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近年来贵州省发生了几次具有较大影响的中强地震事件,贵州民众对地震的关注,对地震知识的需求空前高涨。为提高公众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结合目前科普宣传工作的实践,对贵州省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开展提出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深受地震灾害磨难的国度。在地震预测预报尚不尽人意的今天,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地震科普宣传工作,引导普通民众尽可能多地掌握有关地震的一些必要的知识、技能、技巧和方法,这将在防震减灾事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论述了地震科普宣传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宣传重点。  相似文献   

3.
农村发生地震的概率大于城市,农村居民的防震减灾意识相对较低,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农村地区在地震中易因地震灾害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基于对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的抽样调查,分析农村居民对防震减灾宣传的需求和其作为主体参与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意愿,探索农村居民全民参与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方式及途径。分析认为,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持续发力下,多数村民曾接触过地震知识,喜欢形式多样、实用性强、具有地方特色、获取知识简单快捷、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但受活动信息传递,村民文化程度、职业、能力、兴趣、时间等因素影响,村民参与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意愿不高,实现方式简单、激励性较强的参与方式相对受欢迎。通过增加参与收益、减少参与成本、畅通活动信息等方式,农村居民全民参与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可逐步推进实现。  相似文献   

4.
地震发生后,公众对地震相关信息的关注度往往会大幅提升。震后第一时间基于公众的信息需求,针对性地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有利于提高公众对相关信息的关注度,提升公众主动参与科普宣传的积极性,促进防震减灾科普信息的有序传播,有效抑制灾害负面效应的不当扩散。通过搜索指数分析,以芦山地震、康定地震、九寨沟地震等不同震级的历史地震为例,分析了震后网民信息搜索行为;结合访谈调查结果,分析震后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宣传策略优化、宣传素材的积累给出建议,进一步丰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手段,增强宣传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移动直播、机器人撰稿等新传播方式不断涌现,给地震科普宣传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探索地震科普宣传融合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该文通过分析当前地震科普宣传工作的现状和特点,结合近两年地震科普宣传工作的实践经验,及地震系统科普宣传融合发展最新案例进行分析,提出地震科普宣传融合发展的路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是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利用互联网充分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将对影响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广度、深度和效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在分析互联网在历次地震中的表现和网络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在互联网中应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地震是自然灾害中对人类危害最大的灾难之一,将地震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是我们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目前,地震预报仍然是世界性难题,大力开展科普宣传工作是现阶段能够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工作措施之一。随着信息化以及科技的发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内容和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尤其云南地震系统现处于机构改革时期,面对新的形势,站在新的平台上,如何做好新时代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以云南地震局昆明基准地震台及其他部分台站为例,与沿海省份的科普宣传工作作比较,思考新形势下云南地区如何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加强建设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我国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取得了重大进步。2020年7月12日唐山市发生5.1级地震,此次地震为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基于此次事件,本研究进行地震灾害知识科普及实地调研,于唐山市路南区和丰南郊区一带进行地震灾害知识问卷调查,对唐山市地震局进行访谈。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数据交叉分析,了解民众地震科普情况,并将科普情况与调研成果向当地政府进行汇报。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乌兰浩特市民众对防震减灾知识的认知程度,乌兰浩特地震台走进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组织开展社会问卷调查,从调查对象、内容和结果进行统计,发现受众不同,对防震减灾知识的认知程度不同。为提高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力度和成效,科普宣传形式应多样化,宣传内容应标准化、大众化。此项工作的开展,可为后续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冯韬 《四川地震》2019,(2):45-47
受众参与是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重要基础。从传播学仪式观的理论视角,以云南防震减灾科普民歌为案例,提出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有效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对策建议:①细分受众,有针对性地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②强调受众参与,强化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实效;③创新形式,依托少数民族地区喜闻乐见的文艺体现形式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城市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策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新时期城市特点的研究和分析,结合以往的地震科普工作,探讨了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方法,提出了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对象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雄安新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在中小学校园内开展情况及学生对防震减灾知识的认知和需求,课题组2020年年底在雄安新区3县选取部分中小学开展问卷调查.调查表明,雄安新区中小学生对防震减灾知识关注度较高且参加意愿较强,对地震应急避险知识认知水平较高,在地震预警常识、地震谣言辨别方面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震后救援、自救互救认知...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防震减灾科普已成为实现防震减灾科普社会化的最有效途径。数字地震科普馆作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在更深更广的时空范围内进行地震知识的普及,能够极大地提高地震科普宣传的质量和效率。本文以海南省地震局防震减灾数字科普馆为例,介绍其构建及实现技术,说明其应用情况,探讨了数字科普馆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启示及其对未来宣传防震减灾科学知识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太原市防震减灾中心开展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为基础,分析太原市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要适应新时代防震减灾工作的需求,发挥新媒体宣传的优势、创新科技成果等方面进行改进,通过科普宣传更大程度地提升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应对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普及有利于增强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对于减少地震灾害社会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具有重大意义。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式对山东省公众防震减灾科普认知和需求进行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1)山东省公众对于地震科普知识的整体认知水平偏低,对于地震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有限,辨识地震谣言的能力不足,地震应急避险能力有待加强,应急救护技能掌握水平和震时避险原则认知水平不高;(2)山东省公众对于地震应急避险与技能、地震预报与预警、地震谣言识别及建筑抗震等方面的科普内容需求度较高;(3)山东省公众最期望获取防震减灾科普信息的途径是通过线上的新媒体APP或网站,对于参加地震应急演练、科普讲座、科普馆参观等线下活动的意愿较强。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本文对地震科普工作给出了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16.
防震减灾科普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是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基础与核心。随着防震减灾科普作品的增多,一些共性问题凸显出来,地震科普工作者一直在思考和探索解决的措施。以云南省地震局举办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小小讲解员线上比赛为实践案例,分析人民群众在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创作中的作用,获得启示: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创作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去创作,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创作,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地震安全需求、筑牢防震减灾的人民防线而创作。  相似文献   

17.
地震宣传教育是地震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好地城宣传教育,是搞好地震防灾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抓地震宣传教育时,应注意把握宣传教育的对象及特点,注意宣传内容,组织好宣传网络,掌握好宣传尺度,注重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展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天津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实际情况为数据基础,开发了基于Google地图API技术的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展示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应急避难场所信息查询、地图量测、避难场所最优路径和应急避险科普宣传等公共服务功能。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不仅有利于城市居民及时方便准确地获取居住地周围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信息和应急避险等知识,同时在城市突发灾害后的抢险救灾、疏散及安置居民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