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应用1991年的TM图像和2006年的ETM图像,将研究区湿地类型分为自然湿地(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灌丛湿地)和人工湿地(包括水塘、输水渠、水产池塘),提取研究区两个时期的湿地景观,并应用斑块数量、斑块面积、破碎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分维数指数分析了研究区的湿地景观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从1991年到2006年,银川平原的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减小幅度很大,在研究时段内银川平原自然湿地的面积均大于人工湿地,但是自然湿地占有比例下降,人工湿地比例上升。从景观格局来看,1991年到2006年间,银川平原湿地景观的破碎度和优势度指数降低,多样性指数和分维数指数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2.
陈辰  赵美龄 《测绘》2021,44(1):11-14
随着土地利用多样化和我国城市化发展,城市景观格局的稳定性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以隆昌市为例,采用GIS和统计分析法,定量分析研究区景观格局的稳定性.结果表明:(1)从景观格局来看,耕地是研究区的主要景观类型,对总体景观格局的影响较大.耕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大,空间分布均匀.(2)研究区为中小城市,其...  相似文献   

3.
基于MAPGIS的土地利用强度分析——以秦皇岛市主城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秦皇岛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在城镇地籍数据库的基础上,计算主城区内每块宗地图斑的土地利用强度.重点对容积率和建筑密度计算的技术流程和技术要点进行介绍,分析全市土地利用强度,为提高该区的土地利用率、合理配置和集约利用土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及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1992—2009年江苏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结合"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层次分析法及Delphi法,评价了湿地生态安全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92—2009年间,研究区自然景观总面积显著减少,人工景观面积持续增加,大量湿地自然景观转为人工景观;景观破碎化程度逐渐加强,景观平均分维数呈递减趋势,受人类干扰程度不断加剧;Shannon多样性指数逐步增加,表明随着自然景观向人工景观转移,湿地景观类型丰富度在增加。湿地生态系统在3个时相均处于临界安全状态,病态和不安全等级的总比例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5.
王敬哲 《测绘学报》2021,50(4):562-562
在全球生态系统之中,湿地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易于退化,在干旱地区湿地干缩则表现得更为显著,而湿地作为干旱地区水资源的重要载体,其生态功能不可替代.干旱区湿地对于气候因素的波动以及人为因素的响应更为敏感,湿地所在区域的环境变化可以通过湿地的流转、消亡、干缩、发育等进行深刻反映.因此,开展干旱区湿地研究对区域的水资源合理配...  相似文献   

6.
应用"3S"技术,通过选取景观的多样性、优势度、破碎度和斑块形状等空间格局指数对车尔臣河下游绿色走廊1975~2007年近32 a间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并对景观格局变化产生的生态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5~2000年,湿地面积与斑块数量小幅度增大;2000~2007年,湿地面积与斑块数量大幅度减小,斑块平均面积与斑块密度持续减小,斑块形状趋于复杂,景观格局的多样性减小,优势度与破碎化程度增大.在各湿地类型中,河流湿地面积变化幅度较小,湖泊湿地面积大幅度增大,沼泽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小.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变化是自然与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较短时间尺度上,社会经济因素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本文以吉林省前郭尔罗斯县为例,运用1987年和1996年TM影像及相关统计数据,采用空间分析、统计分析和遥感信息与空间化非遥感信息集成等方法,研究了10a来该县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及其社会经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近10a来,耕地面积明显增加,林地、牧草地面积减少,其它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不大,农业产值、牧业产值、农业人口数和粮食产量是该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力.  相似文献   

8.
空间粒度变化对景观格局指数的影响——以徐州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TM遥感图像为数据源,选择徐州地区一块441km2的研究区,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处理得到该研究区的景观遥感类型图,选取10个景观水平的景观格局指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3.3进行计算,分析了不同粒度对景观格局指数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粒度值由30m到480m的逐渐增加,除丰富度外的景观指数均具有明显的粒度效应。从而对该地区景观格局特征的评价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城市的制度转型和空间重构加剧了职住分离现象,降低了居民就业可达性,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是影响居民就业可达性的因素之一。基于经济普查、人口普查数据以及2010年和2014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对武汉市中心城区街道尺度的居民就业可达性进行分析,定量描述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居民就业可达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景观格局指数中景观尺度的边缘密度、香农多样性指数和斑块类型尺度的斑块面积、斑块占景观面积比例、回旋半径、聚合度均对就业可达性有显著影响;就业类斑块特征对居民就业可达性的影响比居住类斑块更大,居住区规划应考虑周边就业岗位数量;土地利用多样性、斑块分布紧实度的提升均有助于提高居民就业可达性。  相似文献   

10.
引入了反事实情景模拟方法来模拟土地利用变化的历史,通过重构土地利用变化历史情景来辅助评价土地利用政策实施效果。以我国的耕地保护政策对粮食安全和城市扩张影响为例,构建耕地保护政策干预下的事实情景和假设无耕地保护政策影响的反事实情景,并借助CLUE-S模型进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通过比较两种模拟结果在耕地数量、产能、空间分布以及城市建设用地数量、效益和空间扩张的差异,实现对耕地保护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实例研究表明,现行的耕地保护政策在遏制耕地流失、提高粮食产量、调整耕地及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1.
渤海海岸带地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及景观格局响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合利用RS、GIS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以渤海海岸带地区1995、2000、2005和2008年土地利用分布图为基础, 分析了渤海海岸带地区近13年间的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及其景观响应,得到以下结论:(1)渤海海岸带地区土地利用 年动态变化率在2000年—2005年间最大,为0.40%;2005年—2008年段次之;1995年—2000年间最小;(2)下辽河平 原、海河平原以及黄河三角洲地区为土地利用动态发生的主要区域;(3)监测期内,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面积扩 展明显,且主要来源于其周边的优质耕地,但在耕地流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同时,有较大面积的林地和草地转 向耕地,因此监测期内耕地的总面积变化不大,海域向陆地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即填海造陆)是该区域一种特殊的 土地利用动态类型,并随着时间推移速度越来越快;(4)整个区域在监测期内表现出多种土地利用类型(未利用地、 水域等)的小型斑块被整合,而优势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耕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大型斑块则积极向外扩 展的发展态势,整个景观表现出多样性和均匀度减小而优势度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南京市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异质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南京市江宁区和溧水县为例,利用半方差变异函数和分形维数对研究区两个时段的土地利用强度指数进行了空间变异特征分析。研究表明:变异函数基台值的增加和变程的下降说明从1988年到2001年研究区建筑用地急剧增加,打破了土地利用强度在空间范围内的平稳性。2001年与1988年相比,研究区空间结构比例较高,表明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状况仍主要受客观地形等结构性因素影响,存在着明显的集聚效应;同时2001年分形维数也较高,表明其空间变异性较为剧烈,此时人的干扰情况较为复杂,呈现明显异质性。研究同时表明对土地利用强度指数进行空间异质性分析能挖掘出更多的土地利用信息。  相似文献   

13.
文中以2007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2015年地理国情普查所提供高分辨率地表覆盖数据为主要信息源,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数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2007—2015年泽州猕猴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近8年来,受人为、经济发展和政策因素影响,泽州猕猴自然保护区整体景观破碎度增强,形状更加规律化、简单化,景观分布聚集度变大,生态连通性增强,多样性减少。研究结果为泽州猕猴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晓妍 《测绘通报》2020,(4):116-120
作为土地利用图综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线状要素综合质量的好坏对于有效提高自动制图综合的正确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对土地利用图中线状要素的综合进行了质量评价。首先,基于制图综合约束,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组成评价因素集;其次,在确定评判集和权重集的基础上,建立线状要素综合质量评价模型;最后,利用试验验证了评价方法的有效性。该研究为客观评价土地利用图中线状要素的综合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为了科学准确地获取京承高速沿线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并分析相关建设对沿线生态景观格局的影响,本文选择2006年冬季-2008年夏季间多时相遥感数据和专题数据,进行专题知识引导下的土地利用季相变化检测与信息提取,并结合实地调查数据获得了四个季相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经对其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大力加强现代农业走廊建设,农业用地增加1.06%,裸露农田及废弃地减少6.16%,休闲用地增加1.59%,沿线景观格局得到了优化,并对改善和治理季节性裸露农田、废弃地等起到了示范作用,为都市农业走廊规划与效果评价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武汉市作为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城市,其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变化备受关注。本文基于1991年和2009年Landsat TM影像数据,采用RS、GIS和景观生态学方法,运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3.3,对武汉市近19a的土地利用/覆盖及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表明此成果能够为武汉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千河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模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千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遴选出影响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关键自然和社会经济因子,在考虑空间数据自相关性影响的基础上,综合利用GIS空间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构建2005年千河流域耕地、林地和草地三种主要地类空间分布概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该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模拟结果较为理想,且不同驱动因子对不同地类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detail time series characteristics of PM2.5 concentration in Guangzhou (China) from 1 June 2012 to 31 May 2013 based on wavelet analysis tools, and discuss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u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software and a modified land use regression model. In this modified model, an important variable (land use data) is substituted for impervious surface area, which can be obtained conveniently from remote sensing imagery through the linear spectral mixture analysis method. Impervious surface has higher precision than land use data because of its sub-pixel level. Seasonal concentration pattern and day-by-day change feature of PM2.5 in Guangzhou with a micro-perspective are discussed and understood. Results include: (1)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PM2.5 occurs in October and the lowest in July, respectively; (2)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PM2.5 in winter is higher than in other seasons; and (3) there are two high concentration zones in winter and one zone in spring.  相似文献   

19.
To prevent soil loss and achieve bet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soil conservation measures have been taken during the past decades in the western Loess Plateau of China. In this paper, a case study was taken in Luoyu valley and Lver valley, two sub-watersheds of Xihe watershed and comparison was carried out between them. The main object of this study is to monitor land use/cover changes in the two similar small watersheds utilizing SPOT5 imageries by object-oriente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ve classification method, further develop the method of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land use/cover change by using pattern metrics of change trajectories and relative land use suitability index (R) in smaller watersheds, and make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two similar small watersheds, taking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measures into consideration. Results show that combining GIS and RS, this method can be perfectly applied to make comparisons between different small watersheds with similar geographical backgrounds. And land use/cover spatiotemporal dynamic change characteristics can be preferably expressed by pattern metrics of change trajectories and R values based on topographical data. Different emphases have been laid according to their own geological backgrounds in the two watersheds and human activities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landscapes of the two watersheds. The main change pattern is from slope farmland to terrace (322, the largest in Luoyu valley) or to economic fruit forest (344, the largest in Lver valley). R value of every slope grade in both of the two watersheds drops with the rising of slope degree on the whole and it shows that there is still much to do for people in the two watersheds in consideration that all the R values are still lower than 0.7.  相似文献   

20.
赵向阳  赵云 《测绘通报》2020,(8):122-125+159
传统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方法无法进行大规模、长周期的土地动态变化监测,也无法适应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需求。本文利用山东省地理省情监测数据,采用多种土地利用指数模型对济南市东部老工业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这些指数模型包括动态度、转移矩阵、多度、重要度等。本文通过定量分析2017—2019年老工业区各土地类型的空间格局演变过程,揭示其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化机理,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资料,对发生变化的原因和内在驱动力作了合理的解释和说明,为新型城镇化政策制定提供了切实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