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我国近40年气温变化地域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2  
张明庆  刘桂莲 《气象》1999,25(4):10-14
依据1951-1990年全国70多个站点40年的气温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线性模拟的方法,从区域气候特征和气温变化趋势一致的角度,首先划分出气温变化的10个地区再根据气温变化率进行分型,最后在此基础之上归并成3个气温变化区域,以进一步揭示我国气温变化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2.
基于土壤湿度和年际增量方法的中国夏季气温预测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中国160站月平均气温资料和欧洲中心ERA-Interim逐月再分析表层土壤湿度资料,通过相关分析选取欧亚大陆9个关键区的土壤湿度年际增量作为预测因子,采用变形的典型相关分析(BP-CCA)结合集合典型相关分析(ECC)的方法建立集合预测模型,对我国东部夏季气温年际增量进行预测,进而预测夏季气温。其中,1980—2004年的资料用于历史拟合试验,而2005—2014年的资料用于独立样本预测试验。首先利用BP-CCA方法对9个因子分别建立单因子预测模型,然后采用ECC方法对9个预测因子按照不同的组合方式建立集合预测模型,并且分析预测技巧。结果表明,不同预测因子的组合对我国夏季气温的预测能力不同:勒拿河下游地区、中国黄河以南地区、叶尼塞河下游地区、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区以及印度半岛西北部地区的土壤湿度对华北夏季气温预测效果较好;中国黄河以南地区、叶尼塞河下游地区、印度半岛西北部地区、贝加尔湖东北地区以及贝加尔湖以西地区的土壤湿度对江淮夏季气温有较高预测技巧。所建立的两组集合预测模型均显示了较好的实际预测能力:华北气温预测模型预测气温距平的同号率为8/10,平均均方根误差为3.4%;江淮气温预测模型预测气温距平的同号率为7/10,平均均方根误差为2.7%。并且两组模型预测出的华北和江淮气温的预测评分(PS)均超过80分,而国际上通用的距平相关系数(ACC)均在0.3以上。这说明土壤湿度因子中包含对我国夏季气温有用的预测信号,可以考虑将土壤湿度应用于夏季气温预测业务中。  相似文献   

3.
西藏日喀则地区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顿珠次仁  石运强 《气象》2000,26(1):46-50
用日喀则地区4个主要代表站1956~1997年气温和降水资料,将日喀则地区划分为3个气候区域,分析了40年的气温、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0年来日喀则地区气候逐渐变暖,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增温尤为明显,增温幅度西部地区明显大于沿江河谷主要农区和南部边缘地区。气温异常暖在冬夏两季均可发生,而且近年来有增多趋势,但大范围异常冷却很少和水在西部地区、沿江河谷主要农区有减少现象,而南部边缘地区有增多的  相似文献   

4.
我国东部夏季气温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EOF、REOF展开、Mann-Kendall突变分析等方法,利用我国东部地区1951—2008年夏季(6—8月)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夏季气温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我国东部地区夏季气温可分为全区一致型、南北反向型、正—负—正型3类主要空间特征场;②该区夏季气温场分为7个区,分别为华北地区、江淮地区、东南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③我国东部全区夏季气温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④整个东部地区夏季气温在1997年发生突变,气温上升;在各个分区中也都存在着不同年份的突变。  相似文献   

5.
关于东亚夏季风指数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热带城市景洪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因城市扩大而受影响的景洪气象站室内外气温资料和受城市影响较小的云南热带作物研究所气象站气温资料,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果:由于城市面积扩大导致景洪室内外气温均有升高趋势,其增温强度干季大于雨季;而对室内外气温的影响效应与亚热带的昆明站和温带的北京朝阳站相反,室内气温升高幅度小于室外气温。以上结果有助于深入探讨不同地区城市化对城市气候的影响机制提供科学数据,并为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文章选用全区均一性较好的71个地面气象站1961—2013年逐日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给出了极端气温指标定义,计算分析了内蒙古极端气温事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3年内蒙古地区极端气温以极端高温事件增多、极端低温事件减少为主,但近几年这种变化有所减缓,主要表现在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率下降、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率明显上升。极端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或幅度较极端最高气温明显。  相似文献   

7.
那济海  张耀存 《气象科学》2000,20(2):143-149
利用NNCENP/NCAR1979年1月至1995年12月的全球候平均地面气温再分析资料和同期黑龙江省32个站各候平均地面气温,研究了80年代来全球地面气温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国黑龙江省地区冬夏冷暖异常的关系。8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明显升高,赤道、两极及北半球的高纬地区、南半球的低纬地区变化较大,且先于其它地区出现。与黑龙江省地区温度相关在的地区有亚欧大陆中西部、印度洋、赤道东太平洋、北美西北部及北太  相似文献   

8.
青海器测时期以来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青海省26个代表站1961~2002年气温月资料,给出了加权平均的气温标准序列,分析了青海近42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气温呈上升趋势,升温率为每10年0.25℃.年平均气温20世纪60年代最低,70年代起气温逐渐升高,进入90年代后升幅最为明显,并达到年代平均气温最高值.气温变化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差异,最高和最低气温变化趋势普遍存在不对称性.青海气温变化趋势与同期全国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全年和秋、冬两季青海气温的升温率明显大于全国气温升温率,年平均气温变化的位相超前于全国气温变化5~6年,这一结论有助于证实"青藏高原主体可能是我国气候变化的先兆地区"的论断.  相似文献   

9.
根据1958—2004年江汉平原地区8个站点的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一元回归、相关分析和距平等数理统计方法对近47 a江汉平原地区的多年年、月平均气温和各站点年平均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7 a江汉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四季气温特别是秋、冬季的气温上升显著,而夏季有变凉趋势;月平均气温除7月呈下降趋势之外,其余各月均上升;太阳黑子峰值年和谷值年前后,江汉平原地区的年平均气温易出现极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1961-2007年逐日地面气温资料、1971-2000年整编地面气温资料,以及2006年1月1日-2008年4月30日的逐时地面气温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对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进行气温的气候特征分析,较系统和全面地得到汶川“5.12”特大地震重灾区气温的日、旬、月、年变化以及极端气温特征,为该地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气象服务支撑。  相似文献   

11.
我国1月和7月气温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根据我国近90年的气温等级资料,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分别讨论了我国不同地区1月和7月的气温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7月的气温变化都呈下降趋势,而1月气温的变化趋势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呈下降趋势外,其它地区呈上升趋势。然后着重讨论了1月与7月气温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小波变换的曲线图上,东北、华北、长江、西北和新疆地区1月与7月的两条曲线走势基本呈反位相,而西南和华南地区却几乎同位相。从各地区小波逆变换重构出来的序列曲线看,较大时间尺度(对应于α=32)的气温变化趋势与原序列一致。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近代气温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   总被引:64,自引:27,他引:37  
马晓波  李栋梁 《高原气象》2003,22(5):507-512
利用青藏高原84个气象站建站至2001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40年来气温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趋势,揭示了高原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和最高、最低气温普遍升高,最低气温上升速率是最高气温的1倍~3倍,气温日较差显著减小;青藏高原各区的气温突变多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大部分地区早于北半球1988年的气温突变,平均气温和最高、最低气温的突变在各区都有发生,平均气温突变开始于柴达木盆地(1973年),最高、最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DTR)分别开始于高原东部、柴达木盆地和高原南部等地;不同季节的突变随时间地点而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13.
全球气候变暖已为众多学者所公认, 近10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3~0.7℃,满洲里地区气温变化是否与此相符及其影响又是怎样?为此我们统计了满洲里近50年(1957-2006)的气温资料。统计表明满洲里地区近50年来的气温升高现象是明显的,并存在着显著的年际和季节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我国新极端最高气温的考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春华  吕建周  林之光 《气象》2008,34(11):3-6
根据在吐鲁番盆地组织的对比观测,得出了我国两个极端最高气温新极值,和吐鲁番盆地底部3个与最高气温有关的结论.两个新极值是,2008年8月3日艾丁湖底出现了我国最新的极端最高气温纪录:49.7℃;艾丁湖底历史上还曾出现过51℃左右的更高记录.三点结论是,(1) 艾丁湖底夏季气温日较差可高达24℃左右,比我国东部地区大得多;(2) 吐鲁番盆地底部最高气温的垂直温差梯度1.7~1.9℃/100m,比东部地区夏季月平均最高气温梯度0.7~0.8℃/100m要大得多;(3) 吐鲁番盆地底部日最高气温出现时间(地方时16-17时)比东部地区(地方时14-15时)要晚1~2小时.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94-2005年新疆12个基准站逐时气温资料,统计了不同日较差等级内的逐时气温和逐时气温变量的气候平均值,并在此基础上自动地输出新疆逐站逐时气温预报值,由此得到与气温变化有关的专业气象预报产品,应用于专业气象业务。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太原城区及近郊24个站点1985年1月16日-25日07^h、15^h10天的平均和瞬时气温资料,讨论和分析了太原地区的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17.
化德地区气温变化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化德地区1953—2005年的气温资料,对化德地区气温变化及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化德地区53年年平均气温变化率为0.72℃/10a。从气温变化特征可看出:(1)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变化幅度高于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幅度;(2)冬季气温升高趋势最大,夏季增幅不明显;(3)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  相似文献   

18.
利用蒙古国18个气象站1987-2006年实测月平均气温资料与JRA-55和ERA-interim两种再分析资料月平均气温进行了比较和分析。首先对比了两种再分析气温资料在蒙古国校正前后的质量状况,并分析了资料的误差来源;然后将再分析气温资料与实测气温资料变化趋势进行对比,评估其对于温度变化趋势的反映能力。结果表明,利用气温直减率对再分析资料校正可以显著提升再分析资料春、夏、秋季数据质量,再分析资料偏差主要源于冬季气温偏差;JRA-55和ERA-interim气温数据在蒙古国地区可信度都比较高并各具优势,ERA-interim相对JRA-55偏差略小,而JRA-55则可以更为精准的拟合气温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三峡库区“腹心”地带蓄水前后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英  袁久坤 《气象科技》2016,44(5):783-787
利用三峡库区腹心地带14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4年气温观测资料,并经过均一性检验和订正后,对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前后的气温作了时间对比分析,同时分别选取近库区和远库区站点作气温差值分析。结果表明:近54年来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年平均气温总体呈现出增温趋势,与西南地区区域气温变化及全球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近11年来三峡库区腹心地带蓄水后受水域扩大影响近库地区的气温发生了一定变化,表现出近库地区的气温在冬季有增温效应,夏季有弱降温效应。  相似文献   

20.
近50年川渝地区的气温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1957~2006年四川省47个站和重庆市34个站的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及对应时间内Nino3区的月平均海表温度(SST)资料,在采用线性倾向估计以及连续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近50年来四川省和重庆市气温变化时频特征的基础上,采用交叉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该地区近50年气温变化与Nino3区海表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川渝地区气温变化具有不同时间尺度的多层次演变特征,存在2~4年、8年、12~16年和28年左右的周期振荡,其中尤以4年左右的周期最为显著。两地年代际变化规律也大致相同,四川50年代末~60年代初较暖,60年代初~90年代末偏冷,90年代末以来气温明显升高且强度较大;重庆50年代末~60年代末较暖,70年代之后气温变化与四川省基本相同。川渝地区气温变化与Nino3区SST变化密切相关,两者在4年尺度周期上表现为正相关,在13年尺度周期上表现为负相关。导致川渝地区气温异常变化的原因很多,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高(低)会引起该地区气温的偏高(低);南亚高压北进(南退)以及热带西太平洋海温的升高(降低),通过影响副热带环流系统均会造成川渝地区气温偏高(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