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4.
中国湘西,给人的信息丰富而杂乱.既有令人惊悚的湘西土匪,诡异的放蛊、赶尸,也有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风景秀丽的凤凰古城,更有享誉全球的文学艺术大家沈从文、黄永玉。各种矛盾甚至对立的信息交织在一起,以至于很难用十分简洁的词语概括描述。从地理的角度看,或许是因其处在湘、鄂、渝、黔交界处,水土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从文化的角度看,或许是因为那里聚集了汉族、土家族、苗族、回族、瑶族、侗族、白族等40多个民族,各民族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互相融合借鉴,形成了独有的地域特色。很多人"湘西的了解,来自于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沈先生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处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用几个典型人物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撩开了湘西神秘的面纱。在沈先生的笔下,那座小城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纯朴的民风,使得那里的形象远离了彪悍、惊悚和诡异,给人一种兼有“美”与“爱”的世外桃源的感觉,给湘西以往杂乱的信息平添了不少清新。 相似文献
5.
6.
7.
8.
9.
李建成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2,(1):前插1-前插2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以下简称《学报》)创刊于1957年,其前身是《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更为现名.自创刊以来,得益于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等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学报》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9年,《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全国仅285本期刊入选),2015... 相似文献
11.
12.
《地图》2014,(2):5-5
厦门,在历史上是我国东南沿海的海防要地.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了抵御倭寇,朝廷在岛上设立了防哨并筑城,开始了厦门的建城史.彼时的厦门城实际上是一个军事据点.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绘制的“中左干户所地图”记录了当时的情形,图上为数不多的地名如“中左干户所”、“塔头巡司”、“浯屿水寨”、 “龙渊烟墩”等体现的都是军事设施.其后,厦门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郑成功曾把它作为“抗清复明”、“驱荷复台”的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在海峡两岸对峙期间,高达数米的宣传标语和直径数米的宣传喇叭曾经是厦门的标识.其中,“统一中国”的口号在两岸的标语中都突出呈现,遥相呼应.中华民族同源同根无法割断,如今的厦门已经不再是抵御倭寇的海防大门,而是开放、统一之门了.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今日国土》2004,(1)
在刚刚过去的2003年,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在国土资源的保护利用、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三农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且配合研究工作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办实事,将"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共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地方政府的欢迎。研究会还成功地举办了"中华十大名山推选暨景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城市森林论坛等活动,编辑出版《今日国土》和《国土经济》两本杂志,为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鼓与呼。 在新的一年里,研究会将如何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优势,更好地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请听学会理事长王先进和副理事长刘堪、孙鸿烈、江泽慧、陈洲其、吴明瑜、钱易以及秘书长柳忠勤的新年寄语--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