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线性合成概率方法在华北地区地震趋势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地区历史地震频繁,2000年以来出现地震平静现象,为了更好地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我们利用基于地震周期谱分析的线性合成概率预测方法,针对晋冀蒙交界地区、冀鲁豫交界地区、唐山老震区、阴山燕山地震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方法对这些地区的地震活动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并给出了R值评分检验效果。  相似文献   

2.
强震发生之前存在电磁波辐射的前兆现象,这是我国近年来通过大震考察所总结出的重要地球物理活动,我们称之为地震射电。唐山地震以后,利用手头现有的仪器进行了观测。  相似文献   

3.
地震前兆现象的产生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力学的角度讨论了地震的发生过程,着重指出震源区内及其周围结构的非均匀性是产生前兆现象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前兆现象可分成下列两种类型:其一是由应力增加引起的前兆。长期前兆一般属于此类。作为这一类型的实例,我们讨论了1983年日本海地震前群震活动性逐渐增强以及1989年洛马普列塔地震的主震前震源周围地震活动性逐渐增强和出现第二类地震空区的现象。另一种类型是主破裂突然发生前因缓慢破裂过程而产生的前兆  相似文献   

4.
我国华北地区与西南地区在历史上相继发生六级以上地震的震例,与我国其它地区相比较,这两个地区的这种相关性特别明显。尤其在1966年2月云南东川地震之后,西南地区与华北地区相继发生六级以上地震的相关性更为突出。对这种现象,我们从板块构造的角度解释为这两个地区地下构造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相期”。  相似文献   

5.
地声     
早在邢台地震时,我们最敬爱的周总理就明确地指出“地震是有前兆的,可以预测的,可以预防的。”今天几经大震后,我们对地震前兆现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各种物理前兆现象中,“地声”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正在广泛研究地声的发射机制及其与地震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6.
自相似地震活动特征的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强震前的地震活动前兆。为定量描述这组前兆,我们研究了一组自相似地震活动函数。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自相似地震活动特征的提取。然后利用直方图法对每一特征作了特征选择,如此共选取了21个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强震活动水平增高,地震活化,地震活动偏离正常值及b值异常等地震活动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7.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各种构造环境中地震活动存在季节性变化。识别地震活动的周期变化能增进我们对地震触发物理机制的理解。我们使用一种采用基于概率去丛集程序导出不确定性的新方法,探讨了日本西南部山阴地区的地壳地震活动的季节性变化。我们确定了背景地震活动率的半年变化,即从1980~2017年期间地震活动率在春秋两季的增长统计是显著的。历史和现代大地震的频率分布显示出与近期背景地震活动相似的模式,这表明山阴地区的地震活动存在季节性变化已经有150多年。这些观测现象可以通过秋季降水和春季融雪引起地表质量下降从而导致断裂带内孔隙压力增大来解释。  相似文献   

8.
对于地球内部剧烈活动的地表现象,我们经历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而且正在观测板块运动。最近,随着地震学方法的发展,地球内部构造更加明确,并有望得到理解其动力学的钥匙。近年来,经常听到一些有关“地球仍然活着”的说法。这对于居住在火山喷发和地震很多的国家的日本人来说,更是深有体会。但是,无论是火山,还是地震,都只不过是在地球表面附近发生的现象。众所周知,在地震中有一种深源地震,发生的深度可达地下700公里。  相似文献   

9.
总强度在地震磁效应观测中的有效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祁贵仲 《地震学报》1980,2(3):268-280
质子旋进磁强计(PPM)作为地磁场总强度标量测量的仪器, 具有稳定、操作简便、测量迅速等优点.其性能很适于地震磁现象的观测.可是, 总强度在震磁现象观测中是否有效, 中外从事此项研究工作的学者看法不一.本文以区分局部地磁异常的源场公式为基础, 论证了在地表地震磁异常的全域内, 总强度的变化不能为零, 其变化幅度ΔF与垂直分量的变化幅度ΔZ应大体相当, 这与实际震例和地震磁效应模型计算结果相吻合.这就使我们有可能充分利用PPM 作为总强度标量测量仪器的优越性, 在重点地区布署以总强度测量为主的台站和流动测网, 以尽力捕捉地震磁现象时空变化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唐山地震给人类造成的损失是极其惨重的。唐山人民以巨大的血的代价,为人类换取了地震防灾和救灾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在唐山地震前和地震发生过程中,曾出现过很多奇异而且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现象,这些现象为地震科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素材。作为亲身经历唐山地震的地震工作者,调查震时现象,收集地震经历者的感受,责无旁贷。所以,在地震发生后,我们从几个方面对几百名从死亡线上逃脱出来的地震幸存者、震时现象的目睹者进行了调查和访问。现将调查结果简单作以介绍。1.断裂带两侧居民的反映唐山地震发生后,由于地下岩层的破裂或错动,地表土层产生了大量裂缝。这些裂缝在  相似文献   

11.
大地震前观测到前震,以及认为前震具有特殊的性质使得它们能够同其他地震区别开来,所有这些增加了地震是可以预报的希望。所提出的异常属性包括:震级较大的前震相对于震级较小的前震占有比正常值更高的比例;以到主震的时间为参数,地震活动速率以幂律加速;将许多地震序列进行平均时,前震在空间上向主震迁移。使用南加利福尼亚的地震活动性数据,我们证明了这些性质以及其他性质都可由一简单模型得到,这一模型认为,不管前震、余震和主震,任何一个地震都能触发其他地震。我们发现前震的前兆性质同主震的大小无关。这意味着:由于根据过去的地震活动性并考虑触发的级联作用,地震活动速率是可以预报的,因此地震(无论大震还是小震)也是可以预报的。触发的级联作用很自然地产生了大范围、长时间的交互作用,这可以用来解释在非常大尺度范围内观测到的地震活动性相关现象。  相似文献   

12.
1976年我国大陆地震活动高潮时段过后,在地震监视预报中又遇到一些新问题。就华北而论,1978年4至6月、1979年6至8月和1981年7至9月,曾出现过三次中等地震的成丛活动(地震在某一时间段连续发生的现象),各次均包含6级左右地震,这是1976年之后五年来地震活动最突出的三个时段。与此同时及其前后的一段时间,前兆场也发生了较为突出、较为广泛的异常变化,我们把这种成丛地震活  相似文献   

13.
自1977年我国的地震活动进入相对平静期以来,我们通过震例的深入研究和近两年的清理工作,在地震前兆的研究中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总的看来,实际地震预报水平的提高却甚为缓慢,数十次中强地震中只有个别的地震做出了一定程度的短临预报。这一情况一方面突出地反映了地震预报在实用化中的困难,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研究工作与预报实践之间仍然存在某些脱节和不协调的现象。这是今后预报研究中应予以重视和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强烈地震发生之前出现的宏观异常现象是否与地震相关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题目。根据雅安市2008~2013年收集到的宏观现象调查资料进行归纳和分析,统计结果显示:雅安市的宏观现象出现后在一定范围发生M≥4级以上地震的对应比率仅占3%,这说明宏观现象与地震发生之间的关系和收集宏观现象的方式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1986年5月14日至10月18日,成都市邛崃县南西银杏乡一带发生了一系列地震,其中,2.5级以上的地震27次,3.0级以上的地震12次,最大地震为5月27日7时12分发生的4.2级地震。虽然这次地震强度不高,波及面不广,但经过我们认真地分析研究后,却发现存在一些令人感兴趣的现象和带有某些规律性的特征,这也许对认识一个地震序列在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中所存在的某些规律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陈荣化 《地震》1998,18(2):134-140
研究了13次7级地震和49次6级地震震前震源区及其附近发生的二个显地震地方平太阴时τ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62次6、7级震是,有47次地震,其显地震地方平原阴时的夹角≤45°,且47次地震中68%的地震,其第二个显地震发生发后,主震在未来2、3个月内发生。因此这一现象可能是一种短期和临震前兆。作用裂隙串通地震孕育模式即IPE模式对这一现象作了解释,并把这一研究结果初步应用于地震预报实  相似文献   

17.
我们对日本西南部南海俯冲板块界面过渡带发生的超低频地震进行报道。由矩震级为3.1~3.5的超低频地震引起的地震波显示其卓越长周期约为20s。超低频地震活动伴随深源低频颤动和慢滑事件同时发生,并随之移动。慢地震一直被认为会增加向上倾斜的大型逆冲地震断裂带上的应力,而这3种现象的同时发生提高了人们对慢地震的探测和特性鉴定水平。  相似文献   

18.
许多大地震前地震活动存在明显的平静现象,由于其普遍性,地震平静现象被认为是具有物理意义的地震前兆并被作为地震预报的重要依据.关于大震前地震平静现象的物理机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用破裂强度的双峰式分布、扩容硬化、震前滑动造成的应力松弛、震源体内外介质性质的差异和相互作用等机制解释强震孕育过程中短期地震活动的平静现象.尽管在一些模型中把岩石力学实验结果作为证据之一,但来自与地震活动最相似的岩石变形声发射的实验证据并不多.因为以往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在恒定的加载条件下(等位移速率、等应力速率等),岩石破坏失稳前声发射活动多表现为加速特征,尽管一些岩石破坏前声发射活动加速现象不明显,但也难以观测到平静现象.然而,在我们开展的一系列断层结构和介质不同的中尺度标本的声发射实验中,一些标本破坏失稳前声发射活动表现出明显的相对平静现象,据此我们对大地震前地震活动平静现象的物理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地震链"是较长距离范围内的中等地震丛集,由一系列统计上稀少的成对地震构成,成对的地震在时间及空间上紧密靠近("近邻地震")。地震链被认为是大地震具有几个月时间尺度的前兆现象。本文中我们利用随机地震目录,通过大量的检验证实该假设。此外,在地震链参数和某些特性改变的前提下,研究其稳定性。我们发现了两个不变的参数:它们表现出地震相关的空间和能量标度关系。这两个参数与其后的地震震级之间显示出较好的相关性。地震链是地震预报前兆逆向追踪算法(RTP)的第一步,该算法目前已被应用于正向预测检验。完整的RTP算法不属于本文的讨论范围,但是本文结果对证实RTP方法很重要。  相似文献   

20.
1911年俄国中央地震常设委员会根据伽里津的计划通过了一项决议:在堪察加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建立一个二级地震台,这是建在远东地区的两个地震台之一(另一个地震台设于萨哈林的亚历山大罗夫斯克。建立这个台的目的是靠近震源详细研究地震现象。当时早已查明堪察加的地震活动频繁,因为已经掌握了1737—1910年的40多次强震(M>6)资料。目前我们都知道,苏联地震的80%发生在堪察加半岛和千岛群岛沿岸,其中几乎所有地震都是 M≥8的毁灭性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