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蛾螺科、织纹螺科和细带螺科腹足类齿舌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8种蛾螺科种类、3种织纹螺科种类和1种细带螺科种类的齿舌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3科12个种的齿舌均由2列侧齿和1列中央齿构成,无缘齿,齿式为0·1·1·1·0。蛾螺科种类(方斑东风螺、泥东风螺、台湾东风螺、深沟东风螺、缝合海因螺、香螺、甲虫螺和Antillophos sp.)的侧齿具小齿2—3枚,中央齿具小齿3—7枚。织纹螺科种类(半褶织纹螺、秀长织纹螺和红带织纹螺)的侧齿具小齿2枚,中央齿具小齿9—13枚,其基板的两端常延伸至下一齿排附近。半褶织纹螺具侧齿附板,秀长织纹螺和红带织纹螺无侧齿附板。塔形纺锤螺的侧齿呈长形的梳子状,具小齿9—12枚,中央齿极小,具小齿3枚。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不同,本研究未发现东风螺属种类的齿舌具有种特异性。侧齿附板不存在于所有织纹螺科的种类中,其有无也不能作为同属或同亚属种类的共性。  相似文献   

2.
采集我国沿海不同地区的管角螺Hemifusus tuba (Gmelin)、大角螺Hemifusus colosseus (Lamarck)和棘角螺Hemifusus kawamurai Habe样本,从这3种角螺10个群体中每个群体随机选取10―20个体,进行齿舌结构的比较.结果表明,角螺属齿舌上有齿3列,每一横列齿舌均为3枚,对称排列,其齿式为1·1·1.角螺属这3种齿舌的种间差别主要体现在中央齿的中间突起,而侧齿区别不大;种内不同群体间无明显差别,种间的差异略大于种内,其中管角螺与大角螺和棘角螺差异显著(P<0.05).大角螺与棘角螺的差异不明显,只是在北部湾大角螺和阳江棘角螺的侧齿第一突起/中央齿宽的比值差异极显著(P<0.01).角螺属各群体间齿舌差别不大,与其生活习性较为一致有关.齿舌参数不适合作为管角螺不同地理群体的分类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选取了中国近海蛾螺科动物16属,共计21种,进行了齿舌解剖,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齿舌进行了观察,并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对比。结果证明,蛾螺科种类的齿舌齿式为1·1·1。通过研究发现蛾螺科动物的齿舌形态结构包括形状、排列方式以及齿尖数目虽然在属内、种内有一定的变化,但仍可以作为蛾螺科种类的分类依据之一,从而将各属、种区分开来。此外,本研究确认了在火红土产螺Pisania ignea(Gmelin,1791)中存在着齿舌两性异型现象。  相似文献   

4.
利用扫描电镜对13种荔枝螺属种类的齿舌形态进行观察,发现本属齿舌式均为0:1:1:1:0。齿舌中央齿尖锐突出与本属物种均为肉食性相符。各物种齿舌中央齿基部均较宽,具1枚中央齿中间齿,2枚中央齿侧齿。中央齿上布满侧生小齿,大部分为中央齿侧齿内小齿和侧齿外小齿,同种不同个体的小齿形态、数目存在差异,侧生小齿具有不对称性和可变性,因此在对本属种类分类时中央齿小齿仅可作为部分参考依据。本属种类的中央齿缘齿有较大的区别,红豆荔枝螺和刺荔枝螺不具中央齿缘齿,其余11种具有明显的中央齿缘齿,因此齿舌的分叉类型也分两种,红豆荔枝螺和刺荔枝螺为较原始不具中央齿缘齿的三分叉型,其余11种为两端分叉型。通过齿舌形态的分析,结合比较外部形态和分子系统发育,认为红豆荔枝螺和刺荔枝螺与其余11种之间已达到属间关系,建议将红豆荔枝螺和刺荔枝螺归为红螺亚科的Mancinella属。  相似文献   

5.
对虎斑乌贼、火枪鱿、日本枪鱿、阿根廷滑柔鱼和短蛸5种头足类的腕、胴体、肝脏、卵巢组织进行了胆固醇和牛磺酸含量的测定和分析。采用形态学鉴别和线粒体COI与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实验物种。采用GB/T 9695.24-2008,GB/T5009.169-2003标准测定胆固醇和牛磺酸。研究表明:5种头足类(虎斑乌贼、火枪鱿、日本枪鱿、阿根廷滑柔鱼和短蛸)腕、胴体、肝脏、卵巢等四种组织的胆固醇含量分别为0.140%-0.303%、0.132%-0.340%、0.203%-0.749%、0.408%-0.497%;牛磺酸含量丰富,分别为0.216%-0.743%、0.294%-0.713%、0.538%-0.696%、0.806%-1.357%。其中,卵巢的胆固醇和牛磺酸含量都显著高于腕和胴体的含量(P0.05)。5种头足类肌肉(腕和胴体)的种内比较显示,胆固醇含量大小顺序为:火枪鱿、日本枪鱿阿根廷滑柔鱼虎斑乌贼短蛸,牛磺酸含量的大小顺序为;短蛸火枪鱿、日本枪鱿阿根廷滑柔鱼虎斑乌贼。合理食用头足类,对人类营养和健康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黄渤海区蛾螺的齿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田莹  张素萍  常亚青 《海洋科学》2009,33(10):54-58
采用电子显微镜对黄渤海区野外调查采集的蛾螺科Buccinidae 6个种,分别是香螺Neptunea arthriti-ca cumingii、略胀管蛾螺 Siphonalia subdilatata、皮氏蛾螺 Volutharpa ampullaceal、水泡蛾螺Buccinumpemphigum、黄海蛾螺 Buccinium yokomaruae、褶纺锤螺 Plicifusus sp.的齿舌进行了解剖,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6个种的齿式均为1·1·1.以往曾有报道蛾螺科的齿舌"中央齿具有3~7个齿尖",而本研究发现了蛾螺科的褶纺锤螺,其中央齿齿尖数目有8枚.同时发现,黄渤海区蛾螺的侧齿数目有的是不对称的.本研究可为蛾螺科的分类学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
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螺藁杆双脐螺和其他3种隶属扁蜷螺科的吸虫及线虫中间宿主螺,其形态极为相似,缺乏分类学资料,比较几种扁蜷螺的形态及生殖系统构造,明确其分类学特征,能为监测及防控部门准确鉴定物种提供依据。电子数显卡尺测量所有样本螺壳参数;解剖4种扁蜷螺生殖系统并绘图;扫描电镜观察齿舌形态。方差分析表明,4种扁蜷螺壳高(H)和直径(D)比值差异显著(F=64.171,P0.01)。4种扁蜷螺齿舌均为中央齿1列,双齿型,但中央齿齿尖形态、侧齿及缘齿列数、齿尖数量及形态等依种类不同均有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的齿舌形态是重要鉴别特征之一。生殖系统阴茎复合体构造在属间差异明显,种间较为相似(旋螺属的凸旋螺、小旋螺)。尽管4种扁蜷螺贝壳形态较为相似,但壳高(H)和直径(D)比值、齿舌列数、齿尖以及生殖系统的阴茎复合体构造等特征,对入侵物种藁杆双脐螺和中国几种常见扁蜷螺的准确鉴定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了中国头足类物种多样性研究历史,分析了头足类的种类组成、分布特点,结果显示中国海域头足类记录的有效现存种达154种,隶属于34科79属:鹦鹉螺目1科1属1种,乌贼目3科12属37种,闭眼鱿目1科4属13种,开眼鱿目17科38属47种,八腕目8科20属51种,幽灵蛸目1科1属1种,未定目3科3属4种。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头足类种类组成存在显著差异性,呈自北(渤海)向南(南海)逐渐增多的趋势:渤海9种,黄海15种,东海91种,南海140种。结合上述研究结果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对深入开展头足类多样性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中国近海采集的笠贝总科标本进行了整理和分类学研究,共鉴定出2科5属11种,选取了其中的9种进行了齿舌解剖,利用扫描电镜对其齿舌形态进行了观察对比。结果表明,笠贝总科种类的齿舌形态包括形状、排列方式以及齿尖的大小和数目可以作为区分笠贝总科种类的分类依据之一,从而将各属、种区分开来。此外,文中利用最新的分类系统对各类群进行了整理和分类,对相关种类的分类地位进行了确立,并对各物种贝壳的主要鉴别特征进行了描述,与相似种进行了分类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海蟹守螺科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启梦  张素萍 《海洋科学》2013,37(8):125-129
1蟹守螺科简介
  蟹守螺科(Cerithiidae)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中腹足目(Mesogastropoda),蟹守螺超科(Cerithioidea)。因蟹守螺的贝壳常被甲壳动物寄居蟹占用,故名蟹守螺。贝壳小至中等大,一般为纵长的纺锤形或尖锥形,螺层多,螺旋部高。贝壳大多厚且坚实。壳面通常有纵横螺肋和结节等突起,并常出现纵肿肋。有些种类的胚壳可作为一个分类特征,其早期螺层雕刻也很明显。但一般情况下,蟹守螺贝壳基本上缺失胚壳或被严重侵蚀,甚至幼体中也是这样。成体贝壳壳口卵形,有加厚的外唇,向外扩张,轴唇上一般有滑层。前水管沟明显,突出或短,曲而斜;后水管沟小。厣角质,通常呈卵圆形,少旋,大多数种类有一个偏心核。齿舌为扭舌型,齿式:2+1+1+1+2。中央齿的基板为四边形,基板上端的切割面上有中央小齿,基板下端有长短不一的突出。侧齿呈铲状,一般有数个齿尖,缘齿长勺状。  相似文献   

11.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江西省分布的7科11属15种陆生贝类的齿舌进行了观察与详细描述.结果显示所研究的15种陆生贝类中,除环口螺科的矮小双边凹螺Chamalycacus nanus侧齿和缘齿均仅有单列外,其他各科种类均由多横列组成.每一横列上又包含若干个齿片.不同科的种类齿片上缘或侧缘的数目和形态有较大差异.同一属间种类的齿片形态较为相似.  相似文献   

12.
为调查斯氏并殖吸虫拟钉螺宿主,现场采集螺标本,进行形态分类和生态考察及螺体寄生虫检查.发现拟钉螺属(Tricula)一新种,命名为建欧拟钉螺(Tricula jianouensis sp.nov.),螺壳高3.125 mm,壳宽1.600 mm,体螺层高1.125 mm,壳口长径1.275 mm,壳口宽径0.925 mm.螺口外缘翘起呈铲状;轴缘与外缘形成较窄夹角,内唇嵴明显高出,与体螺层间有一沟状隙.齿舌每一横列有7枚齿,齿式:2-1-2/2-2·3-1-3·11(14)·14(15).该螺充当斯氏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斯氏并殖吸虫尾蚴感染率为0.11%.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头足类增养殖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头足类(Cephalopods)是软体动物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海洋渔业中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开展头足类增养殖,对于保护中国种质资源、提高头足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目前中国主要的经济头足类,包括金乌贼(Sepia esculenta)、拟目乌贼(S.lycidas)、虎斑乌贼(S.pharaonis)、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长蛸(Octopus minor)、真蛸(O.vulgaris)以及短蛸(Amphioctopus fangsiao)的繁殖习性、幼体培育、成体养成等各阶段生活史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进行阐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旨在为中国头足类养殖产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1980年南海水产研究所调查船在南海200—5,000米深海区拖网试捕中采获一些少见的头足类。经鉴定,共发现5科6属6种。在中国海首次记录的有:帆乌贼科的相模帆乌贼Histioteuthis dofleini(Pfeffer),蛸乌贼科的阔鳍乌贼Taningia danae Joubin,爪乌贼科的爪乌贼Onychoteuthis banksii(Lea-ch),十字蛸科的烟灰蛸Grimpoteuthis um-bellata(Fischer)。柔鱼科的枪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 (Lesueur)和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Lesson)首次在我国深海区采获。  相似文献   

15.
以长蛸(Octopus variabilis)、短蛸(Octopus ocellatus)、真蛸(Octopus vulgaris)和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的血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对血液中的血细胞形态结构进行比较。根据观察结果,将头足类血细胞分成3种类型:透明细胞,小颗粒细胞和颗粒细胞,但在真蛸血细胞中有一定数量的血细胞其细胞核呈马蹄形,因此将此类细胞独立划为马蹄形核细胞。通过比较发现,曼氏无针乌贼的血细胞与其它3个种存在明显的差异,其胞质内的颗粒数量与性质均与其它3个种有较明显的区别差异。从总体来看,头足类血细胞内含颗粒数量较少,其颗粒的数量与免疫力的强弱无直接关联。通过对比,推断真蛸血细胞中的马蹄形核细胞为透明细胞到小颗粒细胞的中间类型,从而得出此4个类型细胞有从透明细胞→马蹄形核细胞→小颗粒细胞→颗粒细胞的发育进程。  相似文献   

16.
东海南部海域头足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2008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冬(2009年2月)四季东海区桁杆拖虾网调查期间所采集的头足类资料,分析了东海南部海域头足类种类组成及优势种,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分析了群落物种多样性,并运用典范对应分析法研究了头足类群落变化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海南部海域共捕获头足类22种,隶属于3目6科8属,优势种主要有神户乌贼(Sepia kobiensis)、双喙耳乌贼(Sepiola birostrata)、短蛸(Octopus ocellutus)和杜氏枪乌贼(Loligo duvaucelii)等;种类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0—1.30,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0—1.69,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02—1.00,t检验表明,各群落多样性指数四季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根据典范对应分析认为,底层水温为影响调查海域头足类种类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7.
基于角质颚长度的头足类种类判别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刘必林  陈新军  方舟  金岳 《海洋与湖沼》2015,46(6):1365-1372
本文根据2013 年8 月于舟山市沈家门东河菜场采集的5 种近海常见经济头足类(剑尖枪乌 贼、杜氏枪乌贼、金乌贼、曼氏无针乌贼和短蛸), 利用逐步判别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其上、下角质颚 的各5 种长度指标(喙长、头盖长、脊突长、侧壁长、翼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这5 种头足类角质 颚长度差异显著(ANOVA: P<0.001), 其中以金乌贼的角质颚尺寸最大, 短蛸的角质颚尺寸最小。判 别分析显示, 角质颚长度适合用来划分头足类的种类, 综合判别成功率为96.2%, 其中以上颚侧壁 长、上颚头盖长和下颚脊突长对判定的贡献率最高。然而, 与之相比, 标准化后的角质颚长度则更适 合用来划分头足类的种类, 综合判别成功率达到100%, 其中以标准化下颚喙长和标准化下颚翼长对 判定的贡献率最高。主成分分析显示, 角质颚长度及标准化后角质颚长度对枪乌贼类和乌贼类的判 定成功率均达到100%.本文建立了一种基于角质颚长度判别分析法的头足类种类判定的新方法, 丰 富了头足类种类鉴定的技术手段, 为我国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李晨  亓鲁  孔令锋  李琪 《海洋与湖沼》2021,52(3):762-765
在对历年来在中国近海采集的滨螺科(Littorinidae)贝类标本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的过程中,鉴定出隶属于豆滨螺属Peasiella的2个物种:波部豆滨螺Peasiella habei D. ReidMak, 1998和罗豆滨螺Peasiella roepstorffiana Nevill, 1885。标本采自中国山东省及海南省沿海区域,栖息于潮间带及浅海的礁石上。本文对2个物种的贝壳形态、齿舌特征及地理分布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对其分类地位以及主要鉴别特征进行了讨论,提出齿舌数量及排列方式即齿式为该属物种区分的重要依据。同时,将张氏马蹄螺Trochus zhangi Dong,2002归于罗豆滨螺Peasiella roepstorffiana Nevill,1885的次异名。  相似文献   

19.
笋螺科(Family Terebridae)是腹足类软体动物中种类较多的一个科,总共有300种左右,遍及世界各海洋,尤以印度-太平洋热带海域最为丰富。我国近海的笋螺科种类主要产于南海,有些种也出现在东海,仅个别种见于黄、渤海区。它们生活于潮间带至水深200多米的海区,但多栖息于百米之内的浅海沙滩或沙泥质、泥质海底,通常白天潜居其下、夜晚爬出活动。据记载这一科种类的化石多发现于第三纪的始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 本科动物和芋螺科同属芋螺超科,许多种类有同芋螺科动物相像的鱼叉形(标枪形)的齿并具毒腺;也有的种类只有齿舌,而无毒腺;还有的既无齿舌,也无毒腺。它们全为肉食性,以多毛类(Polychaetes)和半索动物(Hemichordat)等为捕食对象。虽然有许多种类齿舌的齿为鱼叉形,又有毒腺,但未见有伤害人的报道。 这个科的种类较多,壳形、雕刻、色彩图案各异。它们的形态变异和颜色花纹的变化也较大,是腹足类软体动物中最混乱的类群之一,在分类系统和命名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混乱现象。早在二百多年前Linnaeus(1758)等对这一科就有不少记载。但大量的和比较深入的研究是在近百年来,如Hinds(1844)报道了他认为的有效种109种;Deshayes(1859)报道了221种和许多可疑种;一年Reve''s monograph of the genus Terebra共记载了155种;Tryon(1885)将以前的学者以贝壳雕刻、颜色图案及壳形等的微小差异而误定的许多种进行了整理归并、减少到120种。随着潜水配套装置和多种采集方法的出现,比较容易到达从前隔离的区域,获取了较完整的标本资料。Bratcher and Cernohorsky(1987)的《Living Terebras of the World》一书,共报道了268个有效种和许多可疑种。这部专著对布在世界各海洋的此类动物,进行了深入细致、全面系统的研究;对属的划分和种的归属以及种的鉴别均有较为明确的界限范围;对相近种的比较,同物异名及相互间的演化关系等作了全面的记述;订正了错误命名,归并了许多误定的种类;在很大程度上澄清了这类动物在分类系统和命名上的混乱。为世界各国研究这类动物提供了全面、系统和完整的资料,不足的是缺少研究和比较其内部形态,这对分类研究工作是一个很大的缺欠。除上述外,还有许多早期和近期学者对本科动物也作了大量工作,并发表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著作,如Kiener(1839), Adams,H.和A.Adams(1858),Melvill和 Stenden(1917),Dautzenberg (1929, 1935),Kuroda(1941),Oyama(1961a,b),Bratcher(1977),Bratche等(1967)Cernohorsky(1969,1978),以及Bratcher和 Cernohorsky(1987)等。 本科在属和亚属的划分和使用上是较混乱的,各学者所持观点也不尽相同。近期Bratcher等(1987)等所划分和使用的属和亚属,虽然在其依据上有缺欠,但他们比较和综合了前辈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划分和使用的四属二亚属,作者认为界限范围较为明确,故在本文中我们采纳了这一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20.
东海蛾螺科(软体动物:腹足纲)一新记录属和一新记录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整理分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历年采集的蛾螺科标本,发现了在东海大陆架生物资源调查时于冲绳海槽水深850—1685m深海处采集的3号蛾螺科标本。经研究发现为一新记录属深海蛾螺属Bathyancistrolepis的一新记录种车轴深海蛾螺Bathyancistrolepis trochoideus(Dall,1907)。文中对其贝壳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对齿舌进行了解剖学研究,并对其分类地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