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伸展断陷中的变换构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变换构造分析对于研究伸展断陷盆地的构造格局与油气分布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前人研究成果和近年来渤海湾盆地大量地震反射剖面解释的基础上,讨论了变换构造研究中一些有争议和有意义的问题。(1)对变换构造研究中采用的术语,诸如分段构造、变换构造、传递带、调节带和转换带重新进行了定义,并阐述了其基本概念。(2)根据侧列控凹主断层之间连接方式的不同,提出了一个新的分类方案,首先将变换构造划分为传递带、调节带和转换带3类,而后考虑每类变换构造特有的标志细分为若干亚类。(3)传递带和调节带的形成机制一般与侧列的控凹断层位移量沿其走向均匀变化有关。在断层中段位移量最大,在其末端,位移量减至最小。传递带和调节带形成于断层末端,然而,由于侧列断层叠覆程度的差异、位移量是否守恒、断层的倾向状况以及平面上侧列断层末端之间的横向距离等诸多因素,从而产生传递带或者是调节带以及与之有关的多种多样的变换构造样式。与传递带和调节带不同,转换带以连接不同伸展构造段的转换断层为特征,推测其形成是由于地壳伸展速率的巨大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2.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内韧性剪切带的地质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阐述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内发现的巨型韧性剪切带的规模、构造分带性及其地质特征,指出了膝折构造带与低温高压变质带以及韧性剪切带的成因关系,阐明了缝合带内韧性剪切带在板块俯冲时的空间位置及其构造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3.
“下三带”理论与底板突水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多种现场实测资料及室内相似材料模拟和数学模拟,搞清了煤层采动以后底板以下所形成的”下三带”(直接破坏带、完整岩层带、导升带)情况,并在分析底板突水机理的基础上探讨了利用完整岩层带预测底板突水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新疆东昆仑鸭子泉蛇绿岩的基本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杨金中  沈远超 《现代地质》1999,13(3):309-314
鸭子泉蛇绿岩位于新疆东昆仑祁漫塔格山系中部, 与阿尔金断裂平行产出, 由超基性岩、基性岩和拉斑玄武岩等组成。它侵位于早石炭世含放射虫的深海沉积物中, 可能代表了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晚古生代的板块俯冲带。蛇绿岩可能来源于俯冲带附近的由小型扩张中心形成的次生洋壳, 之后由于消减作用, 侵位到深海沉积物中, 形成了造山带中的蛇绿岩。  相似文献   

5.
从花岗岩-绿岩带、韧性剪切带、地球化学异常和成矿的地球化学条件方面,论述了该地球化学特征,提出了该区寻找金矿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6.
在简述韧性变形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韧性变形带分类,依据变形区域应力场型式,可以将韧性变形带划分出水平拉伸式、正断拉伸式、碰掸挤压式、逆冲推覆式,以及走滑式等五种基本类型。若从变形构造相色度出发,又可以将韧性变形带划分出四种类型,即构造片麻岩带、变晶糜棱岩带、(狭义)糜棱岩带和构造片岩带。  相似文献   

7.
豫西秦岭造山带核部韧性剪切带岩石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钟增球  游振东 《地质学报》1990,64(2):121-130,T001
秦岭造山带核部在加里东—印支期韧性、脆韧性再造阶段,形成了一系列推覆型和走滑型韧性剪切带及有关的韧性剪切变质岩石,包括构造混杂岩及糜棱岩等。对它们的岩相学、成分变异特点及形成条件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秦岭造山带核部的变质变形史,进而探讨其演化过程中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8.
Banno  S 杨永强 《世界地质》1992,11(4):103-108
在研究日本变质地质时意外地获得了牙形刺和放射虫生物地层学的新知识,而且促进了放射性测年法的新进展,同时这些研究结果敦促我们去重新认识年代问题以及深入研究变质带,将其与构造环境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桑甘(Sangun)、领家、阿武隈、秩父、四万十变质带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新的发现,而且对以前的一些传统理论进行了修正。  相似文献   

9.
李端生 《吉林地质》1998,17(3):12-21
本文以翔实的资料,论证了东亚地区新华夏系第四隆起带和第四沉降带的存在。阐述了其形态特征、构造成分与展布规律以及和其它构造体系的关系。概括了第四隆坳带自身的特点,并深入浅出地对诸如我国地势的三个“踏步”、中国的“母亲河”、“母亲江”缘何绕行,大地构造单元与地方病等问题一一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10.
伸展地区变换构造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在回顾变换构造研究历程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国内外中存在的概念混乱、术语不统一,分类繁杂等问题,辨析并厘定了变换构造的较为明确且较为流行的以几何学特征为基础的非成因分类,结合国内外变换构造研究实例,对变换构造的类型及变换构造带的概念进行了区分。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总结实测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下三带”(底板导水破坏带、隔水层带、承压水导升带)理论,为煤层带压开采作了一些预测与防护方法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夏长江 《吉林地质》1999,18(1):63-67
本文以荒沟山金矿为例,提出了利用黄铁矿氧化程度划分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原生带和氧化带的准则。在荒沟山金矿研究中,利用这种方法将矿体划分为氧化带、混合带和原生眯矿床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亚蛇绿岩带研究进展及区域构造连接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何国琦  李茂松 《新疆地质》2000,18(3):193-202
中亚地区分布着数十条不同时代和不同性南的蛇绿岩带,这些形成于早古生代或新元古代的蛇绿岩带由于受后期构造变动的强破坏,只在极少数地点保存良好。尽管出露分散,确定其时代和性质有一定困难,但其仍具极其重要的构造单元划分、对比和连接意义。在对比和讨论蛇绿岩带的连接时,应以微体化石给出信息为主,同时参考蛇岩下部组分的同位素年代学数据。讨论了新疆东北部邻区和西部邻区蛇绿岩带的时代和性质,以及这些蛇绿岩带的对此  相似文献   

14.
张长厚  柴育成 《地质论评》1998,44(3):225-232
尽管许多地质学家提出了不同的超高压变质岩石形成与折返模式,但高压、超高压变质岩折返与剥露机制仍是大陆造山带动力学研究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本文明确提出并研究了分布于苏北-胶南变质岩区西北和北部边缘的地壳规模的拆离伸展型韧性剪切带。通过韧性剪切带几何学、运动学、变形环境分析和形成时代的讨论,认为与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展布方向斜交的斜向伸展构造作用,是苏北-鲁东南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从中地壳抬升至地表的主导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新华夏系第四隆坳带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翔实的资料,论证了东亚地区新华夏系第四隆起带和第四沉降带的存在。阐述了其形态特征、构造成分与展布规律以及和其它构造体系的关系。概括了第四隆坳带自身的特点,并深入浅出地对诸如我国地势的三个“踏步”、中国的“母亲河”、“母亲江”缘何绕行,大地构造单元与地方病等问题一一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样品的化学全分析,矿物相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了银与铁、镁、锰、铅的相关性,以及镜下观察,确定了查干银矿床氧化带中银主要以硫化银及卤化银等独立矿物赋存于褐铁矿中,颗粒微细。  相似文献   

17.
文内将基底分为:西伯利亚板块和佳木斯地块。古生代造山系则分为:大兴安岭褶皱系和吉-黑褶皱带。大兴安岭褶争系内含:伊勒呼里山早加里东褶皱带;多宝山中加里东褶皱带;罕达气早华力西褶皱带和乌奴耳中华力西褶皱带。其中既有大洋型的,也有裂谷型的。式样也极其复杂。吉黑褶皱带则以黑龙江杂岩为主体,并论及了其东、西缘的概略情况。  相似文献   

18.
桐柏-大别造山带的剪切带阵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钟增球  索书田 《地球科学》1994,19(4):433-442
桐柏-大别造山带在长期的韧性再造和脆性改造过程中,形成了有规律的剪切带阵列,包括韧性剪切带阵列和脆性剪切带阵列。它们是多期碰撞造山和造山期后伸展塌陷的产物,并在造山带的流变学和构造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整作用。造山带内的镁铁、超镁铁质及榴辉岩岩带则是涉及下地壳及上地幔流变的韧性剪切带阵列的代表。这些剪切带阵列经历了长期的演化历史,具正向的、反向的、螺旋形或旋回式的流变学演化轨迹。  相似文献   

19.
刘祥强  唐林 《地下水》2022,(5):167-169
为了指导钱营孜煤矿防治水工作,实现顶板富水区下工作面安全回采,该矿在E3213里段布置施工了两个“两带”观测孔,通过利用钻井液消耗量和孔内电视成像联合分析的方法,测出了实际地质数据,将实测结果与经验公式计算、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表明应用经验公式计算、数值模拟得出的钱营孜煤矿E3213里段工作面“两带”高度,实测获得的数据更可靠。本文通过对钱营孜煤矿E3213里段工作面“两带”高度探测分析,以便正确指导开采上限的合理确定和保证矿井的安全合理开采,为其提高回采上限提供可靠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0.
对新疆北部蛇绿岩及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总被引:21,自引:9,他引:12  
蛇绿岩是作为大陆古板块划分及洋壳存在的重要佐证,同时也是许多地质问题争论的焦点之一。关于新疆北部地区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尽管从不同理论、不同专业角度进行了许多研究和论述,但也因对区内蛇绿岩的认识不同而仍存在诸多争议。本文针对以区内蛇绿岩形成时代来确定洋盆出现所存在的一些可变因素的阐述,提出在新疆北部地区于震旦纪-石炭纪期间可能只存在一个水域相通的统一大洋~准噶尔-天山洋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点,对新疆北部地区的构造单元进行了初步划分,划分出两个被动陆缘带和三个弧盆带,同时将其构造演化概括为陆壳拉张(Z—C)、洋盆形成(O-S)及洋盆消减(D—C)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