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范家参  范磊 《地震研究》2001,24(2):183-190
采用非线性Rayeigh阻尼于问题的控制方程中。首先用小参数摄动法,把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控制方法线性化,得出小参数的各阶渐近控制方程,得出头两阶渐近控制方程的解析解。再直接求解非线性控制方程,也得出头两次的渐近解。不但讨论了直形面重力水坝问题,还讨论了圆弧形拱坝问题。  相似文献   

3.
南加州帕姆代尔隆起对于地球物理学家也是一大疑案。帕姆代尔隆起是南加州八万三千平方公里地区内生命财产的不祥之兆。1975年发现这一隆起时(1960年前后明显隆起),地球物理学家们就不得不考虑这个隆起是否意味着一场大震的来临。在1980年春天一次地震预报讨论会上,美国地质调查局 W·撒切尔反复强调指出:“诚实的研究人员可能对这一隆起  相似文献   

4.
苏联学者卢克等人在苏联科学院通报《地球物理》杂志1978年第2期,第6期,第8期;1979年第10期,1980年第3期,第5期上先后发表了6篇论文。根据地震学资料以及大地测量和地质学资料研究地震构造的分布规律,卢克论述的方法和观点都有独到之处。现将其主要研究方法和论点综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太阳活动对印度夏季风降水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夏季风降水在南亚气候系统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近年来对它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结合Scargle周期图和小波分析的方法研究了1871-2004年间该降水变化的周期性.结果表明,该降水变化非常复杂,其周期性波动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进一步考察了印度夏季风降水与太阳活动的可能关联后,作者认为太阳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印度的夏季风降水.  相似文献   

6.
喀斯特地区梯级水库建造对水化学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河流梯级筑坝对喀斯特地区河流水化学分布的影响,于2017年1、4、7和10月别对乌江干流洪家渡水库(多年调节)、乌江渡水库(季调节)和索风营水库(日调节) 3个具有不同滞留时间的水库进行水样采集,分析入库水、坝前剖面水和下泄水的水化学特征,探讨河流梯级筑坝对水化学分布及风化速率估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个水库深层水比表层水HCO3-浓度分别高12.9%、5.5%和8.0%,Ca2+浓度分别高15.9%、2.4%和8.5%.河流梯级筑坝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水体水化学组成,从而影响碳酸盐岩风化速率估算.整体上,洪家渡水库、索风营水库和乌江渡水库的全年风化速率变化范围分别为:-1.7%~15.4%、-5.6%~1.1%和-0.3%~3.4%.河流筑坝作用对风化速率估算及主量离子浓度的影响:HCO3-与Ca2+浓度分布均为:洪家水库>乌江渡水库>索风营水库,这与水体滞留时间长短规律一致,表明水体滞留时间影响着水化学的组成分布.同时水体离子浓度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丰水期各水库变化率明显...  相似文献   

7.
著名的中国郯庐断裂带规模巨大,历史上曾发生过五次7级以上强烈地震。从1948年李四光教授的研究开始,国内很多单位相继做了大量的工作,发表了许多研究成果和论文。对郯庐带的形成历史和活动方式大家看法不一,有的认为它是古断裂,长期活动;有的认为它在中生代形成,中生代以来强烈活动;有的认为它是左行平移,断距达740公里;有的认为它是左行压扭活动,断距为350公里;有的认  相似文献   

8.
基于 trous小波变换的噪声模型,通过小波变换与统计显著性检验模型的有机结合,产生了数据图象结构的多尺度支撑表示.这一表示不仅给出了数据结构在不同尺度的形状和位置,而且剔除了噪声对结构的影响.由于相应的算法对数据结构的先验假设要求不高,故这一方法适用于分析结构复杂的数据.本文将该思路用于地震空间活动性的研究,重点探讨了如何识别并描述不同尺度地震空间活动性异常的方法.以我国西南地区松潘、黄龙、龙陵、盐源等典型地震序列为例,分析了不同尺度地震空间活动性异常的结构特征.研究表明,地震活动性异常的多尺度空间结构与强震震中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而松潘序列前震活动性异常的时空演化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2011年9月18日印度锡金邦6.8级地震对中国西藏定结县房屋破坏的特征,分析了定结县各类房屋建筑的震害特征及其破坏原因,并对该地区房屋的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位涡(PV)理论并运用1998年个例分析,本文研究了非绝热加热弓I发的南亚高压不稳定增长及其对印度季风爆发的影响,探讨印度季风爆发的主要原因.1998年印度季风的爆发与前期徘徊于阿拉伯海南部的热带低压北移发展有关,而高低空涡旋系统锁相斜压发展是中低层热带低压迅速北移发展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孟加拉湾季风和南海季风爆发后,在东亚和东南亚强降水释放的潜热加热激发下,南亚高压不稳定增强,位涡(PV)纬向非对称强迫发展,高压东侧北风弓l导高纬度高PV南下,在平流作用下可达高压西北侧,其上不断有高PV涡旋向西输送,是春末夏初阿拉伯海高层PV异常的主要来源.355K上从南亚高压东北侧平流到阿拉伯海上空的高PV涡强迫出气旋性环流,使该处南亚高压产生气旋性弯曲,辐散增强,在高层形成抽吸作用.低空原位于阿拉伯海低纬度的涡旋向北移动,高层高位涡向下向南伸展,在其强迫下,低涡系统出现斜压不稳定发展,最终增长成为印度季风爆发涡旋,导致印度夏季风爆发.研究还表明,阿拉伯半岛对流层中层副热带高压的变化是导致印度季风爆发的另一重要因素.季风爆发前,阿拉伯半岛维持强感热加热,对流层中层春季位于阿拉伯海上空的副高向西撤退至阿拉伯半岛上并迅速增强,位涡纬向非对称强迫逐渐发展;副高东侧的北风引导高纬度高PV南下,在阿拉伯海形成一高PV槽,有助于低纬热带低压北移正压发展为印度季风爆发涡旋.由此表明,与孟加拉湾季风爆发和南海季风爆发不同,印度夏季风爆发是发生在特定的高、中、低层充分耦合的环流背景下的、受动力和热力共同驱动的特殊过程.  相似文献   

11.
"统一引力场表示理论"的作者指出,这是一种新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扰动位能满足重调和方程,亦即异常(扰动)密度能够满足调和方程,这样就可以用边界上的值唯一确定地球内部异常密度的分布,从而用牛顿位公式统一了地球的内外引力场.究竟能否用边界上的结果将地球的内外部引力场进行统一,这种异常密度能否满足调和方程,"统论"所定义的内部密度是否与真实地球内部密度有关,本文对以上及有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统一引力场表示理论”的作者指出,这是一种新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扰动位能满足重调和方程,亦即异常(扰动)密度能够满足调和方程,这样就可以用边界上的值唯一确定地球内部异常密度的分布,从而用牛顿位公式统一了地球的内外引力场.究竟能否用边界上的结果将地球的内外部引力场进行统一,这种异常密度能否满足调和方程,“统论”所定义的内部密度是否与真实地球内部密度有关,本文对以上及有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针对地震活动相关性分析的实际需要,提出了一种定量分析不同区域地震活动相关性的方法。以此研究了印度板块东、西触角强震对青藏块体地震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阿萨姆地区的强震活动与青藏块体的强震活动具有很高的相关性,而帕米尔地区的强震影响较小。通过与R值评分及基于板块动力作用分析结果的比较,证实了本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地震资料并结合地质资料,讨论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中国周边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中国应力场的影响,指出两板块在喜马拉雅山前断裂地区碰撞,碰撞边界向西延续到35°N,74°E附近,其主要挤压方向为NNE,并形成SE方向的物质流动.帕米尔地区有强烈的构造运动,并存在俯冲带形态的构造.在26.5°N,97°E附近,板块边界的走向发生突变,并形成东倾的缅甸山弧俯冲带,但印度板块挤压造成的主压应力方向为NNE向.在安达曼-尼科巴-苏门答腊-爪哇岛弧,印度板块俯冲于欧亚板块之下,在中国南海一带形成NNW向或近Ns向的主压应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地震资料并结合地质资料,讨论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中国周边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中国应力场的影响,指出两板块在喜马拉雅山前断裂地区碰撞,碰撞边界向西延续到35°N,74°E附近,其主要挤压方向为NNE,并形成SE方向的物质流动.帕米尔地区有强烈的构造运动,并存在俯冲带形态的构造.在26.5°N,97°E附近,板块边界的走向发生突变,并形成东倾的缅甸山弧俯冲带,但印度板块挤压造成的主压应力方向为NNE向.在安达曼—尼科巴—苏门答腊—爪哇岛弧,印度板块俯冲于欧亚板块之下,在中国南海一带形成NNW向或近Ns向的主压应力.  相似文献   

16.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terests have renewed the need for developing new sub basalt imaging technique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s encountered today is seismic imaging below basalt. In recent years, this problem appears to have been overcome partly by using long offset seismic data. However near offset data are yet to be fully utilised due to the complex waveform caused by the surface as well as internal heterogeneity of the basalts. The near normal incidence data, which influence the sub-basalt imaging, are highly useful to underst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within a basalt layer. The use of converted waves for such targets has been proposed as an alternative in a rather homogeneous basalt layer. With a few synthetic modelling exercises here we highlight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dealing with more realistic and heterogeneous basalt flow. Full waveform seismograms are computed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intra-trappean sediments on the seismic data. A case study from the Deccan Traps of India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First, we discuss the effects of intercalated sediments on the overall seismic image. Later, the sonic log data from the field are used to compute the full wave-field response using the reflectivity method and compared with the field data.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mode converted waves (P to S and vice-versa at the top and bottom basalt interfaces) for sub-basalt imaging in Kutch region is discussed through a series of velocity-depth profiles. By comparing with the field data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effects of multiple thin layering within the basalt can strongly deteriorate the image we seek to interpret and exploit.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地震资料并结合地质资料,讨论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中国周边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中国应力场的影响,指出两板块在喜马拉雅山前断裂地区碰撞,碰撞边界向西延续到35°N,74°E附近,其主要挤压方向为NNE,并形成SE方向的物质流动.帕米尔地区有强烈的构造运动,并存在俯冲带形态的构造.在26.5°N,97°E附近,板块边界的走向发生突变,并形成东倾的缅甸山弧俯冲带,但印度板块挤压造成的主压应力方向为NNE向.在安达曼—尼科巴—苏门答腊—爪哇岛弧,印度板块俯冲于欧亚板块之下,在中国南海一带形成NNW向或近Ns向的主压应力.  相似文献   

18.
油气勘探需要重新开发玄武岩下目的层的成像技术。我们今天遇到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玄武岩下地震成像。近年来,由于利用长炮检距这个问题部分已经得到解决。然而,由于地表以及玄武岩的内部非均质性引起的复杂波形,近炮检距的资料仍然不能充分地被利用。影响玄武岩下成像的近垂直入射资料对于了解玄武岩层内部结构是十分有用的。对比较均匀的玄武岩目标层可选用转换波。这里我们利用几个合成模型例子重点描述了更接近现实的非均质玄武岩流引起的实际困难。模拟计算了全波地震记录以有助于了解玄武岩内沉积物对地震资料的影响。本文介绍了印度德干圈闭的一个研究实例。首先探讨了夹层沉积物对整个地震成像的影响。其次利用该区声测井资料以反射系数法计算全波场响应与实际地震资料对比, 通过一系列速度-深度剖面探讨了利用模式转换波(顶底玄武岩界面上的P波转化为S波或相反)对印度库奇地区玄武岩下成像的可行性。通过与野外资料相比较证明玄武岩中多个薄层的效应严重恶化我们所要解释和利用的图象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前人们对地球早期大气氧浓度和硫循环还存在不同的认识. 条带状硅铁建造(BIFs)是地球早期特有的沉积建造类型, 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大气和海洋的状态. 测定了辽宁鞍山-本溪地区太古代(~2.7 Ga)条带状硅铁建造(BIFs)中硫化物的多硫同位素组成(δ34S/δ33S/δ32S). △33S = -0.89‰ ~ +1.21‰, 非质量分馏明显. 这种非零△33S值意味着太古代硫同位素循环与现在不同, 气相光化学反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火山活动关系密切的Algoma型硅铁建造具有负的△33S值, 而远离火山活动中心的Superior型硅铁建造具有正的△33S值. δ34S的变化范围很大, -22.0‰ ~ +11.8‰, 指示当时海水硫酸盐的细菌还原活动已经存在, 海水硫酸盐的浓度至少在局部地区已达1 mmol/L. 结合在条带状硅铁建造中同时出现的赤铁矿、磁铁矿和硫同位素非质量分馏产生和保存条件, 推测太古代大气氧水平相当于现代大气氧水平的10-2~10-3.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