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改进的蛋白银染色法,研究了宽四虫(Steiiniasp.)的形态及其无性生殖周期中核器和纤毛器的发育演化过程。其发生过程为:1.大核改组带出现后,口原基出现在老口围带后方之腹棘毛左侧,其内的毛基体组装成整齐排列的小膜,构成新AZM,老AZM后部也发生部分更新的现象。2.颇腹根棘毛原基各5列,分别以3:3。3:4:3方式分化成前、后仔虫的额、腹、横棘毛。3.在第1-3列背触毛中,分别于前、后仔虫的中部范围产生第1—3列新原基,每列原基向两端伸展替代老背触毛列,成为前、后仔虫相应的第一列新背触毛。4.在前后第3列背触毛原基后端发生前、后第4列原基,它稍偏向第3列原基的右侧,向前伸展成第4列背触毛;在虫体腹面,前、后右缘棘毛原基的前方出现第5、6列背触毛原基,后发育为第5、6列背触毛,在虫体演化过程中转位到背面。  相似文献   

2.
敏捷瘦体虫(UrosomoidaagiliformisFOISSNER,1982)为小型腹毛目纤毛虫。利用银染法对该种二分裂期间的形态发生学进行初步研究,指出该虫形态发生的主要过程为:1.伴随大核改组带的出现,口原基发生于老口围带的下方,后演化为后仔虫的口围带。在前仔虫,老口围带及口侧膜完全保留并被继承;2.体棘毛场首先出现后一组棘毛原基,后形成前棘毛场,随后各自独立演化成前后仔虫的8:3/4:2/3模式的额-腹-横棘毛;3.在背触毛中,分别于前、后仔虫的中部产生前、后3列新原基,每列原基向其两端伸展替代老背触毛列,成为前、后仔虫相应的3列新触毛;接着,在右缘棘毛原基右前端发生前、后第4列背触毛。  相似文献   

3.
钩刺尾刺虫无性生殖期的皮膜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微波 《海洋学报》1995,17(6):105-110
借助蛋白银技术对海洋纤毛虫钩刺尾刺虫无性二分裂期间的形态发生进了观察(1991年7月10日),结果表明:(1)前仔虫也有一口原基出现并由其对老的口围带进行部分重建,另一部分未被更新的小膜将保留并为前仔虫所继承;(2)额棘毛分别来自第1、2棘毛原基及口侧膜原基;(3)形式上的右缘棘毛实为腹棘毛,来自第5列棘毛原基;(4)尾棘毛十分独特地由两组原基演化而成;(5)背触毛的发生为分步式进行.文中另对本属的演化模式及在游仆虫科中所体现的独特性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史氏尖毛虫(Oxytrichashi)无性生殖周期中核器及纤毛器的发育演化过程。其结果为:1.大核复制带出现后,口原基最早出现在左边第一根横棘毛的左侧,后逐渐向前增生,构成一长形原基带。由口原基的前右角分化出波动膜原基,同时在该处向后组装整齐排列的小膜,构成新的AZM,老AZM完整地被前仔虫继承。2.额腹横棘毛原基各5列,分别以3∶3∶3∶4∶4方式分化成前后仔虫的额腹横棘毛。3.背触毛8~9列,在第1~3列背触毛中,分别于前后仔虫的中部范围产生第1~3列新原基,每列原基向两端伸展替代老背触毛列,成为前、后仔虫相应的新背触毛。在前、后第3列原基后端发生前、后第4~5或第4~6列原基,它们均偏在第3列原基的右侧,并分别向两端伸展成第4~5或4~6列背触毛;4.在虫体腹面的前、后右缘棘毛原基前方的右边出现第6,7,8或7,8,9列背触毛原基,随后发育为第6,7,8或7,8,9列背触毛,并在演化过程中转位到背面。  相似文献   

5.
利用活体观察和蛋白银染色技术对鬃异源棘尾虫(Tetmemena pustulata(Müller,1786)Eigner,1999)漠河种群的形态学及细胞发生学进行了详尽的研究。研究表明:本种群与其他种群在活体形态和纤毛图式特征方面十分吻合。无性生殖期间细胞发生学表现出的主要特征如下:1)老口围带为前仔虫所继承,老波动膜仅在前部发生更新;2)后仔虫口原基为表层独立发生;3)老棘毛II/2、III/2与IV/3、IV/2、V/4分别参与前、后仔虫额-腹-横棘毛原基的构建;4)前、后仔虫额-腹-横棘毛原基I-VI以“1∶3∶3∶3∶4∶4”的方式分化形成棘毛;5)前、后仔虫的缘棘毛原基分别由老结构反分化形成;6)背触毛发生为尖毛虫模式,但2列背缘触毛原基源于右缘棘毛原基前端断裂。本研究为该种背缘触毛原基起源的首次揭示。  相似文献   

6.
九脊游仆虫(Euplotes novemcarinata Wang、1930)是土壤及淡水中生活的原生动物。本文对其重要的分类特征诸如银线系及纤毛下器做了形态学研究,确认了其分类地位,并比较了国外迄今的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将同物异名苔藓游仆虫(E.muscicolaKahl、1932)作了归并。  相似文献   

7.
寡毛双眉虫无性生殖期间的皮膜演化和细胞发生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微波 《海洋与湖沼》1995,26(5):535-541
于1991年6月在青岛海区采集到一腹毛目纤毛虫,寡毛双眉虫。应用蛋白银技术研究了其无性生殖期间的细胞发生学,其特征为:1)AZM原基独立地出现于远离模棘毛的前方而非紧靠老的横棘毛附近;2)口棘毛并非来自第一FVT原基(在后仔虫),而是由UM原基分化而来;3)老的AZM将发生后半群的局部重建而非整个地由前仔虫简单继承。  相似文献   

8.
鲍苗硅藻饵料培养池中的危害性纤毛虫及其优势种群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纤毛虫的定性和定量方法,研究了规模化鲍苗硅藻饵料培养池中危害性纤毛虫的种类组成和各种类的种群变化过程,共观察到纤毛虫33种,斯坦盾纤虫Aspidiscasteini和三齿盾纤虫Aspidisca tridentata为优势种,在藻类培养过程中,危害性纤毛虫种类数量呈先增加后减少,最后时有25种,随着培养的藻类数量增加,纤毛虫数量也有所增加,在培养的第13天达到数量的最大值,其最大总密度可达21.28和21.55个.cm^-2,优势种斯坦盾纤虫和三齿盾纤虫最大密度达到5.3-7.2个.cm^-2,此外,大突口虫Condylostomamagnum,扇形游仆虫Euplotes vannus,具棘旋毛虫Dysteriaspinifera和双眉虫属Diophrys在数量上具有较高的比例,与藻类不同的是,纤毛虫的密度在达到最大后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9.
报道山东沿海贝类鳃表及外套腔中共栖的 3种触毛亚目盾纤类纤毛虫 :厚鱼钩虫(Ancistrum crassum)、日本鱼钩虫 (Ancistrum jap onicum)及亚桶形后口虫 (Boveriasubcylindrica)。文中依据活体观察、蛋白银及银浸法染色对其活体形态学、纤毛图式及银线结构进行了综合描述 ,对采自 4种不同宿主的厚鱼钩虫种群进行了比较研究。该文系后口虫属纤毛虫在我国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
施心路  徐润林 《热带海洋学报》2003,22(1):23-29,T001
报道采自南海碣石水域(22°48′N,115°53′E)的一种海洋牛伪角毛虫—— 红色伪角毛虫Pseudokeronopsis rubra,利用蛋白银技术对其形态学及表膜下纤毛系进行了揭示,并与本种的其它种群做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本种具该科及属的典型特征,与种内其它种群有较大的不同。虫体长椭圆型,淡粉红色,活体长约(165-230)μm×(54-90)μm,表膜薄,高度柔软可曲;具球形,沿腹面棘毛、背触毛成纵列,并聚集成“簇状”的色素颗粒;口旁小膜带由62-88片小膜组成;具中腹棘毛28-38对;左、右缘棘毛各一列,末端不汇合;横棘毛5-8根,背触毛6-7列,无尾棘毛;大核数目众多,小核3-5枚。并给出采自南海碣石水域红色伪角毛虫活体的光学显微镜及制片后的照片,以期为该物种的鉴定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贻贝棘尾虫形态及二分裂期间形态发生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86年在哈尔滨郊外水池采集贝棘尾虫标本,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及二分裂期间形态发生,在扫找镜样品制备中,采KMnO4代替常用的OsO4研究表明,(1)口原基发生的位置在第一横棘毛的左前角,这下贪食棘尾虫相同,但不同于鬃棘尾虫。参与后仔虫额,腹,横棘毛原基发生的老腹棘毛只有一个,这与前人在其他贻贝棘尾虫株系上的观察结果不同,这些表明,口原基起源的位置和参与形成额、腹,横棘毛原基的老腹棘毛的数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微分干涉显微术、扫描及透射电镜术研究了不同浓度的50nm粒径三角平板状纳米银颗粒对游仆虫(Euplotes sp.)细胞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游仆虫细胞对于此类型纳米银的毒性较敏感。纳米银对细胞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线粒体肿胀变形,内膜嵴状结构缺失;(2)细胞大核核仁聚集减少,染色质凝聚;(3)纤毛器发生顺序性脱落。除此之外,观察到纳米银颗粒存在于细胞表膜、细胞质、线粒体膜及其内部。初步推测,纳米银颗粒除可经过胞口之外,亦可直接通过细胞膜侵入细胞,主要通过损伤线粒体及细胞核,进而致使其他胞器结构紊乱,细胞形态及功能失常。  相似文献   

13.
应用纤毛虫的定性和定量方法 ,研究了规模化鲍苗硅藻饵料培养池中危害性纤毛虫的种类组成和各种类的种群变化过程。共观察到纤毛虫 33种 ,斯坦盾纤虫Aspidiscasteini和三齿盾纤虫Aspidiscatridentata为优势种。在藻类培养过程中 ,危害性纤毛虫种类数量呈先增加后减少 ,最多时有 2 5种。随着培养的藻类数量增加 ,纤毛虫数量也有所增加 ,在培养的第 1 3天达到数量的最大值。其最大总密度可达 2 1 2 8和 2 1 55个·cm- 2 。优势种斯坦盾纤虫和三齿盾纤虫最大密度达到 5 3— 7 2个·cm- 2 。此外 ,大突口虫Condylostomamagnum ,扇形游仆虫Euplotesvannus,具棘旋毛虫Dysteriaspinifera和双眉虫属Diophrys在数量上具有较高的比例。与藻类不同的是 ,纤毛虫的密度在达到最大后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4.
利用活体观察、蛋白银染色技术对淡水腹毛目纤毛虫—锈色尖毛虫 (Oxytricha ferrug-inea Stein,185 9)的青岛种群之活体形态学及纤毛图式做了研究。其特征如下 :虫体浅黄褐色 ;表膜下颗粒为铁锈色 ,聚合成组并作纵向不规则排列。口围带平均小膜数为 35。额、腹、横棘毛为典型8∶ 5∶ 5方式排布 ;尾棘毛恒为 1根。背触毛 5列 ,其中 4列完整 ,1列不完整。伸缩泡位于体左侧前1/ 3处 ,具两根收集管。与相近种比较表明 ,O.ferruginea与前人所报道的另一淡水种 O.aerugi-nosa极可能是同一种 ,因此本文建议将两者合并。  相似文献   

15.
纤毛虫原生动物的细胞发生模式研究--多样性与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纤毛门腹毛亚纲内两个目(游仆目、腹毛目)之部分代表性阶元为例,介绍了该大类高度分化的原生动物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皮膜、纤毛器、核器的发生、演化模式以及基本规律,这些工作涉及纤毛虫口器发生中表层与深层远生型等不同亚型类群在无性分裂中皮膜结构的分化模式与发生学,包括对各相关类群特殊发生型的介绍以及对作者等所揭示的部分新发现等内容的报道。文中同时对纤毛虫细胞发生学与系统学研究间的关系、意义、目前所存在的若干未明和热点问题以及发生学资讯与当今其它系统学研究方法的互补与拟和问题做了归纳性讨论和表述。  相似文献   

16.
报导了从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 Kishnouye)越冬亲虾血淋巴内分离的盾纤毛目纤毛虫一新亚种,隶属于嗜污科(Philasteridae)拟阿脑虫属(Paranophrys),系蟹栖拟阿脑虫(Paranophrys carcini)一新地理亚种,定名为旋毛蟹栖拟阿脑虫,新亚种(Paranophrys carcini spiralis subsp.nov.)。本工作对该亚种做了蛋白银染色、银浸法、孚尔根染色,以显示其银线系、纤毛下器及细胞核器,并结合扫描电镜对虫体形态作了观察与鉴定。文内对该亚种的形态学作了描述并列表比较了所在属诸种主要性状特征以及本新亚种与相似种在形态特征上的主要差别,以确定新亚种的成立。  相似文献   

17.
双核平腹虫(新种)的研究及平腹虫属的修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微波 《海洋与湖沼》1993,24(2):143-150
于1991年4,5月在山东潍坊一对虾育苗池中发现一小型盾纤目纤毛虫,经鉴定确定为一新种——双核平腹虫Homalogastra binucleata nov. sp.。借助各银染法及生物统计学方法对其分类及形态学特征作了描述。新种的特点为:体呈倒梨形;胞口位于体后半部;约16列体纤毛,其第n列贯穿尾极后交于背方第8,9列纤毛间;具独特的两个大核。鉴于该属系国内首次报道,同时由于迄今对本属描述所存在的混乱,文中另对平腹虫属的定义、系统地位及与相近种属的关系做了补充和探讨,将其同物异名圆尾虫属(Urocyclon)并入本属并由此建立起两个新组合Homalogastra filificum nov. comb., H. chesapeakensis nov. comb.。  相似文献   

18.
1992年4~5月于南极冰层下动物区系考察中(Polarstern号,航次ANT,×/3)对内栖于海胆消化道内的3种纤毛虫新种做了形态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此三种分别隶属于寡膜纲和多膜纲内的三个属,包括一新属──拟内盘虫属。该新属特征为:体左右高度测扁,具拟尾丝虫状的口器结构及腹侧“缩短”的体动基列。新种南极裂核虫与其同属内已知种相比具有数目更多、密集排列的体动基列,右置的胞肛及不同的虫体外形。另一新种海胆旋游虫则具有十分独特的体纤毛图式:开放式的赤道动基列在尾端分成两部分(GK,PK1)。  相似文献   

19.
邹朝中 《台湾海峡》2001,20(1):48-53
本文地发现于厦门大学海滩潮间带泥基质区两种联体线虫科(Comesomatidae Filipjev,1918)的虫种进行了描述,异毛联体线虫新种(Paracomesoma xiamenense sp.nov.)由于其第二圈感觉毛的长度相同,并且比第三圈头感觉毛短;交合刺两根不等长并有两列、每列28-30个肛前乳突以及肛后的柄状乳突等特征使得该种成为一个新种。变异毛咽线虫(Dorylaimopsis variabilis Vincx,1997)的侧边分化的纵列刻痕;弓形的交合剂、突出的背尾侧骨突和14个肛前乳突等特征同Vincx(1997)的描述相近,但某些测量的数值有差别。本文并给出了异毛联体线虫属新的双歧式检索表。  相似文献   

20.
为对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应用透射电镜技术对4种缘毛目纤毛虫(双缘聚缩虫、羽状聚缩虫、共栖聚缩虫类似种和拟杯状伪钟虫)迄今不甚明了的部分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在光镜下不同外观的表膜显示了基本相似的超微结构:均由3层单位膜(细胞膜和表膜泡内、外膜)构成,差别仅在于表膜泡的厚度有所不同。(2)大核均为致密性核。核内染色质呈团块状密集排布,核仁数目较少,为椭球状或球状;小核也为致密性结构,染色质呈不规则的凝聚态。(3)帚胚由双层的原生质膜和穿越双层膜并排列紧密的毛基体以及位于中心的肌丝组成。(4)柄内具众多均匀分布、平行于柄肌的微管;柄肌由双层膜包被,其内一侧为高度凝聚的肌丝,另一侧则分布有众多的线粒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