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掀起新一轮村庄整治规划高潮,但很多村庄规划仍延续"自上而下"模式,政府和规划师享有更大的话语权,村民和村集体往往处于"失语"状态。以生态移民为目的,宁夏西吉县洞洞村"被动式"移民安置带有典型的"自上而下"式的特点。通过对洞洞村移民安置产生问题的反思、对事件中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关联和利益诉求分析,探讨基于多主体参与的村庄整治规划过程优化的可能性。从各参与主体利益协调的视角出发,搭建共同参与规划决策的实现平台——驻村规划小组,使各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到村庄整治规划工作的各个流程,构建一种以农村和农民为主体、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自下而上"式规划决策的过程优化机制。  相似文献   

2.
<正>张掖城市湿地博物馆是张掖市委、市政府立足资源禀赋,聚焦发力重点,充分彰显"一山一水一古城"的特色优势,加快建设"宜居宜游金张掖"的一项标志性工程。博物馆总投资1.3亿元,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馆内布展坚持以自然、湿地、生态为主线,以"戈壁水乡、生态未来、古城文明"为主题,以"塞上江南·印象张掖""地貌大观·多彩张掖""丝路重镇·人文张掖""湿地之城·生态张掖""城市未来·大美张掖""湿地·生命的摇篮"为展示脉络,  相似文献   

3.
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以广东省始兴县城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东省始兴县城区为例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 ,探讨了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原则、方法及布局结构等问题。研究认为 ,城镇建设必须充分重视绿地系统规划 ,其目标要与城镇建设发展总目标相一致 ;要遵循因地制宜 ,突出地方特色 ,与生态、生产、福利型多元结合等原则 ,形成点、线、面相结合并与四周环境相融合的绿化网络体系 ;要统一绿地分类的标准和重视树种规划  相似文献   

4.
根据长安秦岭北麓发展带的现状分析,从区域生态景观规划的概念入手,提出规划目的是维护和恢复景观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规划原则是整体优化、持续发展、自然优先、适度开发和文化特色原则,探讨生态景观规划分区、廊道建设等相关问题。通过规划把发展带融入整个秦岭的大自然之中,形成了“水体-绿林-城市-群山”的风貌特色。蓝道、绿道网络的建立,使区域中的自然斑块和人文斑块与秦岭有了联系的通道,整体上形成斑块-廊道-基质系统。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政策、模式、制约因素、村庄规划、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以及如何拆旧建新等问题,少有人涉及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其实,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它将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成败,值得全社会去研究、关注.对目前农村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产生原因、引发的后果进行分析研究后,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农业标准化、建立和完善农村污染监测网络和控制体系等保护农村环境的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镇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的鱼米水镇。根据沙家浜镇广泛分布的河网水系所展现的"乡镇湿地"这一地域特征,探讨了长江下游农耕文化保育,并提出了湿地生态保育恢复策略。沙家浜湿地小镇的规划可追溯历史、提炼文化、挖掘精髓,力求将湿地生态保育与文化保育相互协调统一,并使湿地产业特色得到显著提升。通过现状及案例分析,重点阐述"沙家浜湿地小镇规划"及"产业发展对策",从而实现湿地产业发展与湿地生态重建。  相似文献   

7.
中国乡村振兴规划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论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刘彦随 《地理学报》2020,75(6):1120-1133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科学编制乡村振兴规划事关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及实施成效。《全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以来,如何建立符合中国乡村发展基本特点与规律的乡村振兴规划基础理论,研制县域乡村振兴规划方法与方案,成为当前学术研究及政府决策的重要课题和重点任务。基于乡村地域多体系统理论,构建了乡村振兴规划理论模式,提出了“三主三分”乡村振兴规划方法。“三主三分”的基本原理是依据特定区域乡村地域系统结构与格局,进行地域系统主体功能分区、主导类型分类、主要用途分级,确立乡村振兴规划空间体系及其优化调整方案。该体系运用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制定了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产业支撑、城乡融合的乡村振兴规划原则,提出应重点发展乡村专业合作组织和村镇混合制经济,加快建设以滩羊、黄花、小杂粮产业化为特色、生态文化旅游智慧化为亮点的优势产业体系;在空间上突出中心城镇地位,形成以县城和3个重点镇为中心、“三产”融合发展的村镇有机体、居业协同体。本研究是对创建中国乡村振兴规划体系的有益尝试,可为全国县级乡村振兴规划与乡村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可持续发展为系统目标,统筹考虑区域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要素,通过构建城市新区经济—社会—生态系统,规划许昌新区。遵循以人为本、生态和谐、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了公平和谐、产—城融合、田园生态、城乡统筹、林水一体、延续文脉的许昌新区可持续发展规划,推动许昌新区建设。  相似文献   

9.
信阳文化资源特征与旅游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阳市具有中国自然地理南北过渡带上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它们构成信阳市独特的文化资源,是信阳市旅游业的基础;信阳市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突出、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对信阳市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文化内涵认识不足;将旅游发展规划与文化资源开发规划密切结合,增强景点、景区的旅游文化魅力,渲染旅游线路的文化色彩,构建特色的区域生态文化,增强红色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是建设信阳旅游支柱产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如何实现地名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和谐统一,则是地名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服务的迫切要求。城市规划与地名规划要有机结合城市规划的实施虽是一个渐进过程,但对城市发展未来的规划要求必须具有前瞻性、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城市规划呈现出明显的特点:一是在时间上,要着眼于21世纪未来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蓝图,要具有明显的超前意识;二是在空间上要打破传统意义上局限于一城一池小范围的规划思路,要以城镇体系为框架,将经济发展区域周边特定区域囊括进去,视作为整体规划的构思和建设开发。地名规划是整个地名管理工作的灵魂,只有扎实做好地…  相似文献   

11.
古村落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该文分析安徽黟县宏村古村落的地理文脉、村落特性、聚落景观、市场感应等 ,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 ,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设计 ,指出进行旅游开发、实施旅游形象设计工程 ,对古村落的开发与保护 ,实现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古村落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分析——以黟县西递为例   总被引:85,自引:2,他引:85  
该文通过对黟县西递古村落旅游地的实地问卷、访谈调查以及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理统计,从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等角度分析了古村落旅游地居民的旅游感知及其差异,并探讨有关居民旅游感知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罗秋菊  陈可耀  黄霞 《热带地理》2012,32(2):113-120,127
广交会及广州琶洲会展中心已成为广州会展业的代表符号,广州琶洲村毗邻琶洲会展中心,是会展业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典型城中村.本文以琶洲村村民为例,通过社区居民感知内容、感知结构及感知特征3个维度解析城市大力倡导发展的会展业对社区经济的影响.其区别于以往研究之处有二:一是把视角放在产生持续效应的会展中心和大型展会对周边社区的经济影响上,而非偶发性的体育事件和节庆活动;二是运用定性的方法重点挖掘社区居民的经济影响感知,而非运用追求普适性的定量方法.研究结果显示:社区经济对会展业的依赖性增强,主要表征在影响居民的收入来  相似文献   

14.
以超大城市深圳为例,基于1 800多份上步村外来人口调查问卷数据,分析超大城市城中村外来人口的社区归属感和城市归属感,探讨外来人口归属感强弱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城中村42%的外来人口对城中村和城市有归属感,归属感强弱的群体特征差异明显。回归结果表明:年龄、受教育水平、来深圳年数、自我评价、职业、居住条件、房东评价、邻里关系、歧视情况、安全性评价、社区设施评价和社区工作站是否提供了帮助等个体因素、社区因素和居住环境因素均显著影响城中村外来人口的社区归属感和城市归属感。城市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需要改进服务方式和制定相应政策增强外来人口的归属感,使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15.
商业化背景下古村落旅游景观生产 ——以安徽宏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安徽省古村落宏村为例,采用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访谈的方法对其旅游景观的生产方式与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随着商业化发展,宏村旅游景观生产由原来单一的文物古建保护向更趋复杂化转变,针对3种不同类型的旅游景观采取相应的生产方式。宏村旅游景观生产背后是多种力量参与的生产机制:政府与开发商强强联合,是旅游景观生产的主导力量;当地居民依然扎根宏村,是旅游景观生产的核心灵魂;景区商家热衷于打造“店铺景观”,是旅游景观生产的积极分子;外来游客提出的改进建议则是宏村旅游景观生产的重要参考。4种力量集团本着对各自利益的谋求,彼此间相互合作,影响宏村旅游景观生产的最终结果。最后提出,古村落旅游景观生产需要还原原住居民生活化场景,借旅游商业化发展之势,建立均衡、可持续的景观生产机制与合理的利益分配体系或许是古村落旅游景观生产的正解。  相似文献   

16.
徽州古村落的景观特征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陆林  凌善金  焦华富  王莉 《地理科学》2004,24(6):660-665
富接江南、文风昌盛和秀丽山水是明清时期徽州地理环境的主要内涵,创造了灿烂的徽州文化。古村落是历史上徽州人生产生活的中心之一,是徽州文化的主要载体。聚族而居、宛如城廓的村落以及村落中众多高大的祠堂、牌坊形成直观可视的文化景观,极大地渲染了古时徽州的宗法观念和宗法制度。文风犹存的书香村落拥有大量的书院、私塾等文化建筑,淡雅明快的居民等建筑大多饰以典雅工丽、寓意深刻的雕刻和楹联,体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园林化是徽州古村落人居环境的主要特征之一,园林化村落拥有的水口园林、书院园林和宅院园林等多种园林烘托了徽州古村落的园林情调。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空间结构演变理论认为,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要经历以农业为主的阶段、工业化初期、工业化阶段,以及后工业化阶段。通过回顾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石榴红村村镇空间结构在21世纪初期的演变,发现在乡村旅游的推动下,石榴红村在居住空间、产业空间和公共服务空间等方面实现了村镇空间结构的优化。在这种模式下,村镇经济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乡村旅游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城中村改造村民参与机制分析——以广州市猎德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肖红  袁奇峰  吕斌 《热带地理》2012,32(6):618-625
文章主要关注了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村民参与,对广州首个全面改造的城中村猎德村进行详尽的个案研究.通过跟踪调查猎德村改造模式下的改造动员和组织村民参与过程的实证,对村民参与状况进行总结,并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村民的参与行为进行分析.猎德村改造中普通村民更多的是被动参与,处于“被通告”的角色,同时普通村民与村委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村民参与的信息成本较大,普通村民影响决策的能力很有限.村民参与存在的问题是:虽然普通村民参与的动力与需求较大,但现有的正式的参与制度安排不能满足村民改造利益诉求的需求,诱致了制度的变迁.因此,村民结合网络资源和村庄本土的社会网络资源“生产”了很多正式制度安排之外的参与途径.最后提出相应建议,即结合本土化资源特点加强城中村改造村民参与平台的制度建设,以促进城中村改造社区管治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19.
杨立国  刘沛林  林琳 《地理科学》2015,35(5):593-598
将侗族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识别为鼓楼、萨坛、围鼓楼布局、杉山溪田等的基础上,建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对通道芋头、黎平肇兴、三江高定3个侗寨的272份调查数据分析发现:① 侗寨景观的4个基因均对地方认同建构产生积极作用,且呈现“萨坛>围鼓楼布局>杉山溪田>鼓楼”强弱顺序;② 景观基因在地方认同建构中的作用效应是意向认同>情感认同>认知认同;③ 在地方认同测量模型中,居住时间、出生地、职业、收入、村落发展、教育程度、居民类型、鼓楼、萨坛、围鼓楼布局、杉山溪田等因素对地方认同的影响明显;④ 在个人特征、社会经济、景观基因3个测量模型中,居住时间对个人特征影响最明显,村落发展对社会经济影响最强,萨坛对景观基因感知贡献最大;⑤ 个人特征、社会经济因素共变后通过景观基因感知对地方认同产生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20.
卢松  陆林  王莉  王咏  梁栋栋  杨钊 《地理科学》2004,24(2):250-256
古村落作为传统文化旅游地,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关于古村落旅游学研究成果国内尚不多见。在实地调研基础上,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为例,总结古村落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客流增长迅速;客流季节性差异明显,呈现"三峰三谷"型波动;一般性周内客流为斜"Z"分布,黄金周客流呈"井喷"式,客流周内分布不均;客流日内呈双峰型分布,时客流分布集中。从事件、社会因素、自然环境因素、黄山辐射效应、管理体制及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展开客流时间变化影响因素分析。讨论不断攀升的客流给古村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