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地理学内容的复杂性,地理学界对地理学性质的认识,长期来是不一致的。我国地理学界五十年代以来,存在不同意见的争论。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以及苏联学术观点的影响,流行着一种割裂地理学的观点,即否定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存在本质联系,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截然分为两个没有本质联系的部分,把地理学截然分割为属于自然科学的自然地理学和属于社会科学的经济地理学,并且这两门科学不可能组成一门整体的地理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2.
南京大学社会地理学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大学是中国地理学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基地,通过对南京大学社会地理学研究成果的梳理,把握中国社会地理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地理学提供有益借鉴。南京大学社会地理学的发展紧跟国际社会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具有强烈的学科开拓性与创新性,一直以来其成为引领中国社会地理学,特别是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初期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地理学性质与内容的研究上,近期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人口、城市社会地理学、乡村社会地理学及相关社会问题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人口分布规律、人口统计与表达方法、流动人口、女性地理学、城市空间、社会空间分异、城市管治、城市贫困、乡村经济、乡村城市化、乡村聚落、乡村土地利用以及信息社会的地理学等多个方面。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迫切需要地理研究者对具有空间地域特征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吸收国外社会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中国的社会实际,逐步建立中国式的社会地理学,这是中国社会地理学发展的宏观背景。  相似文献   

3.
超越地理学二元性: 混合地理学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关美宝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9):1307-1315
20世纪的地理学经历了“空间-分析”地理学和“社会-文化”地理学的分裂,对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持久的影响。本文从历史角度探究“空间-分析”地理学和“社会-文化”地理学分裂的原因,提出保持地理学观点的多样性、促进不同领域的沟通是地理学学科发展的理性选择。在实现“空间-分析”地理学与“社会-文化”地理学沟通的方式方面,地理学认识论与研究方法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可以在不同领域中混合使用,从而实现对社会-理论与空间-分析隔阂的超越。本文阐释了“混合性”的理念在超越地理学社会-文化/空间-分析二元性中所具备的潜质,并简要总结了混合地理学已有的研究实践,对以“混合性”为基础、面向“后社会-理论、后空间-分析”的地理学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动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地理学社会化和人文化的大背景下,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城市社会地理学逐渐成为西方研究的热点。而中国城市地学界一直重经济而轻社会、文化,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相对滞后。因此,亟须对西方城市社会地理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整体把握其研究框架与趋势,为中国城市社会地理学的发展提供借鉴与指导。该文在概念界定基础上,总结1990s以来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趋势,归纳西方社会公平、疾病与健康地理、城市管制等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5.
最近十年来,做为一门科学的地理学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在,社会经济地理学形成了一种关于社会空间形式的知识体系。经济一地理这门学科的分化同时又是综合的趋向是和地理学研究当前强调与经济学、生态学与社会学方面的联系有关的。  相似文献   

6.
文化地理学     
1.人类社会组织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2.人文地理学的划分涉及到人类文化要素和包括空间环境在内的相互作用。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远在希里多德(为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和斯特雷波(是古希腊地理学家)时代的学者有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7.
阙维民 《地理研究》2010,29(11):2099-2107
地理学研究中的"构想"意识,其语言结构及其词义均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由哲学、心理、艺术、社会等学科逐渐渗透到地理学科,社会学构想是激发地理学构想的直接对应因素。地理学构想的运用范畴是今日异域、往日本土与往日异域。地理研究中的构想研究,包括四个部分:地理现实、地理的构想、地理学构想、构想的地理。在哲学意义上,即现象、感知、认知与表述四个环节。地理学构想中的构想,具有思想、分析、探索、批评、发现、观念、视野、设计、设想等多层含义,是想像或想象、印象与意象的总称。在理论与方法上,"地理学构想"包括了传统地理学的历史叙述分析方法、现代地理学的科学实证主义方法与当代地理学的人文主义方法。所谓"构想",即"研究";所谓"地理学构想",实质上是贯穿了近代科学启蒙主义、现代科学实证精神与后现代人文关怀的地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随着自然改造和社会经济的巨大进展,我国地理学面临着一系列新的任务与课题,地理学的研究方向应当进行逐步调整。地理研究的主要目标应是如何使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社会经经济获得最佳发展。七十年代末以来,区域综合开发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带有战略意义的问题之一。地理学由于其本身的特点自然成为这一问题研究的主要承担者。  相似文献   

9.
物流地理学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前人的研究,试图从物流地理学的学科属性、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具体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物流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其研究对象为物流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内部分支包括理论物流地理学、部门物流地理学、区域物流地理学、城市物流地理学及企业物流地理学;具体研究内容应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主要包括物流地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物流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及区域差异,行业物流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分布规律,城市(乡村)物流系统规划,企业物流活动的组织与空间分布规律等。  相似文献   

10.
新文化地理学的理论统一性与话题多样性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新文化地理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对传统文化地理学研究范式的激进反思甚至颠覆。首先,新文化地理学具有理论基础的统一性。其反对伯克利学派"超有机体"的文化观,认为"文化"并非具象的"物体",而是在特定的社会情景或社会关系之下由社会群体自下而上地建构或生产的。自然、景观、地方、空间等地理学要素也并非"文化"被动的表达或容器,而是建构意义与价值系统的关键维度。其次,新文化地理学具有研究话题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不应该被简单理解为研究视角的分散性或破碎性,而是新文化地理学的文化观带来的必然结果。新文化地理学关注草根群体自下而上的文化实践、不同群体与不同尺度的文化事项、以及瞬息万变的日常生活经验。因此,这极大地拓展了其研究话题的广度。目前,中国地理学中有关文化的研究还处在比较边缘化的位置,但现代中国社会的高速变迁迫切地要求文化地理学者从文化的社会性与空间性出发,探讨社会成员赋予自然、景观、地方、空间等地理学要素的文化意义,以及文化这一维度在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中国地理学的变革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曹诗图  孙天胜 《地理研究》2000,19(1):107-112
文中正视地理学在中国出现危机的现实,剖析了地理学陷入困境的原因。认为提高地理学的理论研究水平,改善学科体系,加强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提高成果的决策效用价值,校正学科定位与方向,是地理学摆脱困境、实现变革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2.
女性主义地理学观及其思想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3个层面讨论了女性主义地理学观的建构,并说明了女性主义地理学对更新地理学观的意义,以及对当代主流人文地理学思潮的潜在影响。在本体论层面上,女性主义地理学一直直面西方传统社会文化思想中的等级制性别化二元论,建构了主张女性和男性在建构社会及社会空间中具有交互性关系的本体论。在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上,女性主义地理学证明了女性及其空间在西方社会中处于弱势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根源,动摇了实证主义地理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中永恒性、普遍性、客观性的预设,阐释了地理学认知过程中情感等主观因素的可靠性,并建构了“去中心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框架。无论在本体论还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上,当前的女性主义地理学主流思潮都有一定的中和性色彩,这一倾向使女性主义地理学在地理学观演进,以及以人文地理学思想为代表的地理学思想演进中,都具有重要的位置。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兴盛,与其直面西方的社会文化思想根源问题不无关联。在中国女性主义地理学开始发展的当下,注重分析中国女性及其空间问题产生的社会文化思想根源,将有助于中国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发展,并提升其潜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全国地理学研究生联合会(Geographical Postgraduate Union of China,GPUC)简称全国地研联,是由全国广大地理学研究生(硕士、博士)自愿组成的公益性、学术性的社会团体,是为全国地理学研究生提供各种学术信息和服务的交流平台,是中国发展地理科学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全国地研联的常务办公室设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生会。全国地研联是全国第一个研究生学术交流组织,以"为地理学研究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和  相似文献   

14.
福祉地理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地理学对福祉皆有研究.福祉反映的是人们良好的生活状态.在口益重视社会建设的中国,民生福祉是人文地理学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命题.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概括了福祉地理学的研究特点,梳理出国内外福祉地理学研究按GDP扩展、地域社会指标以及满意度和幸福感等展开的3条主要路径,并从健康与福祉、区位与福祉、生态环境与福祉、居住与福祉以及地方、文化与福祉等视角概述了福祉地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对福祉地理学的研究提出展望:要进行跨学科合作;将主观和客观2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研究框架要进行重构;深化健康的福祉地理学研究;拓展人居地理学的研究以及推进福祉的地方与文化研究等.  相似文献   

15.
在历史上,中外地理系或地理专业被撤销或改名的事件不断重演,催生出地理学是否为一门脆弱的学科的关键问题。文章选取在地理学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哈佛大学撤销地理系事件作为典型案例,在分析其背景的基础上,根据多种文献资料,深入透视该事件的真相及其后续影响。哈佛大学撤销地理系的原因非常复杂,主要是科学主义盛行的氛围、大学管理者的傲慢、自然与人文的内斗、政治因素、歧视同性恋、大学财政拨款受限、特定的时代背景等。地理学的脆弱性实际上是学科身份认同和如何定位的问题,它主要取决于如何处理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社会、政府与管理部门的关系,也就是地理学的科学性、社会性和政治性。作为一门早已独立且历史悠久的交叉学科,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社会和政治的密切关联既是其脆弱之处,也是其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16.
熊梅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8):1296-1304
地理学的区域研究传统由来已久,后形成了独立的分支学科——区域地理学,经历了古代地志的分区书写、区域差异的描述解释、空间关系的定量分析和社会过程的深度建构4 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区域地理学演进中遭遇的计量革命与理论创新,实质上是对传统区域学派过分强调区域所导致的静止、孤立的研究僵局的打破与修正,是区域地理学不断总结和完善自身的发展之路。区域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范式与研究内容和方法深受区域地理学的影响和启发,并形成了连续的地理剖面复原研究、区域的景观文化生态研究、区位与结构—功能体系研究和分区分类分级的综合研究等多个分支。与西方相比,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研究内容和方法方面显得比较滞后,今后应加强对特定地方的社会、文化及经济空间的深度剖析,进一步深化人地关系理论及研究方法,不断拓展研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争取有更多、更有影响力的区域历史地理研究成果问世。  相似文献   

17.
西方教育地理学研究评述与本土反思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袁振杰  陈晓亮 《地理科学》2019,39(12):1938-1945
近20 a来,西方教育地理学受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以及社会文化地理学思想的影响,重新审视教育空间与社会结构的关联,从多维度进一步认识教育空间建构过程中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机制。对西方教育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并尝试从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两大视角,总结和归纳当前西方教育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内容。教育地理学是一门新兴而又发展迅猛的人文地理学分支,但该学科的理论和实证发展尚处于以西方为主导的阶段,强势的西方话语体系还未充分涉及和理解非西方国家背景下的教育现象。当前是非西方国家建构自身教育地理学理论特色,并与西方教育地理学研究展开理论和实践对话的重要机遇和窗口。中国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群体,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和人口结构的改变也进一步塑造了教育空间的多样性和特殊性。总之,加深教育与空间关系的研究,增强教育地理学研究的中西对话,构建中国化的教育地理学研究体系,使教育空间成为考察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视角,是中国教育地理学研究未来应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中俄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是共同致力于两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强了解两国地理学发展的特征、扩大合作领域是推进这一战略任务实施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对俄罗斯社会经济地理学相关资料与文献收集与分析、以及近10余年俄罗斯地理学者与社会学者联合会年度学术会议资料等为支撑,用传承、革新、创新的视野,对俄罗斯近30余年社会经济地理学思想体系的发展以及近期的主要趋势进行概略性地阐述。在将俄罗斯经济地理学传承变革划分为6个阶段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国家或区域地缘关系变化、多尺度地域空间组织、地域经济网络结构形成与发展、“大欧亚”建设和“东向发展”构想的社会经济地理学思考和对策、社会经济地理学的包容性和实践性,以及伴随全球化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涌现出新的分支学科、新思路、新观念等方面进行分析综述;给出近30余年主要地理研究机构对社会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的重点研究问题、主要学者及其代表作;并阐述在理论与方法论、落后地区发展、社会公平、贫困等问题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研究结果对加深中俄两国地理学界的相互了解、推进社会经济地理学的创新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方超越人类的地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薇  尹铎  朱竑 《地理学报》2019,74(10):2178-2191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与社会环境变化,人类与非人类的边界日益模糊,这使得以往研究中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的非人类生命与物质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21世纪以来,在西方地理学界兴起的“回归唯物主义”思潮中,超越人类的地理学(MTHG)应运而生,并成为探索人类与非人类共同构成的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298篇相关期刊论文及著作的分析发现,超越人类的地理学主张“关系本体论”,其产生受到行动者网络理论、生物哲学与非表征理论的深刻影响,现有研究议题聚焦于新动物地理学与自然保护、城市社会文化与生态政治、物质性与商品经济、身体与生命健康、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等方面。本文通过梳理超越人类的地理学的理论源起并剖析各议题的经典研究案例,以期为中国地理学研究提供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20.
K901 2004020897全球变化视角下人地系统研究面临的几个问题探讨二Prob-lems Of man一land relationship system thoy under glohalchange汪黎明,关庆锋…//地理科学一2003,23(4)一391一397 围绕全球变化问题,国际科技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己组织了4个大型国际研究计划及众多的核心研究计划或支撑研究计划.随着这些研究计划的酝酿、实施和推进,其明显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强调人类社会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响应与适应问题研究.全球变化研究不仅为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核心的地理学提出了新的科学命题,同时也为地理学与其它科学领域的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