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川藏公路鸳鸯岩滑坡成因机制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滑坡是山区主要的边坡问题,而查清滑坡的要素、产生的条件、危害程度是有效治理滑坡的关键。本文在做了大量工程地质勘察及分析的基础上,查明了鸳鸯岩滑坡规模、性质、等,从定性、定量两方面对鸳鸯岩滑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计算届滑坡推力及桩间剩余抗滑力,为治理、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工程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2.
黄茨大型滑坡的预报及其理论和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茨滑坡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境内,规模巨大,地形复杂。我们采用多种监测手段对其进行了多方位的全面监测,大大量监测数据的基础上,依据本变形功率理论和岩蠕变理论,提出了一套预报滑坡剧滑时间的理论和方法,不仅对黄茨大型滑坡剧滑时间做出了准确的预报,同时还得到了许多有益的结论,可供今后进行滑坡预报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3.
喜马拉雅山地区重大滑坡灾害及其与地层岩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地区,是高原隆升最快的地方,这里内外动力作用异常活跃,是我国重大滑坡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重大滑坡灾害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危害。本文在对研究区的地质、地理背景进行了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遥感解译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了该区重大滑坡灾害的分布及其与地层岩性的关系,将本区地层岩性大致划分为13个工程地质岩组:松散岩组、软弱岩组、软弱岩夹较软弱岩组、软弱岩夹较坚硬岩组、较软弱岩组、较软弱岩夹软弱岩组、较软弱岩夹较坚硬岩组、较软弱岩夹坚硬岩组、较坚硬岩与软弱岩互层岩组、较坚硬岩夹软弱岩岩组、较坚硬岩夹较软弱岩组、较坚硬岩组、坚硬岩组,发现重大滑坡更容易发生在软弱岩组、较硬岩夹较软弱岩组以及坚硬岩组中,而软弱岩夹较软弱岩组、较软弱岩夹较坚硬岩组中无重大滑坡灾害分布。重大滑坡灾害的上述分布特征,反映出地层岩性与重大滑坡灾害之间的复杂关系,一方面岩性软弱,比较容易发生滑坡灾害;另一方面,岩性越坚硬,地形越高陡,也容易发生重大滑坡灾害。  相似文献   

4.
老鹰岩滑坡成因机制与运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鹰岩滑坡是汶川地震触发的大型岩质滑坡,滑坡纵长450 m,最大展宽430 m,体积约1 500×104m3。滑坡掩埋了一座中型水电站,造成20余人死亡,巨大的滑体堆积厚达100余米的滑坡坝,形成了汶川震区库容量仅次于唐家山的第二大堰塞湖。强震触发形成老鹰岩滑坡分为三个阶段,即:①后缘震动拉裂阶段。老鹰岩滑坡后缘为一突兀山脊,地形对地震动力放大效应明显,震动拉裂沿长大结构面形成了一个陡峭、粗糙,与重力作用下呈光滑、有一定弧形的后缘拉裂面迥异的边界。②摩擦阻力降低、滑体溃滑阶段。地震动力的持续作用,地震波不断在滑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使得滑面处摩擦阻力迅速降低,进而岩体内"锁固段"剪断,滑体顺层面高速下滑。③滑体高速流动堆积阶段。规模巨大的滑体,冲入姜巴沟,并对沟两侧的山体产生强烈的铲刮,高速碎屑流受到黄洞子沟左侧山体强力阻挡后折返,并震动堆积形成堰塞湖。  相似文献   

5.
川黔线铁路K119段裁缝岩处发生大型红层岩质滑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保障既有铁路线运营安全,本文在对滑坡工程地质特征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遥感解译及3DEC数值模拟的手段,讨论了该红层滑坡对铁路工程的影响及其形成演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在自重应力的牵引作用下,岩层间的非协调变形产生拉张裂缝,降雨入渗张拉裂缝,使滑带泥化软化,并最终诱发裁缝岩滑坡失稳破坏。(2)在滑带处于饱和状态时,该红层滑坡将再次失稳堆积于綦江河上并形成滑坡坝,对铁路工程造成较大威胁。  相似文献   

6.
首选运用传统的地质分析法对滑坡发育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岩口滑坡形成机制;然后 格郎日差分法和离散单元法相结合,对滑坡发生的运动过程进行全程再现模拟,认为滑坡形成的主要因素是采石场的人工开挖,暴雨是滑坡发生的触发因素。  相似文献   

7.
针对地震灾区九寨沟黄木山滑坡工程,分析了滑坡的岩土体特征,滑坡原因及其稳定性,简要的介绍了该工程的滑坡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8.
"5·12"汶川地震发生于龙门山逆冲构造带映秀-北川断裂,此次地震沿约300 km地表破裂带触发了大型滑坡百余处,其中大光包滑坡、红石沟滑坡和老鹰岩滑坡发育于绵阳安州区黄洞子沟右岸不到5 km区段内,规模均超过千万方,且大光包滑坡是此次地震中最大滑坡,也是世界罕见的巨型滑坡。本研究通过大量现场照片、遥感影像和实地测绘,结合XRD、岩石薄片手段在此3个滑坡滑源区展开了详细的地质调查。结果表明:(1)先期深埋的中-缓倾构造层带为大光包滑坡提供了潜在侧滑面,与岩体结构面组合触发了大光包大型楔形体破坏;(2)红石沟滑坡发育于含多级角砾、糜棱质次级错动带的碎裂结构坡体,地震中这些倾坡外的次级错动带快速贯通形成滑坡底滑面;(3)老鹰岩滑坡主控于厚层陡倾构造带,地震中该带沿走向拉裂破坏,加之两侧陡倾结构面组合切割触发了老鹰岩大型楔形体破坏。研究进一步发现,红石沟斜坡紧临大水闸背斜轴部、老鹰岩和大光包斜坡位于其两翼,认为该背斜构造对研究区斜坡地震稳定性有较大影响。本研究仅揭示了3个典型地质构造滑坡类型,汶川地震百余处大型滑坡地质构造成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巴东库岸段主要出露中三叠统巴东组二段(T2b2)红层,为软岩、硬岩相间,遇水极易软化,常发育大量滑坡,且潜在不稳定滑坡较多,而三峡工程的建设必将诱发并导致巴东库岸段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分析了西壤坡西滑坡的特征、滑坡发生的机理,并进行了稳定性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该滑坡的稳定性较差,对此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膨胀岩(土)病害是一种特殊的工程地质现象,文章通过对广西军体校膨胀岩山体滑坡的整治经验进行总结,探讨其成因机理,提出对整治设计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喜马拉雅山地区滑坡堵江编目及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滑坡堵江数据获取与编目是其区域研究开展的基础。喜马拉雅山脉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新构造运动强烈,滑坡堵江事件频发,在产生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也造成了不良国际影响。鉴于该区区域滑坡堵江现场调查难以开展的问题,本文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结合野外验证获取了区内136处滑坡堵江事件的空间位置、基本属性和几何形态,建立了中国喜马拉雅山地区滑坡堵江编目。区内滑坡堵江集中分布在米林、札达、加查、错那、隆子、郎县等县,成因类型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基于环境要素信息量计算得出该区滑坡堵江的易发程度随高程、坡度、地震加速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随地震点密度增大先减小后增大,随构造线密度增大逐渐增大,随与水系距离增大逐渐减小。不同坡向中,西向斜坡更容易诱发滑坡堵江,东南坡向最不容易诱发滑坡堵江。高位高山地貌类型、地层条件中的朗县构造混杂岩组和坚硬岩组,构造分区中的高喜马拉雅分区和雅鲁藏布江分区是滑坡堵江形成的有利条件。对比各环境要素不同类别的信息量取值认为影响该区滑坡堵江事件形成的主要背景因素是高程、地貌类型、地层岩组、构造分区和地震点密度。这些滑坡堵江事件几何参数的研究结果表明坝体长度-坝体面积与滑坡面积-坝体面积之间具有拟合程度较高的乘幂函数关系,而其他参数间的相关性并不突出。  相似文献   

12.
张瑛  王亮 《辽宁地质》1999,16(2):148-151
在对本溪市后湖滑坡地质环境条件、滑坡结构特征及其稳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滑坡治理的目标与原则,提出了以预应力锚索为注剥离为辅助诉加固治理方案和以剥离为主排水为辅的剥离治理方案。通过方案比选确定采用控爆剥离方案,并对控制爆破保证施工安全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对剥岩后新形成的边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3.
四川都江堰三溪村710高位山体滑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3年7月10日上午10时,四川都江堰市中兴镇三溪村受极端暴雨影响发生高位山体滑坡灾害,滑坡-碎屑堆积体方量超过150104m3,其中1#滑坡-碎屑堆积体长度1.26km,造成三溪村一组重大人员伤亡。笔者在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都江堰三溪村滑坡的基本特征,研究了其启动运动机制和滑动速度,主要认识如下:(1)该滑坡为一处高位山体滑坡,后缘白垩系砂砾岩地层高速滑动后剧烈撞击-铲刮-偏转后铲动坡体上的松散堆积层而形成高位山体滑坡-碎屑流灾害。(2)根据滑坡的运动及堆积特征,将1#滑坡划分为砂砾岩滑动区、碰撞铲刮区和碎屑流堆积覆盖区3部分。(3)7月8日8时至10日8时,中兴镇三溪村的持续强降雨天气过程(都江堰市3d的降雨量相当于该地区年降雨总量的44.1%),直接触发了滑坡的发生。(4)三溪村滑坡的发生受2008年汶川地震、特殊的岩土体性质、地形地貌条件以及极端暴雨事件的综合影响,地震、地形为其发育提供了基础条件,极端暴雨事件为其直接诱发因素。(5)建议加强高位山体滑坡的研究,尤其是远程滑坡-碎屑流的早期识别和预警。  相似文献   

14.
三峡库区奉节县宝塔坪小区大型复杂滑坡特征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张加桂 《地质论评》2000,46(4):431-436
奉节县新城宝塔坪小区的地质灾害问题是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也是库区具有普遍性问题。本文首次提出,在小区发育有5个复杂结构的滑坡。滑坡具3种成因:(1)碎裂-溶蚀-杏黄色泥质条带发育-滑坡;(2)碎裂-溶蚀-T2b^2粉砂质泥岩顶层泥化-滑坡;(3)T2b^4泥岩溶蚀-滑坡。岩溶蚀作用为主导作用。断裂的发育为溶蚀作用提供了通道。  相似文献   

15.
基于有效降雨强度的滑坡灾害危险性预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湖北省恩施地区1 000 km2区域作为典型研究区, 在全面分析该区域历史滑坡资料的基础上, 根据该区滑坡生成与地层岩性之间的关系, 将研究区地层划分为高、中、低3类易发性岩组.分岩组统计降雨监测数据与历史滑坡信息, 得出有效降雨强度与关键降雨持续时间的散点图, 由此确定不同滑坡发生概率的有效降雨强度阈值, 提出该区的滑坡灾害危险性预警判别模型.基于样本区统计数据建立滑坡预测指标体系, 运用GIS得出研究区域的滑坡空间易发性区划结果, 并根据不同易发岩组-有效降雨强度模型, 叠加滑坡灾害易发性分区结果与降雨危险性预警等级分级结果, 对研究区的滑坡灾害危险性进行了预测预警.结果表明: 不同易发岩组-有效降雨强度模型所得预警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 预警模型具有考虑全面和预警精度高的特点, 在实际预警中切实可用.   相似文献   

16.
赵树岭滑坡是三峡库区大型滑坡之一,其稳定性直接关系着巴东新县城沿江大道的安全和新县城土地的规划利用.在分析赵树岭滑坡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水-岩耦合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对不同库水位变动状态下的地下水水位变化和滑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预测了三峡水库蓄水后滑坡稳定性的发展趋势和地下水渗流特征.模拟结果表明,水库蓄水及水位波动是影响滑坡稳定性的最主要因素,蓄水后滑坡稳定性明显恶化,必须加以治理;水-岩耦合有限元法可以较好地考虑岩土体多相系统内应力场和渗流场的互相影响,能够阐明库水位变动对地下水带来的改变及其与滑坡稳定性的关系,可用于分析、评价受地表水和地下水影响明显的大型滑坡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滑坡与地震参数及地质地貌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汶川地震诱发的典型滑坡进行野外调查和相关资料收集、分析和整理的基础上,对汶川地震滑坡与地震参数及坡度、岩土体特性等地质地貌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1)汶川地震滑坡主要发生在Ⅶ~Ⅺ烈度区, Ⅵ度及以下烈度区中发生的滑坡较少; (2)汶川地震滑坡主要发生在距震中300km的范围内,且距震中200km的范围内滑坡分布最为集中; (3)汶川地震滑坡的易发斜坡坡度为30~50,其中30~40是汶川地震滑坡发育最为敏感的坡度; (4)汶川地震滑坡主要发生在600~1500m的高程范围内,在600~1000m高程范围内的中低山和丘陵区滑坡分布最为集中; (5)砂泥岩、板岩、片岩、千枚岩等软岩类和土质类岩性是汶川地震滑坡的易发岩性,其次是软硬岩组合类,在统计的47个典型滑坡中,花岗岩、碳酸盐岩等硬岩类中发生的滑坡最少,而且由汶川地震直接导致复活的老滑坡也比较少。  相似文献   

18.
三峡库区涉水滑坡众多,目前库岸滑坡空间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明确.收集三峡大坝至库尾江津长江两岸593处滑坡相关资料,选取地层岩性、斜坡结构、高程与坡度作为滑坡关键控制因素及库水作用这一诱发因素.沿三峡大坝追溯至库尾,根据不同影响因子把干流库岸进行分段研究,统计滑坡在各影响因子中的分布特征,分析其分布规律及内在机理,可得以下结论:(1)受不同岩组的工程地质性质差异,干流库岸稳定性差异较大,造成滑坡在空间分布上呈显著区域差异性与分带性特征;(2)在同一岩组的左、右两岸或上下游段滑坡发育密度呈明显局部差异性,其主要受斜坡结构影响,顺向坡中发育密度明显高于横向坡与逆向坡;(3)由于地形地貌条件及库水作用影响,滑坡后缘高程与坡度由库首至库尾逐渐降低,而前缘主要集中于100~175 m,滑坡复活变形的最主要诱发因素为库水位升降作用,当水位作用于滑坡中前部时影响效果最明显,影响时效随着滑坡逐年变形应力调整后逐渐减弱.研究结果为三峡库区滑坡防治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西藏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发生的两次高位大型滑坡,形成堰塞体阻断金沙江,其溃决洪水对下游造成了巨大损失.本文基于野外地质调查与工程验证、遥感影像、倾斜摄影测量、岩体微观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白格滑坡发育于金沙江构造混杂岩带,坡体属于河谷型构造破碎松散体;(2)坡体物质主要由弱变形构造透镜体岩块和强变形错动带(糜棱岩带、碎裂岩带、断层泥)组成,镜下岩石结构破坏严重,岩石强度显著降低;(3)断层破碎带控制滑坡体两侧及后缘边界,为滑坡提供了侧向及后缘的切割面;(4)不连续错动带为白格滑坡的滑动层,在重力卸荷作用下发生贯通,导致坡体发生多期次崩滑;(5)综合坡体失稳启动分析,白格滑坡为"推移式+牵引式"混合型滑坡;(6)白格滑坡是在内动力和外动力耦合作用相互交替下促进形成,加之金沙江对坡脚掏蚀,松散体在重力卸荷作用下剪切破坏致使滑坡发生.白格滑坡事件可为研究金沙江构造混杂岩带中大型滑坡形成机制提供依据,同时也为该区域防灾减灾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北地区存在大量的新近纪硬土软岩滑坡灾害,为研究该类滑坡的变形特征,开展两组离心机模型试验模拟滑带劣化引起滑坡变形破坏的全过程,获取模型坡体土压及位移的实时变化曲线。研究表明,当软弱带强度降低时,硬土软岩滑坡的上部滑体呈块体状滑动,在快速运动滑动过程中,滑体呈现块状平移,不会彻底解体、液化;硬土软岩滑坡中前部出现水平应力集中,导致下伏滑带塑性流动变形,诱发其中前部上覆滑体的水平运动,并向滑坡后缘扩展,最终形成多级水平滑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