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植酸对牙鲆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鱼粉为主要蛋白源,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含量的植酸纳使植酸水平分别达到0.04%(对照组)、0.21%、0.44%和0.81%,研究不同含量植酸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2.58 g±0.01 g)摄食、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为期10周.结果表明,植酸处理组牙鲆摄食率(2.4%、2.5%和2.4%)显著高于对照组(2.1%)(P<0.05),但植酸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植酸处理组(59.47、61.27和64.82 U/mg蛋白)胃蛋白酶比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79.34 U/mg蛋白),但植酸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各处理组之间牙鲆肝脏、肠和胃中淀粉酶比活力及肝脏和肠中蛋白酶比活力均无显著差异.随着饲料中植酸含量的增加,干物质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下降.同时,牙鲆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蛋白质效率和净蛋白质利用率随着饲料中植酸含量的升高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各处理组之间牙鲆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差异,而植酸处理组饲料转化率(74.0%、73.7%和69.2%)则显著低于对照组(84.0%),0.81%植酸处理组蛋白质效率(1.37)和净蛋白质利用率(25.0%)显著低于对照组(1.64和30.6%).本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植酸含量的增加,牙鲆生长性能和胃蛋白酶比活力呈下降趋势.植酸对牙鲆生长的抑制作用将随着其含量的升高或实验周期的延长突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以酪蛋白、明胶为主要蛋白源配制精制基础饲料,添加不同浓度梯度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饲料中GSH的含量分别为0、97.96、189.92、371.84、688.72和1 063.56 mg.kg-1,在流水式养殖系统中分别投喂初始体质量为(9.49±0.22)g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8周后观测各组牙鲆的生长情况及机体的抗氧化状态。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外源的GSH对牙鲆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牙鲆增重率(WGR)在饲料GSH含量为371.84 mg.kg-1时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饲料GSH添加组牙鲆肝脏中GSH的含量显著高于零添加组(P<0.05);各处理组肝脏中丙二醛(MDA)的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肝脏中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力随饲料中GSH含量的升高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并在饲料中GSH含量为371.84 mg.kg-1时达到最低值;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力没有受到饲料中GSH含量的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GSH含量为371.84 mg.kg-1时,肝脏中总抗氧化力(T-AOC)显著高于1 063.56 mg.kg-1组(P<0.05),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力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根据WGR的实验数据,利用折线模型得到牙鲆幼鱼饲料中GSH的适宜含量为368.92 mg.kg-1,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生长造成负面影响,抑制机体抗氧化能力,增加机体氧化压力。  相似文献   

3.
大豆异黄酮是广泛存在于大豆中的一类非甾族杂环多酚类化合物,它对鱼类生长的作用还未得到一致结论,这限制了大豆蛋白源鱼饲料的开发利用。本文综述了大豆异黄酮对鱼类生长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展望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以期为鱼粉蛋白源替代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在悬浮物胁迫下的耐受机制,以两种规格褐牙鲆为实验材料,在悬浮物质量浓度为5 000,10 000mg/L胁迫下,研究了褐牙鲆肌肉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转移酶(GST)、过氧化氢酶(CAT)酶活力及SOD2、GST、CAT的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显示:T-SOD酶活力具有一定的变化趋势,B幼鱼T-SOD酶活力呈现先升高、再降低、再升高的趋势,SOD2基因相对表达量在第48小时达到峰值(P0.05),两种幼鱼T-SOD基因相对表达变化趋势在第72小时和第96小时相反;CAT酶活力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A幼鱼及5 000mg/L实验组B幼鱼CAT基因相对表达与CAT酶活力变化趋势一致;B幼鱼GST酶活力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GST基因相对表达量在第24小时和第48小时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在第72小时和第96小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悬浮物对褐牙鲆抗氧化酶活力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影响;不同体长规格的褐牙鲆抗氧化酶活力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存在差异;TSOD酶活力、GST酶活力与相关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不一致,CAT酶活力与相关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一致。本研究可为揭示褐牙鲆应对悬浮物胁迫的耐受机制及褐牙鲆耐悬浮物品种选育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
饲料中添加锌对牙鲆生长和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含锌37.5mg/kg的基础饲料中,分别加入锌0,15,30,50,80mg/kg,饲喂初重为30.85~34.85g的牙鲆幼鱼1个月。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锌,鱼的增重率、肝脏锌含量、肠粘膜碱性磷酸酶活性都高于不添加组;且有随添加量加大而增加的趋势。当添加锌80mg/kg时,此3项指标达到最大,分别为112.7%,43.8mg/kg和18.28U/mg蛋白质。但添加锌没有影响鱼的成活率和肌肉锌含量。此结果说明,添加锌对牙鲆鱼苗具有促生长作用。建议在牙鲆的实用饲料中,锌添加量应大于80mg/kg,锌的总含量应在119.2mg/kg以上。  相似文献   

6.
牙鲆幼鱼饲料中铜的适宜添加量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含铜4.16mg/kg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铜0,0.5,1.5,3.0和5.0mg/kg制成五种实验饲料,分别投喂初始平均重量为32.85-35.20g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饲养31天,实验结束时,各组鱼的成活率和增重率没有显著差异,平均值分别为92.50-100.00%和96.21-106.21%,肝脏和肌肉的铜含量都随着饲料中铜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上升,且在每一饲料铜水平下,肝脏铜含量都远比肌肉中高,表明肝脏对铜具有很强的积累能力。基础饲料中添加洞,肝脏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EC1.15.1.1)活性迅速上升,但在1.5-5.0mg/kg的添加范围内出现了近似的平台期,因此,根据生长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本实验条件下牙鲆幼鱼实用饲料中铜的适宜添加量为1.5mg/kg,饲料总铜为5.6mg/kg左右。  相似文献   

7.
牙鲆是海水养殖肉食性鱼类。本研究以灌喂葡萄糖的方式,研究糖胁迫对牙鲆(初始体重225±50g)肝脏蛋白质和脂肪代谢酶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为解析肉食性鱼类糖耐受能力弱的机制提供基础数据。共设计2个实验组,第1组为糖胁迫组,将葡萄糖溶液(500mg/ml)按照1.67g葡萄糖/kg体重的剂量灌喂给牙鲆;第2组为对照组,按第1组同等剂量灌喂牙鲆磷酸缓冲盐溶液(PBS,0.01mol/L)。分别在灌喂前(0h),灌喂后1、3、5、7、12、24和48h取样。结果表明,肝脏谷丙转氨酶活性在灌喂葡萄糖后表现出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在7h达到最低且显著低于灌喂前水平(P0.05),谷草转氨酶活性与0h差异不显著(P0.05)。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先升高后下降,在7h显著高于灌喂前水平(P0.05)。脂蛋白脂酶、肝脂酶活性变化不显著(P0.05)。肠道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先升高后下降,分别在5h和7h达到最高且显著高于灌喂前水平(P0.05)。肠道淀粉酶和胃蛋白酶活性没有显著变化(P0.05)。在对照组中,上述酶活性在不同取样时间点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总的来说,糖胁迫影响了牙鲆肝脏的转氨酶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肝脏的氨基酸代谢强度,促进了肝脏脂肪酸的合成,增强了脂肪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花生四烯酸即廿碳四烯酸(AA, 20∶4n-6)含量梯度法,制备了四种n-3HUFA含量相等、DHA/EPA比例相同、AA含量分别为0.06%、1.00%、1.5%、2.0%的实验微粒饲料,进行了AA的不同含量对牙鲆仔稚鱼生长、存活、体内相关成分以及对外部压力耐受性的影响研究.26天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当牙鲆仔稚鱼实验微粒饲料中AA的含量为1.5%时,牙鲆仔稚鱼的生长、存活以及对不同压力的耐受性都达到最佳.养殖试验结束后,对稚鱼体内相关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稚鱼体内AA的含量随着实验微粒饲料中AA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9.
喹诺酮类药物对牙鲆肝药物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韩华  李健  李吉涛  韩现芹  陈萍 《海洋科学》2009,33(11):48-54
以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水产用的3种喹诺酮类药物(FQ)恩诺沙星、诺氟沙星和氟甲喹分别对牙鲆肝组织中氨基比林N-脱甲基酶(AND)、红霉素N-脱甲基酶(ERND)和7-乙氧基异吩唑酮-脱乙基酶(EROD)活性的影响,探讨喹诺酮类药物对牙鲆肝药物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活性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三组喹诺酮类药物对牙鲆肝S_9中AMND、ERND、EROD酶活性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恩诺沙星和诺氟沙星组中,3种酶的活性极显著下降(P<0.01),而对于氟甲喹组而言,AMND、ERND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EROD酶活性极显著下降(P<0.01).  相似文献   

10.
采用3×3因子方法,进行了饲料中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克氏螯虾f均重(7.03±0.05)g]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试验设3个蛋白质水平(24%、27%和30%1和3个脂肪水平(4%、7%和10%),共9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虾,为期8周。结果表明,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  相似文献   

11.
盐度对牙鲆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验以健康牙鲆成鱼为研究对象,分别饲养于盐度为40,30(对照组),20的海水中,以牙鲆血清的凝血活性、溶菌酶含量以及补体因子C3含量为指标,研究盐度对牙鲆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增加或降低3d后血清凝血活性升高4倍,并一直保持至12d不变;溶菌酶含量先是升高,在第5天达到高峰后又逐渐降低,至第12天的含量反而略低于对照组;C3的含量在第一天取样时就比对照组有了很大的增长,随后逐渐下降,在第7天后恢复正常。盐度变化导致牙鲆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变化,说明在养殖生产中维持稳定环境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制备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强毒株NUF849的福尔马林灭活全菌(FKC)、胞外产物(ECPs)以及全菌与胞外产物的混合物(FKC+ ECPs)3种免疫原,以其免疫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并在免疫牙鲆后第42天分别以海豚链球菌NUF849和NUF812攻毒.在免疫牙鲆后第7、14、21、28、35、42天及攻毒后第7天分别取样,测定血细胞吞噬能力及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酸性磷酸酶(ACP)的活力,以比较3种免疫原对这些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免疫后尤其攻毒后,红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等的吞噬率与吞噬指数均上升,FKC+ ECPs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各免疫组SOD活力随时间延长而下降并趋于稳定,攻毒后各组数值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FKC+ ECPs组数值最低;免疫组POD活力先升高,第28天起下降,攻毒后各组均下降,FKC+ ECPs组始终高于其他免疫组(P<0.05);免疫组ACP活力也在免疫后第28天达到峰值,以某株NUF849攻毒后FKC+ ECPs组水平上升(相对于免疫后第42天),其他组显著下降;FKC、ECPs、FKC+ ECPs对菌株NUF849的相对免疫保护宰分别为50%、40%和90%,对NUF812的相对免疫保护率分别为60%、30%和80%,FKC+ ECPs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以上研究表明,各免疫组均诱导了牙鲆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效果,其中FKC+ECPs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异源精子诱导牙鲆雌核发育二倍体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紫外线照射处理的石鲽精子和受精后冷休克的方法诱导了牙鲆雌核发育。结果表明:用2只平行的相距15cm的20W紫外灯管,照射距离为10cm,在5~100s时间范围内照射石鲽精子时,受精卵的发育表现了典型的哈特维希效应,照射40s的精子所得胚胎的孵化率达到最高峰(41%),染色体观察结果显示,此照射剂量组的所有胚胎均为单倍体(n=24),表明照射精子遗传失活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如果冷休克处理前受精卵保持在(15.5±0.5)℃,受精卵在一定的休克温度(0~10℃)条件下,用不同休克起始时间(受精后1~10min)及冷休克处理持续时间(15~90min)均能诱导染色体加倍。对冷休克处理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在2~4℃条件下,受精后3min开始、冷休克处理45min时,二倍体诱导率最高,达79.7%。染色体鉴定显示,处理组的正常胚胎均为二倍体(2n=48),未发现单倍体和非整倍体。  相似文献   

14.
养殖牙鲆淋巴囊肿病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对养殖牙鲆中发生的似淋巴囊肿病进行了细 胞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指出,在囊肿细胞内有大量形态一致、大小为260~270nm的典 型虹彩病毒。因病毒的形态和大小与国外报道的淋巴囊肿病毒相同,故研究从电镜学的角度 确认供试牙鲆所患疾病是淋巴囊肿病(Lymphocystis disease,LD),该病毒为虹彩病毒科的 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s disease virus,LDV)。该项工作系国内首次全面报道了病鱼主 要组织细胞的电镜观察结果,发现LD病毒存在于囊肿、心脏、头肾、脾脏、肠和鳃中。  相似文献   

15.
应用多种脑垂体组织学染色方法、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技术对养殖牙鲆脑垂体各个部分的组织结构进行较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牙鲆脑垂体呈鸡心形,可分为神经垂体和腺垂体两个部分.前者存在两种垂体细胞:颗粒垂体细胞(granular-pi-tuicyte)和纤维垂体细胞(fibrillar-pituicyte).后者又可区分为前腺垂体(RPD)、中腺垂体(PPD)和后腺垂体(PI),根据组织学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识别以及对各种分泌细胞分泌颗粒直径的测定,在腺垂体可鉴别出六种不同形态和功能的内分泌细胞,其中位于RPD的有催乳激素(PRL)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细胞和促甲状腺激素(TSH)细胞,各自分泌颗粒的直径分别为150~360nm、120~300nm和125~250nm;PPD有生长激素(GH)细胞、促性腺激素(GTH)细胞,分泌颗粒直径分别为200~400nm和115~400nm,以及TSH细胞;PI只有黑色素细胞刺激素(MSH)细胞,分泌颗粒直径为250~475nm.值得指出的是,在六种内分泌细胞中唯有GTH细胞的胞质存在空泡,这是促性腺激素细胞释放分泌颗粒的标志,也是其重要的生理特征,以此为依据将可为研究牙鲆脑垂体对性腺发育的调节提供形态学依据.同时,本文对其它细胞的特点也进行了讨论,可为鱼类内分泌学研究增添新的资料,对牙鲆人工养殖和繁育的开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应用杂交瘤单克隆抗体技术制备10株分泌抗牙鲆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利用单抗2H4,通过间接酶联免疫法(ELISA)对牙鲆血清中抗淋巴囊肿病毒(LCDV)特异性抗体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无外观症状的牙鲆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很低(平均OD值为0.092),个别鱼体偏高,证明已感染LCDV,处于潜伏期;患淋巴囊肿病且症状显现的牙鲆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升高(平均OD值为0.165),患淋巴囊肿病后处于恢复期的牙鲆抗体水平最高(平均OD值为0.231);健康牙鲆接种LCDV灭活疫苗后,特异性抗体水平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7.
应用杂交瘤单克隆抗体技术制备10株分泌抗牙鲆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利用单抗2H4,通过间接酶联免疫法(ELISA)对牙鲆血清中抗淋巴囊肿病毒(LCDV)特异性抗体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无外观症状的牙鲆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很低(平均OD值为0.092),个别鱼体偏高,证明已感染LCDV,处于潜伏期;患淋巴囊肿病且症状显现的牙鲆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升高(平均OD值为0.165),患淋巴囊肿病后处于恢复期的牙鲆抗体水平最高(平均OD值为0.231);健康牙鲆接种LCDV灭活疫苗后,特异性抗体水平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牙鲆养殖过程中发生的体表溃烂综合症的病理组织变化。该病的病原有盾纤类纤毛虫指状拟舟虫和致病菌兔莫拉氏菌。指状拟舟虫不仅寄生于牙鲆体表皮肤、鳍 ,亦可侵入腹腔、肾脏、肌肉、心脏甚至脑。兔莫拉氏菌大量寄生于心脏血液中 ,随血液循环至各组织器官 ,引起牙鲆肝脏、肾脏及脾脏组织病变。指状拟舟虫和兔莫拉氏菌共同导致牙鲆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