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数字地形分析与地形三维可视化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地形分析是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行地形分析的一种数字分析技术,是常规纸质地图分析、DEM应用范围的拓广和延伸。地形的可视化表达是地形地貌、景观建模、地形分析等领域的基本技术手段之一,通过和地形分析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使地形的表达更加逼真形象。本文简要论述了数字地形分析的基本内容和原理,总结归纳了地形三维可视化表达的相关模型。  相似文献   

2.
结合国家1:50000数据库更新工程,研究和探讨了地形要素数撕变化检测的内锌、技术方法,并设计和实现了-套基于矢量栅格化比较的变化检测方法。对全旧的不同时期的1:50000地形要素数据(DLG)进行了变化检测。  相似文献   

3.
4.
张志宏  赵琪 《地图》2000,(1):12-14
一、前言地图投影学 ,也称数学制图学 ,其任务是根据制图的要求为地图提供精确的数学基础 ,使地图具有精确的可量度性。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地图投影学也正在向地图投影的自动变换、地图投影的自动选择以及自动建立地图数学基础等方向发展。在制图实践中 ,经常需要将国外地图数据转换至我国的地图投影坐标系 ,这时就应该清楚地知道对方所采用的地图投影和参考椭球的详细情况。而到目前为止 ,世界上 2 0 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使用的投影方案达 6 0 0种之多。由于各国的历史和地理位置各不相同 ,他们所采用的参考椭球也有十几种 ,同时各国…  相似文献   

5.
基于MATLAB的数字地形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介绍MATLAB软件强大的计算和图形表达功能入手,分析了MATLAB在基本数字地形分析和复杂地形分析中简单而快速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左琛  侯庆明  周庆 《北京测绘》2019,33(1):14-17
本文从DEM基本理论和由DEM衍生的数字地形分析方法两个方面对数字地形分析原理进行总结、概述。并设计一个三维WebGIS系统对数字地形分析的典型方法进行应用实现,在三维平台中实现坡度坡向、地形剖面、淹没分析等常用的数字地形分析运算,为其他专业领域提供直观、实用的地形地貌信息和分析应用环境。  相似文献   

7.
我国区域地貌数字地形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国安  那嘉明  程维明 《测绘学报》2017,46(10):1570-1591
区域地貌研究是区域地理研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基于DEM的数字地形分析方法,虽能较好提取各种地形定量因子,但由于分析算法的局限,很难实现对一个特定区域地貌的宏观形态特征与成因机理进行定量的分析。为此,近年来我国学者在该领域进行了系统的探索与创新实践,基于国家基础地形数据库多尺度、高精度的DEM数据,开展了基于DEM的区域地貌形态特征、地貌发育演化特征的研究。通过宏观形态指标分析法、地形特征要素分析法、地形信息图谱分析法等一系列方法,实现了对区域的地貌形态特征提取与分类、分区制图,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在全国尺度以及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西南喀斯特地区和月表月貌的区域数字地形分析方面,更彰显出研究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8.
以通化地区为试验区,利用Arc/Info软件,将原始的SRTM数据生成等高线,再插值生成不同分辨率的DEM数据,提取了高程差、坡度、坡向、地形阴影数字地形信息,并根据D8算法,对流域信息进行提取。结果表明:不同分辨率的DEM在描述地形的整体变化上存在的差异很小,但高分辨率的DEM可以更好地反映出地形的细微变化;在水文模拟方面,流域网络的数量及沟壑密度与DEM的分辨率成正相关的关系,但由于高分辨率的DEM信息冗余,在水文模拟方面,提取流域网络的时候会出现生成伪沟谷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基于数字地形分析的小流域分割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小流域是具有相对完整自然生态过程的区域单元,适宜尺度的小流域可作为生态评价、地理过程的基本单元。基于数字地形分析技术的小流域分割技术,既是建立这种地学分析单元的关键技术,同时也实现了流域制图自动化。  相似文献   

10.
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是构建数字中国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测绘部门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总结了"十一五"以来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取得的主要进展,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机遇挑战,研究提出了下一步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基本思路、主要任务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数字地形分析中适宜分析窗口选择方法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栅格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计算局域地形属性时,所采用的分析窗口将直接影响数字地形分析结果,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选择适宜分析窗口。由于地形条件是随空间变化的,因此随空间变化的适宜分析窗口应比通常所用的全局固定的3×3窗口更为合理。目前通过定量计算获得随空间变化适宜分析窗口的方法是多窗口局部地表形态刻画法。选用3个具有不同地形特征的研究区,在不同分辨率下分别将坡度、剖面曲率用于该方法来确定适宜分析窗口,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当利用不同地形信息时,所得的适宜分析窗口情况明显不同。进一步的实验分析发现,与传统所用的全局固定3×3窗口相比,该方法所识别出的随空间变化的适宜分析窗口结果对于实际应用结果没有明显差别。因此该方法有效性存疑,尚不能作为确定适宜分析窗口的有效方法,还需进一步开展方法研究,以设计出合理有效的方法来识别随空间变化的适宜分析窗口。  相似文献   

12.
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是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和构建数字中国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测绘部门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总结了十一五以来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取得的主要进展,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机遇挑战,研究提出了下一步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基本思路、主要任务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基于赋值技术的地形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绘部门的地形图数据大部分是以AutoCAD数据格式存储,不支持属性数据查询,更不能实现地形分析.AutoCAD数据与MapInfo数据之间的通过MapInfo,Vertiical Mapper,MapBasic结合以及赋值技术运用,实现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的相互转换进而实现地形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地理信息共享是政府部门、工业界和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地理信息共享层次和方式存在多种解决方案。本文遵循SOA思想和技术架构,立足于数字深圳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技术实践,深入剖析其技术架构和功能特征,致力于以标准化的空间Web服务为核心,建立满足多层次需求的多途径的地理信息在线共享服务模式。通过提供多个应用实例,进而为政府部门之间基于地理信息的电子政务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GPS-RTK与数字测深集成技术在水下地形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简要介绍了GPS-RTK与数字测深集成技术的测量原理,探讨了测量作业方法与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并结合工程实例对测量精度与效率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6.
张清浦 《测绘科学》2007,32(Z1):7-9
本文对电子政务和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基本概念、内容和体系结构进行深入分析,指出电子政务与地理基础空间数据框架的关系非常密切,并强调说明:电子政务需要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支撑,集中体现在: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是电子政务的空间定位平台,可以为电子政务提供空间辅助决策支持,并可为电子政务提供清晰易读的可视化工具;与此同时,电子政务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建设提供了新的应用空间和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7.
对GPS—RTK技术应用于城市1:500数字地形测量实验方法进行了研究,探索GPS-RTK技术辅以全站仪进行图根控制测量、数字地形测量的数据采集模式,改变传统的等级导线控制测量下进行图根测量与测图的经典模式。通过GPS—RTK技术阶段性测量数据检测,控制成果的可靠性,形成满足数字地形图测图需要的作业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一、概述 数字线划图DLG(Digital Line Geographic)数据库是河南省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它是以矢量数据结构描述的测量控制点、水系、居民地、交通(铁路、公路等)、电力线、境界和地形要素等构成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其中包括各要素问的空间关系及相关属性信息。  相似文献   

19.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是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平台.本文以任丘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为背景,介绍了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的总体设计、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应用,实现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设计与应用.平台建设达到了预期效果,促进了当地地理空间信息的广泛深入...  相似文献   

20.
“十一五”期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开展了全国1:5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充分利用与整合了建国以来的主要测图成果,在数据采集与生产中全面使用了国产化软件,较好地解决了数字化技术下的地理信息多源数据整合、海量数据管理、数据质量控制等诸多技术难题。建成了全国1:50000核心地形要素数据库、DEM数据库、全国10m卫星影像和局部1m航空影像数据库等,有效缓解了用户对全国范围高精度基础地理数据的需求,在国民经济建设和信息化中产生了巨大的应用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