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库米什盆地为中新生代叠合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拉张断坳(T3-J2)、挤压隆升(J3-K2)、区域沉降(E-N1)、挤压走滑(N2-Q)四个阶段.在铀成矿历史中,构造运动通过改造目的层,影响地下水动力状况,进一步控制层间氧化带的发育和铀矿化形成.分析认为:库米什盆地层间氧化带发育经历了古层间氧化带和新构造运动以来的现代层间氧化带两个阶段,与之相关的铀矿化亦经历了初始铀矿化阶段和再富集两个阶段.该区是铀成矿的有利地段,构造演化与砂岩型铀成矿关系的分析对天山中部中新生代盆地铀矿找矿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吐哈盆地西南缘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机制、中下侏罗统地层不同级别构造类型及分布特征,总结了盆地地球动力学演化、不同级别构造与砂岩型铀成矿的关系。指出早中侏罗世稳定的板内伸展断坳式盆地是形成产铀建造(目的层)的古构造环境;晚白垩世以来盆地挤压抬升改造作用(造成的沉积间断期)是砂岩型铀矿成矿的重要构造条件和主要时期;盆缘构造斜坡带是层间氧化带型铀矿产出的有利构造区;局部构造(排泄源断裂、穹窿背斜、断展背斜)控制着层间氧化带宏观展布及铀矿体空间定位。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西宁盆地北缘包马庄-五峰镇一带的构造演化特征、蚀源区铀源条件、含矿目的层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后生蚀变特征、铀矿化特征及白垩系沉积建造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合研究区钻孔连井剖面等资料,综合探讨了西宁盆地北缘砂岩型铀成矿环境及条件,认为盆缘的富铀花岗岩体为沉积盆地提供了丰富的铀源,中生代后期构造反转形成的剥蚀天窗为含铀含氧水的渗入、渗出提供了通道。盆地北缘斜坡带包马庄-五峰镇一带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微相发育部位是该区砂岩型铀矿找矿的重点方向,下白垩统河口群为主要找矿目标层位,找矿类型以层间氧化带型为主,次为潜水氧化带型。研究区各种成矿要素匹配良好,具备形成中型以上的砂岩型铀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与成矿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志高  宋哲  傅成铭 《铀矿地质》2014,(3):155-160,192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地质构造背景、找矿目的层中-下侏罗统沉积体系、沉积相、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层间氧化带和铀矿化基本特征的综合研究分析,认为区内具有砂岩型铀矿成矿的地质演化背景条件,构造斜坡带发育有辫状河、三角洲等具泥-砂-泥地层结构的沉积组合,盆地蚀源区及目的层内铀含量均较高,铀源条件良好,地下水补-径-排水动力系统和水文地球化学条件良好,在目的层内已发现发育完善的层间氧化带和与层间氧化带相关的砂岩型铀矿化.总体而言,区内具有较好的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条件,但由于喜山期以来新构造作用的强烈改造,断裂构造发育,变形作用强烈,找矿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5.
喀什凹陷构造演化与砂岩型铀成矿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盛富  曾耀明 《新疆地质》2007,25(3):302-306
运用构造地质学与现代水成铀矿理论,分析喀什凹陷的构造特征与构造演化过程,并研究构造演化与铀成矿的关系,认为喀什凹陷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次级构造单元,经历了中新生代以来的多次扩张拗陷和被动挤压上隆的构造演化过程,为砂岩型铀成矿创造了条件,并决定砂岩型铀矿床的形成、改造与保存.晚三叠—中侏罗世扩张拗陷,沉积巨厚含煤碎屑岩建造,形成初始铀源;晚侏罗世挤压上隆,沿山前遭受风化剥蚀,形成古层间氧化带和铀矿化;早白垩—渐新世快速沉降,沉积巨厚层陆相与海相碎屑岩,使古层间氧化带和铀矿化得以保存;渐新世以来大规模上隆,沿山前快速剥蚀,破坏了早期的铀矿化,铀元素重新分配.表明以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化在中下侏罗统含煤碎屑岩建造中不甚发育,或者说不可能形成较大的层间氧化带或铀矿床,而下白垩统则形成了与油气次生还原作用有关的铀矿床,如巴什布拉克矿床.  相似文献   

6.
中侏罗世为直罗组下段沉积期,辫状河道为有利的铀储层砂体,铀矿(化)体主要赋存于辫状河砂体中,受沉积古地貌控制,主要发育在低洼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古新世、始新世-中新世是砂岩型铀成矿期,古地貌控制了地下古水流的流向,控制着氧化还原带的分布和铀矿的富集:晚侏罗世铀预成矿期,古隆起区受到潜水淋滤,含铀物质向斜坡和低洼区迁移;早白垩世-古新世铀主成矿期,古地貌控制了含氧含铀水的水流方向,氧化还原带主要分布在古地貌斜坡区。  相似文献   

7.
潮水盆地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古生代-中新生代叠合盆地,也是中国重要的产煤-油-铀盆地之一。盆地经历了中侏罗世伸展断陷,晚侏罗世挤压抬升阶段;早白垩世拉分断陷,晚白垩世全面抬升阶段;中新世全面沉降,上新世抬升剥蚀阶段。盆地西部铀成矿整体表现为同沉积预富集、叠加后生氧化改造的成矿特点。通过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关系的研究,结合相关资料,分析认为大红山断陷主要找矿目的层为下白垩统庙沟组,断陷南缘强烈抬升区是泥岩型或砂岩型铀成矿的有利区域;跃进山凸起长期处于抬升淋滤状态,是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成矿的有利部位;南部凹陷带长期处于沉降断陷状态,主要形成泥岩型、膏结岩型铀矿化。  相似文献   

8.
罗梅 《铀矿地质》1996,12(4):197-203
本文从中国北西部地区实际地质情况出发,着重阐明了区域中新生代盆地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形成的铀源条件、含铀建造的形成与分布、盆地类型与结构及富铀性对形成地浸砂岩型铀矿的影响;并以区内已有层间氧化带地浸砂岩型铀矿床为例,论述了砂岩型铀矿床形成的岩相古地理条件及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盆地古水文地质与层间氧化带发育条件及对铀成矿的影响;同时,从含铀盆地的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岩相古地理条件、含矿主岩的地层时代和铀成矿时代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四方面阐述了本区层间氧化带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分布规律与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9.
文章将我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中发育的古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分为地层超覆埋藏亚型、构造抬升破坏亚型、构造褶断保存亚型等3种亚型,文中主要讨论了这3种亚型古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的成矿特点、成矿模式及找矿前景。作者认为,除近代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以外,古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在我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也有很大的找矿潜力。因此,需要从成矿理论上认真总结和不断充实,以推动我国砂岩型铀矿找矿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酒泉金塔地区发育“酒东”、“酒西”和“花海金塔”三个中新生代盆地,在介绍盆地成矿地质背景基础上,对盆地内主要铀成矿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酒西盆地北部斜坡带、酒东盆地北东部斜坡带以及花海-金塔盆地的金西斜坡带是区内砂岩型铀成矿的有利区段。  相似文献   

11.
12.
赣南—粤北晚中生代火山岩系划分和时代讨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巫建华  周维勋 《地质论评》2000,46(4):362-370
根据不整合和岩石组合特征,赣南-粤北晚中生代火岩系自上而下划分为余田群、莲花寨群和版石群,再根据岩性岩相特征,结合火山旋回分析,余田群、莲花寨群和版石群均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组:余田群下部称水头迳组、上部称菖薄组,莲花塞群下部称上丁组、上部称鸡笼嶂组,版石群下部称合水组,上部称优胜组,菖薄组的同位素年龄为176~147.6Ma,峰值为170~160Ma,属中我世;鸡笼嶂组同位素年龄为154~1389  相似文献   

13.
朱立新 《地质论评》2019,65(1):6501149-6501150
正新一届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建局方略,强力推进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工作,实现了重大理论创新、关键技术突破和核心装备研发,支撑解决资源环境重大问题取得突破性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党的十九大描绘了新时代的宏伟蓝图。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科技强国是新时代的新要求。在地质工作转型发展的重要关键节点,我们需要认真谋划新时代地质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14.
燕山造山带中生代火山喷发及岩浆演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燕山造山带是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火山喷发主要有早侏罗世南大岭阶段、晚侏罗世髫髻山阶段、早白垩世东岭台阶段和东狼沟阶段。多阶段火山喷发可分为早侏罗世近EW向喷发带、晚侏罗世NE向喷发带和早白垩世NNE向喷发带。火山—沉积盆地主要有早侏罗世继承性坳陷盆地、晚侏罗世继承性断陷盆地、早白垩世新生性上叠式断陷盆地。火山喷发主要有南大岭阶段夏威夷型喷发、髫髻山阶段斯特朗博利型喷发、东岭台阶段普林尼型喷发3种类型。岩浆成分变化规律为:早侏罗世南大岭阶段以基性岩浆为主, 晚侏罗世髫髻山阶段中性岩浆规模大, 早白垩世东岭台阶段酸性岩浆活动强烈。  相似文献   

15.
本文闸述了数字化时代,对服务于电视的高清晰度设备数字化摄像机的功能作了简单介绍以及后期非线性编辑给从业人员带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地热资源勘查开发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热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实现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而且还可带动相关设备制造、城镇清洁供暖、温泉小镇建设、特色生态农业、理疗休闲度假、旅游等相关产业。国家《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的发布,以及治理大气污染的现实需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必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期。因此,实现可持续、科学、合理规划利用是一个新的课题。本文从地热资源管理、开发利用、工程和地热温泉文化建设方面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思考。建议加强政策引导,规划统一管理,加强监管,并重视宣传和科普,主动作为,以提升新时代地质工作的服务能力和作用地位。技术方面,应加大深井换热系统的技术研究;在地层条件允许情况下优先选择空气钻井(孔)和泵吸反循环钻井工艺;开展高强度、耐腐蚀、导热性好的新型成井管材的研发。  相似文献   

17.
The exploration of "Deep Sea, Deep Earth and Deep Space" provid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eoscience, and geographical science begins to meet the climax of deep space exploration represented by Mars. In China, Martian exploration will be launched in 2020, which will carry out global and comprehensive surrounding exploration of Mars, patrol detection in some local areas, researchers need to be well prepared for the study of planetary geosciences including aeolian geomorphology based on these coming data. Aeolian geomorphology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trend: classical research focusing on single dune observation, modern research with earth system ideology and future research mainly on extra-terrestrial plane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developing stage were summarized, and we believe that the planetary aeolian research will come naturally. Then, the development and achievement of planetary aeolian research are summari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uture developing trend were also discussed here. Study shows that there are many types of aeolian landforms on Mars, Venus and Titan, and the aeolian process is the most active modern surface process. Aeolian geomorphology in different planets has good similarity, but the difference is also obvious, which means that they have similar formation mechanism, but different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conditions, therefore, the theory of aeolian geomorphology will be improved and enriched gradually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study on different planets. There are obvious advantages in revealing the formation laws and mechanism of aeolian geomorphology in extraterrestrial planets because of the simple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the research of aeolian geomorphology in the era of deep space exploration is in the ascendant.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姚震  杜子图 《地质通报》2018,37(11):2120-2124
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美丽中国、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新目标与新要求,地质调查要在资源保障、生态维护、防灾减灾方面充分地做好支撑服务。当今世界,地质调查正发生历史性内涵式的深刻变化,打造和谐人地关系成为地质调查主攻方向、地球系统科学成为核心理论方法、科技创新成为地质调查的关键动力、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全面重塑地质调查工作。做好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需要瞄准国家需求,调整地质调查结构布局;适应新变化新理念,推进地质调查工作深刻转型;攻克地质调查战略科技问题,有效支撑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9.
20.
贵州东部中新元古代沉积旋回的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明华 《贵州地质》2000,17(1):34-39
应用层序地层学及事件地层学的概念和方法,从沉积旋回的研究入手,首次在该区出露的中、新元古代地层中划分出4个不同级别的旋回层(或层序),即(从老到新)梵净山群1个(相当于1个一级层序)、下江群1个(相当于1个一级层序)、震旦系2个(即铁丝坳组-大塘坡组和南沱组-灯影组,相当于2个二级层序)。同时对上述所划层序界面、初始海泛面、凝缩层(其中包含量大海经泛面)及沉积体系城的特征作了归纳性描述。另外还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