和热库中原子系统的偶极压缩特性,讨论了原子的初态以及热库的平均光子数对原子偶极压缩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真空库中,初始处于基态和激发态的叠加态原子,当激发态的粒子布居概率少于基态时,原子的偶极压缩无限接近于零而永远不消失;反之,原子的偶极压缩将在有限的时间内消失;热库中,不管原子初始处于什么态,其偶极压缩都在有限的时间内消失,并且随着热库的平均光子数的增大而消失得越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