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探讨当前国土规划的几个理论问题,认为国土整治是硬任务,国土规划必须以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整治二者为其基本内容。国土规划是完成国土整治的基础工作和前期工作,应该从国土规划工作向前跨越,走向抓国土整治典型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地图与国土整治关系十分密切。由于地图能把国土的历史、现状、评价与规划等内容用图形符号正确的显示在具有严密数学基础与地理基础的平面上,用以说明对国土的认识和实践的结果。 因此,地图是国土整治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从一定意义上说,国土整治的地域研究与实践,是从地图开始,又以地图告终的,这是由国土整治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地貌学在国土整治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是地貌学与国土整治学术会与会者的共同认识。 此次会议于1984年11月8—13日在成都召开。参加会议的有105名地貌工作者。会上共收到论文120篇。 施雅风、丁锡祉、王乃梁、严钦尚和罗来兴等老一辈地貌学家亲临并指导了这次会议。 会议交流的内容大致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地貌学为国土整治服务 与会同志发言指出,地貌是构成国土的基本要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研究地貌的形态特征及形成过程是国土整治的一项基础工作。应用地貌学的理论和方法能解决工程建设中急需的问题,尤其是在前期、战略阶段所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古河道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国土整治是对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积极保护。古河道是国土资源的组成部分,无论在山区、平原或海底均有遗留。因此,开发利用古河道对国土整治和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古河道是河流改道后遗留在地面或埋藏在地下的旧河道,其类型多种多样。按时代可分  相似文献   

5.
《禹贡》——世界上最早的区域人文地理学著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禹贡》是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本文从九州边界的确定、九州的区域研究模式、治山和治水的辩证关系与圈层地带结构模式的朦胧设计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认为《禹贡》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国土综合整治开发建设总体规划,内分分区国土整治开发,分系统国土整治开发和国土整治开发战略。战略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以华夏族为主的多民族统一国家。五服说在理论、内容、方法上,都显示了超前水平,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认为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域人文地理学著作。  相似文献   

6.
国土整治包括的范围广,涉及的学科多,是一项综合性的为全民造福的战略任务。作为研究对象,国土是一个因素繁多、动态复杂的大系统,而地貌学着重研究地表形态的形成、发展以及分布规律,是国土整治不可缺少的基础学科之一,作为国土的一个组成部分,地貌是这个大系统中的开放小系统。  相似文献   

7.
从内容来看:“中国地理”包括《初中地理》中有关“中国地理”的内容和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中有关“中国国土整治”的内容,内容多而广。《初中地理》中的“中国地理”主要包括中国的疆域、政区、人口和民族,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资源,中国的经济及中国的分区五个部分。《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中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的区域差异和中国的国土整治两大部分。而《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中的内容是在初中《中国地理》基础上的加深与扩展。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部分内容的复习必须注意几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国土整治与自然资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土整治是保障国民经济与人类社会持续进展的必要措施,以自然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谋求人类与自然相互适应的地理系统为指导思想,讨论了国土整治研究的目的、任务、方法等问题,以此阐述了自然资源研究在国土规划和国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开发的发展,紧接而来的是西北的大规模开发。为了做好西北经济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必须积极地尽早开展西北的国土整治。要搞好区域国土整治,就必须重视区域地理的研究,尤其是区域自然地理的研究,因为它是国土整治最基础的工作。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存在着各种自然地理要素,这些单个自然地理要素的综合(组合)状况,表现为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区域自然地理的研究目的,就是要把握其特征。这样才能全面地从整体上认识区域自然地理状况以及与此有关联的区域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1984年11月8至14日中国地理学会在成都市召开了地貌与国土整治学术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105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129篇。会议对1977年至1984年间地貌工作者在国土整治等方面的工作做了回顾,并广泛地交流了经验。会议还对2000年我国地貌学如何发展,怎样使地貌学更好地适应国土整治需要,更好地为四化做贡献等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部经济社会地域分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本文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及GIS技术 ,选取反映地区发展状况的 12项主要指标 ,对西部 10 6个地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分析了西部经济社会地域分异特征 ,揭示了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分异规律。文章认为 ,影响西部经济社会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包括 :西部自然环境地域分异决定了社会经济地域分异的基本格局 ;农业资源的地域组合决定着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 ;能矿资源的地域组合及开发决定了能矿工业基地和一些矿业城镇的地域分异 ;重要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区域沿主要河流沿岸和交通沿线扩展的点 轴式地域分异规律 ;区位、资源、劳动力、技术、市场、政策等要素的地域组合 ,决定着经济地域类型 ;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在地域分异上较高的相关性 ,导致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不相协调的矛盾十分尖锐 ,生态环境已经对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了强约束。  相似文献   

12.
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理论研究   总被引:53,自引:11,他引:53  
陆大道 《地理研究》2002,21(2):135-145
本文强调地理学面临的问题正在由自然因素引发的环境变化到人类因素引发的环境变化 ,分析了我国“人地关系”变化的严峻态势。指出地理学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可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基础。阐述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在我国地理学理论发展中的地位 ,并对如何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我国国土资源区域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区域特征已形成,但在空间布局,扫发挥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应该在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参与世界经济分工协作、法制建设、技术进步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从脆弱性视角探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将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分为资源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运用集对分析和脆弱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运用主、客观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分析1996—2014年辽宁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的演变趋势,运用三角图法对1996—2014年辽宁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进行分类,进而探究其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结果表明:(1)辽宁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虽然波动频繁,但整体呈下降态势,稳定性显著增强;(2)研究期内,辽宁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没有出现单一子系统脆弱型,而复合子系统脆弱型和均衡脆弱型是其主要类型;(3)建议通过规避模式、适应模式及循环模式,加强陆海统筹,控制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加强海洋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降低辽宁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MFOZ hereafter) is the guideline for optimizing the spatial patter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which entails both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academic field of economic geography.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basic features of territorial function and puts forward a spatial equilibrium model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for the first time. It argues that there exists a trend of regional convergence in the average value which indicate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status of any region. Based on this finding, the study illustrates that the formation of functional zone should be conducive to the narrowing of regional gap and that free flow of resources between regions is the prerequisite to spatial equilibrium. It also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territorial functional evolution on the process of spatial equilibrium and suggests that the maximization of benefits derived from zoning proposal is interrelative with the method of regional division and the degree of understanding towards the temporal changes of territorial function. Furthermore, this study goes on to examine the scientific foundation of several issues concerning the reconciliation between contradictory functions of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the selection of indicators an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features of MFOZ. It is then probes into the rationality of achieving dual goals of efficiency and equality simultaneously through three-dimensional flow and spatial equilibrium. The paper ends with discussions on the position, implement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MFOZ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of spatial governance including law, planning and government policy.  相似文献   

16.
FAN Jie  LI Pingxing 《地理学报》2009,19(5):515-531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MFOZ hereafter) is the guideline for optimizing the spatial patter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which entails both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academic field of economic geography.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basic features of territorial function and puts forward a spatial equilibrium model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for the first time. It argues that there exists a trend of regional convergence in the average value which indicate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status of any region. Based on this finding, the study illustrates that the formation of functional zone should be conducive to the narrowing of regional gap and that free flow of resources between regions is the prerequisite to spatial equilibrium. It also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territorial functional evolution on the process of spatial equilibrium and suggests that the maximization of benefits derived from zoning proposal is interrelative with the method of regional division and the degree of understanding towards the temporal changes of territorial function. Furthermore, this study goes on to examine the scientific foundation of several issues concerning the reconciliation between contradictory functions of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the selection of indicators an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features of MFOZ. It is then probes into the rationality of achieving dual goals of efficiency and equality simultaneously through three-dimensional flow and spatial equilibrium. The paper ends with discussions on the position, implement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MFOZ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of spatial governance including law, planning and government policy.  相似文献   

17.
中国耕地整理潜力评价初探--以北京延庆县为例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土地整理潜力评价是土地整理规划的基础性工作 ,是合理有效安排土地整理工作的根本依据。对耕地整理潜力进行科学评价是土地整理潜力评价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农业土地集约利用和耕地生产力原理为理论基础 ,对影响耕地整理潜力因素分成两个方面 ,即影响净增加耕地数量和提高耕地质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并以北京市延庆县为案例 ,进行了实证分析 ,证明所建立的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可行的 ,为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国土规划的理论开拓:关于地域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魏心镇  林亚真 《地理学报》1989,44(3):262-271
地域结构是指某一区域范围之内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等结构的空间总合。地域结构可分解为若干子系统。国土规划都是以一定的区域单元进行的,所以要注意研究地域结构特征及其演化机制,地域结构的开放性及其形成发展的阶段性与合理性。通过地域内各种结构的对应变换关系及其基本特点的研究,可以为国土规划的宏观布局调整、确定规划区域经济规模与发展方向、拟定符合经济运行机制的产业结构和城镇体系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新一轮国土规划编制的基本构想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毛汉英  方创琳 《地理研究》2002,21(3):267-275
作者回顾了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中国国土规划发展的简要过程 ,针对当前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提出了编制新一轮国土规划必须实现以下四个转变 :由计划型转向市场型和引导型 ;从资源开发利用转向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 ;由主要追求经济发展转向经济社会同人口、资源、环境多目标持续协调发展 ;规划重点从产业规划转向协调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的空间布局规划。在此基础上 ,进而提出完善和提高新一轮国土规划的途径为 :重视编制跨省区和省内跨地市国土规划 ,基层国土规划应以土地利用规划为重点 ,加强与国土规划配套的空间政策研究 ,规划手段与方法朝着信息化和决策科学化方向发展 ,尽快制定国土规划法 ,在编制规划过程中广泛吸收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20.
孙鸿烈  石玉林  李文华  封志明  江东 《地理学报》2020,75(12):2610-26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资源科学研究在自然资源考察的基础上形成了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体系。本文系统总结中国资源科学从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到资源科学综合研究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初期(20世纪50—60年代)、区域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与资源科学研究时期(20世纪70—80年代)、资源科学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2000年)及现代资源科学迈向新发展时期(21世纪以来)等4个阶段,促进了中国自然资源的考察和开发利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对中国资源科学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当下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两个国家先进发展需求,资源科学研究要以史为鉴,推陈出新,不断丰富学科的新概念、新知识与新方法,促进资源科学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