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自2015年5月至2016年3月在深圳湾布设了3个站位,对该海域进行了每季至少1次共7个航次的浮游细菌生物量调查。结果表明:(1)深圳湾浮游细菌生物量季节均值的变化范围为(4.90~86.90)×10-2μg·mL-1,总均值为3.14×10-1μg·mL-1;(2)深圳湾浮游细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模式为:冬季(5.98×10-1μg·mL-1)>秋季(3.02×10-1μg·mL-1)>夏季(2.79×10-1μg·mL-1)>春季(7.52×10-2μg·mL-1);(3)从空间分布来看,浮游细菌生物量湾中含量最高,湾口其次,湾顶最低;(4)深圳湾浮游细菌生物量与亚硝氮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5)深圳湾水体中浮游细菌丰度季节均值变化范围为(2.45~43.50)×106个·mL-1,年均值达1.57×107个·mL-1;(6)从整体的细菌丰度及生物量来看,深圳湾海域呈现富营养化状态,湾中最严重,湾口次之,湾顶最轻。  相似文献   

2.
三亚湾氮磷比值分布及其对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根据2000年4月-2001年4月的监测资料,采用Justic等建立的评估海水营养盐化学计量的限制标准,讨论了三亚湾氮磷发布及基对浮游植物生长限制的出现率。结果表明,该湾复、秋季由N限制转变为入冬后由P限制,Si的限制可能性很小。取原海水添加营养盐(不同比值)进行室内藻类培养,试验结果与分析观测资料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白令海夏季浮游细菌和原生动物生物量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9年7月21日至8月1日在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考察了白令海中部的浮游细菌和原生动物,分析了其丰度、分布、生物量及其生态作用,结果显示,浮游细菌表层生物量为1.5~20.2μg/dm3,平均为浮游植物生物量的30%,100m以上水柱柱总生物量(720~3123mg/m2)平均为浮游植物柱总生物量的67%,因而是白令海夏季与浮游植物处同等量级的优势类群;原生动物表层生物量为1.2~27.4μg/dm3,100m以上水柱柱总生物量为189~1698mg/m2,平均为浮游植物柱总生物量的21%,其中粒径小于5,5~20μm和大于20μm的原生动物分别占其柱总生物量的13%,47%和40%;作为主要类群的异养腰鞭毛虫占原生动物柱总生物量的39%.浮游细菌和原生动物生物量的总体分布趋势从西部向东北和东部递减、从表层向深层衰减,20~25m水层温跃层和表层海流的存在对这一分布特性可能有较大的影响.原生动物受潜在的大、中型浮游动物捕食压力的制约,维持了一个相对较低的生物量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微食物环(microbial food loop)在该海域夏季生态系统营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海南岛三亚湾现代沉积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南岛三亚湾海滩沉积物主要以中细砂为主,中值粒径在2.0~2.5Φ之间,为细砂质,少量样品在1.0~2.0Φ之间,属中砂质,适合于海滩旅游。近岸海底沉积物总体分布较细,为砂-粉砂-黏土的组合,仅仅在海湾西侧靠近岬角处,以中粗砂为主。近岸海底沉积物是低海平面时古河道的堆积物,能够为现代海滩提供很好的砂源,为确保海滩的稳定性提供了物质前提条件。但是,由于近20年的海岸开发,海滩东部受到人类开发活动的深刻影响,人为排放的有机物污染使海滩部分出现泥化和变黑,而且,由于人为的违规建筑物紧逼高潮线和大潮高潮线,破坏海滩的整体形态,改变海岸的动力条件,进而破坏了海滩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5.
三亚湾浮游动物数量分布及群落特征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三亚湾2005年春、夏、秋和冬季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这4个季度的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丰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变化。经过鉴定共有终生性浮游动物125种,阶段性浮游动物17种,其中毛颚类幼虫和短尾溞状幼虫是各个季度都出现的优势种。三亚湾的浮游动物可以分为河口类群、暖水沿岸类群和广布暖水外海类群。全年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95.91ind·m-3,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69.22mg·m-3;浮游动物丰度的季节分布是夏>秋>春>冬,平均生物量的季节分布是秋>夏>春>冬,总体上一般是夏秋季高于冬春季。冬季浮游动物丰度与浮游植物细胞总密度之间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海洋异养浮游细菌生物量及生产力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海洋异养浮游细菌既是分解者,又是生产者的特点,从生态学方面探讨了海洋异养浮游细菌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研究现状及细菌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制约因素。认为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的海洋异养浮游细菌生物量和生产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溶解性有机碳的性质及含量、无机营养盐浓度、海水温度、微量金属元素(如铁)含量、海洋异养浮游动物的摄食能力和噬菌体的感染等。  相似文献   

7.
应用荧光显微直接计数法,研究了2006年夏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细菌、浮游病毒数量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它们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浮游细菌数量为(6.92×105~5.54×106)个/mL,浮游病毒数量为(2.22×106~9.97×107)个/mL.浮游细菌和浮游病毒数量的平面分布特征较一致,均为近海过...  相似文献   

8.
分别研究了2006年7月(夏季)和2007年1月(冬季)、5月(春季)、10月(秋季)黄海西北部海域浮游细菌生物量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它们与温度、盐度和Chl a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海区平均细菌生物量春、夏、秋和冬季分别为:41.083,8.34,16.68和6.20 mg/m3.4个季节表层细菌生物量分布均呈现出从辽东半岛近岸区域向外海逐渐降低的趋势.春、秋季除浮游植物Chl a外各生态因子与细菌生物量之间均无显著性相关关系.夏、冬季与温度、盐度和Chl a含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在三亚海域设置3个站位, 分别于各站位连续采集12个月表层水样。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浮游病毒及浮游细菌丰度的测定, 并对两者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同时对不同站位之间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 调查海域浮游病毒丰度(平均7.63×106viruses·mL-1)高于浮游细菌丰度(平均1.52×106cells·mL-1)。浮游病毒及浮游细菌丰度在三亚河口最高, 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冬春季高于夏秋季, 并且其与鹿回头半岛西侧、小东海之间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 不同类群病毒代表的宿主类群也有所不同。调查海域总体水平浮游病毒丰度与浮游细菌丰度显著正相关(r=0.800, P<0.01); 叶绿素(Chl a)和氮盐(NO- 2、NO- 2+NO- 3、NH+ 4)是影响两者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崂山湾浮游植物群落年际变化特征,在该海域设置了14个监测站位,于2012年-2014年每年3,5,8,11月采用浅水Ⅲ型浮游生物网进行了12个航次调查,并同步监测其它环境因子。共鉴定浮游植物127种,隶属于硅藻、甲藻、金藻、蓝藻、绿藻5大门类25科47属,其中硅藻16科36属105种,占种类数的82.7%;甲藻6科8属19种,占种类数的15.0%;金藻、蓝藻、绿藻各1科1属1种。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3月份主要优势种为冰河拟星杆藻、中肋骨条藻和加拉星杆藻等,5月优势种为夜光藻、尖刺拟菱形藻和密联角毛藻等,8月优势种为三角角藻、尖刺拟菱形藻和派格棍形藻等,11月份优势种为虹彩圆筛藻、派格棍形藻和冰河拟星杆藻,浮游植物群落年际相似性在42%水平聚类分为春夏秋冬四大类群。浮游植物丰度季节更替明显,上下半年均有一个高峰期,上半年高峰期出现在3月,平均丰度169.2×104cell/m3,下半年高峰期在8月,平均丰度51.8×104cell/m3。绝大部分时间浮游植物丰度由近岸向远海呈递减趋势,高值区出现在田横岛西侧和鳌山卫东北面的内湾处,低值区位于远离崂山湾的外侧海域。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2.305(1.829—2.745),Margalef丰富度指数平均0.987(0.634—1.507),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0.675(0.466—0.815)。浮游植物丰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硅藻丰度,二者均与盐度、铵盐、叶绿素a、N/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p H和无机氮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水温呈显著负相关(P0.05)。甲藻丰度与无机氮和铵盐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化学需氧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无机氮、总磷和活性磷酸盐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1.
大鹏湾浮游细菌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荧光显微镜计数法,研究了大鹏湾海域细菌丰度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其与温度、溶解氧、叶绿素a、氨盐、硝酸盐和磷酸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鹏湾全年细菌丰度介于1.40x10<'8>-24.43x10<'8>个L<'-1>之间.各季节细菌丰度高低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浮游细菌的水平分布呈现近岸较高、离岸逐渐减少,自大鹏湾西部湾顶向东部湾口逐渐减少的特征.除了夏季,温度与浮游细菌呈显著正相关(P<0.05),是浮游细菌的主要控制因子;溶解氧与浮游细菌全年呈显著负相关(春、夏季P<0.01,秋冬季P<0.05);叶绿素a除了春季外其他季节与浮游细菌相关性非常显著(P<0.01),是浮游细菌的主要调控因子;无机营养盐中,氨盐和磷酸盐全年与浮游细菌丰度呈高度显著正相关(P<0.01):对浮游细菌丰度具有调控作用,硝态氮在冬季对浮游细菌丰度有显著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三亚湾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对三亚湾进行4个航次网采浮游植物调查,分析了其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季节和平面分布特征,讨论了浮游植物与营养盐等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鉴定出网采浮游植物67属169种,丰度范围为6.48×104—165×104cells.m-3,平均值为87.59×104cells.m-3。其中硅藻种数和细胞丰度都占绝对优势。三亚湾浮游植物多样性较高,丰度的季节变化为双峰型,春、秋季高,冬、夏季低;丰度平面分布特征呈现由北部沿岸向南部外海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海州湾是南黄海赤潮高发区之一。为研究浮游细菌与赤潮及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20年11月在海州湾赤潮期间进行了现场调查,采集了8个站位的浮游细菌、浮游植物样品,获取了温度、盐度、叶绿素a以及氮、磷、硅营养盐浓度等环境因子信息,分析了赤潮原因种及浮游细菌群落结构情况。结果显示,此次赤潮原因种为三叶原甲藻(Prorocentrum triestinum)、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及塔胞藻(Pyramimonas sp.),发生赤潮时水温、盐度较低,盐度与赤潮异弯藻的分布有一定的联系。使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调查海域的浮游细菌情况,结果显示赤潮发生站位的浮游细菌多样性略低于其他非赤潮发生站位,优势细菌与其他站位有明显不同,以假单胞菌目(Pseudomonadales)、红杆菌目(Rhodobacterales)和黄杆菌目(Flavobacteriales)为主。赤潮发生站位的浮游细菌群落结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站位可能处于不同的赤潮阶段,对浮游细菌群落具有不同的影响。相关性分析显示,黄杆菌目与叶绿素a显著正相关,表明黄杆菌目与赤潮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胶州湾夏季异养浮游细菌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年夏季对胶州湾异养浮游细菌在一个潮周期内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异养浮游细菌数量的垂直分布特征是表层大于底层,表层平均8.99×109个/L,底层平均5.23×109个/L。胶州湾水体异养浮游细菌日变化幅度在表层水体较为明显,底层相对较小,但其变化规律均为最高值在小潮期而最低值出现在大潮期。浮游动物摄食、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溶解有机物及水温和日光中的紫外辐射是影响胶州湾异养浮游细菌昼夜变化的主要因素,水交换是影响其日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in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its controlling factors in Jiaozhou Bay, Qingdao, North China, four seasonal sampling were carried out in 2017.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various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were examined.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in the bay was composed of mainly diatoms and dinofl agellates, and several other species of Chrysophyta were also observed. Diatoms were the most dominant phytoplankton group throughout the year, except in spring and winter, when Noctiluca scintillans was co-dominant. High Si/N ratios in summer and fall refl ect the high dominance of diatoms in the two seasons. Temporally, the phytoplankton cell abundance peaked in summer, due mainly to the high temperatures and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in summer. Spatially, the phytoplankton cell abundance was higher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bay than in the other parts of the bay in four seasons. The diatom cell abundances show signifi 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the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while the dinofl agellate cell abundances show no correlation or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but a signifi 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stratifi cation index. This discrepancy was mainly due to the diff erent survival strategies between diatoms and dinofl agellates. The 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 ( H′) values in the bay ranged from 0.08 to 4.18, which fell in the range reported in historical studies.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H′ values was quite diff erent from that of chlorophyll a , indicating that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might have high biomass with a low diversity index. Compared with historical studies, we believe that the dominant phytoplankton species have been changed in recent years due mainly to the changing environment in the Jiaozhou Bay in recent 30 years.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06年10月和2007年1月的监测资料,对三亚湾在东北季风初始期和盛行期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及其受水体环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三亚湾秋、冬季表层潜在初级生产力平均值分别为6.81mgC·m-3·h-1和7.47mgC·m-3·h-1;水柱初级生产力平均值分别为504.96mgC·m-2·d-1和495.33mgC·m-2·d-1。东北季风期间,三亚湾水体垂直混合作用加强,层化现象减弱,水动力过程和营养盐等环境因子是该海湾初级生产力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的重要调控因素;其中冬季较高的DIN分布对表层初级生产力有潜在促进作用,而水体扰动增强、真光层深度下降则导致水柱初级生产力低于秋季。三亚河口近岸水域秋、冬季均为营养盐、叶绿素a及初级生产力的高值区,其中表层潜在初级生产力在秋季和冬季分别达到了45.80mgC·m-3·h-1和39.27mgC·m-3·h-1,表明调查期间三亚河营养盐输入对近岸水体浮游植物初级生产过程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5年8月和11月的调查资料,利用现场稀释法,以叶绿素a为检测对象,分别对三亚湾海区夏秋两季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夏秋两季浮游植物瞬时生长率(k)分别为0.9~1.32/d和1.81~3.30/d,而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g)则为0.85~1.79/d和1.29~2.57/d。对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分别是,夏季为57.26%~83.30%和78.13%~140.38%,秋季为72.47%~92.35%和86.65%~97.90%。秋季微型浮游动物以微型浮游植物为其主要食物来源,其摄食率和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最高,平均分别为1.09/d和107.98%;微型浮游植物的瞬时生长率也是最高的,平均为0.94/d,为浮游植物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三亚湾夏秋两季可把微型浮游动物作为控制浮游植物生长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同时与秋季相比,夏季微型浮游动物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起到更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13年2月至11月对雷州湾海域的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并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雷州半岛海域浮游植物共有142种,其中硅藻门42属116种,占总种类数的81.3%;甲藻门10属19种,占总种类数的13.8%;蓝藻门5属5种,占总种类数的3.5%;其他门类2属2种,占浮游植物种类数的1.4%.群落结构以低盐沿岸性种类为主,并夹杂有少数外海种类,具有亚热带和沿岸性特征,各季节优势种的优势度并不十分明显,没有全年广布优势种.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变化范围为0.26×104~60.35×104cells/dm~3,平均丰度为12.92×104cells/dm~3,呈现秋季冬季夏季春季,以及海湾中部大于湾顶和湾口的时空分布格局.细胞丰度与温度呈现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15(p0.05,n=36,双尾),与其他主要生态因子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浮游植物群落的演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种类数较1987年增加了61.4%,优势种类数增加了1倍,丰度增加了约30倍,但群落结构复杂而稳定,是健康的生态群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