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养殖水环境中的离子浓度会因气候和季节的变化发生波动,对凡纳滨对虾的摄食、存活和生长产生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Ca~(2+)/Mg~(2+)保持在1∶3左右,以恒定Ca~(2+)浓度150 mg/L、Mg~(2+)浓度450 mg/L为对照组(CC0组),4 d为一个离子浓度波动周期,分别以Ca~(2+)浓度100 mg/L、Mg~(2+)浓度300 mg/L和Ca~(2+)浓度45 mg/L、Mg~(2+)浓度135 mg/L为离子浓度波动处理组(CCM1组和CCM2组),研究Ca~(2+)、Mg~(2+)浓度波动对凡纳滨对虾稚虾生长和鳃中能量代谢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Ca~(2+)、Mg~(2+)浓度波动对凡纳滨对虾稚虾的存活无显著影响。在CCM1组中,对虾的食物转化效率(FCE)、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CC0组和CCM2组对虾(P0.05),蜕皮率也达到最高,但蜕皮率与其他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检测出的21种能量代谢物质中,丙酮酸等3种能量代谢物含量随水体Ca~(2+)、Mg~(2+)浓度波动幅度的升高而降低,且在CC0组对虾体内含量较高;草酰乙酸等4种能量代谢物含量随水体Ca~(2+)、Mg~(2+)浓度波动幅度的升高而降低,且在CCM1组对虾体内含量较高;NAD+等14种能量代谢物含量随水体Ca~(2+)、Mg~(2+)浓度波动幅度的升高而升高。其中,NADP+、环腺苷酸、丙酮酸和α-酮戊二酸的含量变化达到显著水平(P0.05)。研究结果表明:周期性Ca~(2+)、Mg~(2+)浓度波动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具有生长差异,且在能量平衡上产生积极响应。适宜范围内的Ca~(2+)、Mg~(2+)浓度波动,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这与其能量储备和平衡相关。  相似文献   

2.
从红树林根际土壤中筛选出一株产纤维素酶的革兰氏阳性菌,通过形态、生化特征及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其产纤维素酶能力进行分析,发现该菌株所产纤维素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5°C,最适p H为6。酶学性质分析发现,在反应温度为55°C时,该菌株产生的纤维素酶稳定性最好,保温120min后仍具有80%以上的相对酶活力;在p H为5—7时,酶活性相对稳定,相对酶活力均维持在80%左右。Cu~(2+)对该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Zn~(2+)、Fe~(3+)、Mg~(2+)、Ca~(2+)、Fe~(2+)、Mn~(2+)和Co~(2+)均对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研究显示这株芽孢杆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该菌株在水产饲料添加剂中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更好地利用交尾雌虾,采用温差刺激、药物刺激对养殖交尾雌虾和海捕交尾雌虾进行蜕皮实验,使交尾雌虾的精荚随蜕皮而脱落,然后对蜕皮对虾再次进行精荚移植,来建立特定杂交组合的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家系。实验结果表明,养殖交尾雌虾蜕皮实验中,在只有温差刺激的条件下,对虾蜕皮率为30%,且对虾成活率为100%,说明温差刺激在保持对虾较高存活率的情况下,可以促使中国对虾蜕皮;在温差刺激的基础上进行药物刺激,不同茶籽饼质量浓度梯度下对虾的蜕皮率存在显著差异,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对虾蜕皮率也随之增加,3个茶籽饼质量浓度(30,60,90 g/m3)下的对虾蜕皮率分别为40%,60%,70%,茶籽饼质量浓度为0的对虾蜕皮率与60,90 g/m3质量浓度下的对虾蜕皮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对虾的死亡情况看,当药物质量浓度达到90 g/m3时,对虾出现死亡,经x2检验表明,90 g/m3质量浓度与0~60 g/m3质量浓度下的对虾死亡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海捕交尾雌虾蜕皮实验中,对虾蜕皮率不高,只有在药物质量浓度为30,90 g/m3条件下才有对虾蜕皮,蜕皮率仅为20%,10%;每个药物浓度下均有对虾死亡,死亡率随着茶籽饼质量浓度升高而升高,不同药物浓度下的对虾死亡率存在显著差异。对蜕皮后雌虾进行精荚移植,共获得18个中国对虾家系,平均受精率和平均孵化率分别为51.2%,88.6%。本研究通过对交尾雌虾进行蜕皮后再交尾,获得了不同杂交组合的中国对虾家系,为进一步的中国对虾家系选育工作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在单种培养和混合培养2种培养方式下,研究不同Fe~(3+)浓度(0.98、1.95、3.9、7.8mg/L)对盐生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和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生长及种间竞争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单种培养条件下,盐生杜氏藻和三角褐指藻在Fe~(3+)浓度为1.95mg/L处理组中的最终细胞密度和平均比生长速率均大于其它3个处理组;米氏凯伦藻的最终细胞密度和平均比生长速率在Fe~(3+)浓度为7.8mg/L处理组中最大。混合培养条件下,盐生杜氏藻在Fe~(3+)浓度为0.98mg/L处理组中的最终细胞密度和平均比生长速率均大于其它3个处理组,最终细胞密度占总细胞密度的54.2%;三角褐指藻在Fe~(3+)浓度为1.95mg/L、3.9mg/L和7.8mg/L处理组中的最终细胞密度和平均比生长速率均大于0.98mg/L处理组,最终细胞密度占总细胞密度的百分比分别为53.6%、58.1%和58.2%;在4个Fe~(3+)浓度处理组中米氏凯伦藻的最终细胞密度和平均比生长速率均显著小于其它2种微藻。研究表明,混合培养时,在Fe~(3+)浓度为0.98mg/L处理组中盐生杜氏藻具有竞争优势,在Fe~(3+)浓度为1.95mg/L、3.9mg/L和7.8mg/L处理组中三角褐指藻具有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海水和淡水养殖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对温度突变和非离子氨的耐受性,设置了温度突变和非离子氨胁迫2组急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养殖条件、温度突变和时间三者交互作用对凡纳滨对虾存活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当温度由22℃分别突变到7、12和37℃时,2种养殖条件下对虾的存活率均随突变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海水养殖对虾高、低温突变幅度均不宜超过10℃;淡水养殖对虾高温突变幅度不宜超过10℃,低温突变幅度不宜超过5℃。淡水养殖对虾对低温的适应能力低于海水养殖对虾,对高温的适应能力高于海水养殖对虾。(2)非离子氨浓度、养殖条件和胁迫时间对对虾的存活率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且三者的交互作用显著(P<0.05);非离子氨对海水养殖对虾的96hLC50和安全浓度SC分别为1.612和0.161mg/L,对淡水养殖对虾的96hLC50和安全浓度SC分别为0.629和0.063mg/L。各时间点的LC50均是海水养殖对虾高于淡水养殖对虾。海水养殖对虾对非离子氨的耐受能力高于淡水养殖对虾。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墨吉明对虾弧菌病的防控方法, 本文通过人工注射感染的方式, 研究不同数量哈维 氏弧菌及在不同温度、盐度、pH、不同硝酸氮、亚硝酸氮和氨氮浓度条件下哈维氏弧菌对墨吉明对 虾的致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当人工感染哈维氏弧菌数量为3.16×108 CFU 时, 24 h 内对虾累计死 亡率为96.67%; 哈维氏弧菌数量为3.16×106 CFU 以上, 实验结束时, 对虾累计死亡率都超过了 50.00%.在20-32℃ 范围内, 随着温度升高哈维氏弧菌致病力增强, 并且低温组(20℃ 实验组与 26℃ 实验组)对虾累计死亡率显著低于高温组(32℃ 实验组)(P<0.05).在温度为(24±1)℃ 时, 盐度为 20 时对虾累计死亡率处于较低水平; 在温度为(24±1)℃, 盐度为(22±1)时, 96 h, pH 为8.0 时对虾 累计死亡率最低, 并且与另外两个实验组差异显著(P<0.05); 温度为(24±1)℃, 盐度为(22±1), 硝 酸氮对感染哈维氏弧菌的墨吉明对虾有胁迫作用; 在亚硝酸氮浓度(1.0-10.0 mg/L)、氨氮浓度 (0.5-1.5 mg/L)范围内, 哈维氏弧菌对墨吉明对虾的致病性, 随着浓度升高而增强。本实验为墨吉明 对虾弧菌病的防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试验以半透膜法收集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De株的胞外产物(extracellular products,ECP),以匀浆离心法提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成虾的肝胰腺和肠道消化酶,将芽孢杆菌胞外产物和对虾消化酶按体积比10∶90混合,采用体外分析法研究在不同温度、pH及胞外产物添加量等条件下胞外产物对对虾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共设A、B、C、D、E 5个试验组,每组三个平行.其中空白组A为地衣芽孢杆菌的胞外产物,试验组B、C组分别为添加了胞外产物的对虾肝胰腺消化酶、肠道消化酶,对照组D、E分别为未添加胞外产物的对虾肝胰腺消化酶和肠道消化酶样品.温度为20~40℃时试验组B、C的淀粉酶活性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肝胰腺淀粉酶和肠道淀粉酶的活性分别提高了25.9%和19.3%,但该温度要远低于芽孢杆菌胞外淀粉酶的最适温度60~90℃.在pH为5~6时,试验组B、C的淀粉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虾肝胰腺淀粉酶和肠道淀粉酶的活性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33.3%和122.2%,而该pH同样要低于芽孢杆菌胞外淀粉酶的最适pH值(6~9).此外,研究还表明试验组的淀粉酶活性随胞外产物添加量的升高而降低,即胞外产物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抑制对虾内源淀粉酶的生物学活性.从本研究看,地衣芽孢杆菌胞外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对虾的淀粉酶活性,而当胞外产物活性高于0.02 U/mg蛋白质时,对虾淀粉酶活性将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8.
在不同浓度和不同温度条件下,观察了丁香酚麻醉后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的麻醉状态和苏醒状态,同时测定了麻醉后的对虾在不同离水时间条件下复苏所需要的时间,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对虾在15 min内耗氧量的变化的研究,探讨了丁香酚对日本囊对虾呼吸中枢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本囊对虾进入麻醉状态所需的时间随丁香酚浓度的升高而缩短,随麻醉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苏醒所需时间随丁香酚浓度的升高而延长,随麻醉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苏醒后第4天各实验组日本囊对虾存活率均为100%。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在200 mg/L质量浓度下,随着温度的增加,对虾复苏所需时间减少无差异。在相同离水时间下,日本囊对虾的复苏时间随着丁香酚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长。在100、150、200 mg/L不同质量浓度组中,随着离水时间的延长,对虾复苏时间也显著增长。麻醉中,最适丁香酚质量浓度为100 mg/L。丁香酚在不同实验温度和浓度条件下均能显著降低日本囊对虾的呼吸代谢,降低耗氧量,对日本囊对虾具有很好的麻醉效果,是一种合适、安全的麻醉剂。  相似文献   

9.
以枪乌贼的骨骼组织羽状壳为原料 ,设计正交实验分析了碱液浓度、温度和时间对壳聚糖脱乙酰度和粘度的影响 ;对枪乌贼羽状壳制备的壳聚糖的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以羽状壳制备的壳聚糖特点是具有较高的粘度 (3890 m Pa· s) ,颜色为浅黄褐色 ,可免除脱钙脱色环节。在碱液浓度为 4 5 % ,温度为 90℃ ,反应时间为 4 h的条件下 ,可得到较好品质的壳聚糖产品  相似文献   

10.
前期筛选获得一株海洋源Bacillussp.CAMT22370高产葡萄糖氧化酶菌株,本研究进一步通过离子交换及分子筛层析使Bacillus sp. CAMT22370葡萄糖氧化酶纯化了2.12倍,酶活得率32.37%,比活力达到8.47 U/mg,分子质量约为50 kDa。酶学特性研究表明,此酶在低温下有较好的催化活性,最适温度为30℃,超过30℃时酶活迅速下降, 45℃保温2 h活力降至75%左右;最适pH为6.0,在5.0以下和7.0以上时酶活迅速降低, 9.0时损失35%; Ca~(2+)和Mn~(2+)有明显激活作用, Na~+和Zn~(2+)有轻微激活作用, K~+和Mg~(2+)对酶活无显著影响,而Fe~(2+)、Fe~(3+)和Cu~(2+)对酶活有明显抑制作用,酶动力学参数Vmax及Km值分别为26.85 (μmol/(L·min))和109.26 (μmol/(L·min)),以上酶学特性与现有酶制剂存在明显不同,研究结果为该葡萄糖氧化酶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11.
凡纳滨对虾对东北碳酸盐型半咸水的适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急性毒性实验法,研究了碱度和pH对凡蚋滨对虾幼虾的毒性效应,观察了幼虾在东北地区碳酸盐型半咸水水域的生存能力。结果表明,pH为8.03~8.37时,碱度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的24,48和96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2.92,11.16和10.67mmol/L,生存的安全浓度(SC)为2.50mmol/L。碱度为5.37~42.06mmol/L时,pH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的24,48,72和96h半致死值(LpH50)分别为9.26~8.64,9.14~8.62,9.10~8.80和9.00~8.80。幼虾在碱度为38.78mmol/L、pH为9.41、盐度为3.29的天然半咸水水域存活5~9h。认为高碱度、高pH是东北地区碳酸盐型半咸水水域移植凡纳滨对虾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内脏为材料,分别通过30%和80%饱和度(NH_4)_2SO_4沉淀分级分离、葡聚糖凝胶柱Sephadex G-200层析、以及离子交换柱DEAE-32层析,从而获得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EC3.2.1.52,NAGase),经PAGE检定达到电泳纯,酶的比活力为505.21 U/mg。SDS-PAGE显示一谱带,测得该酶蛋白亚基分子量为121.5kDa,等电聚焦电泳法测得酶的等电点pI为6.01。以pNP-β-D-GlcNAc为底物,研究NAGase催化反应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中国鲎NAGase的最适pH、最适温度、K_m和V_(max)分别为5.4和55℃、0.421 mmol/L和13.158μmol/L·min~(-1);酶在pH=4.5~7.0范围内较稳定,在20~50℃之间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酶在276nm波长处有紫外吸收峰,在232.2nm波长的内源荧光激发下,酶内源荧光发射光谱峰在330.9nm波长处。Na~+,K~+和Li~+对NAGase活力没有影响,Ca~(2+)、Ba~(2+)和Co~(2+)对NAGase有不同程度的激活作用,Co~(2+)对NAGase的激活作用较大,5mmol/L Co~(2+)能使NAGase活力提高41.67%;Mg~(2+)、Cu~(2+)、Zn~(2+)、Mn~(2+)、Fe~(3+)、Al~(3+)、Pb~(2+)、Ag~+、Cd~(2+)和Hg~(2+)等10种金属离子对NAGase活力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5mmol/L Cd~(2+)可使酶活力丧失85.60%,而Hg~(2+)对酶的抑制作用最强,0.1mmol/L Hg~(2+)可使酶活力丧失90.10%。EDTA对酶活力没有影响,推断中国鲎NAGase属于非金属酶类。  相似文献   

13.
盐度和Ca2+浓度对中国明对虾稚虾耗氧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森  王芳  穆迎春  董双林 《海洋科学》2006,30(12):92-96
设计双因子实验研究了水温25.0℃±0.5℃下,盐度(5,15,30)和Ca2 质量浓度(175,350,700,1 400,2 800 mg/L)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稚虾耗氧率的影响,实验对虾的湿体质量为0.301 g±0.041 g。实验结果表明:(1)不同盐度下,中国明对虾稚虾耗氧率的大小顺序为R5>R30>R15。其中,盐度15下对虾的耗氧率显著低于盐度5和30下的耗氧率(P<0.05);(2)不同Ca2 质量浓度下,中国明对虾稚虾耗氧率的大小顺序为R2 800>R175>R700>R1 400>R350。其中,Ca2 质量浓度为350 mg/L组对虾的耗氧率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组,Ca2 质量浓度为2 800 mg/L组对虾的耗氧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而Ca2 质量浓度为175,700和1 400 mg/L组间对虾的耗氧率差异不显著(P>0.05);(3)盐度和Ca2 质量浓度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中国明对虾稚虾的耗氧率(P<0.05)。  相似文献   

14.
循环水养殖系统在凡纳滨对虾种虾养殖中应用较少,本研究应用循环水养殖系统养殖凡纳滨对虾种虾,设定4个不同的养殖密度(30、40、50、65尾/m2),初始体重:(0.102±0.008)g,研究凡纳滨对虾种虾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生长情况。养殖期间定时对对虾体重和水体指标(氨氮、亚硝酸氮、pH、水温、微生物)进行分析测定。通过对各项数据分析表明:低密度组(30、40、50尾/m2)凡纳滨对虾体重增长较快,各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3.83±0.03)%、(3.87±0.01)%、(3.81±0.03)%,绝对增重率分别为(0.201±0.009)、(0.214±0.004)、(0.194±0.009)g/d,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密度组(65尾/m2)的凡纳滨对虾体重增长较慢,特定生长率和绝对增重率分别为(3.41±0.02)%和(0.107±0.004)g/d,该结果与低密度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低密度组中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的水质指标要优于高密度组,4个密度组中氨氮、亚硝酸氮、绿菌均维持在安全浓度范围内,仅仅黄菌数量略高。综合分析,采用该养殖系统养殖凡纳滨对虾的最优密度为50尾/m2。因此,本研究可为循环水养殖系统养殖凡纳滨对虾种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虾蛏串养模式作为海水围塘养殖坚持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模式,已在福建沿海地区推广,取得明显效果,但目前适宜于该模式下的虾蛏数量配比尚不清楚。在实验室内,通过设立LP组(虾蛏数量配比1︰3)、MP组(1︰5)、HP组(1︰7),模拟虾蛏串联养殖模式,对虾和缢蛏分别投喂颗粒饲料、微绿球藻和角毛藻,并对虾蛏生长特性、养殖环境水质因子、消化与免疫指标、环境与蛏内脏团微生物群落进行探究。结果表明,LP组和MP组虾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HP组。LP组和MP组对虾增重率分别为43.88%、41.91%,缢蛏增重率分别为29.30%、29.40%。水质营养盐浓度开始总体升高达到峰值后总体下降。虾蛏对环境反应不同,缢蛏中淀粉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显著,对虾则是胰蛋白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显著。RDA分析表明,总氮、活性磷酸盐是影响微生物群落关键因素。16S rRNA分析表明,虾蛏不同数量配比对养殖环境以及缢蛏内脏团有较大影响,与LP组相比, MP组和HP组微生物种类更多,且参与氮磷循环的微生物丰度增加。当虾蛏数量配比为1︰3或者1︰5时,虾蛏能良好生长且串养系统养殖环境能起到改善作用。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6.
本次综合调查共计四个航次,海洋沉积调查参加了第一(6月)、第二(9月)航次,本章只限于表层沉积物的取样及拖网取样。在现场进行了pH、Eh、Fe~(3+)/Fe~(2+)的测定。由于测定过程中样品与空气接触达半小时以上,Eh值受歪曲。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肌肉注射和行为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注射多巴胺(DA)和5-羟色胺(5-HT)对对虾争胜行为的研究,比较分析了注射多巴胺(DA)和5-羟色胺(5-HT)对日本囊对虾(Penaeus japonicu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争胜行为的影响。多巴胺注射浓度为2×10~(-3)mol/L、2×10~(-4)mol/L,5-羟色胺注射浓度为2×10~(–5)mol/L、2×10~(–6)mol/L,以生理盐水为对照,各设3个平行组。检测注射1h后对虾体内的DA、5-HT含量,分析比较注射DA、5-HT前后及不同对虾种类争胜行为的差异。结果表明,注射多巴胺后三种对虾间的争斗显著增加,HDA比LDA更易激发对虾间的争斗,同种对虾在注射不同浓度多巴胺后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0.05);相较于对照组,南美白对虾、日本囊对虾、中国明对虾在注射低浓度多巴胺后,对虾平均争斗次数分别增加13.8%、11.1%、21.8%,高浓度多巴胺组分别增加91.0%、64.0%、68.5%;对虾平均争斗次数随着DA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平均优势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随着5-HT浓度的增加,对虾的平均争斗次数随之减少,相较于对照组,低浓度5-羟色胺组降幅超过50%,高浓度5-羟色胺组降幅超过270%以上。争斗次数表现为中国明对虾凡纳滨对虾日本囊对虾。平均优势指数随注射5-HT浓度的增加而小幅度上升。  相似文献   

18.
凡纳滨对虾对东北碳酸盐型盐碱水域的适应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急性毒性实验,研究碳酸盐碱度对淡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的毒性效应及其在碳酸盐型盐碱水域的生存能力。结果表明,在pH为7.12~8.14时,碳酸盐碱度对幼虾的24 h半有效浓度(EC50)为2.73 mmol/L。在pH为8.11~8.72时,碳酸盐碱度对幼虾的24,48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2.40,11.24和10.49 mmol/L,安全浓度(CS)为2.77 mmol/L。幼虾在碳酸盐型盐碱水域存活时间近9 h。高碱度K 的质量浓度低、Na 与K 的质量浓度比较高是碳酸盐型盐碱水域养殖凡纳滨对虾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红树林与光滩磷、铁地球化学行为的差异,借助薄膜扩散梯度技术(ZrO-Chelex DGT),对厦门同安湾红树林及临近光滩孔隙水中溶解活性磷(DRP)、Fe~(2+)浓度进行了原位测量,并采集了相应沉积物柱状样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Fe~(2+)与DRP呈现较好的线性正相关,说明磷的吸附/解吸与铁氧化还原循环有关;(2)在不同深度,光滩孔隙水中DRP浓度均高于对应深度红树林。在浅层,由于溪水的补给造成光滩的磷富集;在深层,红树植物根部吸收导致磷浓度下降,光滩有机质含量较多,矿化释放DRP使其浓度较高;(3)孔隙水中的Fe~(2+)浓度分布表明,红树林区域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由好氧环境进入厌氧环境;而光滩沉积物氧化还原环境可能受到红树林的影响,孔隙水Fe~(2+)在垂向上波动分布。  相似文献   

20.
采用条件数量性状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分析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仔虾(S1)、幼虾(S2)、成虾(S3)、亲虾(S4)阶段体质量性状的动态遗传效应。结果显示:仔虾阶段和幼虾阶段体质量非条件加性方差几乎为0,成虾阶段和亲虾阶段分别8.856和24.114,条件遗传方差分别为0.075676±0.0101、0.270944±0.0342、14.013±0.4847、25.68467±1.3631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非条件加性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为8.062%、0.9765%、11.308%和24.636%,条件加性方差所占比例为8.132%、1.203%、36.122%和29.581%;仔虾、幼虾、成虾阶段控制凡纳滨对虾体质量性状的累加基因效应中显性效应分别占88.666%、98.664%、85.050%,亲虾阶段控制凡纳滨对虾体质量性状的累加基因效应中加性效应占遗传方差总量的60.438%;0|S1和S2|S1期间控制体质量表现的基因效应是以净显性效应为主,分别为其遗传方差总量88.666%和98.156%;S2|S3和S3|S4期间以净加性效应为主,分别为其遗传方差总量的70.386%和88.565%。结果表明,随着凡纳滨对虾生长发育进行控制体质量性状的加性效应表达呈增加趋势;在凡纳滨对虾养成阶段体质量性状主要以显性效应为主,暗示选择性杂交能有效改良其体质量性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