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5 毫秒
1.
长期以来,一直认为米仓山地区早寒武世地层主要由汉南古陆和/或摩天岭古陆提供沉积物,实际并非如此。米仓山地区早寒武世仙女洞组主要由鲕粒灰岩以及角砾灰岩等组成。本文根据沉积相时空展布、交错层理恢复的物源方向、重矿物以及碎屑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综合探讨仙女洞组的物源方向以及物源区。沉积相时空展布和古流向表明,仙女洞组的物源主要来自西北和西南方向,非前人判断沉积物来自东北和/或西北方向。碎屑重矿物锆石、磷灰石、白钛石、铬尖晶石和磁铁矿组合表明物源主要来自于岩浆岩,部分为基性岩浆岩。对仙女洞组3件样品碎屑锆石U-Pb年龄分析,获得172组U-Pb有效年龄。碎屑锆石的谐和年龄表明,物源主要集中在744~896Ma和1755~2493Ma。综合相展布、古水流、重矿物组合以及碎屑锆石测年,仙女洞组的物源主要来自:(1)西北方向,摩天岭古陆的碧口群、横丹群和鱼洞子群的火山-沉积岩以及新元古代侵入岩;(2)西南方向,主要为康滇古陆的花岗岩、流纹岩、辉绿岩等。  相似文献   

2.
为了深入认识四川前陆盆地须家河组沉积物源方向及物源区构造背景,对该盆地次级构造单元内须家河组砂岩碎屑组分、岩屑类型、重矿物组合特征、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盆地中的碎屑物源主要来自再旋回造山带,部分可能来自造山之前的混合区,不同的构造单元和层位存在不同物源区的特点:川西坳陷物源主要受龙门山逆冲推覆带控制;川东北坳陷物源主要受米仓山-大巴山逆冲推覆带控制;川东南坳陷物源受雪峰古陆控制,而川中古隆起物源则主要来自南部峨眉瓦山古陆。物源区具有大陆边缘向大陆岛弧转化的构造演化特点,须四期龙门山的逆冲推覆活动明显强于须二期。  相似文献   

3.
关于米仓山早寒武世地层的物源区母岩,长期以来持有的观点认为主要来自东北汉南古陆和(或)西北摩天岭古陆(碧口地块)。然而,仙女洞组的岩相古地理等确定的物源方向并不支持。灰色泥岩和灰色灰岩,发育水平层理,沉积环境为泻湖;灰色厚层鲕粒灰岩等(发育板状交错层理和鲕状交错层理)、沉积环境为鲕粒滩;灰色中-厚层角砾状灰岩和砾屑灰岩等,发育滑塌构造,沉积环境为碳酸盐斜坡。区域古地理指示,沿福庆-正源-大两-杨坝-桥亭一线向北东方向,沉积水体逐渐变深,古地理由泻湖、鲕粒滩逐渐过渡为碳酸盐斜坡。交错层理恢复的古潮流指示,潮流主要为西北和西南方向。重矿物组成和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以花岗岩和变砂岩、泥岩为主。综合分析表明,仙女洞组的物源主要来自西北碧口地块和西南康滇古陆的花岗岩、变质砂岩和变质泥岩,且经历再旋回过程。  相似文献   

4.
通过岩石薄片分析和石英阴极发光特征,对巴彦浩特盆地石炭系进行物源分析.结果表明,该盆地石炭系存在北部阿拉善古陆、东南部陇西古陆、西部龙首山隆起及东部骡子山隆起4个物源方向,母岩分别为太古界及元古界变质岩、前石炭系沉积岩及加里东期岩浆岩.古物源与沉积体系具良好空间配置关系,通过野外剖面观察,结合物源和相标志,认为研究区石炭系早期主要受阿拉善古陆影响,发育障壁海岸和混积陆棚相,中晚期受多物源共同影响,发育障壁海岸、无障壁海岸、扇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和混积陆棚相.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扬子克拉通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页岩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深入和细化陡山沱期构造-岩相古地理就显得迫在眉睫。基于大量野外露头和最新钻井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作者对陡山沱期构造-岩相古地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和图件编制。研究认为: 扬子克拉通埃迪卡拉纪陡山沱期,受控处于罗迪尼亚超大陆西北边缘的古地理位置和超大陆大规模裂解之后的热沉降作用初期的成盆构造环境,其古地理特征总体呈现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四古陆剥蚀区(汉南、康滇、牛首山和江南古陆)、三台地区(上扬子、中下扬子和浙北台地)与四盆地区(扬子东南缘与北缘坳陷、万源—达州和湘鄂西内裂陷)相间的沉积面貌和格局。其中,台地区以局限—开阔台地,盆地区以台缘斜坡、陆棚和半深海等为主要优势相。4个古陆是扬子陡山沱组主要的碎屑物源区,下伏裂谷盆地构造和陡山沱期发育的同沉积断裂,共同控制了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构造-沉积特征。提出陕南、川东北、鄂西和湘黔渝临区是最有利的陡山沱组烃源岩分布区,其次是浙北—皖南地区。有利烃源岩分布区及其邻区是扬子深层—超深层常规天然气或页岩气勘探值得高度关注的区域。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扬子克拉通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页岩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深入和细化陡山沱期构造-岩相古地理就显得迫在眉睫。基于大量野外露头和最新钻井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作者对陡山沱期构造-岩相古地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和图件编制。研究认为:扬子克拉通埃迪卡拉纪陡山沱期,受控处于罗迪尼亚超大陆西北边缘的古地理位置和超大陆大规模裂解之后的热沉降作用初期的成盆构造环境,其古地理特征总体呈现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四古陆剥蚀区(汉南、康滇、牛首山和江南古陆)、三台地区(上扬子、中下扬子和浙北台地)与四盆地区(扬子东南缘与北缘坳陷、万源—达州和湘鄂西内裂陷)相间的沉积面貌和格局。其中,台地区以局限—开阔台地,盆地区以台缘斜坡、陆棚和半深海等为主要优势相。4个古陆是扬子陡山沱组主要的碎屑物源区,下伏裂谷盆地构造和陡山沱期发育的同沉积断裂,共同控制了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构造-沉积特征。提出陕南、川东北、鄂西和湘黔渝临区是最有利的陡山沱组烃源岩分布区,其次是浙北—皖南地区。有利烃源岩分布区及其邻区是扬子深层—超深层常规天然气或页岩气勘探值得高度关注的区域。  相似文献   

7.
通过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和X-衍射等技术手段,研究了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的物质成分及结构特征,分析了砂岩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并按成分-成因分类方法划分了砂岩的岩石类型.利用Dickinson三角图分析砂岩组分得知研究区的多物源特征;重矿物组合及石英阴极发光颜色反映大邑地区须二和须三时期母岩类型为酸性岩浆岩,须四时期母岩类型为沉积岩,而丰谷—鸭子河地区须家河时期母岩类型以沉积岩和变质岩为主.综合分析研究区须二时期物源主要来自于龙门山隆起北段、南段岛链以及康滇古陆;须三时期继承了须二时期物源方向;须四时期及其后物源来自隆起的龙门山古陆.在物源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龙门山的造山运动,分析了研究区须家河组时期的沉积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泥盆纪时期龙门山构造带北段位于上扬子古陆的边缘,继承了陆棚斜坡断陷,沉积环境受斜坡区北川、南坝大断裂控制,在平面上由西向东分为海槽区、台缘浅滩区、开阔台地区和局限台地区。志留纪末,加里东运动使整个扬子地台上升为陆,为泥盆纪沉积提供了大量的陆源物质;早泥盆世,地壳下降、海侵开始,在青川—南坝断裂和马角坝—雁门坝断裂之间的甘溪、平驿铺和六合地区一带为浅海碳酸盐岩--滨岸碎屑岩沉积环境;中泥盆世,海侵更大、海域更广,天井山古隆起全被海水淹没并达汉南古陆边缘的朝天驿龙洞背附近;同时,川黔古陆地貌差异变小,物源供应减少,主要为一套以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的混合沉积;晚泥盆世,随海侵的进一步扩大,海域终止于天井山古隆起的边缘,区内基本无物源的供给,主要为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龙门山地区泥盆纪沉积环境演化经历了3个主要沉积旋回:平驿铺旋回、甘溪—观雾山旋回和沙窝子—茅坝旋回。总的格局为海侵延续时间较长且速度较缓慢,而海退延续时间较短、速度较快且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9.
史冀忠  陈高潮  姜亭  牛亚卓  韩伟 《地质通报》2013,32(11):1777-1789
应用重矿物资料、砂岩组分分析、沉积法、古水流测量等方法对银额盆地及其邻区石炭纪小独山期—二叠纪紫松期进行物源分析,重矿物组合和砂岩组分分析认为,研究区至少有敦煌-阿拉善-狼山古陆和马鬃山-拐子湖中间隆起带2个物源;沉积法和古水流测量结果显示,研究区北部(蒙古国境内)还存在一个物源,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石炭纪小独山期—二叠纪紫松期存在3个物源,分别为敦煌-阿拉善-狼山古陆、马鬃山-拐子湖中间隆起带和研究区北部物源(蒙古国境内)。  相似文献   

10.
应用重矿物资料、砂岩组分分析、沉积法、古水流测量等方法对银额盆地及其邻区石炭纪小独山期-二叠纪紫松期进行物源分析,重矿物组合和砂岩组分分析认为,研究区至少有敦煌-阿拉善-狼山古陆和马鬃山-拐子湖中间隆起带2个物源;沉积法和古水流测量结果显示,研究区北部(蒙古国境内)还存在一个物源,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石炭纪小独山期-二叠纪紫松期存在3个物源,分别为敦煌-阿拉善-狼山古陆、马鬃山-拐子湖中间隆起带和研究区北部物源(蒙古国境内)。  相似文献   

11.
山西铝土矿矿石中鲕、豆、碎屑等组构均具红土性质,结合化学成分特征、稀土元素特征、氧同住素特征、锆石等副矿物特征及含矿岩系底部岩层与下伏中奥陶纪灰岩关系和矿床分布与古陆、古岛的依赖关系等方面分析,铝土矿的成矿物质多是异源的,多为古陆上的铝硅酸盐岩红土风化产物,经流水以机械碎屑形式被搬运至海盆,沉积成矿  相似文献   

12.
王荃 《地球学报》1984,6(3):35-47
<正> 科学领域中的任何一门学科在其发展的历史中,往往存在着以具有重大突破为标志的迅速发展阶段。板块构造学说就是现代地球科学取得最新进展的代表。所以,有人将其称为地球科学的一场革命。板块构造理论创建于六十年代后期,但与其有关的一些思想、概念则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3.
中国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成矿规律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是中国重要工业铀矿床类型之一。这类矿床具有明显的层控、构造控矿等一系列地质特征。矿床主要分布于古陆、古岛、古水下隆起边缘部位,产于地台边缘及邻近该边缘的显生宙(加里东-印支)地槽褶皱区内。铀成矿时代主要集中于白垩-第三纪。碳硅泥岩中铀成矿的时空分布规律与中国有关地区地壳演化及地壳运动有关,特别是与燕山-喜马拉雅期所发生的构造(构造-岩浆)活化改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新疆金刚石原生矿成矿地质条件及其找矿方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福同  冯京 《新疆地质》2000,18(1):32-41
塔里木地台是我国寻找原生金刚石矿较有远景的地区之一。通过对塔里木地台及其周边4个古老陆块成矿地质条件的分析以及与国内外已知原生金刚石矿床产出地质条件的对比研究,指出新疆塔里木周边的库鲁克塔格-星星峡、铁克力克、阿尔金和柯坪4个断降具有寻找原生金刚石矿的前景,提出在上述4个地区开展原生金刚石矿的具体找矿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5.
湘中-南地区二叠系沉积相的分异及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柳祖汉 《地质科学》2005,40(4):510-517
二叠纪湘中南区出现了明显的沉积相分异。相分异受多种因素控制:古陆和水下古隆起的存在影响了原始基底地形和陆源碎屑的分布,从而导致了沉积差异;沉积物厚度和性质的差异形成同沉积断层;沉积作用和构造作用的综合导致沉积基底的地势差异;沉积基底的地势差异和同沉积断层又进一步产生沉积物性质和厚度的分异;而这一切又和盆地的演化密切相关。沉积相分异是伴随盆地的演化发生的,其实质是克拉通内盆地演化与造山过程间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6.
范萌萌  李文厚  卜军 《地质通报》2016,35(203):390-397
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沉积时期为鄂尔多斯盆地的最大湖泛期,对陇东地区及盆地周缘古陆的岩石样品进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发现研究区泥岩样品特征与大陆上地壳一致,其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盆地北—东北缘阴山大青山、西南缘陇西古陆、西北缘阿拉善古陆和南缘秦岭的古老岩浆岩和变质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基本一致,与东缘吕梁山古老花岗岩则极度不同。研究认为,研究区沉积物源岩主要来自于上地壳,以长英质岩石为主,长7时期周缘古陆均为湖盆提供物源,而吕梁山当时并未隆起,不提供物源。  相似文献   

17.
贵州开阳磷矿以其厚而富的磷矿石资源备受关注。对开阳龙水地区含磷岩系(洋水组)剖面进行地层学、岩石学和沉积学研究,并讨论其沉积环境和成磷作用。区内含磷岩系岩性组合为黏土岩-白云岩-碎屑状磷块岩-硅质岩-泥晶磷块岩-叠层石磷块岩。龙水地区在震旦纪陡山沱期整体为靠近古陆边缘的滨岸潮坪沉积环境,并经历了2次海侵-海退。其沉积环境由初期的无障壁海滩转变为晚期的潮坪环境,表明陡山沱期古海洋处于较为动荡的环境,海平面升降频繁。富含生物化石的致密状泥晶磷块岩、圆柱状叠层石磷块岩和磷质生物团粒,均属于原生磷块岩。三者磷酸盐含量极高,属于高品位磷块岩,其形成环境可能是弱酸性至弱碱性的浅海陆棚。生物与高品位磷块岩的密切关系说明生物在高品位磷块岩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形成具有3个必要条件: 海水富磷,生物大量繁殖,有利于生物繁殖及磷酸盐结晶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8.
肖荣阁  范军 《矿物学报》1998,18(3):344-349
滇黔桂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是80年代以来发现的产于碳酸盐岩、碎屑岩系中的重要金矿矿化类型。本文分析认为滇黔桂地区是晚二叠世后古地块裂开形成的构造三角形裂陷盆地,印支晚期由于扬子古陆、江南地块与越北地块的聚合作用,导致形成了复杂的褶皱断裂构造体系,划分为南盘江构造域、北盘江构造域与普安-安龙构造城;含矿建造为裂陷期形成的火山碎屑岩夹的热水沉积硅质岩与沉降期形成的碎屑岩系;控制矿床、矿田分布的是基底隆起构造、不同构造域叠加构造及紧密褶皱与断裂伴生的构造。  相似文献   

19.
浙东南某些中生代侵入岩体的^40Ar—^39Ar年龄测定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采用~(40)Ar~(39)Ar定年技术测定了浙东南几个侵入于磨石山群中的燕山期中酸性岩侵入体的年龄。梁弄岩体的石英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的年龄为101Ma,龙王堂岩体的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的年龄均为110Ma,山头郑石英闪长岩年龄为108Ma,洪公石英正长岩的年龄为124Ma。此年龄范围与早白垩世太平洋洋底快速扩张期相当。  相似文献   

20.
西昆仑加里东期造山作用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西昆仑前山一带存在一个发育完全的加里东期碰撞造山带,该造山带代表了古秦--祁--昆大洋的消亡和两侧大陆的剧烈碰撞,古昆仑洋可能开始裂解于震旦纪,寒武纪达最大程度,奥陶纪开始向南俯冲消减,志留纪两侧陆块发生碰撞。其曼于特--库地蛇绿岩为其洋壳残片,北侧的塔里木板块南缘具被动边缘性质,南侧的西昆仑地块为活动边缘性质,同时有大量俯冲型,碰撞型和造山期后伸展型花岗岩侵入,晚泥盆世紫红色磨拉石建造代表了这一过程的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