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豫西济源谭庄组河流沉积中的Stipsellus遗迹组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豫西济源盆地上三叠统谭庄组下段为曲流河沉积。本文通过描述和分析谭庄组河流沉积特征,划分了4种不同河流沉积组合类型,识别出Stipsellus遗迹组构,并发现该遗迹组构常与曲流河沉积物伴生,可作为此类沉积的典型生物遗迹标志。其中,Stipsellus sp.A代表发育在河漫滩较浅水体下或潮湿的软底细粒沉积物中的一种遗迹组构类型;Stipsellus sp.B则代表发育在曲流砂坝上部的男一种遗迹组构类型。  相似文献   

2.
松辽盆地上白垩统陆相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辽盆地上白垩统中含有丰富的遗迹化石,通过对该盆地20余口取心井岩心的详细观察,发现了6大类动物遗迹化石15属20种。根据这些遗迹化石的分布规律,在松辽盆地上白垩统中划分出5种遗迹化石组合:(1)Scoyenia遗迹组合,主要成分有Scoyenia gracilis、Skolithos和Planolites,偶见停息迹化石,反映的是遭受周期性暴露的极浅水环境;(2)Skolithos遗迹组合,主要以Skolithos和Cylindricum十分发育为特征,分异度小,丰度高,反映的是高能动水环境。(3)Arenicolites遗迹组合,主要以Arenicolites和Polykladichnus大量发育为特征,还见有Skolithos、Planolites、Thalassinoides和逃逸迹等化石,分异度较高,反映了水流能量较低的浅水环境;(4)Planolites遗迹组合,以密集分布的Planolites十分发育为特征,分异度小,丰度高,见有少量指示缺氧环境的Chondrites化石,反映了水体较平静的还原环境;(5)Fuersichnus遗迹组合,主要由Fuersichnus、Glockeria、Gordia、Megagrapton和Planolites等遗迹分子构成,反映了相对平静的深水环境。  相似文献   

3.
豫西济源晚三叠世河流沉积类型及生物痕迹组构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斌  黄长春 《河南地质》2000,18(3):176-180
根据岩性、沉积构造和痕迹化石的组成和产状特征,该文简要论述了豫西济源中生代盆地晚三叠世河流环境中五种沉积类型和痕迹组构特征,划分了五大发展阶段,并由此说明了该河流沉积环境的演化历史,同时还指出了温暖潮湿和干旱这两种气候条件下河流沉积环境中痕迹化石在组成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民和盆地下白垩统遗迹化石的类型与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民和盆地下白垩统首次发现7个遗迹属,早期的朱家台组为Skolithos-Planolites组合,中期的盐锅峡组为Thalassinoides-Palaeophycus组合,晚期的红古城组为Planolites-Scoyenia组合。这些遗迹属在纵向上可以出现相行为。表明水深不是主控因素,而是古气候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浙江金衢盆地上白垩统金华组湖相红层总厚度超过2000m,义乌观音塘剖面金华组薄—中层红色粉砂岩和泥岩出露厚度约20 m,层面上保存的波痕、泥裂等沉积构造指示当时该地区是湖底经常暴露的滨湖地带。实体化石稀少,仅见少量植物化石碎片,但粉砂、黏土沉积时因含水可塑性,记录了大量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活动遗迹。本文首次报道其中无脊椎动物形成的遗迹化石,包括Arenicolitesisp.(沙蠾迹未定种)、Skolithos magnus (大石针迹)、Skolithos isp.(石针迹未定种)、Scoyenia isp.(斯科茵迹未定种)、Thalassinoides isp.(海生迹未定种)、Cochlichnus anguineus (蛇形螺丝迹)、Palaeophycus isp.(古藻迹未定种)、Planolites beverleyensis (贝利弗漫游迹)、Helminthopsis isp.(拟蠕形迹未定种)和Circulichnis isp.(圆环迹未定种)。遗迹化石多样性指示滨湖区动物活动频繁,形成复杂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6.
上白垩统马头山组大村段是云南楚雄盆地的主要含铜层位之一。通过六苴zK24401钻孔岩芯样品地球化学研究,认为大村段是半干旱-半潮湿气候条件下盆地边缘的湖泊沉积形成,沉积物距物源区较近,其沉积演化过程与物源区具有一致性。主元素组成的W(SiO2+Al2Oa+K2O+Na2O)占49.64%~81.84%,n(SiO2)/n(Al2O3)平均值为3.65,n(Al)/n(Al+Fe+Mn)值为0.71~0.78,n(Si)/n(Si+Al+Fe)值为0.69~0.87,反映出沉积物物源以陆源为主;n(Al2O3)/n.(Al2O3+Fe3O3)值为0.79~0.91,显示了大陆边缘沉积环境的特点;K2O/Na2O多大于1,表明物源区主要为偏酸性的花岗质岩石。沉积旋回造成多层泥页岩中Cu、Zn、Sb等元素初始富集。稀土总量ω(EREE)为104.12×10^-6~181.69×10^-6,n(La)N/n(Yb)N〉1,轻重稀土分异程度较高,稀土配分模式为Eu、Ce亏损——轻稀土富集右斜型。  相似文献   

7.
河南淅川盆地的恐龙蛋发现与研究始于1974年,淅川盆地恐龙蛋具有非常高的多样性,共计发现4个蛋科、6个蛋属、6个蛋种,尤其以树枝蛋类最为丰富。近年来,河南地质博物馆对全省地质遗迹调查过程中,在淅川盆地再次有新的恐龙蛋类型的发现,本文对其中的部分标本进行记述,根据壳单元呈多分叉的不规则树枝状,蛋壳厚度为1.62~1.74 mm,锥体间隙明显,壳单元自锥体上部开始出现分枝,蛋壳中部大多具有3~4个分枝,近蛋壳外表面形成融合层,蛋壳具有复杂的气孔系统等特征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树枝蛋类,建立一新蛋种:大石桥树枝蛋(Dendroolithus dashiqiaoensis oosp. nov.)。通过对淅川盆地恐龙蛋分类与对比、不同类型恐龙蛋在地层中的分布研究,将有助于盆地内白垩纪红层的划分,也将为秦岭东段各盆地中同一时期红层的划分与对比、古地理、古环境和古气候等研究提供更加翔实的古生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8.
确定了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层序地层的划分方案,将其划分为一个二级层序,三个三级层序,和六个四级层序;同时也分析了上白垩统的沉积特征,主要发育河流和泛滥平原相沉积,局部发育滨浅湖、三角洲相沉积。  相似文献   

9.
豫南南阳盆地西峡赵营村上白垩统高沟组含有较多的恐龙蛋化石,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路易贝贝"胚胎化石.对含化石地层中恐龙蛋的保存特征和古气候重建,可进一步认识白垩纪恐龙灭绝的古环境背景和原因.本文实测赵营村剖面厚约267.8 m,主要由下伏泥盆系南湾组(厚7.9 m)、上白垩统高沟组(厚259.9 m,未到顶)组成.通过地层沉积物结构构造观测和样品采集,在室内进行了元素、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有机质饱和烃生标化合物等测试.结果表明,高沟组沉积物主要源于熊耳山岩浆岩的风化和短距离迁移,恐龙蛋化石主要保存于海拔200~800 m的山麓至平原过渡带的河漫滩环境,以原地埋藏为主.降雨量的变化造成河漫滩与河道频繁变化,从而导致恐龙在山麓与河漫滩之间来回迁栖.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表明,含恐龙蛋化石地层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水生植物、菌藻类和陆生植物,但植被总体不发育.利用地层沉积岩Si/Al、CIA、Rb/Sr比值,以及 δ13C、δ18O等环境指标对高沟组古气候重建,该时期发生了较为快速的旋回变化,经历了暖干—暖湿—干旱—暖湿—干旱的古气候演变过程,总体上呈逐渐干旱化的趋势.通过赵营村晚白垩世早期恐龙蛋化石的埋藏、以及地层的古环境重建,说明古气候、古环境状况可能是影响恐龙生存的主要因素,大量恐龙蛋不能完全孵化以及气候的干旱化导致植被恶化可能是恐龙逐渐消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生物扰动和遗迹组构的描述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永安 《河南地质》1999,17(4):273-277
运用生物扰动指数和遗迹组构组分图解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上泥盆统东河塘组河口沉积中遗迹化石和生物扰动构造进行了描述和分析,从中发现两类遗迹组构,其中Thalassinoides遗迹组构发育在纯净砂岩中,与河口湾潮汐沙坝有关;Skolithos-Palaeophycus遗这组构发育在砂、泥互层沉积中,与河口湾潮坪有关。  相似文献   

11.
西峡晚白垩世恐龙蛋化石宏观矿物组成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发现于河南省西峡盆地的恐龙蛋化石群产于白垩纪末期的典型红色粘土地层,因此该化石本身可能包含着当时地史时期全球或区域环境灾变记录。利用显微镜观察恐龙蛋的表观特征;利用XRD和XRF研究发现蛋内外粘土的成分极其相似,进而推断西峡恐龙蛋化石蛋腔内的物质源于蛋腔外部;通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发现蛋壳表面存在裂纹现象,同时在蛋体内发现了针铁矿、铜锌氧化物、硫酸钡、氧化硅等颗粒,并对其形成和来源给出了适当的解释。并基于实验结果对K/E转折时期的环境灾变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以大量的野外工作为基础,辅以地球化学研究,确定了西峡盆地和夏馆盆地普遍存在着古地震事件的物质记录。同沉积期古地震事件主要表现为同沉积小断裂、同沉积角砾岩层等,且同沉积地震事件对于河流侵蚀作用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成岩期古地震事件主要表现为沿断裂上盘砾岩的"涂抹"和成岩期形成的方解石擦磨晶体,以及由断裂(裂隙)所围限的不同于周侧岩性的块体。古地震事件的研究不仅可以为恐龙蛋的埋藏作用提供信息,也可以为研究古地理和古构造背景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3.
济源盆地谭庄组(T2-3)上段湖相沉积及遗迹化石特征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济源市西南郊出露有中-上三叠统谭庄组,代表了济源中生代盆地充填的一部分。在湖相剖面中识别出六种岩相组成的两类相序,相序 1呈叠置的向上变粗的序列,由下到上由富有机质页岩 (相E,类型Ⅰ ),纹层粉砂岩 (相A)和水流波痕层理砂岩(相B)组成,记录了在温暖潮湿条件下常年性开放湖泊中小型河口坝三角洲的进积作用;相序 2缺少明显的垂直序列,由互层状细粒碳酸盐岩和粉砂岩(相C),变形层理和波浪改造砂岩 (相D),富有机质页岩(相E,类型Ⅱ)和粘土岩组成,虽然也代表了常年性开放浅水湖泊体系,但反映出很强的季节性气候控制特征。湖相剖面的相C中发育丰富的Skolithos linearis组合,也反映出底层受季节性气候控制。文章深入探讨了该组上段浅湖沉积的环境演替及气候对沉积作用的控制作用,在湖泊演化过程中,很可能出现过几次水体分层。根据晚三叠世时期的古地理重建,推测谭庄组上段湖相沉积反映出的强烈季节性可以用潘加亚巨型季风影响的设想模式解释。  相似文献   

14.
2005年在河南西峡含恐龙蛋层中首次发现介形虫化石,产自红山水库-丹水剖面上白垩统赵营组下段64层,是以Eucypris-Mongolocypris-Cypridea-Talicypridea为特征的介形虫化石组合,由12属20余种组成.其中Talicypridea是中国、蒙古和东亚晚白垩世最典型的化石,在非洲刚果及南美阿根廷的晚白垩世地层中也有分布,因此赵营组的时代无疑应归属为晚白垩世.赵营组介形虫化石的新发现,为地层的划分对比、沉积环境的演变和盆地的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尼日尔Termit盆地上白垩统储层岩石学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尼日尔Termit盆地17口井218个井壁取芯样品开展普通薄片、阴极发光、X衍射、扫描电镜及重矿物分析,研究上白垩统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并探讨其控制因素。实验分析结果表明,Termit盆地上白垩统储层的岩石类型主要为石英砂岩,成分成熟度高,以石英为主,含量达86%以上,钾长石、方解石及斜长石等含少量,占比约5%,这种岩石类型对原生孔隙的保存比较有利;填隙物主要为粘土杂基,含量为7%左右,矿物成分以高岭石为主,利于对晶间孔的保留;岩石中发育硅质、方解石和铁质等胶结类型,胶结物的含量占比较小,对储层的破坏作用不大;重矿物类型为磁铁矿、赤铁矿、锆石、磷灰石,推测物源区的母岩类型主要为花岗岩;以细粒结构和少量的不等粒结构为主,分选中等-差,磨圆度一般为次棱角-次圆状,磨圆差。与国内石英砂岩沉积于高能的滨浅海环境不同,研究区石英砂岩成分成熟度高,但分选程度和磨圆度较低,一方面反映了物源区母岩富含石英,同时也反映了这种石英砂岩沉积于近源的河流-三角洲环境。影响研究区上白垩统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是岩石类型及成岩作用,由于储层的岩石类型为石英砂岩,压实作用对储层的破坏作用较一般岩石类型偏小。砂岩埋深小于2500m时,主要发育原生孔隙,面孔率大于15%。溶蚀作用对本区储层产生一定的影响,最常见的为长石的溶蚀,溶蚀作用形成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还会扩大原生孔隙形成混合孔,改善了砂岩的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16.
朱光有  钟建华 《地球化学》2000,29(5):475-479
利用显微镜和碳同位素分析法对自河南西峡盆地晚白垩世的16枚恐龙蛋化石进行了研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恐龙蛋化石壳由原生碳酸盐矿物和次生碳酸盐矿物两部分组成。利用图像分析法得到了两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0.5%和39.5%。恐龙蛋内充填的次生碳酸盐矿物的δ^13C值在-5.63‰ ̄-5.68‰之间,平均为-5.65‰。恐龙蛋化石壳的δ^13C同位素值在-5.88‰ ̄-7.79‰之间。经计算,获得了恐龙蛋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