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有机质在宣龙地区菱铁矿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宣龙铁矿中菱铁矿的分布和产状,化学成分,组构特征,碳氧同位素特征及与赤铁矿的生成关系等的分析,对区内菱铁矿进行了较深入细致的研究,进而提出宣龙铁矿中菱铁矿的形成是成岩期有机质对先成赤铁矿还原的结果,沉积物中高铁与低铁的关系直接取决于起还原作用并能把高铁转化为低铁的有机质数量。上述结论又得到了有机地球化学方面资料的证实。 相似文献
2.
在雪宝顶北麓的黄龙地区新发现的鲕状钙华包壳粒,是高寒区钙华形成环境中产出的一类典型陆相包覆颗粒构造.通过系统采样鲕状包壳粒沉积剖面,并借助常规显微镜、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等,揭示出鲕状钙华包壳粒的矿物组分、微观结构等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的鲕状钙华包壳粒分为同心圆状、同心圆—放射状、薄壁同心圆状3种基本类型,包壳粒核部是由异地的钙华碎屑构成,外壳层是由泥晶与微亮晶方解石纹层围绕核部逐层形成的圈层构造;微观特征显示泥晶层无明显微生物成因发育特征.鲕状钙华包壳粒的微观形态与组构特征反映出壳体中的泥晶圈层可能形成于相对深的静水环境,亮晶圈层可能形成于浅水高能环境,鲕状钙华包壳粒的成因偏于鲕类而非核形石类. 相似文献
3.
宣龙铁矿的铁质鲕粒由各种不同的核心和微层状外壳组成。核心的组分主要是石英砂粒、赤铁矿内碎屑和凝块以及粒状菱铁矿等。外壳的纹层分别由显微结构不同的板状、片状、均匀和不均匀粒状泥晶赤铁矿以及少量菱铁矿组成。其中板伏、片状、均匀粒状赤铁矿和菱铁矿主要是以化学或生物化学方式在核心表层逐层沉积结果;不等粒状赤铁矿微层则是鲕粒滚动中对铁质颗粒粘附而成。菌藻类生长繁殖改变沉积环境的物化性质,对铁质沉积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和古代碳酸盐沉积物中,碳酸盐鲕粒的包壳结构类型均较多,因其常被用于恢复古海洋的化学、物理性质演化而备受关注。对碳酸盐鲕粒包壳的研究始于 1879年,此后现代和古代鲕粒包壳的原生和次生结构特征和成因均得到了详细描述和深入探讨;然而,目前仍存在对现代鲕粒包壳原生结构的部分术语定义不明确、对古代鲕粒包壳原生结构的特征识别和分类不尽准确等问题。文中归纳了现代鲕粒包壳的原生结构类型及其主要特征,指出鲕粒包壳结构组合的常见类型包括放射状、同心状、同心—放射状等,且对包壳结构组合类型的识别是鲕粒包壳结构研究的关键。古代鲕粒受成岩作用影响,包壳原生结构保存程度可能不尽相同,甚至完全被次生结构所替代,但其原生结构类型与现代鲕粒类似,以放射状和同心状结构为主,只是同心状结构中的切线状纹层难以识别。中国的古代鲕粒研究虽已取得大量成果,但在对包壳原生结构的识别和应用方面尚存在一些误区,故在借鉴现代鲕粒包壳结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以华南下奥陶统鲕粒为例,论述了对古代鲕粒包壳结构如何进行特征描述、如何识别出保存较好的原生结构及如何利用包壳结构组合类型进行鲕粒分类等问题,展示了古代鲕粒包壳原生结构研究的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6.
研究石灰岩包壳作用有助于深入了解酸性矿山废水(AMD)在富含石灰岩的金属硫化物尾矿中的释放机制。采用AMD滞留浸泡石灰岩颗粒试料的实验方法,研究在酸水饱和条件下石灰岩次生包壳的形成作用。研究表明,AMD的Fe含量是影响石灰岩包壳作用的主因之一。在高Fe浓度(如1 029~1 033 mg/L)的AMD中,石灰岩颗粒表面可依次沉淀富Al相、石膏、纤铁矿(吸附Zn、Cu及As等),发生石灰岩包壳/钝化作用,使溶液维持酸性;而在低Fe浓度(6.71~74.8 mg/L)的AMD中,次生包壳难以生成,石灰岩得以大量溶解释碱并充分中和溶液中的H~+,使溶液达到中性。因此,Fe硫化物含量较高(如Fe含量10.62%、S含量5.70%)的石灰岩尾矿,由于其氧化后可生成高Fe浓度的酸性水而导致石灰岩包壳作用,具有释放AMD(及重金属)的危险,应注意防控。 相似文献
7.
8.
龙门山地区中泥盆统养马坝组铁质鲕粒是我国\"宁乡式\"鲕粒赤铁矿矿床重要铁质赋存形式。为查明龙门山地区泥盆系铁质鲕粒的沉积环境和成因机制,以甘溪石沟里剖面精细实测为基础,通过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分析,对铁质鲕粒的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地区甘溪石沟里泥盆系养马坝组铁质富集于生屑灰岩、鲕粒生屑灰岩和生屑鲕粒灰岩,呈层状或透镜状夹于粉砂质泥岩和泥岩中。铁质鲕粒是重要的铁质赋存载体,类型多样,根据鲕粒成分可将其划分为灰泥鲕粒、绿泥石鲕粒、铁化鲕粒和铁质鲕粒4种类型。龙门山地区石沟里剖面养马坝组铁质鲕粒沉积于有障壁海岸的潟湖环境中,根据鲕粒的纵横向分布特征,建立了有障壁海岸铁质鲕粒的成因分布模式,从障积滩外侧、障积滩内侧到潟湖,依次发育灰泥鲕粒、铁化鲕粒、绿泥石真鲕、绿泥石薄皮鲕和铁质鲕粒。 相似文献
9.
幔源岩石包体研究,是认识上地幔岩石圈物质组成、幔源岩浆演化及壳幔动力学过程的重要手段。铜陵地区小铜官山石英二长闪长岩中发育有微粒闪长质包体,并且这些微粒闪长质包体中不均匀地分布着镁铁质团块,三者的形成过程可视为铜陵地区岩浆演化的缩影,为了解本区深部岩浆作用过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借助电子探针、扫描电镜、电镜能谱和二次飞行时间离子探针(Tof-SIMS)对产于铜陵地区微粒闪长质包体中的镁铁质团块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首次获得了一套精确的矿物化学资料和元素分布图,总结了镁铁质团块的特征,并讨论了本区的深部岩浆作用过程。矿物学研究表明,镁铁质团块中的角闪石和辉石均已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透闪石化和阳起石化蚀变,蚀变过程中,从镁钙闪石到镁角闪石,再到透闪石,随着Si的增加,角闪石呈现出Mg的富集和Ti、Al贫化的特点。团块中的富Cr磁铁矿、Ti磁铁矿和少量的铝直闪石指示了其具有深源性。Tof-SIMS元素分布图显示,透闪石主要由Al、Si、Ca、Sc、V、Cr、Mn、Cu和Sr元素组成,透辉石主要由Si、Mg、Ca、Cu和Rb组成。在铜陵地区,上地幔部分熔融形成一套玄武岩浆,受岩浆底侵作用影响,玄武岩浆上侵,进入下地壳深位岩浆房,与下地壳硅镁层发生同化混染作用,形成一套轻度演化的中基性(辉长质)玄武岩浆,镁铁质团块就是这类中基性玄武岩浆直接结晶形成的。后受构造作用影响,这类中基性玄武岩浆上侵到中地壳岩浆房(12~16 km),与中地壳的变质岩系发生同化混染和结晶分异作用形成一套中性闪长质岩浆,微粒闪长质包体就是这套闪长质岩浆发生结晶分异作用而形成的。镁铁质团块和微粒闪长质包体清楚地解释了铜陵地区深部岩浆作用过程,并有力地证明了铜陵地区中地壳的闪长质岩浆来源于下地壳的壳幔混源岩浆。 相似文献
10.
北桐柏地区镁铁质麻粒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变质作用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对北桐柏地区镁铁质麻粒岩变质锆石进行LA-ICP-MS U-Pb定年,获得了418.7±3.2Ma的谐和年龄。详细的岩石学、矿物学研究表明,桐柏地区镁铁质麻粒岩遭受过较强的部份熔融,其变质峰期温压条件为~845℃,~0.85GPa。根据Zr的溶解度模型进行部分熔融模拟计算,发现在峰期变质条件下,熔体中Zr不饱和,在冷却到750~800℃时Zr才达到饱和;同时锆石Ti含量温度计也给出了750℃左右的结晶温度。这些表明418.7Ma记录的并不是麻粒岩峰期变质年龄,而是峰期后冷却到750~800℃左右的年龄,麻粒岩的峰期变质年龄可能为430~445Ma左右。部分锆石边部具明显增生边,相对核部的变质锆石区域CL发光性强,且普通Pb含量高,U-Pb定年结果为404.7±6.5Ma,该年龄反映了404Ma左右的一次退变质作用。大量研究表明,沿中央造山带存在一次十分强烈的加里东期板块构造事件,期间的大陆俯冲碰撞或岛弧-大陆碰撞导致大陆壳充分加厚,北桐柏地区的高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很可能发生在碰撞加厚的地壳基底。 相似文献
11.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iderite distribution,occurrence,chemical compositionk,structureal characteristics,carbon-oxygen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siderite and hematite,this paper presents a systematic study of siderite in the region studied.suggesting that the siderite in the Xuanlong area genetically resulted from organically reduced primary hematite during the diagenesis.The ferric and ferrous relations directly depend on organic contents.In the presence of organic matter ferrous iron can be converted to ferric iron through or ganic reduction.The above conclusion has also been proved by organic geochemistry.data.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宣龙式铁矿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本文报道了宣龙式铁矿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Fe同位素和Nd同位素的分析结果。结果显示:主量元素的化学成分中Fe2O3T的含量最高,并且具有较高的Al2O3、TiO2和P2O5含量;微量元素含量总体与平均地壳相似,并显示氧化-还原敏感元素V、U、Mo的相对富集;稀土总量高、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富集、无Ce、Eu正异常、Y/Ho比值与地壳平均值相似;同时,铁矿具有较低的εNd值,这些特征表明宣龙式铁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为陆源。相对于标准物质IRMM-014,宣龙式铁矿中赤铁矿的Fe同位素组成均为正值,这与由现代蓝细菌氧化而成的赤铁矿Fe同位素组成应小于或等于0不同,因此,宣龙铁矿是由铁细菌氧化为主的生物粘结矿床。此外,铁矿无Ce的负异常;V、U、Mo的相对富集;Fe同位素比值为正值的这些特征均说明当时铁矿沉淀的环境为低氧状态。 相似文献
13.
滇西思茅盆地景谷地区曼岗组石英颗粒表面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英具有硬度大和化学稳定性高的特点,其颗粒表面特征能很好的反映沉积环境,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石英表面微细特征是判别沉积环境行之有效的方法。思茅盆地白垩系曾一度被认为是陆相水成沉积,笔者通过野外识别及室内基础研究发现,景谷地区下白垩统曼岗组具有风成沉积特征,需对该套地层开展石英颗粒表面特征的系统研究来进一步确定其沉积相,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曼岗组石英颗粒表面具有明显的风成特征,磨圆度高,普遍发育典型的蝶形撞击坑、新月形撞击坑、毛玻璃化表面,存在沙漠漆,极易与水成特征相区别;而其较强的溶蚀作用与沉淀作用则显示了当时干旱炎热的气候条件。在风成沉积确定的基础上,笔者再结合典型沉积构造,粒度分析、岩性特征等沉积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曼岗组应属沙漠沉积。 相似文献
14.
矿产资源定量估算是矿产资源评价的重要内容,针对安徽庐枞地区陆相火山岩型铁矿的罗河式、龙桥式2种类型,利用地质体积法、数量化理论Ⅰ、专家估分法、品位-吨位模型法及磁测定量估算法5种比较常用的资源量估算方法分别对该区铁矿进行了资源量估算。对比分析5种方法估算结果:磁测定量估算法估算的Ⅱ级资源量(5.02亿t)结果偏低、Ⅲ级资源量(30.46亿t)偏大;专家估分法估算资源量(4.55亿t)是最低的结果;品位-吨位模型法估算资源量(13.35亿t)结果偏低;数量化理论Ⅰ应用数学模拟估算结果(20.22亿t)偏大;地质体积法充分利用了各种地质条件,估算的资源量(14.90亿t)符合该区实际。据此,地质体积法适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Mohamed F. Raslan 《Resource Geology》2009,59(1):99-105
Uraniferous iron grains occur in some radioactive granite plutons in the Eastern Desert of Egypt. Modal analysis of these grains indicates that weight abundance of uraniferous grains amounts to 17.50%, 18.00% and 26.00% of the total accessory heavy minerals of the uranium-mineralized samples of Gabal Gattar, El Missikat and El Erediya, respectively. These grains are mainly restricted to shear zones associated with strong hematitization, and occur either as fracture fillings or as interstitial grains among the main rock-forming minerals. Uraniferous iron grains are mainly composed of uranophane and β-uranophane coated and stained with limonite. These grains represent the main radioactive minerals in addition to the bright canary yellow to yellow uranophane and β-uranophane mineral grains. The data obtained 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electron microprobe analysis confirm the abundance of iron in the darker colored varieties with respect to the light colored varieties. This mode of occurrence of the uranium minerals requires special consideration during mineral processing by physical means. 相似文献
16.
吉林磐石地区鹿圈屯组的牙形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中部的鹿圈屯组自建组以来, 一直被归入到“下石炭统”。在磐石明城附近鹿圈屯组上部的4个样品中发现的牙形刺化石,以Idiognathoides corrugatus , Id. lanei,Id. sinuatus,Id. sulcatus,Idiognathodus sinuosus等晚石炭亚纪(宾夕法尼亚亚纪)巴什基尔期典型分子为特征,表明鹿圈屯组上部存在晚石炭亚纪早期的沉积。其中Idiognathodus和Streptognathodus较为原始分子的出现,表明鹿圈屯组上部的时代与巴什基尔期的中、晚期相当。 相似文献
17.
河北宣东矿区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下花园组,含有5个煤组,煤层多,标志层不发育,煤层对比较为困难。钻孔岩、煤心样品的岩矿、煤岩鉴定和孢粉分析等成果资料揭示:①长石砂岩主要赋存于Ⅲ煤组岩段及其以上地层,Ⅴ煤组岩段分布极少;安山岩屑砂岩集中分布在Ⅴ煤组顶底板附近,Ⅲ煤组岩段及其以上岩段未见;泥化安山岩屑砂岩仅分布在Ⅴ煤组岩段的下部;石英砂岩分布在Ⅴ煤组岩段底部与煤系基底地层接触处;鲕状粘土岩仅分布于Ⅴ煤组岩段下部,并常为煤组底板。②Ⅰ、Ⅱ、Ⅲ煤组显微煤岩类型以微镜煤、微亮煤为主;Ⅳ、Ⅴ煤组多为角质微亮煤、微亮暗煤及丝炭微暗煤。③Ⅰ、Ⅱ煤组的裸子植物花粉含量丰富,占孢粉总数的40%~60%;Ⅲ煤组低于Ⅰ、Ⅱ煤组;Ⅴ煤组除克拉梭粉及苏铁粉含量占15%左右外,其它松科花粉少见。该结论可作为矿区岩、煤组(层)划分和对比的依据,对指导煤矿开采生产和邻区的勘查工作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山西平顺地区位于大型宽缓的太行山复式背斜的西翼,大地构造位置属吕梁-太行断块的太行块隆的东南部,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矽卡岩铁矿矿集区,中生代闪长质岩石是本区矽卡岩型铁矿重要的成矿母岩。本研究对其进行锆石SHRIMP年龄测定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辉长岩和闪长岩的锆石年龄分别为123 Ma和126 Ma,两者侵位时代基本一致。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区内岩浆岩主要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所有样品(二峰山闪长岩、西安里辉长岩和闪长岩)均有非常相似的稀土配分模式,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s平均值分别为94.64 μg/g、110.73 μg/g、118.63 μg/g),轻重稀土分馏不是很强烈,(La/Yb)N平均值分别为9.47、9.17、9.70;Eu异常不明显(δEu平均值分别为1.00、0.96、1.04),富集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具有高Sr特征,所有岩性强烈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研究认为岩体主要来自幔源岩浆与壳源酸性岩浆的混合作用,样品高的Nb/Ta(17~22,平均19)以及Zr/Hf值(35~40,平均37)是继承了岩浆源区高Nb/Ta和Zr/Hf比值特征,表明地幔源区受到俯冲板片熔融体/流体的交代。其地球动力学背景为华北克拉通中生代破坏和岩石圈减薄事件,但是应该注意华北克拉通破坏和岩石圈减薄机制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宣东矿区下花园组的岩性相、垂直层序及砂分散体系等分析,认为其沉积环境为内陆山间断陷盆地之冲积扇—湖泊体系。宣东矿区为断陷聚煤盆地的一部分,盆缘断裂位于该区东北部外围,冲积扇源自北东向,延伸和推进方向为南西。下花园组各岩性段代表了冲积扇向湖泊不断延伸、推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沉积产物,扇前泥炭沼泽是最有利的聚煤场所。该结论改变了过去河流体系背景下河漫泥沼聚煤的观点。宣东二井东部外围的李家庄、郭家庄一带,所处沉积相带位置与一、二井一致,同属冲积扇扇尾及前缘部位,地层充填序列也应相同,是找煤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