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利用地震活动因子A值,对青海省东部地区(监测能力强)小震活动进行空间扫描,分析了该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因子A值的空间分布、演化特征及其与目标地震的对应关系,并对该方法的预报效能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2.
盘锦、海城、营口地区是辽宁省内地震活动性最强、地震危险性最高的地区。该地区开展了大量重点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区域性地震区划和地震小区划工作,但尚未开展基于场地条件的区域尺度地震危险性研究。独有的沉积特点使该地区场地条件较复杂,因此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考虑场地条件是必要的。本文基于新一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基本原理和技术原则,结合盘锦、海城、营口地区场地条件特征,采用基于地形坡度的方法对场地条件进行分类,确定场地地震动影响系数,给出该地区基于区域场地条件的地震危险性分布,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地震风险评估和防震减灾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1976年4月6日内蒙古和林格尔6.3级地震是华北北部地区1次重要的地震,该地震前出现了明显的地震空段异常。介绍了该地震空段的时空特征,分析了地震空段的形成至解体与中强地震成组活动的关系。认为,地震空段可作为华北北部地区中强地震预测的中期判据,这对该地区地震预测有帮助意义。  相似文献   

4.
辽宁地区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的多重分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辽宁地区地震活动资料,根据地震活动在空间中的分布演化特征,由多重分形理论及计算方法详细地研究了该地区地震活动的基本特点.结果显示,辽宁地区地震活动在空间上的增长演化及分布过程是多重分形结构,(q)-q曲线、f()谱及其它一些参量在几次中、强地震前后的明显变化,较好地描述了地震活动的分形增长过程的整体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滇西试验场重力潮汐观测及其地震响应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瑞浩  刘贵安 《中国地震》1995,11(2):161-167
本文使用Nakai预处理、Venedikov调和分析和滑动滤波等方法,对滇西地震实验场下关台GS15-227重力仪1987-1992年 观测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确定了该地区最佳重力潮汐参数及潮汐和非潮汐动态变化背景,并对观察期间的6个震例进行清理,分析了重力异常变化与地震的关系,获得了该地区重力潮汐和非潮汐信息的地震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分析稀疏震中分布的一种新的数学方法。此方法主要是用于评价地震震中分布的线性特征是否显著,从而进一步识别地震断层。将该方法用于合成数据集和旧金山湾地震数据的试验表明,其识别能力还是较好的。如果把该方法应用于实际数据,必须结合地质信息,以此消除人为影响。本文应用该方法分析了西诺曼底地区的震中分布,并由稀疏震中追踪主要的构造方向。  相似文献   

7.
南黄海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南黄海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介绍了该海区历史地震的分布,时空强特征以及众多地震事件烈度分布的共同特点与地震活动规律等。研究表明,功北南黄海地区近年内存在发生较强地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的划分原则和方法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鄢家全  贾素娟 《中国地震》1996,12(2):173-194
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的不确定性,对弱地震活动区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影响较大。因此,正确二划分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是地震区划加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基础。本文以东北和华北地区为例,较为系统地整理了大量基础资料,从众多典型震例分析结果中提出了该地区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的划分原则和方法,对长春,吉林等地区进行了实验划分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了划分原则和方法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与此同时,还对本文取得的进展和有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利用Logistic回归进行地震危险性概率预测方法,对以新西兰地区相同时间段内地震活动性b值和等地震个数所覆盖空间区域的半径r为例,讨论了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变化和强震发生的概率关系。研究表明,该地区强震发生的概率总体上与强震发生前一年半时间窗内的地震活动性资料计算的b值呈正相关关系,与r值呈负相关关系。该方法可以推广应用于研究其他异常分布和强震的概率统计关系。  相似文献   

10.
水口水库地震对南平地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口水库建成蓄水后诱发了频繁的地震活动,延续时间已达8年之久,,学在继续活动。近年来,南平地区的邵武,政和等地也相继有中小地震活动,为了摸清南平地区地震活动与水口水库诱发地震是否关联,本文对该地区及水口水库诱发地震前后的地震活动性及时空特征,区域构造背景及水库诱发地震的活动趋势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人工神经网络在潜在地震危险区估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环境剪应力较高的地区较容易发生中强地震这一原理,提出了将人工神经网络应用于估计潜在地震危险区的方法。由于该方法是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提前1~2年预测某一地区未来环境应力值的变化来估计潜在地震危险区,因而可大大提高估计的准确性。该方法今后在多震地区的预报工作中值得一试。  相似文献   

12.
After an earthquake,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ponse and rescue are important ways to mitigate earthquake-induced losses. Various earthquake emergency maps can provide effective references and guidance to those actions. Currently, related studies include the investigation on symbols of emergency maps, remote sensing emergency mapping and GIS-based mapping methods. However, the existing studies overlook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pidity, dynamicity and variety of presentation methods in making earthquake emergency maps. In this paper, a map template matching method is used to quickly make earthquake emergency maps considering their characteristics. We take investigations on the service objects(users)of the earthquake emergency maps to understand the needs of making earthquake emergency maps. The audience theory in mass media field and map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theory are adopted to classify the users of the earthquake emergency maps into four categories: earthquake emergency commanders, technical staffs for decision-making,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cuers, and the public. The componen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users are described and then their diverse demands in earthquake emergency maps are analyzed, such as the needs of on-field disaster information maps, earthquake information maps, physical geography and social economic maps. Following those needs, we introduce the representation methods of the earthquake emergency maps according to their formats(vector or raster)and contents, such as point symbolization method, kilometer grid method, line symbolization method and range method. Then, we study the rapid plotting method of earthquake emergency map based on map template matching method. The core steps of the method include: 1)before earthquake, the templates of different earthquake emergency maps are designed, prepared and connect the earthquake emergency features with their related spatial database. The map layout and map elements are stored in the templates. 2)After earthquake, the earthquake emergency features will be generated from seismic models(such as attenuation model of earthquake magnitude and seismic intensity)or the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field investigation. 3)Corresponding earthquake emergency map template is selec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enerated seismic features. And the features are used to update related features inside the selected template. 4)Minor adjustments are made such as to the map scale and some map annotations to finally generate the formal earthquake emergency map. Architecture of template system of the earthquake emergency maps is designed, including map user level, map template level, template layer level and map element level. Regrading to the architecture, the general map template of earthquake emergency is presented which includes four main regions: title region, main picture region, auxiliary region and annotation region. The main picture region is the essential, which lays geographic background maps and earthquake emergency features. Finally, an earthquake emergency mapping system i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system, a case study is presented, which demonstrates making a simulated seismic intensity influence map. From three aspects, the case present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mplate-matching method including: generating earthquake emergency features, substituting the features inside the template with the generated features, and revising map annotations. Therefore, the map template matching method is verified so that it can be used to quickly generate various earthquake emergency maps.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地震多发的国家之一,其中破坏性地震的发生频率也相对较高。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震风险意识的提高以及国家对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的更高要求都促进了对地震灾害评估方法的研究。其中地震人员伤亡评估方法更是灾情预测的重中之重,然而我国大部分历史地震都发生在西部,已有的地震人员伤亡评估方法也是基于西部历史地震资料统计分析得出的。人口密度更高和经济更为发达的东部地区,一旦遭遇破坏性地震,其灾害程度将远超西部,因此现有方法已不能很好地满足东部地区的地震预防和应急救援决策需求。需要结合东部地区的特点修正适用于东部地区的地震人员伤亡评估方法。本文初步分析了东西部影响地震人员伤亡的影响因素,对比主要区域差异,指出东西部地区建筑的抗震性能差异主要体现在城市自建房屋的比例和农村主要结构类型占比上。给出了东部地区地震人员伤亡评估的修正系数,并通过算例分析了其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彭亮  汪海涛  王兆云 《内陆地震》2007,21(2):149-154
采用判别标志、对比判断方法,尤其是概率分析方法对喀腊塑克水库诱发地震进行了分析。概率分析方法是利用诱震水库和未发震水库的统计资料,考虑了库深、库容、构造应力环境、断层活动性及诱震区介质条件5个因素,再利用概率统计中的贝叶斯公式建立了预测水库能否诱震的概率模型,最终计算出结果。另外,从库区断层活动性及断裂所通过的位置、库水深度及岩石坚硬程度等方面,分析出可能产生诱发该水库地震的位置。结合工作中的体会,提出评价水库诱发地震的步骤和方法。最终分析结果表明,喀腊塑克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5.
一个地区未来地震的可能震级的估计是地震危险性评价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本文根据已知的地质条件,利用线弹平面有限元方法计算区域构造应力场,并确定所积累的总应变能和产生的破裂区面积,然后利用经验公式估计出与断层活动有关的构造地震的可能震级  相似文献   

16.
翟洪涛  姚大全 《内陆地震》2005,19(2):170-174
尝试性地提出了基于地震动参数背景值的确定性方法,将概率性地震危险性分析和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相结合,对江淮地区这一中强震过渡区的地震动参数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把地震动参数背景值的计算结果绘制成平面等值线图和立体等高线图。为中强震过渡地区的地震动区划研究提供了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17.
应用安丘台跨断层定点形变的水准观测资料进行一般多项式曲线分段拟合,结合周边的地震活动背景.研究断层活动与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断层活动和周边的地震活动在频度上存在对应关系。可利用断层活动与地震活动的对应关系,为台站周边地区的地震预报提供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利用文献[1]给出的由深井水位变化反演地壳深层应力变化的方法和华北地区井水位变化资料,反演了唐山7.8级地震前后大区域应力场的动态变化过程,分析了应力场的动态调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唐山地震前2年,在震中区及附近出现应力下降异常区,临震前异常幅度增大并且异常区向外围扩展,震后异常区收缩并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9.
使用时空扫描方法,研究了2007年宁洱6.4级地震震前川滇地区地震频度的空间演化过程,发现自2007年2月到震前,川滇地区整体上地震活动呈现持续增强的变化;而思茅地区的地震活动自2007年2~4月增强,5月份减弱,同期文山地区出现地震活动的增强.从应力场演化的角度探讨此次地震的孕震过程,认为2007年4~5月间,思茅与文山地区地震活动演化的差异与宁洱地震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0.
利用反演方法确定新疆伽师地震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一种广义反演方法 ,在任意垂向非均匀介质中 ,根据近震P ,S波到时来确定地震事件空间位置的概率分布 ,应用此方法对新疆伽师地区临时数字地震台网的资料进行了定位处理 ,发现所定位的地震在平面图上呈明显的NNW向和NNE向线性分布 ,其中NNW向趋势略为明显。同时讨论了伽师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 ,对伽师地区天然地震的定位结果显示了地震与断裂的密切关联 ,该震群的形成与震源区附近的隐伏断裂有关 ,这可能是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地壳剧烈变形及现今构造运动所造成的结果 ,这些复杂的构造格局和特殊环境为伽师强震群的孕育和发生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