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的重要矿产资源基地,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为调查该区域废弃露天矿山占用损毁土地情况和研究生态环境修复对策,以2016—2018年国产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遥感解译和信息提取技术,获取长江经济带内距长江干流(包括金沙江四川、云南段,四川宜宾至入海口)及主要支流(包含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乌江、清江、湘江、汉江、赣江)两岸50 km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的分布信息和10 km范围内与矿山相关的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信息。调查结果表明,在距长江干流5 km,10 km,15 km,30 km和50 km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占用损毁土地面积分别为4 655. 14 hm~2,8 787. 57 hm~2,12 207. 59 hm~2,21 040. 85 hm~2和30 034. 47 hm~2;在距长江主要支流5 km,10 km,15 km,30 km和50 km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占用损毁土地面积分别为5 080. 04 hm~2,8 644. 25 hm~2,12 345. 53 hm~2,21 290. 29 hm~2和33 491. 49 hm~2。基于遥感调查结果对距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两岸各10 km范围内的废弃露天矿山环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上游主要问题是露天开采导致的地质灾害;长江中下游金属类、化工原料类矿山引发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结合目前矿山环境修复的先进技术,研究并提出了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的对策,即采用降坡削坡、加固稳定的方法消除废弃采场的崩塌隐患,根据坡度大小采用相应的复绿技术来防止水土流失;采用人工隔水层、人工增肥和微生物法进行土壤改良;引进耐受植物、微生物降解土壤中的有毒重金属;构建人工湿地进行水生态修复。调查结果和建议可为当地矿政管理部门开展废弃露天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多时相遥感资料的动态对比解译,分析了神府-东胜地区48000km2(包括矿区2756km2)范围地区的地质环境特征及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现状和演变发展趋势,并对全区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3.
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要修建一大型水利工程,都需要先查明工程地区的地质情况,对基底稳定性做出评价、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地质依据。为此运用遥感与GIS技术对雅鲁藏布江区域进行遥感地质调查,本文通过项目的实践研究,对遥感在区域地质调查中的遥感片种及谱段的选择、图像处理、解译标志的建立、构造断裂地层断层以及地质灾害等方面的解译以及GIS地质制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的认识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七·五”期间,作为新一轮水文地质普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先后开展了太行山南段、北段、冀东及冀西北等地区的1:20万水文地质普查(修编)工作,在投资少、工作量大的情况下,为了加快普查(修编)工作的进度,提高普查成果质量,在水文地质普查前期开展了水文地质遥感解译工作,截止1990年,共解译完成水文地质普查单元4个,总面积近8万km2。遥感技术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主要表现为: 1.水文地质遥感解译系列图件的编制,基本满足了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对查明区域水文地质基本条件、规律的需要。系列图件包括水系及水文要素图、地貌图、地质…  相似文献   

5.
198,8年12月5日至9日中国地质学会遥感专业委员会和江苏省地质学会联合在南京召开了个国环境地质、灾害地质遥感学术讨论会,会上发表了43篇论文,现将论文题目分列于一F: 1.城市环境结构的遥感分析—以南京市为例(摘要)斑艺舫(中国科学院遥感卫星地面站) 陈饮峦(南京大学遥感应用研究室) 2.长江江苏段江岸崩坍的调查及预测黄家柱(江苏省地矿局遥感站) 3.遥感技术在宝成铁路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 李景豪(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犯队) 4.引大济徨、济湖工程选线区的地质环境遥感解译及其应用 曹宏经文宏政(核工业总公司航测遥…  相似文献   

6.
环渤海滨海湿地时空格局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基于多期Landsat TM 等遥感数据, 采用目视解译和实地样点采集相互支撑的方法, 完成了环渤海 地区2000 年、2005 年及2008 年湿地提取和分类; 运用单一类型变化率模型、区域动态度模型和动态转移矩 阵, 揭示了环渤海湿地的时空格局、变化特点和驱动机制。研究显示环渤海地区的8 类湿地中, 属于人工湿 地类型的盐场和水库坑塘面积比例大且近8 年增长速度也最快, 年均分别增加205.52 km2 和146.10 km2, 滩 地和海涂减少最明显; 环渤海地区的三大流域中, 黄河流域湿地变化最显  相似文献   

7.
尾矿库是矿山企业选矿的必要设施,同时对周围环境也是一个重大的危险源。为研究流域范围内尾矿库的溃坝路径以及对矿区地表造成的风险,以赤城县为例,利用GF-1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基于遥感RS(Remote Sensing)及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手段对尾矿库的流域风险进行了监测分析。首先,通过分析尾矿库在遥感影像上的纹理、色调、形状以及大小等特征,制作了用于目标检测的尾矿库样本集,然后,在原始SSD目标检测网络基础上添加了反卷积模块和连接模块构建多尺度融合目标检测算法MSF_SSD,在目标检测结果基础上使用PSPnet算法实现尾矿库结构分割,得到了尾矿库内部结构—坝体以及库区,运用RS与GIS技术对尾矿库的上游汇水面以及事故可能径流进行提取,进而基于Arc Hydro模型模拟尾矿库的溃坝路径。最后,通过构建溃坝路径的缓冲区,得到尾矿库发生溃坝所造成的地物影响范围及面积。研究结果表明:赤城县尾矿库的溃坝路径总体是从西向东,从北向南,受溃坝影响的地物总面积达到480 km2。其中,林地176.52 km2,耕地175.52 km2,城市建设用地43.74 km2,农村建设用地2.47 km2,水体17.72 km2,草地和牧场分别为3.60 km2、1.22 km2。研究成果可用于分析尾矿库溃坝造成的地物损失以及影响范围面积等信息,提升尾矿库的风险管理水平及应急响应能力,为有关部门制定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中俄界河塌岸灾害监测工作中,利用遥感技术手段对界河两岸两个不同时期的正摄影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利用3S软件得出近年来黑龙江流域两岸塌岸、淤积的具体面积,以此来为我国国土流失做出客观、科学的分析与统计。并通过遥感解译现有护岸工程对水土保持所起的作用,为科学合理规划将来的护岸工程项目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投入运用后对黄河下游河道的影响程度如何是黄河治理者非常关心的问题。基于多期Landsat TM/ETM等卫星影像数据,解译提取了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年等小浪底水库运用前后7个年份的黄河下游河道水域数据,通过空间叠置分析、列表对比,揭示黄河下游河道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小浪底水库运用前,黄河下游河道宽,水域变化大,1985—2000年的15年间面积变化546.979 km2;小浪底水库运用后,黄河下游河道变窄,水域变化小,2000—2015年的15年间面积变化46.759 km2。说明小浪底水库投入使用后,有效控制了黄河下游的流量和流沙,对稳定黄河下游河道起到了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郑州-兰考区域性隐伏断裂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下游郑州京广铁桥—兰考段河道穿行于华北平原济源—开封凹陷,南邻太康隆起。该河段为著名的地上悬河,属典型的游荡型河床,河流地质作用以强烈侧蚀南岸为特征。遥感、物探综合解译首次发现在河道南岸存在一东西向郑州—兰考区域性隐伏深大断裂带,该断裂带的发现,从河流地质作用特征与基底新构造活动关系方面解释了该段黄河发生、发展和演化机理,解释了河床“小尺度游荡,大尺度呈直线状延伸” 的河道地貌特征和“河流强烈侧蚀南岸”的河流地质作用特征,对黄河下游河道防洪、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下游黄泛平原是我国东部地震高发区之一,涉及地震Ⅶ级烈度区带48万km2,Ⅷ级烈度区带4.5万km2,历史地震统计资料表明,华北地区自1812年以来即进入地震活跃期,地震活动呈现出向华北南部黄泛区集中的趋势。京九铁路进入黄泛区以后,在山东聊城斜穿聊兰发震断裂带达200余km,在河南台前,横跨地上悬河——黄河现代河道,历史上该地曾有地震引发黄河决溢泛滥的记录,因此,地震活动及其诱发的黄河水患,是京九铁路及其沿线地区的不稳定因素之一。所以该地应以防御震害及水患为目的,加强防御体系的建设,避免二次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从宁夏北部卫星影像上发现,在宁夏石咀山至内蒙乌达之间,有一组古洪积扇被黄河所穿切,经野外考察认为,该段黄河两岸的Ⅲ级阶地属晚更新世洪积侵蚀阶地,宁夏北部黄河发育于晚更新世以后。  相似文献   

13.
长江南京江段水质遥感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采用美国陆地卫星TM数据分析长江南京江段的水质污染状况,证明了应用卫星遥感技术不但能在大范围内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出水质污染的程度、范围和分布,而且具有快速、省力、省钱的巨大优势。这一方法的应用将对整个长江及类似的大江大河都有进一步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下游河道地貌分形分维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黄河下游河道地貌特征是影响河流水动力地质作用和悬河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首次采用遥感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河下游河道地貌进行了定量的分形分维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度量尺度由0.1km增大至100km,河床的分形弯曲度随由1.54减小为1.11,且不同河段的分形弯曲度不同;②河床浅滩数量与大小呈单对数线性相关关系,但是由1986年至2000年表现出规律性变化;③悬河的稳定性随不同河段河床分维值D值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海岸线演变及地质灾害遥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苏省漫长的海岸曾经历了大淤大蚀的沧桑变化。现代海岸仍经常受到侵蚀崩岸、岸滩淤涨以及沿岸泥沙流的袭扰破坏。沿岸港口建设、交通航运及滩涂围垦等也不时受到危害,成为江苏海岸带特有的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6.
在快速城镇化时期,城市主城区的空间格局变化最为显著,以其复杂性和扩展性为突出特征。研究其扩展变化对认识城镇化、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基础地理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对长三角城市主城区2002~2012年的空间扩展进行了分析,探索影响其演变的若干因素。  相似文献   

17.
岳辉  刘英 《测绘工程》2018,(2):13-19
基于RS和GIS技术,利用黄河口1977—2017年的Landsat MSS/TM/OLI影像数据,采用归一化差值水体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NDWI)、大津算法(OTSU)以及最大似然分类和目视解译等方法分别提取6个不同时期的海岸线和土地利用类型,分析海岸线演变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40年来黄河口海岸线总体呈递增趋势,从1977年的253.44km增加到2017年的594.16km,且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显著,不同时间段的不同海岸线地段呈现不同的特征,黄河口海岸线变化主要受黄河流路的改变、海水侵蚀、人类活动等影响,入海口流路改变对海岸线的影响尤为明显;时间上,黄河三角洲的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自然类型转向人工类型,水体和滩涂等自然类型持续减少,盐田和养殖池等人工类型逐渐增多,盐田面积从74.97km~2增长到298.1km~2,养殖池从21.2km~2增加到761.7km~2;空间上,黄河口整体呈现向海边推进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黄河流域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遥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75年MSS、1990年TM和2000年ETM 3期遥感数据提取黄河流域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信息。调查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土地荒漠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主要分布在流域西北部。荒漠化土地面积变化总体呈增加趋势,从1975年~2000年增加了10 653.22 km2,平均每年增加426.12 km2。黄河流域地质背景和气候条件决定了荒漠化的总体分布和变化趋势,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速了荒漠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遥感技术在我国水电建设前期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在雅砻江二滩、长江三峡、红水河龙滩、黄河龙羊峡、金沙江溪落渡、白鹤滩等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水电站建设前期遥感调查。采用多种类、多时相、多平台遥感资料的综合解译,并辅以一定量现场验证的工作方法,进行了区域地质背景、库岸稳定性、库岸土地利用、淹没损失、库区环境等项调查,为电站可行性论证提供了更加全面和科学的资料。我国水电遥感工作的特点是:规模宏大、内容广泛、方法合理、协同攻关。随着遥感技术的进步及水电事业的发展,我国水电遥感应用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有待于研究解决,遥感应用水平也待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0.
遥感技术在长江三峡库区大型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以长江三峡库区奉节-巴东段为研究区,应用遥感技术准确地圈定出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实体位置,为客观地反映地质灾害对移民工程的危害和进一步在全库区展开相应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