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2 毫秒
1.
农用土地价格初步研究--温州市农用地案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浮  彭补拙 《地理科学》2000,20(1):65-71
根据农用土地价格特征,选择适当的方法和评估的操作是研究重点,为此建立农用土地类型、等级、基准地价及变幅的价格体系,为农用土地流转、土地税收等提供依据,促进耕地保护和利用格局调整。并在温州市农用土地管理中的实践,有利于深化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土地市场,强化农用土地资产化管理。  相似文献   

2.
容积率是影响土地价格的重要因素,它受到城市规划及其技术规范、土地经济价值和城市风貌等的影响,不同的城市规模、同一城市不同区位和不同用地类型都使得容积率对地价的影响有很大差异。确定容积率与地价之间的关系进而计算容积率修正系数,对城市地价的修正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拟合样点地价回归方程方法估算地价,并利用计量软件Eview5检验参数的显著性,结果显示:指数函数y=aebx最能反映容积率与地价的关系。依据该函数可以求出容积率对应的地价,再根据容积率修正系数公式kr=pin/pi计算容积率修正系数,进而对地价进行修正,取得较好的土地估价效果。  相似文献   

3.
农耕地地价评估方法的探讨——以南京市六合县玉带乡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农耕地地价评估方法。在南京市六合县玉带乡的实例研究表明,这一方法简明、实用、有较好的可操作性,且评估出的地价有较高精度  相似文献   

4.
城镇土地等别和基准地价更新体系是对区域城镇地价水平进行平衡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以江苏省为例,在综合分析原分等体系中"分等因素-分等因子-分等指标-等别指数"之间相关性及对应权重状况的基础上,得到全省城镇土地等别影响要素最小集及对应的权重集,据此构建省域城镇土地等别快速更新模型;然后,根据全省城镇土地分等指数与基准地价数据,建立了"基准地价-等别指数"耦合模型;最后对2个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江苏省省域土地等别和基准地价的快速更新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为该省城镇土地等别和基准地价适势监测与调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地价指数是反映地价变动过程的重要指标,是政府部门制定地价政策的依据。该文提出在土地级别变动情况下分级历年地价指数的测算方法,并通过调查数据测算石家庄市不同级别的各类地价指数,揭示市区经济发展变化过程在地域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农耕地地价评估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倪绍祥  秦昆 《地理学报》1999,54(2):116-124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农耕地地价评估方法,在南京市六合县玉带乡的实例研究表明,这一方法简明、实用、有较好的可操作性,且评估出的地价有较高精度。  相似文献   

7.
石家庄市地价指数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价指数是反映地价变动过程的重要指标,是政府部门制定地价政策的依据。该文提出在土地级别变动情况下分级历年地价指数的测算方法,并通过调查数据测算石家庄市不同级别的各类地价指数,揭示市区经济发展变化过程在地域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城市土地综合基准地价评估方法探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城市土地类别基准地价测算基础上,依据土地最高收益原则和最佳利用原则,并借用阿朗索竞租理论和边际分析法,可评估出城市土地的综合基准地价.本文概略说明了上述理论和方法,并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对苏南某一城市的综合基准地价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9.
论城市地价空间演化规律及其动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茂春 《热带地理》1997,17(4):347-353
对城市地价的空间分布研究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但至今仍未有人对动态分布进行过研究。本文通过对城市地价的空间分布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利用地价平台,地价陡坡等新概念,探索其时间序列上的演化规律及其动因,力图构筑起城市地价四维空间理论的框架;进而探讨了该理论在实践中的一些应用方向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城镇基准地价结构比率变动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该文分析河北省典型县(市)基准地价更新结构,计算了现行城镇土地基准地价内部结构比率关系,并与更新并基准地价内部结构比率进行比较,总结出比率变动的一般趋势。  相似文献   

11.
绿洲化过程中农田土壤粒径分布性质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洲化与荒漠化同为干旱区基本地理过程,揭示这些过程中土壤环境变异特点成为干旱区环境研究中的热点。本研究从绿洲化视角出发,以近年来绿洲扩张进程明显、常年受风蚀影响严重的塔里木盆地南缘策勒绿洲为研究区,着重探讨绿洲化过程中主要土地利用方式——农田在4种典型不同利用强度下,其表层土壤粒径分布(soil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简称PSD)特性的变化特征,同时对土壤有机质等7项养分指标变化也进行分析。土壤PSD体积分形维数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利用强度农田土壤PSD存在显著性差异,位于绿洲内部的传统耕作农田土壤PSD分维值显著位于最高水平;而位于荒漠-绿洲交错带垦殖农田,其土壤PSD变化受肥力投入等人为因素影响明显,其中无肥力投入的临时性垦殖农田土壤PSD甚至低于自然覆被样地而显著位于最低水平。而各农田间土壤养分指标也总体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变化趋势同PSD相似,其中土壤有机质等5项指标同PSD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同时基于各养分指标得出的综合指数也同土壤PSD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反映出绿洲化过程中土壤PSD研究的明确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广西环江流域硫污染农田的土壤酸化与酸性土壤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矿业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将矿石中伴生的还原态硫带入土壤而导致周边土壤酸化, 是目前矿山周边普遍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本文以广西环江为例, 探寻大面积农田酸化的原因和 酸度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矿物组成分析(X-ray)、硫形态分析(EXAFS) 和同位素分析 结果表明: 环江农田土壤酸化的原因是洪水携带含硫尾砂进入农田, 还原态硫氧化产酸导致 土壤酸化。由于矿渣中还原态硫的污染, 受污染土壤的酸度、铁和硫的浓度显著高于未受矿渣污染的土壤。大环江沿岸出现不同的污染特征: 上游土壤的Fe, SO42- (SS)和St 含量较高, 但土壤尚未发生明显酸化; 中下游农田土壤H+ 和SO4 2- 含量较高, 土壤发生明显的酸化现象, 还存在继续酸化的风险。土壤受还原态硫污染后, 如果将旱地改为水田, 则可以降低土壤还原态硫的氧化速度和减缓酸化速度。  相似文献   

13.
徐羽  李秀彬  辛良杰 《地理学报》2021,76(3):753-763
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是农地利用变化的重要趋势,土地规模化流转市场的租金关乎规模经营主体的形成及其可持续发展,但目前对全国层面耕地规模化流转租金的研究还较为欠缺.基于土地流转信息发布平台的2万余宗规模化流转地块,论文揭示了中国耕地规模化流转租金的总体水平与区域差异,并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识别地块属性特征对耕地租金分化...  相似文献   

14.
绿洲农田土壤水分平衡及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本文利用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部平原上的阿克苏水平衡站近几年的有关试验和监测资料,对绿洲农田和裸地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分析,并用水量平衡法计算和对比农田和裸地的蒸发量,最后分析了田间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及提高措施。  相似文献   

15.
基于GRID的坡耕地退耕压力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已于2000年在长江上游及黄河中上游等地区进行大面积试点。然而,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也引发一系列局域性和阶段性的复杂问题,如粮食安全保障、生态移民安置等。这些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是坡耕地空间分布差异导致的人口压力状况的空间差异。文章设计了4个基于GRID的坡耕地退耕人口压力指数模型,并以三峡库区的奉节县为例进行了模拟。  相似文献   

16.
1990-2010年中国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刘洛  徐新良  刘纪远  陈曦  宁佳 《地理学报》2014,69(12):1767-1778
1990年以来,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实施、经济快速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耕地数量与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造成了巨大影响。本文采用GAEZ模型,结合中国气象、地形、土壤等因素,定量分析了中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空间特征以及1990-2010年中国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① 2010年全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总量为10.55亿t,全国耕地平均粮食生产潜力为7614 kg/hm2。中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总体表现为东部高而西北部较低的趋势,并且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区。② 1990-2010年的20年间,中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总体呈现南减北增、总量减少的基本特征。新增耕地粮食生产潜力的重心逐步由东北向西北转移。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总量净减少297万t,占2010年全国实际粮食总产量的0.29%。③ 在1990-2000年与2000-2010年两个时期,耕地变化对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影响差异明显。前10年,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总量净增加1011万t,主要集中在东北平原区和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后10年,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总量净减少1308万t,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区。从总体看,近20年来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总量增加主要是由林、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开垦所导致,而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总量减少主要是由城市扩展和退耕还林还草所导致。  相似文献   

17.
黑河中游地区耕地景观演变及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选取1987~201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变化轨迹分析方法以及景观指数表征黑河中游地区耕地景观的演变过程,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分析耕地景观演变的驱动力。结果表明:从耕地的变化轨迹来看,研究期间耕地的扩张是黑河中游地区耕地景观演变的主要趋势;从空间上来看,扩张型耕地和缩减型耕地分布趋向集中,主要集中在稳定型耕地边缘,同时耕地扩张的方向趋向河流;从驱动因素分析来看,总人口、城市化、产业发展、机电井数等是促使耕地景观演变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因素,但是各个驱动因素的驱动作用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龙花楼  张献忠  王军  罗明 《山地学报》2004,22(4):502-507
以长江上游丘陵区重点水土流失区内的四川省中江县为例,借助GIS技术,分析了坡度和水土流失约束下的耕地状况,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粮食产量和人均GDP作为评价指标,以乡为评价单元,进行了坡耕地治理的社会经济实力综合评价,进而探讨了坡耕地治理的相关措施。分值在80~100间的乡镇应以大规模的改造坡耕地(坡改梯)、建设基本农田为突破口,为解决粮食问题和实现陡坡地退耕创造条件,退耕还林还草应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融于一体。分值在65-80间的乡镇应结合坡耕地综合治理和基本农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逐步实施退耕还林。分值在0~65间的乡镇应注重陡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防治和土地利用技术的应用。不宜近期退耕。此外,通过加强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陡坡退耕带来的粮食问题,为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土流失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9.
西藏"一江两河"中部地区的农业发展与农田沙漠化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魏兴琥  杨萍  董光荣 《中国沙漠》2004,24(2):196-200
一江两河中部地区是西藏农业生产的主要区域, 也是沙漠化土地最集中、危害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作者分析了区域内农业开发、农业耕作制度改变和土壤肥力变化对农田风蚀的影响, 初步得出: 盲目开垦、不合理的农作制度和薄弱的农田基础条件加剧了农田沙漠化的发生、发展, 造成目前区域内约5万hm2占区域内总耕地面积47%以上的农田遭受风沙危害, 并呈扩展态势。为了有效的防治农田沙漠化的发生、发展, 建议加强农田防护林等基础建设, 大力发展草田间作、草田轮作等草地农业模式, 建立适宜的传统农作与现代技术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的农作制度, 扩大冬小麦、冬青稞、油菜和豆科作物、豆科饲料等冬春季节覆盖农田地表的作物面积。  相似文献   

20.
博斯腾湖流域绿洲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新疆博斯腾湖流域绿洲采集195个农田土壤样品,测定其中As、Cd、Cr、Cu、Mn、Ni、Pb和Zn等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基于地统计法分析农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规律,采用污染负荷指数(PLI)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评价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和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并对重金属的来源进行讨论。结果表明:① 博斯腾湖流域农田土壤Cd、Cr、Cu、Ni、Pb和Zn含量平均值分别超出新疆土壤背景值的1.67倍、1.13倍、1.15倍、1.29倍、2.11倍和1.65倍。② 农田土壤中8种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基本呈现岛状分布格局,各金属元素在部分区域出现高值区,表明研究区人类活动对农田土壤环境具有负面效应。③ 农田土壤Pb呈现中度污染,Cd、Cr、Cu、Ni和Zn轻度污染,Mn轻微污染,As无污染。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负荷指数的平均值为1.09,呈现轻度污染态势。④ 各重金属元素单项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Cd、Ni、As、Cu、Pb、Cr、Zn。综合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为18.63,处于轻微生态风险态势。从生态风险程度的区域差异来看,各县生态风险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和硕县、博湖县、焉耆县、和静县。⑤ 农田土壤Cr、Cu、Mn、Ni与Zn主要受到土壤地球化学成因的控制,As、Cd和Pb主要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Cd与Pb是研究区主要的污染因子,研究区农田土壤中Cd与Pb污染必须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