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桂北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选矿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桂北金矿利用混汞与氰化渗滤池浸联合选矿工艺,采用原矿石—破碎—混汞—渗滤浸取—置换—冶炼工艺流程,提高金回收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安徽大别山金红石矿姿源勘查、开发及利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安徽大别山金红石资源的形成地质背景、资源远景、勘查概况以及金红石的选矿工艺、市场行情。建议对其进行勘查评价。  相似文献   

3.
早子沟金矿矿石质量特征、选矿试验研究及选别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早子沟金矿矿区勘查及选矿工艺矿物学研究资料,从金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石类型、矿物成分、金的赋存状态及其主要载体矿物的嵌布特征、共伴生组分等方面综述了矿石质量特征,重点分析了以上矿石质量特征要素对选矿的影响;简述了选矿试验研究的成果及选别效果。矿区矿石工艺类型属少硫化物微细粒浸染型含金矿石,金的赋存状态复杂,利用重选—浮选中矿再磨的重浮联合流程可获得较理想的选冶回收指标。  相似文献   

4.
李坝大型金矿床是产于西秦岭上古生代沉积岩系中类卡林型金矿床典型代表。通过显微镜及选矿实验查定了李坝金矿床金的赋存状态,矿床金矿物呈微细粒多种独立矿物出现,金的赋存形式多样,显示多期多阶段成矿特点,成为划分类卡林型金矿的重要参考。矿石工艺学的研究对工业选矿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蔡树型  区杏 《矿产与地质》1995,9(5):410-414
金银矿的选冶方法很多,但这些方法中绝大多数是提取金的工艺条件和技术指标。而对银只作为副产品回收来考虑。关于以银为主的选矿冶炼方面折资料,近年才见于技术期刊中^[1-4]。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研究秦岭地区地质构造单元划分的基础上,重点对金的伴生元素组合形式与成矿机理作了概述,提出了金与多金属元素组合的认识,并提出对秦岭地区要进行综合找矿、综合利用金矿资源以及加强对低品位金矿石的选矿工艺研究。  相似文献   

7.
夏瑜 《地质与勘探》2017,53(1):198-206
老挝班康姆某矿床位于老挝沙耶武里省巴莱县西南部,属于琅勃拉邦—黎府成矿带。前人已完成矿床铜、金资源量的预测,尚未对矿石工艺特性进行研究。本文利用化学分析、光学显微鉴定、X射线扫面电镜能谱分析、物相分析等方法,对该矿床铜金矿石的工艺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确定矿石属原生硫化物型铜(伴生金)矿石,可选性好。选矿回收的目标元素为Cu、Au,品位分别为0.74%、0.94g/t。Cu主要以黄铜矿形式存在;Au主要以银金矿形式存在,以包裹金为主。黄铜矿为回收Cu、Au的目标矿物。当磨矿细度为-0.074mm占70%±之时,选矿试验得到Cu回收率90.8%、Au回收率63.5%,铜精矿产品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结果表明,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对选矿试验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细粒金,特别是显微、次显微金、包裹金是金矿选矿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即使冶炼性能较好的矿石,由于金颗粒细小、分散,需磨粒度细,选矿工艺复杂,经济效益也不明显.特别磨矿在-300目以上的矿石,国内还没有借鉴的先例.我国伴生金储量占43.9%,在伴、共生金中微细粒金占有一定的比例.对这部分金矿资源的工业回收利用,由于过去对矿物学的研究程度低以及技术、设备等原因,为有不少急待解决的难题.因此,加强对微细粒金矿的选冶研究,是当前刻不容缓的课题.长江中下游小型金矿较多,特别是铁帽金埋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我国302座大中型铜,铅锌和铁矿山尾矿量与含金性调研,系统分析了影响尾矿含金性的主要因素,原矿石类型与含金量和选矿回收率有关,也与尾矿产出年代有关,概述了尾矿中金的含量分布与赋存特征,金回收的可行性试验研究工艺及其它有益组分含量,并地尾矿的综合开放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研究大庆铜矿床地质和工艺矿物学特征的基础上,对矿石进行了选矿工艺探索研究。通过三种选矿工艺的对比,表明选择性碎磨-浮选法是一种经济合理的,可获得高精矿品位和高回收率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地质冶金学(Geometallurgy)是一门交叉学科,将矿体的地质学、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特征与冶金性能联系起来,目标是描述和了解矿体的冶金性质的多样性,并建立三维地质冶金学模型,用于协助矿山开采计划和优化工艺设计流程等。金矿石依据选冶难度可以分为易选矿石和难选矿石,其中难选矿石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金的包裹和脉石矿物影响两种因素。金的地质冶金学需要查清金的赋存状态,包括金矿物的种类与矿石难选冶的原因,从而为选矿提供指导。金的赋存形态包括显微金、亚显微金和表面金,研究金的赋存状态需要使用自动矿物分析系统等分析显微金矿物,并结合多种选矿试验来交叉验证,加上对载金矿物中亚显微金的分析,得到金的全部分布特征。不同成因类型的金矿床往往具有不同的地质冶金学特征,同时金的地质冶金学研究还可以对矿床的成因和演化过程提供依据。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典型的热液金矿床包括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铁氧化物-铜-金(IOCG)型、卡林型和矽卡岩型的地质冶金学的研究进展,以及应用于地质冶金学上的新方法如VNIR-SWIR高光谱技术、地球化学数据机器学习。关键金属具有含量低、矿物细小的研究难点,与金的地质冶金学研究具有诸多相似之处,因此本文提出将金的赋存状态研究的流程和新技术方法应用于关键金属矿床,并设计了关键金属赋存状态的研究流程和规范化表达,进一步延伸了地质冶金学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12.
含有机碳、粘土物质、砷、铜较高的难处理原生硫化金矿石广泛分布于石棉西部地区。多年来该区该类型金矿的选矿一直采用混汞法收金或原矿浮选、产品销售冶炼厂的办法。本文根据矿石特性选择原矿氢氧化钠碱浸预处理→次氯酸钙氧化处理→氰化提金工艺进行探索性试验,获得金浸出率86.9%的结果,为石棉地区该类型金矿石的开发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冯景民 《山西地质》2011,(3):1-4,21
为了查明灵宝小秦岭金矿田地质构造、分布范围和富集规律,对深部探矿方向提出建议。通过实践,对成矿条件及相关伴生有益组分富集规律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和研究;通过选矿调查,对伴生有益组分资源利用提出新探索。提出了找矿(金以及伴生有益组分)方向,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以"全泥氰化—重选—优先浮选"为中心的整体选矿工艺新思路,做到伴生有益组分综合利用,提高经济和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14.
云南剑川大庆铜矿工艺矿物学特征及其选矿工艺探索研究韩润生马更生孙家骢刘全军(昆明理工大学,昆明650093)关键词铜矿工艺矿物学选矿工艺云南剑川1矿石工艺矿物学特征矿石的工艺矿物学特征直接影响着选矿工艺的选择。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研究其工艺特征。经物...  相似文献   

15.
双朋西金矿床物质组成复杂,金属矿物以金属氧化物为主,含少量硫化物.载金矿物主要有褐铁矿、碳酸盐和石英,金矿物以自然金和银金矿独立矿物形式存在,以粗粒金为主,以裂隙金为主要赋存形式.根据金的化学物相和解离分析,选矿时加强细磨可提高金的回收率,选用浮选氰化工艺金的回收率可达91.7%.  相似文献   

16.
萨热阔布金矿矿化品位低,金分布不均匀,嵌布粒度细,包裹金占比例较高,采用单一的堆浸或浮选工艺效果都不理想.本次项目依据矿石特性的研究和选冶试验结果,提出了适合该矿的重选加全泥氰化的联合选矿工艺.  相似文献   

17.
黄松  丁俊华 《矿产与地质》1997,11(5):342-346
狮子山铜矿床中伴生金以矿物态为主,金矿物主要为银金矿和金银矿。根据金矿物的粒度、嵌布状态及载金矿物特征,结合金在选矿流程中的趋向分析,提出了应考虑采取在浮选前增加重选,并注意破碎同分级设备凹槽中滞留的单体金的回收来提高金回收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SGO渗滤氰化技术工艺是在传统渗滤氰化工艺基础上,通过技术改进的一种加工处理金矿的新方法。该技术在氰化工艺理论基础上,成功地实现了双向自然加压供氧新工艺,使氰化浸出液保持了充足的溶解氧,从而提高了氰化浸出率和选矿回收率,拓宽了渗滤氰化法加工金矿石的使用范围,为小规模、低品位金矿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1工艺流程及应用结果1.1工艺技术基本原理在澎滤浸出池中,稀碱性氰化物溶液对一定粒度的含金矿砂有优先溶解作用,在有氧(或氧化剂)存在时,可生成一份金的络合物。其反应如下:1.2低品位金矿氰…  相似文献   

19.
用加压氰化浸出法提取金和银的工艺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常规氰化浸出提取Au、Ag工艺中浸出时间长,药品消耗大,金、银回收率低等现状,在保持原有选矿工艺流程不变的基础上,在氰化浸出环节上采用自行设计的高压浸出装置,对矿石进行加压氰化浸出提取Au、Ag工艺试验。通过改变浸出过程的压力,增加浸出溶液的O2含量,浸出时间由原来的一个流程24h缩短到45min;Au、Ag浸出率指标达到93.2%和73.0%,分别提高了19.6%和12.0%。  相似文献   

20.
运用综合方法对四平山门银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查明了矿石的物质成分,矿物种类,银矿物的嵌布特征以及银在各类矿物中的分配,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影响选矿工艺的矿物学因素,为选矿流程结构的确立,产品方案的选择以及精矿品位的提高和有害杂质砷对质量影响程度的估计都起到了有效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