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对近年来同工酶技术在贝类个体发育、组织特异性、亲缘鉴定、形态分类、群体遗传及生理病理诊断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和综合评述,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研究贝类的生物遗传和养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贝类组织培养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ESEARCHONTISSUECULTUREOFSHELLFISHANDITSAPPLICATION组织培养是生物工程领域的重要手段之一,细胞培养技术广泛应用于染色体分析、细胞代谢、癌变机制、病毒的分离和鉴定及药物筛选等研究领域。目前,在脊椎动物的细胞培养方面已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并建立了多种细胞株系。而在无脊椎动物的细胞培养方面,自Grace1982年从鳞翅目昆虫Antheraeaeucalypti建立细胞株以来,昆虫组织的细胞培养技术也已发展得相当成熟。但是在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组织培养方面,对虾细胞的建系问题至今仍是全世界所面临的挑战性课题,虽…  相似文献   

3.
贝类组织培养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相似文献   

4.
海洋滤食性贝类摄食率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董波  薛钦昭  李军 《海洋科学》1999,23(3):26-29
摄食率IR(Ingestionrate)是反映滤食性贝类生理状况的一项动态指标,它直接受到贝类所处环境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影响。诸如海水的温度、盐度、流速、饵料的浓度和质量等。同时由于方法不同,即使对同种贝类同一状态下摄食率的测定结果也往往差别很大。因此,60年代以来,国内外专家就从不同途径对滤食性贝类的摄食率进行了研究。进入80年代,随着微流探针、高精度的流体颗粒计数器、电镜、微胶囊技术以及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出现,人们对摄食率的研究手段和了解有了进一步的提高。1研究方法滤食性贝类的摄食率IR是指…  相似文献   

5.
海洋贝类细胞培养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军  黄宝玉 《海洋通报》2015,34(3):247-251
综述了海洋贝类细胞培养的意义以及国内外在贝类细胞培养的一些进展和应用,并总结了目前贝类细胞培养所存在的问题。以此为探索贝类细胞培养条件、方法,并最终成功建立细胞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广东沿海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于1990-1992年间在广东沿海采集24种贝类,用麻痹性贝类毒素小白鼠生物测定法对所采样品进行毒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检测的大部分生物体均不同程度的积累了麻痹性毒素;大亚湾和大鹏湾2种贝体存在着12或13种麻痹性毒素的成分;贝体中麻痹性毒素存在着一定的季节差异。还对贝体中的毒素和有毒藻类的出现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东太湖的贝类及其生物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东太湖的贝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及其分布;结合水文物理,水化学及水生生物等生态因子的观测,探讨了贝类和这些因子间的关系;分析了贝类资源的变化,并估算了其渔产潜力。  相似文献   

8.
贝类功能性成分的研究现状及其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亚  章超桦  张静 《海洋科学》2003,27(8):34-38
远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我国最早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中就有以“以鲍鱼汁治血枯”的记载,说明海洋贝类除供人类食用以外,早已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已知我国近海约有贝类3000余种,入药的仅有  相似文献   

9.
中国北方沿海食用贝类油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0年7月 ̄1991年12月,监测了中国北部沿海食用贝灰体内的污染物残留量水平。本文用石油烃的分析数据为基础,讨论了沿岸贝类受石油烃污染的现状和分布特征;计算了样品干、湿重含量的本底值范围。给出了油标准和标准之间的互校系数R值。对样品进行了同步荧光光谱分析,并用同步荧光光谱的分析数据,计算了样品间模糊相关系数,做了模糊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10.
贝类病害学研究进展:Ⅰ.贝类微生物病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概述了贝类各种微生物病的病原生物学、致病机制、组织病理学、细胞病理学和流行病学等方面的进展,提出了目前国内外贝类病害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贝类遣传多样性及其永续利用(I)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2.
鱼类细胞培养及其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生动物的细胞培养晚于陆生动物 ,其中 (包括水生无脊椎动物和水生脊椎动物 ) ,水生无脊椎动物的细胞培养主要是甲壳类 (如对虾、螯虾、龙虾、蟹和鲎 )、贝类 (如牡蛎、珍珠贝和蛤 )和海绵的体外培养。水生无脊椎动物的细胞培养比较困难 ,原代培养细胞不能形成单层 ,或即使形成单层 ,但细胞不分裂 ,难以进行传代。因而 ,至今没有得到水生无脊椎动物的连续性细胞系。水生无脊椎动物的细胞培养不仅在甲壳类和贝类的病毒分离、检测和疫苗制备方面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而且还可能用来生产天然产物比如药物。已经发现不少海洋无脊椎动物 (如海绵、…  相似文献   

13.
浙江沿岸的贝类资源及其增养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浙江沿岸的贝类资源和增养殖的概况 ,现已报道的贝类有 61 4种 ,其中主要经济种类有 68种 ,目前已进行生产性养殖的有 1 5种 ,主要有泥蚶、缢蛏、长牡蛎、僧帽牡蛎、贻贝、泥螺、文蛤、青蛤等。 1 997年全省海水养殖贝类产量达 35.2 5× 1 0 4 t,养殖面积为 4.38×1 0 4 km2。指出了贝类增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改进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多倍体育种在贝类养殖上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李诺 《海洋通报》1992,11(2):80-84
  相似文献   

15.
贝类病害学研究进展:Ⅱ.贝类寄生虫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海水养殖贝类体内发现的各种寄生虫,重点论述了单孢子虫病和柏琴类原虫病的病原生物学、流行病学规律、组织病理及致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我国在贝类寄生早学研究中亟需进行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三角洲近海受黄河的影响,海水营养丰富,有机物多,包饵料充足,为沿海水产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海洋贝类资源随着海洋水动力,河口变迁,底质沉积物和地质灾害的变化而受到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对虾组织培养研究进展及其开发应用的潜在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虾(Penaeidshrimp)底节肢动物门(Arthronoda)甲壳纲(Crustracea),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动物。近二十年来,世界对虾养殖业发展迅速,已遍及许多沿海国家和地区,而中国则是对虾养殖大户,产量居世界之冠。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态失控,养殖环境逐年恶化,各种对虾病害随之而来。先是细菌性病害居多,此起彼伏,近几年来又以病毒性病害成灾,危害严重,已给养殖业造成了无可估量的损失。为此,进行病毒病的研究,提高防治措施已是刻不容缓。而发展对虾组织培养技术,不仅对深入研究对虾病毒病提供了方便,而且也为对虾免…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05年4月和10月厦门贝类养殖区的环境调查资料,着重对贝类养殖区海水、表层沉积物和贝类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分布进行分析,并对贝类养殖区的生态环境进行质量评价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表明,厦门贝类养殖区海水中Cu、Pb、Cd、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06、1.23、0.05和6.28/μg·L-1;沉积物中Cu、Pb、Cd、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0.0×10-6、39.5×10-6、0.07×10-6和97.3×10-6.贝类体内Cu、Pb、Cd、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6.3×10-6、0.24×10-6、0.38×10-6和63.9×10-6.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贝类养殖区海水重金属的含量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处于清洁水平;养殖区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属于较清洁水平.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Cu、Pb和Cd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大于Zn,表明Cu、Pb、Cd的潜在危害大于zn,但整个养殖区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危害属于轻微,养殖环境良好.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体内Cu、Pb、Cd、Zn的含量均未超<无公害食品>,<食品中锌限量卫生标准>和<海洋生物质量>标准,但僧帽牡蛎Saccostrea cucullata体内Cu的含量和泥蚶Tegillarca granosa体内Cd的含量已超标.  相似文献   

19.
20.
几种食用贝类淀粉酶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10种常见食用贝类成体的淀粉酶在不同pH值、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了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其总体消化器官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青蛤(Cyclina sinensis),33℃;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32℃;文蛤(Meretrix meretrix),43℃;等边浅蛤(Gomphina veneriformis),35℃;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34℃;泥螺(Bullacta exarata),40℃;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37℃;微黄镰玉螺(Lunatica gilva),43℃;锈凹螺(Chlorostoma rusticum),43℃;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43℃;淀粉酶的最适pH值范围为4.6-4,9,不同贝类稍有不同;同一种类中肝脏淀粉酶的活性大于肠淀粉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