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河下游泥沙输移特征对入海泥沙通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炯心 《海洋与湖沼》2003,34(6):663-670
黄河下游河道是黄河流域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泥沙沉积汇,泥沙在这一沉积汇中的沉积对于入海泥沙通量有重要影响。作者引进河道排沙比来表示入海泥沙通量比率,并以黄河下游实测资料为基础,运用经验统计方法对人海泥沙通量比率与影响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入海泥沙通量比率与悬移质中大于0.05mm粗泥沙和小于0.025mm细泥沙的百分比有密切关系,粗泥沙部分所占比例越高,则入海泥沙通量比率越低,而细泥沙所占比例越高,则入海泥沙通量比率越高。洪水事件中最大含沙量和来沙系数越大,则入海泥沙通量比率越小。在黄河上、中游的4个水沙来源区中,两个清水区来水为河道提供了输沙动力,有助于减小淤积,有时甚至会发生冲刷,从而有利于输沙入海,增加入海泥沙通量比率。两个多沙区的来沙增大了下游河道的输沙负载,使泥沙容易淤积在河道中,从而降低入海泥沙通量比率。以年系列和洪水系列资料,建立了一系列表达上述影响的经验统计关系,运用这些关系可以解释和预测流域来水来沙及泥沙粒度因子的变化对入海泥沙通量比率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近30年来黄河入海泥沙通量比率呈减小趋势。由于黄河下游来水量不断减小,导致了河床的萎缩和输沙功能的衰退,使得输送入海的泥沙占下游来沙的比率减小。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实测资料,分析了黄河清水沟流路入海泥沙淤积在三角洲陆上和滨海以及漂向外海的泥沙分配,统计了三角洲淤积造陆沿岸线的淤积延伸宽度以及泥沙在滨海水下的淤积范围,并对潮流和余流引起的泥沙扩散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黄河口清水沟流路泥沙淤积分布及扩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实例资料,分析了黄河清水沟流路入海泥沙淤积在三角洲陆上和滨海以及漂向外海的泥沙分配,统计了三角洲淤积沿岸线的淤积延伸宽度以及泥沙在滨海水下的淤积范围,并对潮流和余流引起的泥沙扩散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黄河入海泥沙的淤积与扩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原型实测资料,分析了黄河入海泥沙淤积在三角洲陆上和滨海以及漂向外海的泥沙分配,统计了三角洲淤积造陆和向外海延伸的速率以及泥沙在滨海水下的淤积范围,并进一步对漂向外海的泥沙去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粉砂淤泥质海岸开敞航道淤积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粉砂淤泥质海岸开挖的开敞航道,普遍存在淤积问题,而且在风暴浪作用过后,经常出现泥沙大量骤淤现象.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指出航道淤积除存在悬移质淤积、推移质淤积、层移质淤积外,还有泥沙流滑淤积、航道侧面土体滑坡淤积2种方式,并概念性地分析了粉砂淤泥质海岸航道淤积.在常浪状况下,主要为“悬移质+推移质+层移质”的淤积组合模式;在风暴浪状况下,主要为“悬移质+推移质+层移质+泥沙流滑+航道侧面土体滑坡”的淤积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6.
黄河河口输沙条件及其淤积延伸对河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根据黄河口的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河口输沙条件与流量、含沙量、泥沙粒径、河床边界形态等因素的关系。初步提出改变黄河口的来水来沙过程及保持相应的河床形态,维持平均单宽流量3秒立米左右,约2500秒立米平均流量,可使河口主槽少淤或不淤,从而减缓下游河道淤积速度。黄河输送大量泥沙到达河口,泥沙问题是造成治理黄河全面规划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的根本原因,必须探索解决泥沙问题的途径和措施,则黄河河口的治理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健跳港是一个狭长的淤泥质港汊,针对枯季和洪季健跳港海床不同的冲淤特点,利用一维潮流泥沙模型复演了该港海床的冲淤过程,通过调整挟沙力系数来模拟健跳港枯水期的淤积和洪水期的冲刷这两种不同的海床变化形态,并预测了健跳港上游引水后对该港河床的淤积影响。  相似文献   

8.
汕尾电厂煤港工程泥沙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岸滩冲瘀演变分析、泥沙计算、泥沙物理模型试验等手段对汕尾电厂煤港工程泥沙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了解了煤港工程海域--后江湾的水文泥沙基本特征、泥沙来源和泥沙运动规律,找出了煤港工程泥沙淤积成因,预报了煤港工程方案的泥沙淤积量,从泥沙淤积角度论证了煤港建设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1986—2013年的黄河水文泥沙资料,研究了黄河实施调水调沙以来入海泥沙在通量和粒度组成上的变化特征,揭示了调水调沙影响下黄河入海泥沙通量增加、悬沙粒径粗化的趋势。从2002年调水调沙实施后,现行黄河三角洲叶瓣由侵蚀转为淤积,现行河口处淤积明显,逐渐形成一个饱满的"楔子"。然而,随着调水调沙的持续冲刷,下游河床逐渐粗化,2006年以后径流的冲刷效率不断降低,入海泥沙通量持续降低、悬沙粒径变细。若维持目前调水调沙流量不变,现行黄河三角洲叶瓣造陆速率将逐渐减缓,甚至可能出现蚀退。  相似文献   

10.
黄河在调水调沙影响下的入海泥沙通量和粒度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50—2013年的黄河水文泥沙资料,系统研究了黄河实施调水调沙以来入海泥沙在通量、粒度组成和时间分布上的变化特征,揭示了调水调沙影响下黄河入海泥沙的变化趋势。在2002年黄河实施调水调沙以来,6—11月平缓均衡的持续性高水沙量取代了调水调沙之前7—10月峰值尖瘦的汛期特征,汛期与非汛期差异减小,入海水沙通量的季节性特征显著改变。随着调水调沙的逐年实施,河床泥沙颗粒粗化,临界起动功率不断增大,而调水调沙期间的径流量峰值基本稳定,径流对下游河床冲刷效率不断降低,导致入海泥沙通量持续降低、泥沙颗粒变细。可以预见,黄河河口的淤积将会大大减缓,入海的泥沙将更多地沉积在远离河口的区域,维持河口三角洲叶瓣冲淤平衡的临界泥沙量将会加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平面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模拟了清水沟流路北汊入海口海域的潮流泥沙扩散和河口淤积延伸方向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流速场分布,泥沙扩散浓度分布及淤积厚度零米线的范围及河口淤积延伸方向等方面探讨了入海泥沙对东营港的影响。结论认为如果按此口门入海,入海泥沙不会对黄河海港产生直接淤积影响。  相似文献   

12.
渤海动力对黄河入海泥沙输移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海洋动力过程对黄河入海泥沙的淤积和扩散具有决定性作用,利用三维斜压动力-泥沙模型分析了黄河口外海域潮流动力变化与黄河入海泥沙淤积,扩散特性之间的响应关系,季节环流以及涨落潮的分布和变化很好地解释了黄河口南北浮泥的形成和消长变化以及黄河入海泥沙向海扩散的机理,结果表明,入海泥沙在洪季,枯季和表底层都具有不同的输移特性。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大中型水库泥沙淤积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我省大,中型水库淤积测量前后水文特征量的分析,用两种计算方法对我省大,中型水库的淤积量进行了预测,两种预测结果相差较大,水库淤积量随着水文气象要素及流域下垫面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定期进行水库泥沙淤积测量,探求水库泥沙淤积规律,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王丽华  恽才兴 《海洋学报》2010,32(3):153-161
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于1998年开工建设,2002年和2005年一期和二期工程先后竣工,分别达到8.5和10.0 m通航水深。自2006年三期工程实施以来,北槽航道中段连续4a发生严重淤积,年疏浚维护量平均达6×107m3,影响三期工程目标的如期实现。通过自主开发的数字高程模型定量分析平台,建立时间序列的空间分布属性数据库,对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治理过程前后的河床冲淤变化规律和工程效果进行量化分析,分析结果揭示了长江口南港北槽深水航道近期淤积的泥沙来源、淤积过程、主要淤积原因和淤积部位,从而为工程治理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河道上修建水库拦洪蓄水以后,由于库区水位壅高,水深增大,水面比降减小,流速也相应减小,因而改变了天然河流水沙运动与河床形态的相对平衡状态。使入库泥沙在库区大量落淤,形成库区淤积。水库淤积结果,不但不断减小水库的有效库容,降低防洪、灌溉、发电等工程效益,而且还直接威胁水库寿命,直至完全丧失对水量的调节作用,造成水年报废。所以水库淤积问题,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关系很大,急需引起有关单位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粉沙质海岸离岸围垦后港内淤积引人关注。基于平面二维潮流数学模型,采用网格嵌套技术,模拟了渤海、曹妃甸海域潮流场;该海域泥沙为粘性沙,且围垦后港内流速很小,采用悬沙运动数学模型模拟了潮流和波浪作用下正常天气和大风天的含沙量场,分析了大风后含沙量衰减过程,计算了正常天气年淤积强度和大风天泥沙淤积厚度。计算表明,外海泥沙主要通过甸头东侧老龙沟进入港池水域。正常天气下,港内流速小,基本处于淤积环境,但由于外海含沙量小,港池水域年淤积厚度小于10 cm。大风浪作用下,曹妃甸海域含沙量明显增大,由老龙沟进入三港池的泥沙沿程落淤,港内普遍淤积,泥沙淤积厚度在5 cm以内。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黄河口利津水文站1950—2006年水文、泥沙资料和1976—2006年利津至清7河段固定断面资料,结果表明:清水沟流路行水以来,进入河口区水沙通量总体偏低,来水来沙更集中于汛期,尤以泥沙量为甚,水沙搭配也较以前畸高;河口河道主槽淤积明显,且绝大部分淤积在CS7-清7河段,全河口段共淤积泥沙量为3.15亿m3,其中汛期淤积1.12亿m3,非汛期淤积2.03亿m3;河口河道主槽冲淤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即汛期强烈淤积、非汛期适度调整(1976—1979年),汛期强烈冲刷、非汛期强烈淤积(1981—1985年),汛期与非汛期持续淤积(1986—1996年),以及汛期冲刷、非汛期淤积(1996—2006年),并有2年期的"记忆"效应;河口河道主槽冲淤量与径流量、输沙量和来沙系数存在部分线性或秩相关,但来水来沙数量和水沙搭配参数并非为影响主槽冲淤的主要决定性因素,水沙过程、河床边界条件和人类活动干预等因素在主槽冲淤变化过程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入海河口闸下河道泥沙淤积危害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海河口闸下河道淤积会带来防洪排涝安全问题、影响上游的排灌环境、恶化下游的通航条件、威胁水闸的正常运行等,本文主要针对其增大防洪排涝灾害风险进行探讨。首先介绍了海河流域主要入海河口和苏北里下四港闸下河道的淤积情况和排水能力的变化,然后根据闸下淤积影响因子、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和抗灾能力等指数建立了风险评估体系,以海河流域和江苏里下四河为例,划分闸下淤积危害为五级,分别为极轻危害、轻危害、中危害、较重危害和重危害。计算分析表明:海河流域的海河闸和永定河闸闸下河道淤积为较重危害,泥沙淤积为严重淤积;独流减河闸下淤积为中危害,泥沙淤积为相对严重淤积。江苏里下四河的射阳河闸和黄沙港闸闸下淤积为较重危害,泥沙淤积为严重淤积;新洋港闸和斗龙港闸闸下淤积为中危害,泥沙淤积为相对严重淤积。  相似文献   

19.
厦门西海域潮流泥沙状况与综合开发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厦门西海域现场潮流泥沙资料及整体物理模型试验成果,分析了该区的潮流,泥沙淤积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为改善港口通航条件及其综合开发的设想方案。  相似文献   

20.
鄱阳湖泥沙来源及湖盆近期沉积规律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熊道光 《海洋与湖沼》1990,21(4):374-385
本文依据汇入鄱阳湖的河流泥沙资料和湖区泥沙淤积调查研究的成果,对鄱阳湖泥沙来源及湖盆近期沉积规律进行了探讨。赣、抚、信、饶、修五河及其区间来水挟带的泥沙是鄱阳湖泥沙的主要来源。通过沙量平衡计算:多年平均入湖沙量2310.9万吨,平均出湖沙量1179.7万吨,平均淤积量1131.2万吨。若平铺在面积为4646.64km~2的湖盆上,淤积速率为1.6mm/a。淤积部位主要是五河入湖的扇形三角洲前缘。从沉积环境的演变观点看,今后湖盆泥沙淤积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