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玉梅  董增川 《水文》2008,28(2):80-82
近年来气候变暖,台风强度不断加强,造成的台风灾害损失也越来越大.本文从应急管理的角度简要介绍了我国台风防御应急管理工作情况并分析了存在问题,对今后我国的台风防御应急管理工作对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浙江泰顺县台风“苏迪罗”期间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5年第13号台风“苏迪罗”造成浙南地区重大损失。文章以重灾区泰顺县为例,根据应急调查结果和现场踏勘情况,通过统计及对比分析,认为泰顺县因“苏罗迪”台风暴雨诱发的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为:时空分布不均匀,集中分布在仕阳镇; 多发生在台风登陆前3小时和登陆后6小时; 具群发性,以滑坡(浅层土质)为主,虽多为小型,但危害较大; 多发生在构造侵蚀低山丘陵区,地形坡度为15°~25°,以第四系残坡积层及晚侏罗世西山头组(J3x)火山岩为主。地质灾害与罕见的台风暴雨直接相关,与不规范的人为活动密切相关。预测了泰顺县地质灾害发展趋势,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分级管理和分类治理”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3.
台风通常是指在热带西太平洋上生成,并具有强烈气旋性环流的低压系统;同时空气还具有高温高湿和强烈上升运动的特性,故此是造成我国暴雨的重要天气系统。台风所带来的狂风暴雨不仅给我国东南沿海各省造成严重灾  相似文献   

4.
“台风委员会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综合研讨会于2008年9月22—26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由水利部水文局承办。 台风委员会(TC)是亚太经社会(ESCAP)和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主持的一个政府间组织,其宗旨是改善和协调亚洲及太平洋地区防灾规划和措施,减轻自然灾害特别是台风造成的人员及财产损失。近年来中国在水资源管理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巨大成就,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台风委员会第40届年会决定2008年在北京举办“台风委员会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综合研讨会。  相似文献   

5.
我国登陆台风影响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质环境脆弱的地区,台风的特大暴雨可以诱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本文分析了我国登陆台风影响区域内的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点,利用信息量方法,通过灾害的易发性区划来分析登陆台风影响区地质灾害特征,进而比较台风和非台风影响条件下地质灾害产生的地理条件和信息量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在台风强降雨条件下,地质灾害的触发地质环境条件较非台风降雨触发地质灾害明显降低,地质灾害脆弱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6.
使用历史方志资料,根据台风发生时风雨潮洪的特点和文献记录中对它们的文字描述,建立了台风天气灾害现象筛选词语表,提取了台风相关信息,建立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公元1644—1949年历史台风灾害数据库。通过对现代台风过程中天气现象和可能造成灾害特征的分析,从历史台风描述词语、风雨潮现象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台风灾害链、风雨持续时间、台风风向、地形等方面制定了辨识历史台风的4条直接判别准则和6条辅助辨识依据,逐年辨识台风事件。与器测资料相对比,检验了历史台风事件重建的结果,公元1884—1949年间共重建出65次台风事件,相当于器测数的87.8%,两者相差1次以下的年数为55 a,占83.3%,说明利用方志资料重建台风频次序列的可靠性,为重建历史台风频次序列提供了方法支持,对研究长时间台风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具有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和台风活动若干气候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热带气旋和台风是严重的突发性自然灾害之一。近20年来,对热带气旋和台风活动的气候学研究成为台风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通过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和台风活动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变化的研究回顾,揭示了造成热带气旋和台风活动不同时间尺度变化的主要影响机制,其中包括低频振荡、季风槽和西传赤道波动、ENSO和QBO现象等,这些系统主要通过改变西北太平洋上空的环流,而影响到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以及登陆我国台风的不同时间尺度变化。还在西北太平洋海域热带气旋和台风活动的气候学研究进展和作者最新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望了该领域的研究前景,并提出当前此研究领域中一些亟需研究的科学问题,主要包括了季风槽区能量交换、不同海域动力过程、赤道波动演变,以及热带气旋的季节和更长时间尺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8.
杨扬  岳智慧郑文 《水文》2005,25(5):40-42
2004年“云娜”台风的监视和预报工作中,在应用常规天气资料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历史热带气旋资料、天气雷达资料和过去对台风与台风暴雨分析预报研究成果的运用。在台风登陆前、登陆过程中和登陆后三个不同阶段中,应用多种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判断,并向防台风指挥部门及时提供信息服务,在防台工作中发挥了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9.
台风暴雨是我国东南丘陵山地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揭示台风路径与滑坡发生的相关关系对东南丘陵山地台风暴雨型土质滑坡监测预警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本文基于2015—2019年直接过境福建省或间接对福建省造成影响的台风数据以及与这些台风事件发生期间的降雨量数据和台风暴雨滑坡数据,运用ArcGIS软件中的克里金插值法将台风路径、降雨量数据及台风暴雨滑坡数据进行耦合。再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通过SPSS软件得到泉州市基于台风路径追踪的滑坡发生概率模型。并运用克里金插值法和Logistic回归方法,以台风杜鹃期间的滑坡为实例对所得模型进行验证,其对实际雨量站测得降雨数据引发滑坡与否的判对概率为77%,对实际发生滑坡的判对概率为100%,依据实际降雨量计算数据,其误报率为21%,但实际滑坡发生的误报率为0,符合安全性。预报效果较为满意,因此模型可作为在台风经过泉州市时的台风暴雨型滑坡发生概率的预测。  相似文献   

10.
在双台风判定客观标准的基础上提出影响中国双台风的定义:在双台风活动期间,双台风中至少有一个台风对中国大陆或2个大岛——海南岛和台湾岛之一造成降水的双台风,称为影响中国双台风。然后利用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和台风最佳路径资料,采用热带气旋(TC)降水天气图客观识别法(OSAT)和上述定义,对1960—2017年的影响中国双台风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60—2017年影响中国双台风共有255对,年均4.4对,占西北太平洋双台风总数的60.6%。影响中国双台风年频数表现为显著下降趋势。影响中国双台风的影响期最长可达10天,主要集中在1天、2天和3天,分别占18.8%,29.4%和24.3%。在地理分布上,影响中国双台风主要分布在112°~138°E、12°~30°N范围,频发区在菲律宾北部附近洋面;受双台风影响的年均频次和年均降水均表现为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阶梯递减,主要影响区为中国的台湾岛、东南沿海和华南沿海,其中台湾岛受影响最大。进一步分析发现,影响中国双台风影响期内出现单站最大日降水当日两TC平均位置主要表现为东—西向分布,西台风和东台风正好分别位于东亚夏季风的西南风水汽通道和副热带高压西南侧东南风暖湿气流中,不仅有利于西台风从西南风水汽通道中获得水汽,而且有利于东台风向西台风的水汽输送,从而有利于西台风对中国台湾岛、东南沿海和华南沿海造成的强降水。  相似文献   

11.
1975年8月上旬,3号台风在我国福建省登陆后,变为台风低压,深入内陆到达河南省境内,连续3天降特大暴雨,造成淮河流域洪汝河,沙颍河水系特大洪水。上游山洪暴发、造成库塘垮坝和中下游河道堤防漫决,水系窜流,平原地区大范围积水,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损失。事后,水利、气象部门曾  相似文献   

12.
台风暴雨型地质灾害时空特征及预警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我国东南沿海山地丘陵区,台风暴雨常诱发大量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质灾害,造成财产严重损失和人员伤亡。以2015年登陆的"苏罗迪"台风为例,在系统分析"苏罗迪"台风诱发地质灾害时空分布和预警效果的基础上,得出了如下结论:(1)"苏罗迪"台风诱发的600余处崩滑流灾害,主要集中分布在浙江、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滑坡、崩塌、泥石流数量比例约为6∶2∶1,具有空间集中群发性;台风降雨诱发地质灾害具有"即雨即滑"的特点,当日降雨当日崩滑,具有强降雨当日即发性;小时降雨空间分布不均匀,地质灾害发生时间往往比平均小时大雨强滞后,滞后时间约1~2h,具有大雨强小时滞后性。因此,台风降雨诱发地质灾害具有空间集中群发性、强降雨当日即发性、大雨强小时滞后性三大特征。(2)提出了基于"命中率、漏报率和空报率"三指标的地质灾害预警校验方法,建立完善了各指标的测算方法和计算公式。"苏罗迪"台风地质灾害预警校验结果显示,本次过程中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效果总体较好,保证了较高的命中率,较低的漏报率,但预警区空报率偏高。除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本身的技术难度外,降雨预报准确率偏低特别是极端降雨预报不足的现状也是造成地质灾害空报率偏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1974年8月,第12号台风在我国的福建省登陆后,进入内陆变为台风低压并继续北上,台风倒槽与西风槽相接造成苏、鲁、皖连续3~5天的特大暴雨,使沂沭河及运河均出现特大洪水,其中沭河出现近二百五十年以来的最大洪水,经过还原计算的洪峰流量相当于百年一遇;沂河及运河就其一天及三天的洪量来说亦是解放以来最大的。两河洪水在骆马湖汇  相似文献   

14.
自2004年底的南亚大海啸、美国遭受飓风侵袭以来,人类社会如何采取应对措施以降低灾害的冲击成为国际科学界的一个重要议题。台湾在几年前也遭遇巨大的地震灾害,1999年9月21日凌晨,震中发源于台湾中部、芮氏规模7.3级的巨大地震,造成全台湾2 000多人死亡,8 000多人受伤,除了造成直接的经济社会损失外,也造成山区土石松滑、地层松动与山崩,直接改变了地表的覆盖状况。在后续几年台风所带来的强风豪雨下,丰沛的降雨量使原本因地震而松滑的土石大量滑落,造成严重的土石流灾害,河床也因土石泥沙的堆积而被提升,形成严重的洪患。这些自然环境的变化不仅再次改变地表的覆盖,也使重建后的小区面临极大的灾害风险。此次冲击促使当地居民重新思考人地关系之意义,通过重建过程凝聚小区意识,发展有别于过去的土地利用形态。因此为检验当地居民对灾害的暴露程度、敏感性与适应能力,本研究采用近年来在国际环境灾害研究课题备受重视的脆弱性研究途径,并利用野外调查以及遥测与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呈现地震后的土地覆盖变化。希望通过分析人与环境系统的变化,以及人类社群的社会内部固有特质,归纳出重要机制以发展降低脆弱性的策略。 研究结果显示,灾害是人与环境耦合系统(coupled system)共同形成的结果,非单一的独立事件,也不是不可避免的;且地方的脆弱性具有演化与多元化的特性,同一地方下不同族群与个体对灾害的脆弱性皆不同,因此灾害研究必须更关注于灾害发生的机制,相关的政策与策略也必须建立在更小的社会与空间单元上。  相似文献   

15.
孔海江  王霄  王蕊  吕晓娜 《水文》2012,(4):37-43
通过分析1961~2010年发生在河南中南部持续性暴雨的水汽输送特征,从水汽输送角度对河南省中南部(河南省黄河以南地区)的持续性暴雨进行分型,总结出3种水汽输送类型,即西南气流型、螺旋型和"S"型。对比分析这3种类型代表个例的水汽输送和水汽收支特征后发现,河南中南部的持续性暴雨主要是由西南气流型的水汽输送造成的;"S"型和螺旋型水汽输送也是造成河南中南部持续性暴雨的原因之一。西南气流型和螺旋型的水汽输送是造成淮河上游洪涝的主要水汽输送类型,其对应的天气影响系统分别是:高层低槽(低涡)、中低层切变线和台风低压(台风倒槽)。  相似文献   

16.
影响江西台风特点和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毛连海  黄昌兴  周国良 《水文》2011,31(2):89-92
利用1949年以来的台风年鉴资料,比较分析了深入内陆影响江西台风的特点和成因。结果发现:如果台风快速进入江西强度仍较大,台风在外界系统有利配合下影响时间长或上升气流加强明显,则影响相对偏强;深入内陆台风对江西影响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和落区不仅与台风路经有关,还与台风强度及不对称等内部结构、地形、中尺度对流系统、水汽、外部冷空气及外部环流系统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台风暴雨型矿山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起动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风暴雨是诱发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2013年8月台风"尤特"在广东省登录,造成广东兴宁市铁山嶂矿区爆发大型泥石流灾害,下游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受到直接威胁。本文通过现场调查和室内外实验,对铁山嶂矿区泥石流的物源组成、沟谷特征、形成条件及起动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矿山开采形成的弃填土边坡及矿渣的随意堆放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源基础,强降水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在台风暴雨作用下,矿渣型物源受沟道限制发生堵塞溃决,放大了泥石流规模,其起动模式为滑塌—堵塞—溃决型。定期清理淤积在行洪通道的废渣可降低该类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强风暴物理学的兴起是与强烈风暴长期以来给人类造成巨大灾害分不开的。全球几乎重大的大气水圈灾害都与它相关联,比如暴雨、洪涝、台风、风暴潮、雷暴、冰雹、大风,龙卷风和暴风雪等等,这些强风暴造成的灾害往往引起诸如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和某些地质灾害等。  相似文献   

19.
8月9日,今年以来第一个严重影响温州的台风“莫拉克”不期而至。它携历史罕见的破纪录降雨量,正面袭击温州,造成严重灾害。  相似文献   

20.
统计确定临界降雨量是滑坡早期预警常用的方法.东南沿海地区台风暴雨不同于一般降雨,常引发滑坡灾害,从而威胁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了建立台风和非台风降雨型滑坡临界降雨量预测模型,以浙江丽水市为例,基于2010-2020年台风暴雨、非台风降雨诱发滑坡与降雨量的统计,构建了丽水市滑坡发生概率和有效降雨量的关系,提出了多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