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1 毫秒
1.
江苏淤泥质海岸入海河道闸下淤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闵凤阳  汪亚平 《海洋科学》2008,32(12):87-91
通过建立ARIMA模型,分析了江苏淤泥质海岸四条入海河道(射阳河、新洋港、斗龙港和黄沙港)建闸后闸下河道的冲淤演变过程,预测闸下河道淤积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射阳河闸下淤积量将会持续增加,到2010年预计量可达2.47×107m3,淤积量为四条河中最大;黄沙港和斗龙港有波动上升的趋势,但无射阳河明显,淤积量有小幅度增加;新洋港变化不大,已达到冲淤平衡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广西为例,总结了海岛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重点介绍了海岛整治修复规划编制的方法和主要内容,以期为其他省、市的海岛整治修复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利用射阳港站1986年7月至1995年5月的潮位资料,与附近的射阳河闸下站潮位进行相关分析,建立了射阳港站1972~1995年较为长期的潮位序列。以此推算出射阳港工程潮位。  相似文献   

4.
华南沿海海滩状态和演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华南沿海不同区域和不同形态海滩的地形和碎波参数计算分析,得出本区存在着4种平均海滩状态:(1)消散优势型海滩;(2)沿岸坝-槽型海滩;(3)沿岸坝沟或低潮阶地型海滩;(4)反射优势型海滩。华南海滩状态除有长期的侵蚀趋势外,存在明显的季节演变,它与波浪作用的变化关系密切;此外,人为建造的海岸工程也可引起海滩状态的变化,今后在其开发利用中必须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5.
厦门市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现状与管理保护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发明  谢在团 《台湾海峡》2003,22(4):531-536
本文介绍了厦门市无居民海岛的总体分布情况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建立统一协调海岛综合管理体制,实施开发利用许可证制度;编制厦门市无居民海岛开发保护规划;加强对海岛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控制海岛开发强度;建设“数字海岛”等开发和管理保护厦门市无居民海岛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根据华南沿海不同区域和不同形态海滩的地形和碎波参数计算分析,得出本区存在着4种平均海滩状态:(1)消散优势型海滩;(2)沿岸坝-槽型海滩;(3)沿岸坝沟或低潮阶地型海滩;(4)反射优势型海滩。华南海滩状态除有长期的侵蚀趋势外,存在明显的季节演变,它与波浪作用的变化关系密切;此外,人为建造的海岸工程也可引起海滩状态的变化,今后在其开发利用中必须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7.
万一千  刘青 《热带海洋》1997,16(3):78-82
动用光谱动用和GC-MS方法首次从卡氏豆荚软珊瑚Lobophytumcatelai中分离和鉴定出8个化合物:1,十六碳酸;2,异丁基十六碳酸酯;3,鲨肝醇;4,十六酸丙酯;5,2,3-二羟基丙基十八酸酯;6。2β,3β-环氧基-5a--雄甾烷-17-醇;7,14-甲基-5-α-胆甾-8-烯-3-酮;8,2α,3α-环氧基-5α-雄甾烷-17-醇。  相似文献   

8.
东海镇党委和镇人民政府,在上级科技部门的指导帮助下,依靠科学进步,综合整治荒沙埔。通过科学的探索和实践,使万亩荒沙埔发挥了社会、经济、生态平衡三个效益,为荒沙滩的综合整治和合理开发利用闯出了路子,做出了榜样,起了科技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9.
莱州湾海域空间开发利用现状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GIS平台绘制莱州湾海域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分布图,从海域空间开发利用结构、强度和协调性三方面对莱州湾海域空间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莱州湾海域用海类型基本齐全,但是开发利用结构规模不均衡,开放式养殖、盐业和交通运输用海是其主要类型;莱州湾海域空间开发利用强度较高,呈现出中部整体东部西部海域的特点;海域开发利用活动之间及其与海洋功能区划、海域自然属性分布之间存在着不协调现象。未来,莱州湾海域开发利用需要优化调整用海结构和布局,提高产业开发利用层次;严格限制新增围填海工程,加强对自然岸线资源的保护,加大对海域环境整治和生物资源修复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0.
殷名称 《海洋与湖沼》1994,25(4):378-384
于1979-1980,1982和1989年先后在太湖采集似刺鳊鱼句标本756尾,对其进行繁殖和死亡特征的研究。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两者对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还可通过建立生命表来估算种群动态的一些基本参数。似刺鳊鱼句的繁殖,在2-3龄性成熟;繁殖期在4-5月;产卵群体中补充群体约占84%;特定年龄繁殖力在7285-30669粒之间。死亡特征,1-6龄年瞬时死亡率Z=1.581(1.30-1.63);0  相似文献   

11.
河流入海物质通量对海、陆环境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入海河流物质通量研究是陆—海相互作用和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计划的重要命题。我国是最早开展物质通量研究的国家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都开展了有关河流和边缘海物质通量的研究,即将开始的全国海岸带环境调查专项也把主要河流物质入海通量及其海洋环境效应研究作为主要内容之一。根据当前国内外河流物质通量研究的最新进展,较系统地阐述了河流入海物质通量的概念和对邻近大陆和海洋环境变化的响应。并在此基础上强调指出,河流入海物质通量是研究陆—海相互作用及其全球变化效应的重要参量。归纳了河流入海物质通量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2.
鉴于国内目前缺少流量在线监测不确定性评估方面的研究,针对江河入海流量在线监测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不确定性,本文采用不确定度概念对不确定性进行评估,给出了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各来源不确定度的评估方法,以及江河入海流量在线监测总不确定度评估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辽河入海流量在线监测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3.
入海河口是河流向海洋过渡的区域,作为海岸带的一部分,具有独特性与复杂性,基于岸线形态的海岸地貌学指标与众多河口参数具有密切的联系与影响,而以地形节点作为河-海划界方案具备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在河流中心线上某点处,定义河流宽度(B)和沿河流中心线到口门处距离(L)的B=f(L)函数来实现河-海划界的定量划分,并对不同类型河口使用该函数曲线寻找地形节点进行河-海划界。结果表明:沙坝或堵塞型河口其地形节点处的河流展宽速率在-0.5~0之间;河道状河口及河网状三角洲其地形节点处的河流展宽速率在0.5~1.2之间;河口湾型河口的地形节点处的河流展宽速率在0.6~1.5之间;喇叭形三角洲河口其地形节点处的河流展宽速率在1.3~4.5之间;鸟足状三角洲和扇形三角洲的入海河口段的河流展宽速率在0~0.2之间,建议以口门处作为地形节点。应用此方法对我国大陆入海河流进行河-海划界,并进行中国大陆河口岸线长度量算,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三角洲型河口河海划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萍  徐兴永 《海洋地质前沿》2003,19(3):10-13,18
河海界限不是一个固定的断面,受制于径流、潮汐、风暴和地形等自然因素,河水与海水接触处的时空变化大。通过对黄河口和珠江口地区的河海划界的讨论,认为三角洲型的河口区海陆划界不能以咸水内侵、淡水冲出及生态环境等具有明显季节性的特征为依据,而应根据河口三角洲典型的地貌特征、沿着三角洲平原与水下三角洲前缘的界线划分,符合自然特征。  相似文献   

15.
象山港流域河流形态特征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象山港流域发育有自低山流向海洋的众多山溪型河流,形成相对独立的小流域。本文采用流域地貌数学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港湾内小尺度河流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象山港流域河流的河长分维值普遍较小,大嵩江的河长最长且主河道最为蜿蜒曲折;(2)凫溪和大嵩江的水系结构较象山港流域其它河流的结构更为复杂且发育更加充分;(3)除了颜公河和钱仓河外,流域内大部分河流纵剖面线呈现下凹型且主河道有多次阶梯状起伏;(4) 基岩性S-A模型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凫溪和大嵩江的基岩河床处于均衡状态。  相似文献   

16.
长江口区河海划界自然条件及方案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河口是河流与海洋交互作用的过渡区域,河口水域河海划界是一个十分复杂而敏感的问题.通过对长江河口段自然条件的分析,选取了相对比较稳定的几个相关参数:水域性质、潮汐特征、盐水入侵、悬沙浓度、河槽特性和沙岛形成过程等,作为长江口区河海划界的指标.水域性质是宏观上确定河海划界范围最基本的自然参数.潮汐特征的沿程分布和变化是河海划界的重要要素.盐水入侵是河口地区的普遍现象.悬沙浓度的沿程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径、潮流共同作用的产物,也可作为河海划界的参数之一.南支以上河段,河床纵断面变化显著,深槽浅滩起伏分布;南支河槽在浏河口以下,水深变化不大,一般在20 m之内,床面较平坦、起伏甚小,至口门一带水深均在10 m之内,明显反映了径、潮流共同作用的结果,显示了这一带是河海过渡段的特点.河口沙岛是河海相互作用下的沉积地貌,其推进状况也是河海划界的重要标志之一.从历史的角度看,随着长江口沙岛的形成和推进,河海界线有不断下移的趋向.据此探讨性地提出河海划界的3种方案:方案Ⅰ位于河口段的中部,界线的中部走向基本上是长江口第一代沙岛(崇明岛)与第二代沙岛(长兴、横沙)的分界线;方案Ⅱ以浏河口-崇明岛上口-北支沪苏分界线;方案Ⅲ位于口门附近.推荐方案Ⅰ作为上海市(长江口)河海划界的界线,仅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7.
北极河流径流是北冰洋淡水的最大来源,其变化会对北冰洋中的诸多过程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全球高分辨率海洋?海冰耦合模式的模拟结果,研究北冰洋温盐、海冰以及环流对北极河流径流的敏感性。通过对比有气候态北极河流径流输入的控制实验结果和径流完全关闭的敏感性实验结果,研究发现北极径流对北冰洋温度、盐度、海冰以及海洋环流等有显著的影响。关闭北极河流径流后,在河口附近的陆架上温度降低、盐度升高,且导致500 m深度处温度下降以及盐度升高;河口附近的陆架处,海冰密集度与海冰厚度增加。关闭北极河流径流也对北冰洋内的环流有影响:由于缺少来自欧亚大陆的北极径流的输入,穿极漂流与东格陵兰流流速减小且盐度增加;关闭北极径流导致近岸海表面高度降低,沿欧亚陆架的北冰洋边界流减弱,白令海入流增强。通过对比关闭北极径流实验与控制实验的温度和盐度剖面,发现关闭北极径流后大西洋层温度降低,各陆架海盐跃层的梯度减小,盐跃层厚度减小。  相似文献   

18.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in the brine and under-ice water were measured in Saroma-ko Lagoon on the northeastern coast of Hokkaido, Japan, which is connected to the Sea of Okhotsk, during the period from mid-February through mid-March 2006. The brine within brine channels of the sea ice was collected with a new sampling method examined in this study. Salinity,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DIC), total alkalinity (TA), dissolved oxygen (DO), nutrients and oxygen isotopic ratio (δ18O) contained in the brine within brine channels of the sea ice and in the under-ice water varied largely in both time and space during the ice melt period, when discharge from Saromabetsu River located on the southeast of the lagoon increased markedly due to the onset of snow melting. The under-ice plume expands as far as 4.5 km from the river mouth at mid-March 2006, transporting chemical components supplied from the river into the lagoon. The under-ice river water was likely transported into the sea ice through well-developed brine channels in the sea ice due to upward flushing of water through brine channels occurred by loading of snowfalls deposited over the sea ic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river water plum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upplying chemical components into the sea ice, which may be a key process influencing the biogeochemical cycle in the seasonally ice-covered Saroma-ko Lagoon.  相似文献   

19.
河口的水位变化是径潮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但近30年来,强人类活动对河口环境的影响已远超环境自我修复能力,导致水位发生异变。为研究这种变化,本文选取人类活动影响剧烈的珠江磨刀门河口作为研究区域,采用Copula方法定量分析在同一上下边界(上游流量和口外海平面)下由强人类活动引起的水位异变。结果表明:1)强人类活动后,河道地形下切显著,外海海平面对沿程各站水位的线性影响增强,上游马口流量对水位的线性影响减弱。2)强人类活动后甘竹至灯笼山站同概率水位事件明显降低;三灶海平面呈上升趋势;马口流量分布特性变化不明显。3)水位与海平面、流量的联合依赖关系发生明显改变,低水位与海平面关系的敏感度增加,而高水位与海平面关系的敏感度下降。低水位与流量关系的敏感度基本不变,而高水位与珠江流量关系的敏感度明显下降。4)强人类活动后各站水位变化幅度变窄,在相同概率海平面及流量驱动下,强人类活动后各站水位均有明显下降,水位与海平面、流量遭遇概率为0.1—0.9时,其月均水位下降幅度达0.01—1.24m。低海平面和低流量联合驱动下各站水位的下降幅度明显小于高海平面和高流量联合驱动下月均水位的变幅,而且上游站位的水位下降幅度明显大于下游站位。本研究成果可为强人类活动的影响辨识及珠三角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利用等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Variation of freshwater components in the Canada Basin during 1967–2010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s a conservative tracer, oxygen isotopes in seawater are widely used for water mass analysis, along with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In this study, seawater oxygen-18 datasets in the Canada Basin during 1967–2010 were obtained from the four cruise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1999, 2003, 2008, and 2010) and the NASA database. Fractions of sea ice meltwater and river runoff were determined from the salinity-18O system.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iver runoff decreased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in the Canada Basin. The enhanced amount of river runoff observed in the southern Canada Basin may originate from the Mackenzie River, transported by the Beaufort Gyre. The river runoff component showed maximum fractions during 1967–1969, 1978–1979, 1984–1985, 1993–1994, and 2008–2010, indicating the refresh time of the river runoff was 5.0–16.0 a in the Canada Basin. The temporal variation of the river runoff was related to the change of the Arctic Oscillation(AO) index, suggesting the freshwater stored in the Canada Basin was affected by surface sea ice drift and water mass movement driven by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