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自然海区设置5个水平养殖密度,分别为100、200、300、500、700只/组,每组分别设置1平行组,观察筏式养殖密度对九孔鲍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九孔鲍的生长和存活率有显著影响(p值<0.05),在5只密度组中以低密度组的生长最快,存活率最高,平均日增壳长、日增壳宽与日增体质量分别达72.50μm/d、40.00μm/d与14.17 mg/d;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九孔鲍生长逐渐减慢,存活率逐渐降低;在实验范围内,养殖密度与平均日增体质量的回归方程式为y=12.338 exp(-0.000 2x)。  相似文献   

2.
采用室内池子多层笼养殖方式 ,以加工海带、鲜江艹离 与 A,B2种片状饲料为饵料 ,试验了不同食物与不同放养水层对九孔鲍生长影响 ,结果表明 :( 1)从壳长增长上 ,海带与饲料 B近似 ,各为 11.3与 11.2 mm;其次为饲料 A,10 .2 mm;而江 艹离 最差 ,仅 7.7mm;( 2 )在体重增长上 ,以饲料 B最高 ,平均每只为 3.3g,其次为饲料 A与海带 ,平均每只 2 .9g,而江艹离 仅 1.8g;( 3)从试验期间所获体重增长比壳长增长看 ,两种饲料 ( B为 2 95,A为 2 84 mg/mm)均比两种海藻高 (海带为 2 57,江艹离 为 2 34mg/mm) ;( 4 )从垂直 11层笼子九孔鲍生长的比较 ,下层的好于上层 ,越是下层越好 ,投喂两种饲料在体重上差别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九孔鲍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杂交一代生长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汕尾养殖群体(BD)和深圳野生群体(YS)进行群体间杂交及群体内自繁,获得YS♀×BD♂、BD♀×YS♂、BD♀×BD♂和YS♀×YS♂4个组合的F1代,对其卵径、受精率、幼体附着率、幼体变态率,以及40、70、100、160、220、280日龄幼鲍的存活率及壳长、壳宽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野生群体卵径比养殖群体大12.14%,差异极显著(p值<0.01);受精率、附着率、变态率,杂交组显著大于自繁组(p值<0.05);杂交组在幼体存活率、稚贝主要生长性状与自繁组相比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幼鲍存活率平均杂种优势变化范围为(14.89±3.60)%~(43.00±2.15)%,壳长平均杂种优势变化范围为(5.18±1.46)%~(18.52±2.12)%,壳宽平均杂种优势变化范围为(6.17±1.09)%~(16.72±1.26)%,体质量平均杂种优势变化范围为(9.86±1.25)%~(12.55±1.26)%;通过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的杂交育苗能提高九孔鲍的经济性状。  相似文献   

4.
不同食物与放养水层对九孔鲍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室内池子多层笼养殖方式,以加工海带、鲜江蓠与A,B2种片状饲料为饵料,试验了不同食物与不同放养水层对九孔鲍生长影响,结果表明:(1)从壳长增长上,海带与饲料B近似,各为11.3与11.2mm;其次为饲料A,10.2mm;而江蓠最差,仅7.7mm;(2)在体重增长上,以饲料B最高,平均每只为3.3g,其次为饲料A与海带,平均每只2.9g,而江蓠仅1.8g;(3)从试验期间所获体重增长比壳长增长看,两种饲料(B为295,A为284mg/mm)均比两种海藻高(海带为257,江蓠为234mg/mm);(4)从垂直11层笼子九孔鲍生长的比较,下层的好于上层,越是下层越好,投喂两种饲料在体重上差别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采用平衡巢式设计方法和人工授精技术,构建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12个半同胞家系和36个全同胞家系(每个雄鲍配3个雌鲍),分别测定每个母系生长到8月龄的全同胞个体30个后代的壳长、壳宽和体质量,应用数量遗传学的全同胞组内相关分析法,利用SPSS软件的GLM过程计算表型变量的原因方差组分,估算九孔鲍8月龄生长性状的遗传力以及性状间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结果表明:利用父系半同胞组内相关法估计的遗传力是九孔鲍各生长性状遗传力的无偏估计值,其中壳长、壳宽和体质量性状的狭义遗传力的估计值分别为0.285、0.264和0.343,属于中高等遗传力,显示出较高的选择育种潜力;基于父系半同胞遗传协方差组分及表型协方差分别估计的各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表明,各性状间均表现出高的正相关,其中壳长―壳宽、壳长―体质量和壳宽―体质量性状间遗传相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7、0.934、0.902,表型相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0.791、0.760。经t检验,各性状间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表明,以任何一个生长性状为参数进行选育,均可达到改良九孔鲍生长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利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九孔鲍主要经济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对软体部质量、壳长、壳质量、壳宽等4个性状进行测定并计算性状间的相关系数。以软体部质量为依变量,其它性状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计算出对应的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并建立最优回归方程。结果表明:4个性状间与体质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通径分析表明各经济性状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效果为软体部质量(0.843)>壳长(0.163)>壳质量(0.112)>壳宽(-0.116),壳长、壳质量和壳宽对体质量的影响主要通过软体部质量实现的,其间接作用依次为0.763、0.733和0.744;所有性状总决定系数为0.974,各经济性状对体质量的直接决定效应依次为软体部质量(0.711)>壳长(0.027)>壳质量(0.013),与通径分析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壳长通过软体部质量对体质量的间接决定效应最大为0.711。经多元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剔除了偏回归系数不显著的壳宽,建立了壳长、壳质量、和软体部质量对体质量的最优回归方程:y=-0.880+2.480 x1+0.429 x2+1.068 x3,决定系数R2=0.974,线性回归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p值<0.01)。基于决定效应大小,同时考虑性状的易测性,育种目标性状的选择策略应首选壳长。  相似文献   

7.
采用中心复合设计法和响应曲面分析法,研究温度(16~32℃)和盐度(22~38)2个因素对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稚贝存活和生长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温度的一次效应、温度和盐度的二次效应以及温盐的互作效应对存活率、壳长日增长和壳高日增长的影响极显著(P0.01),盐度的一次效应对存活率的影响显著(P0.05),但盐度的一次效应和温盐的互作效应对壳长日增长和壳高日增长的影响不显著(P0.05);存活率、壳长日增长和壳高日增长模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69 2、0.984 2、0.979 5,校正决定系数分别为0.938 5、0.968 4、0.959 0,3个模型均具有较好拟合度,可用于大珠母贝存活率、壳长日增长和壳高日增长预测。经模型优化,在存活最佳温盐组合25.01℃、盐度30.34条件下,存活率为95%;形态性状生长最佳温盐组合25.54℃、盐度31.70条件下,壳长和壳高日增长分别为2.01、1.79 mm/d。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盐度对不同规格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耗氧量和排氨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室生态学方法,测定7种盐度下(21、24、27、30、33、36和40)3种规格[干质量(1.53±0.14)、(1.11±0.23)和(0.68±0.20)g]九孔鲍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1)盐度在21~36时,耗氧率随着盐度的上升而增大;盐度为36时,3种规格九孔鲍的耗氧率均达到最大值;当盐度大于36时,耗氧率随盐度上升而下降,九孔鲍的耗氧率(R_O)与软体部干质量(m)的回归关系符合幂函数:R_O=a m~(-b),其中a的波动范围在0.412~1.216之间,平均值为0.818±0.286;b的波动范围在0.311~0.546之间,平均值为0.446±0.074;(2)排氨率在实验盐度范围内呈持续升高趋势,排氨率(R_N)与软体部干质量(m)的回归关系符合幂函数:R_N=c m~(-d),其中c的波动范围在0.174~0.621之间,平均值为0.330±0.154;d的波动范围在0.439~0.668之间,平均值为0.521±0.084;(3)相同盐度下,九孔鲍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随干质量的增大而显著减小(P <0.05),且耗氧率和排氨率与干质量均符合R=a m~(-b)模型;(4)九孔鲍的规格对O/N比值影响不显著(P> 0.05),当盐度为40时,O/N值显著降低。【结论】盐度、规格及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均对九孔鲍的耗氧率和排氨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配合饵料、轮虫、蛋黄、轮虫+人工配合饵料(3~12日龄投喂轮虫,13日龄起投喂配合饵料)等4种开口饵料对奥尼罗非鱼仔鱼生长、发育和存活影响。结果表明,1)投喂不同饵料对奥尼罗非鱼仔鱼生长具有显著影响(P<0.05),轮虫+配合饵料组生长较快,绝对增重率和特定增重率分别为0.011g/d和17.18%d-1;蛋黄组生长最慢,绝对增重率和特定增重率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2)轮虫+配合饵料与轮虫组的仔鱼成活率较高,分别为90.3%和89.7%,2组差异不显著(P>0.05),且仔鱼发育较好,大部分个体进入稚鱼阶段;蛋黄组成活率最低,只有40.7%,个体发育较为缓慢,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可见,投喂鲜活的天然饵料(轮虫)+配合饵料是罗非鱼苗种培育的最佳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10.
以马氏珠母贝快速生长选系F3为材料,以常规技术插核操作并进行海区养殖,育珠期结束,测量育珠母贝的壳长、壳高、壳宽、总质量与壳质量共5个生长性状指标,以及商品珍珠质量与珍珠层厚度,分析育珠贝生长性状指标与珍珠层厚度及珍珠质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马氏珠母贝的生长性状与珍珠层厚度及珍珠质量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值<0.01);壳长、壳高、壳宽、总质量、壳质量与珍珠层厚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81、0.412、0.418、0.457、0.456;壳长、壳高、壳宽、总质量、壳质量与珍珠质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67、0.468、0.380、0.556、0.644。通过改良马氏珠母贝养殖群体的生长性状能够有效提高珍珠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从马氏珠母贝F6代选育系中挑选红色闭壳肌雌雄亲本,构建了12个全同胞家系,利用Kung育种值与综合评定值Pi对家系进行了评定。结果表明,幼虫期阶段R2和R6家系的累积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家系(P0.05),R2和R6是壳长、壳高生长速率最快的两支家系。养成期阶段,各家系4个生长性状的生长速率差异显著(P0.05),R6、R2是生长性状最优的两支家系;R2、R6家系累积存活率显著大于对照组以及其余家系。红色闭壳肌F1代家系闭壳肌颜色表型率为R2、R6家系最高,分别为51%、50%。R2、R6家系的综合评定值Pi为最大,为两支性状优良家系。  相似文献   

12.
利用半咸淡水塘栽培细基江繁枝变种,已成为海水养殖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遇到最难处理的问題是故害藻类的緣藻类浒苔大量繁殖,严重地影响了江篱的生产。为了清除浒苔,文章作者在海南省海口市附近的水塘中进行了用百草枯清除浒苔的试验。结果证明在放干水的塘底直接用3‰-6‰的百草枯溶液噴撤在江篱和浒苔藻体上,一小时后,再放进海水,则浒苔全部死亡,而江篱仍然很茂盛地生长。  相似文献   

13.
在盐度29.5~30,p H 7.6~7.8、水温29~29.5℃条件下,投喂凡纳滨对虾、小黄鱼、太平洋牡蛎3种饵料30 d,研究不同饵料对方斑东风螺幼螺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投喂凡纳滨对虾的方斑东风螺幼螺生长最快,壳宽(9.41±0.72)mm,壳高(15.08±1.18)mm,体质量(0.61±0.13)g,特定生长率5.153%·d-1,均优于投喂小黄鱼和太平洋牡蛎处理组。  相似文献   

14.
2010年11月中旬在珠海东澳岛进行管角螺冬季育苗实验,结果表明:在东澳岛11~12月,水温21~24℃,管角螺可以交配、繁殖;在水温16.5~24℃,需45~50 d完成胚胎发育;在水温17~20.5℃,稚螺7 d后能主动摄食投喂的鲜活幼贝饵料,此阶段稚螺壳高日增长0.417 mm,壳宽日增长0.17 mm,体质量日增长0.01 g;刚孵化稚螺厣封壳保水功能不强,耐干露能力较差,温度越高,露空时间越短;细砂底质条件下,稚螺的壳高、壳宽、体质量生长显著高于无底质组(p值<0.05),成活率(75%)也高于无底质组(65%);经过75 d海区网笼培育,稚螺壳高日增长0.236 mm,壳宽日增长0.124 mm,体质量日增长0.033 g,在自然海区培育条件下,稚螺生长较快。  相似文献   

15.
珠母贝人工苗养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不同海区、不同水层养殖珠母贝人工苗,及用不同方法进行养殖小贝。结果表明:在开放性、半开放性、内湾性海区养殖11个月后,珠母贝壳高分别为64.5、51.4、69.8 mm,成活率分别为6.4%、0.8%、0.5%,其生长和成活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同海区中3m、6m、9m、12m、15m水层养殖11个月后,珠母贝壳高分别为64.5、67.4、62.8、56.9、51.9mm,成活率分别为6.4%、6.8%、8.1%、11.7%、13.9%,随着水层的加深,珠母贝的生长变慢,成活率提高且差异显著(P<0.05);6个月龄小贝用穿耳法、片笼法、锥型笼法养殖5个月后,壳高分别长成56.1、55.7、51.7mm,成活率分别为72.6%、59.9%、51.7%,其生长和成活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尖紫蛤(Soletellina acuta)壳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测量120个20月龄人工养殖的尖紫蛤,以壳形态性状壳长X1、壳高X2、壳宽X3为自变量,体质量性状活体质量mL和软体质量mM为因变量建立壳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影响的最优回归方程。【结果】壳形态性状与活体、软体质量的相关系数都达到了极显著性水平(P <0.01),壳长和壳宽是决定尖紫蛤活体质量的主要因素,而壳长和壳高是决定尖紫蛤软体质量的主要因素。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得到最优回归方程:mL=-62.105+0.647 X1+0.726 X2+0.779 X3、mM=-26.116+0.240 X1+0.439 X2+0.322 X3,回归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P <0.01)。【结论】20月龄尖紫蛤壳壳长是和壳宽、壳长和壳高分别是决定尖紫蛤活体质量、软体质量的主要因素,为尖紫蛤的选择育种提供形态学证据,可首选壳长。  相似文献   

17.
在室内水池内以五层笼摞叠养殖方式,试验了入笼时平均壳长21.2 mm(平均体重1.1 7 g)、37.0 mm(平均体重5.43 g)、51.8 mm(平均体重16.08 g)小、中、大3种规格的九孔鲍的不同放养密度对其生长的影响.笼子大小为40 cm×30 cm×12 cm.小规格设每笼放养量为25、30、35、40、45与50只6种密度;中为25、30、35、40、与45只5种密度;大为20、25、30与40只4种密度.经60 d试验,结果表明(1)小个体组以30只/笼生长最快,平均160μm/d,33 mg/d;(2)中个体组以25只/笼生长最快,平均123um/d,62 mg/d;(3)大个体组以20只/笼生长最快,平均95 μm/d,116 mg/d.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施氏獭蛤天然种苗匮乏和人工育苗技术尚不成熟的问题,促进其产业发展,于2013年开展了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 Reeve)室内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采用池底铺沙,饵料以单胞藻为主,并辅以鸡蛋黄和淀粉,施氏獭蛤亲贝存活率89.7%,雄贝和雌贝性腺成熟率分别为89.1%和78.7%,亲贝产卵量126万粒/个,受精率达到93.4%。在水温25.5~26.5℃,盐度27.3~28.5条件下,施氏獭蛤受精后15 min和25 min分别释放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受精后35 min达到2细胞期,约4 h 40 min形成原肠胚期,6 h 25 min形成担轮幼虫,受精后14 h进入面盘幼虫期。投喂不同的开口饵料,施氏獭蛤面盘幼虫生长速率不同。单独投喂湛江等边金藻、湛江等边金藻+小球藻和单独投喂小球藻,5日龄幼虫壳长分别为130、118和105μm,说明单独投喂湛江等边金藻培育效果最好。湛江等鞭金藻+小球藻、小球藻+牟氏角毛藻、牟氏角毛藻+湛江等鞭金藻、湛江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等不同饵料组合对施氏獭蛤幼虫和稚贝生长影响均差异显著(P0.05),其中小球藻+牟氏角毛藻组合培育幼虫效果最佳,而湛江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培育稚贝效果最好。不同附着基对施氏獭蛤幼虫的生长和存活产生显著影响(P0.05)。采用遮光网、聚乙烯网片、细砂、河口沉积泥和附着板5种附着基,考察幼虫生长和存活两个指标,结果表明,附着板效果最好。通过两批生产性育苗,亲贝的催产率达到90%,浮游幼虫平均存活率为84.3%,培育出壳长为2.5~3.0 mm的稚贝3 180万粒,平均稚贝育成率达到33.1%。  相似文献   

19.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与卤虫(Artemia franciscana)无节幼体分别以浓缩小球藻、深海鱼油和鱼肝油强化后,投喂龙虎斑(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仔稚鱼,研究不同强化剂对仔稚鱼生长、存活率、消化酶活力及体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强化剂强化后的生物饵料均可显著提高龙虎斑仔稚鱼的存活率、体长和体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鱼体粗脂肪含量以及肠淀粉酶活力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深海鱼油组仔稚鱼存活率最高,浓缩小球藻可以显著提高胃、肠蛋白酶活性和鱼体粗蛋白含量,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深海鱼油和鱼肝油可以显著提高肠脂肪酶活性(P0.05)。结果表明,3种强化剂各具优点,均可用于龙虎斑仔稚鱼生物饵料的强化,尤其以深海鱼油提高存活率最显著。  相似文献   

20.
马氏珠母贝早期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氏珠母贝选育系F6代为亲本,采用巢式设计方法和人工解剖授精技术,依照1雄配3雌的原则,建立了8个父系半同胞家系和24个母系全同胞家系,在第8、21、35和50天测定了每个母系全同胞个体的壳长和壳高,以全同胞组内相关分析法估计马氏珠母贝早期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母系半同胞个体具有较大的变异程度,存在着较大的母性效应,父系半同胞组内相关分析法估算的狭义遗传力是马氏珠母贝遗传力的估计值。8-50日龄壳长狭义遗传力估计值为0.11~1.14,壳高狭义遗传力估计值为0.12~1.04,其中利用父系半同胞组内相关法估计壳长的遗传力依次为0.17、0.19、0.12、0.11,壳高的遗传力依次为0.20、0.23、0.13、0.12,属于中等遗传力。马氏珠母贝早期生长性状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表现为一定的正相关,相关系数的范围分别为0.528~0.746和0.747~0.921。在早期生长阶段以壳长或壳高为参数进行选择育种时,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