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7 毫秒
1.
影响厦门天气的早台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鸿明 《台湾海峡》2001,20(1):123-126
本文对影响厦门天气的早台风分别进行风路径分型、环流特征分析及台风天气分析,最后建立诊断预报模式。  相似文献   

2.
厦门是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海洋雾霾和台风影响明显.本文利用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SPAMS)对2013年第7号台风"苏力"登陆前后期间(7月10日至7月18日)厦门上空大气气溶胶中细颗粒物进行实时在线观测,分析典型的台风极端天气对厦门大气气溶胶特征的影响.在此次研究中厦门上空气溶胶中的物质主要可分为:元素碳、有机碳、生物质燃烧、元素有机碳、含铅颗粒、含钒颗粒物、含钙颗粒物、海盐和高分子颗粒物等9类.研究结果表明台风影响过程中细颗粒组成发生明显变化具体为:台风前船舶排放的含钒颗粒物明显增多,这与台风前大量船舶驶入并停靠在厦门锚地避风有关;随后台风强气流将其他地区的污染物带入厦门,颗粒物数浓度不断升高达到最高值;强降雨的清扫作用使得大气中颗粒物的浓度迅速降低,但台风过后大气中颗粒物数浓度则迅速升高.润滑油燃烧产生的含钙和磷酸盐的颗粒物数浓度升高最为明显,表明汽车尾气仍然是厦门本地污染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3.
<正>1 NOAA最新报告表明人类影响造成的气候变化加剧了2014年极端天气事件的严重性2015年11月5日,美国气象学会发布了最新报告,从气候学角度解释了2014年全球各地的极端天气事件。5名主要编辑中有3名是来自NOAA的科学家。该报告认为,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地利用等人类活动对2014年的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造成了影响,具体包括中太平洋热带气旋、欧洲暴雨、东非干旱、澳大利亚、亚洲和南美的热浪。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酸雨及其天气系统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福州、邵武及厦门三个主要气象酸雨观测站为代表,通过对1992年1月~2000年12月各场降水的pH值观测资料与对应地面和850hPa天气形势进行分析,以期得到酸雨与天气背景间的统计关系.  相似文献   

5.
干旱并非中国所独有年初以来,世界各地频发旱灾。在澳大利亚,持续超过43摄氏度的高温以及人为纵火而引发多处山火,加之季风的助势更使火灾救援工作难上加难。高温干旱的天气对于澳大利亚的农民来说早已习以为常,被他们称之为"大干旱"的1982和1983年,  相似文献   

6.
冯添 《海洋世界》2006,(6):19-21
近期,一场罕见的持续干旱袭击了乌干达,它导致乌境内各主要水电站水位均偏低,水电供应紧张。由于干旱与接踵而至的电力能源危机,该国本财政年度国家经济增长指数将可能受到影响。专家警告说,由于接二连三的恶劣天气条件,乌干达2005~2006财政年度的GDP增长率有可能将创下十几年  相似文献   

7.
游性恬 《海洋预报》1991,8(4):72-77
前言 海-气相互作用问题是近代地球物理科学中发展极为迅速的一个分支。它研究海洋和大气之间物物质(如水份)、能量(如热量)和动量的交换,以及相应的海洋和大气的运动及主要物理量分布的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海洋是大气的热量和水份的主要供应者,它对地球气候的形成、维持及变化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海-气相互作用提供了月、季以至更长时效的天气气候预报的物理基础,延长了大气对长期天气过程的“记忆力”。海洋和大气耦合构成了丰富多采的长期天气演变图景。了解海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形成、演变的机理。一些重要的天气气候现象都与海-气相互作用有关,如E1 N(?)o、 ENSO、遥相关以及大范围的干旱等。在30天以上的长期天气数值预报中必须考虑外强迫力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海  相似文献   

8.
利用厦门海峡大气探测基地两部大气电场仪的同步观测数据,对厦门沿海近地层大气电场随高度变化的规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大气电场强度与高度之间的近似关系,并对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1)厦门沿海近地层30m范围内大气电场强度随高度增加而呈指数递增;2)在相同的观测环境下,同一时段不同高度的大气电场变化趋势是一致的;3)任意两个高度大气电场比值与两高度差之间的对应关系能够为不同高度电场仪监测数据的标定提供参考;4)大气电场变化对雷暴天气有着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由厦门市环保局联合厦门环境监测站、国家海洋三所等厦门三家涉海部门组成的厦门海域红潮联合监视小组,对厦门海域进行三天一次的采样,以对海域中可能引发红潮的各种指标进行重点、快速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
根据南澳岛气象观测及<台风年鉴>资料,对南澳岛近50年的暴雨、干旱、台风、寒潮、气温不小于35℃高温等极端天气事件的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出累年平均暴雨日数为5.8 d/a;按GB/T20481-2006<气象干旱等级标准>,1970年为重旱年;严重影响南澳岛的热带气旋(中心进入海岸线1个纬距以内)累年平均0.78个/a;寒潮仅出现1次(1991年12月27-31日).在气候变暖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气温不小于35℃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而气温不大于5℃日数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1.
选择厦门经济特区成立后的2个关键时段为监测期,利用1989~2010年的时间序列遥感影像,建立了3个时间节点的厦门湾湿地与非湿地景观类型数据库.基于景观生态学与地统计学理论与方法构建人为干扰度及其动态模型,评价了过去22a间滨海湿地人为干扰影响及其动态变化,并分析了景观格局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厦门湾滨海湿地退化程度不断加剧.自然湿地的面积从1989年的275.82 km2降至2010年的238.60 km2;非湿地从1989年的590.61 km2上升至2010年的637.09 km2.在城市化不同阶段,滨海湿地经历着从以向人工湿地转化为主,过渡到以向非湿地转化为主的过程.干扰度及其动态模型能较好地表征城市空间拓展模式与人为干扰影响的空间响应关系.人为干扰影响正逐渐扩大其规模和强度,并且呈现出由陆地向海洋扩展的趋势.在第一时段,环西海域海岸线成为厦门城市化空间发展的重要方向,滨海湿地资源空间成为城市化扩展、海水养殖业占用的重要目标.在第二时段,人为干扰度变化的高值区已经沿着海岸线向东部转移,形成了新的干扰带;中高值区在整个区域蔓延,滨海湿地资源空间被进一步挤压.干扰度动态变化高值区是滨海湿地退化最显著的区域,也是未来进行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边缘密度、斑块密度与分离度综合起来能较好地反映出景观格局信息与人为干扰之间响应关系.研究区景观格局趋于复杂化,景观异质性程度升高,景观破碎度增大.非湿地景观类型逐渐居于主导地位,滨海湿地的优势景观控制力下降.人为干扰已成为厦门湾滨海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2.
厦门地区主要用地生态适宜度评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郑爱榕  陈慈美 《台湾海峡》1997,16(4):393-401
本文以城市生态理论为指导,以厦门地区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为依据,采用模糊聚类法和生态综合评价法对厦门地区的用地进行生态工评价,基结果可为厦门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厦门港潮汐、风暴潮耦合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立一个适合台湾海峡及小港湾,特别是能够反映小港湾的漫滩及潮汐、风暴潮耦合效应的数值模型,对小港湾风暴潮进行数值预报,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文中以厦门港作为小港湾研究区域,在漫滩、风暴潮的耦合、开边界条件等方面对小港湾风暴潮数值计算作了一定的尝试,提出了一种能够模拟小港湾台风增水,潮位和流场变化情况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围(填)海工程对厦门湾潮流动力累积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7年厦门湾岸线和地形,对数学模型的参数进行验证,在验证结果达到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对厦门湾5个典型历史时期岸线和地形下的潮流场进行模拟计算,并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不同期间围(填)海工程对厦门湾潮流动力的累积影响.到2009年,通过嵩鼓断面和厦鼓断面的潮量分别减少了54.9%和24.5%,而通过同安湾湾口断面的潮量减少了23.7%.围(填)海工程对厦门湾湾内流速大小的影响比较明显,厦门西海域和同安湾海域的主要航道及湾口流速变化尤为明显.嵩鼓水道流速减少了40%以上,厦鼓水道流速减少了20%以上.结果表明:由于诸多围(填)海工程建设,致使海域面积大量缩小,进而引起了厦门湾纳潮量显著减少,潮流动力条件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5.
海域使用时空数据动态管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新  赵雯  池天河  刘贤三 《海洋科学》2013,37(2):107-111
运用面向对象方法的方法,对Geodatabase数据模型进行扩展,研究了海域使用时空数据的结构化存储技术,实现了历史数据的回溯和海域使用数据的变化跟踪等功能.结合厦门市海域使用动态管理的需求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 Geodatabase 扩展数据模型研究成果很好地解决了宗海的历史回溯、变化跟踪、时态关系计算等问题.海域动态管理技术研究对海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海2011年灾害性海浪分析及2012年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本霞  邢闯 《海洋预报》2012,29(3):20-25
总结分析了2011年中国近海有效波高为4 m以上的灾害性海浪过程及灾情概况,并对本年度的预测结果进行了检验评估。依据1968—2011年有效波高≧4 m的灾害性海浪的统计资料,结合2012年副热带高压及热带风暴的分析预测资料,预测了2012年中国近海灾害性海浪过程的出现次数,以及分海区的出现天数,预测结果可为今年的海洋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欧健  卢昌义 《台湾海峡》2006,25(3):437-444
本文结合前人在生物入侵风险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针对厦门市外来植物入侵现状,建立了厦门地区外来植物入侵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该指标体系由6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构成.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调研等手段,以厦门海域主要的入侵植物互花米草为例,评价其风险分值为85,入侵风险等级为“不可接受”.此外,本文还选取其他19种外来植物进行了风险评价与风险等级划分,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在20种外来植物中风险分值列第三,评价结果与其危害现状相符.  相似文献   

18.
为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防范海底地质灾害和保护生态环境,文章梳理福建省近海海底麻坑的类型和成因,并分析海洋工程与灾害性地貌的联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受板块挤压和海平面波动等的影响,福建省近海海底地形和沉积环境复杂多变,流体活动形成的海底麻坑主要包括单元麻坑、圆形麻坑、拉长形麻坑、链状麻坑和复合麻坑5种类型,在北部泥质区、南部砂质区、河口区和海湾区有不同分布,其成因主要包括海相生物气、生物气和海陆生物混合热解气;应高度重视海洋工程与海底麻坑等灾害性地貌的联动效应,避免发生海底地质灾害和破坏海洋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关于0309号热带风暴"莫拉克"登陆地点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通过对0309号热带风暴“莫拉克”影响期间,福建省沿海风场、气压场、变压场特征的分析,认为“莫拉克”风暴在临近福建省沿海时已减弱为热带低压,而热带低压的登陆地点在厦门,而不是在晋江;登陆时间是2003年8月4日23:00左右。  相似文献   

20.
台湾海峡西部海底表层沉积物烃类地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定成  刘崇禧 《台湾海峡》1997,16(4):379-385
通过对台湾海峡西部海底表层沉积物中烃类项目的分析,经过常规数理统计圈出闽江口外,南日东南,厦门东南和东山东南等四块综合异常。提供的异常显示可作为今后油气勘查的一项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