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大中型气田断裂输导天然气能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付广  吕延防  杨一鸣 《地球学报》2007,28(4):382-388
通过统计我国63个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输导通道类型得到,断裂输导是我国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运移的主要通道.通过定义和求取断裂输导天然气能力综合评价参数,对我国46个大中型气田断裂输导天然气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据断裂输导天然气能力强弱将它们划分为输导能力强、中等和弱三个等级.通过定义和求取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聚集效率,对我国46个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聚集效率进行了研究,并据天然气聚集效率的高低将它们划分为高效、中效和低效3个等级.通过断裂输导天然气能力综合评价参数与盆地类型和天然气聚集效率之间关系研究,得到盆地类型不同,大中型气田断裂输导天然气能力不同.天然气聚集效率不同,所需要的断裂输导天然气能力也不同.  相似文献   

2.
输导通道类型对天然气聚集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中国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输导通道类型及影响因素研究,得到中国大中型气田主要有断裂、断裂与不整合组合、砂体、断裂与砂体组合、不整合与砂体组合和不整合6种输导通道类型。其中以断裂为主,其次是断裂与不整合组合,再次是砂体和断裂与砂体组合,最少为不整合和不整合与砂体组合。它们主要受盆地类型、盆地内构造带类型和源储空间位置关系的影响。由中国大中型气田储量、含气面积和聚集时问,通过求取其天然气聚集效率,把中国大中型气田划分为高效、中效和低效3类气田。通过中国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聚集效率与输导通道类型之间关系分析,得到聚集时间相对较晚的断裂、砂体和断裂与不整合组合形成的输导通道天然气聚集效率相对较高,有利于快速形成大中型气田。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我国53个大.中型气田生储盖组合类型及天然气运移输导类型的研究,认为生储盖组合类型决定了断裂是我国大一中型气田天然气运移的主要输导通道.通过这53个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聚集效率与其输导通道之间关系的剖析,发现被断裂输导的大一中型气田主要为高效和中效聚集的气田.这主要是由于断裂本身具有较强的输导能力,同时其输导时期与源岩大量排气期匹配关系好.利用断裂输导天然气的输导能力综合评价参数对我国44个大-中型气田断裂输导天然气能力进行了研究,提出我国要形成高效和中效聚集的大-中型气田的条件是:断裂输导天然气速度一般应大于0.47×10-12m/s.  相似文献   

4.
付广  刘美薇 《沉积学报》2010,28(1):201-207
通过油藏解剖和其与成藏条件时空配置关系分析,在总结长10区块扶余油层油运移机制及模式的基础上,对其运移输导通道及其对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得到长10区块扶余油层油运移输导通道主要包括①T2源断裂是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伏扶杨油层“倒灌”运移的输导通道;②T2断裂配合砂体是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中油向长10区块侧向运移的输导通道。长10区块扶余油层油运移输导通道对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①T2源断裂发育程度控制着三肇凹陷向长10区块扶余油层油供给量;②T2断裂密集带是长10区块扶余油层油聚集的主要区域,被T2断裂配合砂体形成的输导通道连接的高断块是油聚集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断裂在下生上储式油气成藏中的作用,在油源断裂优势通道输导油气能力影响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油源断裂优势通道本身的发育特征和源岩品质,构建了油源断裂优势通道输导油气能力综合评价参数指标,建立了一套油源断裂优势通道输导油气能力综合评价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留楚地区东三段储层10条主要油源断裂优势通道输导油气能力的评价中。结果表明,留楚地区东三段储层10条主要油源断裂共34条优势通道,其中:有8条输导油气能力综合评价等级为强,主要分布在北部留楚背斜区;有15条输导油气能力综合评价等级为中等,主要分布在留楚南背斜区;有11条输导油气能力综合评价为弱,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东部边部地区。这与目前留楚地区东三段储层只在北部留楚背斜核部找到大量油、中部留楚南背斜找到少量油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油源断裂优势通道输导油气能力综合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源外鼻状构造区油运移输导通道及对成藏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付广  王有功 《地质论评》2008,54(5):646-652
尚家地区为一鼻状构造,位于三肇凹陷下白垩统青山口组一段油源区之外,其石油的成藏与分布主要受输导通道的控制。能否正确认识该区石油输导通道及对成藏的作用,对于指导该区石油勘探和丰富油气成藏理论均具重要意义。采用油源对比、典型油藏解剖和成藏模式的研究方法,对尚家地区石油输导过程进行了研究,将其划分为以下3个部分:① T2源断裂是三肇凹陷青山口组一段源岩生成石油向下伏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扶余油层、下白垩统泉头组三段杨大城子油层“倒灌”运移的输导通道;② 被T2—T2-2断裂沟通的砂体是扶余、杨大城子油层石油从三肇凹陷向尚家地区侧向运移的输导通道;③ T2—T1-1断裂是尚家地区扶余、杨大城子油层石油向上覆下白垩统姚家组葡萄花油层运移的输导通道。采用石油输导通道和石油分布之间匹配关系的研究方法,对尚家地区输导通道对石油成藏与分布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得到T2源断裂越发育,三肇凹陷向尚家地区侧向运移的油源越充足;被T2—T2-2断裂沟通的砂体输导通道位置和能力控制着扶余、杨大城子油层和下白垩统泉头组二段石油的分布及富集程度;T2—T1-1断裂输导通道分布控制着尚家地区葡萄花油层的石油富集区域。  相似文献   

7.
尚家地区为一鼻状构造,位于三肇凹陷下白垩统青山口组一段油源区之外,其石油的成藏与分布主要受输导通道的控制.能否正确认识该区石油输导通道及对成藏的作用.对于指导该区石油勘探和丰富油气成藏理论均具重要意义.采用油源对比、典型油藏解剖和成藏模式的研究方法,对尚家地区石油输导过程进行了研究,将其划分为以下3个部分:①T2源断裂是三肇凹陷青山口组一段源岩牛成石油向下伏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扶余油层、下白垩统泉头组三段杨大城子油层"倒灌"运移的输导通道;②被T2-T2-2断裂沟通的砂体是扶余、杨大城子油层石油从三肇凹陷向尚家地区侧向运移的输导通道;③T2-T1-1断裂是尚家地区扶余、杨大城子油层石油向上覆下白垩统姚家组葡萄花油层运移的输导通道.采用石油输导通道和石油分布之间匹配关系的研究方法,对尚家地区输导通道对石油成藏与分布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得到T2源断裂越发育,三肇凹陷向尚家地区侧向运移的油源越充足;被T2-T2-2断裂沟通的砂体输导通道化置和能力控制着扶余、杨大城子油层和下白垩统泉头组二段石油的分布及富集程度;T2-T1-1断裂输导通道分布控制着尚家地区葡萄花油层的石油富集区域.  相似文献   

8.
我国不同类型盆地高效大中型气田形成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付广  吕延防  于丹 《地球科学》2007,32(1):82-88
利用天然气地质储量、含气面积和成藏时期, 定义和求取了气藏天然气聚集效率.通过我国60余个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聚集效率的计算, 将其分为高效、中效和低效3种类型.通过天然气聚集效率与各种成藏条件叠合研究得到, 我国不同类型盆地高效大中型气田形成主要受源岩供气能力、输导层输导能力和天然气封盖保存能力的控制.要形成高效大中型气田, 源岩生气强度前陆盆地一般应大于80×108 m3/km2·Ma, 克拉通盆地一般应大于26×108 m3/km2·Ma, 裂谷盆地应大于60×108 m3/km2·Ma.输导层输导天然气能力前陆盆地和裂谷盆地应大于5×10-14 m/Pa·s, 克拉通盆地一般应大于6×10-12m/Pa·s.盖层封盖能力CSI前陆盆地一般应大于1×1010 m/s, 克拉通盆地一般应大于5×109 m/s, 裂谷盆地一般应大于3×1010 m/s.天然气成藏期前陆盆地一般应晚于古近纪中期, 而克拉通和裂谷盆地均应晚于古近纪早期.   相似文献   

9.
王彪 《世界地质》2023,(3):536-544
为了研究富油气凹陷源上和源外斜坡区油气分布特征、明确分布规律,以源上和源外斜坡区油气成藏模式及运移通道研究为基础,通过对松辽和渤海湾盆地源上和源外斜坡区油气分布与断砂组合输导模式之间关系的实例分析,对源上和源外斜坡区断砂组合输导油气的差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源上和源外斜坡区断砂组合输导油气特征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断砂组合输导油气方向的差异性,源上区断砂组合输导油气方向为先垂向后侧向,以垂向为主;而源外斜坡区断砂组合输导油气方向为侧向,断裂仅起侧接作用。(2)断砂组合输导油气剖面形式的差异性,源上区断砂组合输导油气剖面形式主要有牙刷状和树枝状2种;而源外斜坡区断砂组合输导油气剖面形式主要有同层阶梯状和跨层阶梯状2种。(3)断砂组合输导油气平面形式的差异性,源上区断砂组合输导油气平面形式为始于断裂的线状;源外斜坡区断砂组合输导油气平面形式为穿过断裂的线状。  相似文献   

10.
蒋有录  刘华  李宗亮 《地质论评》2010,56(4):525-530
根据天然气的成因分布、烃类组分、碳同位素特征、地层水矿化度变化特征、储层沥青的分布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等,分析了济阳坳陷渤南—孤北地区深层天然气的有效输导体系及运移方向。研究表明,渤南洼陷深层源岩生成的油型天然气通过孤西断层、不整合等输导体系向孤北潜山带呈阶梯状运移聚集;而孤北潜山低部位源岩生成的煤型天然气沿潜山内部被南北向断层切割的断块内部的砂体由北向南运移聚集。来自渤南洼陷沙四段的油气在输导层运移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质色层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为了促使油气普查勘探的深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作者从我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基本特征,以及油气普查勘探的实践出发,提出构造-砂体复合油气藏的新类型,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供同志们讨论。一、构造-砂体复合油气藏类型的提出和含义油气藏的分类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泛,这里所讨论的中新生代陆  相似文献   

12.
胡湘瑜 《现代地质》2013,27(1):133-142
以板块学说为理论基础,利用IHS能源信息库及新项目评价资料,从西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群原型盆地入手,系统剖析了该区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与主控因素,建立了大油气田3类成藏模式。研究认为,西非经历了早白垩世贝利亚斯期至巴雷姆期陆内裂谷、阿普特期陆间裂谷、阿尔必期以来的被动大陆边缘3个原型阶段,分别充填了陆相、过渡期泻湖相及漂移期海相沉积体系。陆内裂谷湖相及漂移海相沉积形成了“下湖上海”两套优质烃源岩;过渡早期海侵砂砾岩,漂移期碳酸盐岩、三角洲、深水浊积砂体形成了多套优质储集层;过渡晚期盐岩及漂移期海相页岩分别为盐上及盐下大油气田形成了高效区域封堵。以此为依据,分别建立了南段“盐岩不发育裂谷型”、中段“盐岩发育双层型”及北段“高建设性三角洲型”3类大油气田成藏模式。该研究不但深化了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富集规律,而且能为我国石油公司在该类盆地新项目评价中提供充分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3.
崔敏  徐建永  郭刚  谢晓军  祁鹏  肖曦  王欣 《现代地质》2021,35(4):1106-1113
杭州斜坡是西湖凹陷油气勘探的新区,构造特征的研究是开展石油地质条件研究的基础.通过对杭州斜坡的结构、主控断裂的演化及其对油气运移控制作用的分析,探讨了斜坡结构差异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杭州斜坡分为北段、中段和南段三个部分,中段断层走向为北北东向,单个断层的延伸长度小但数量多,存在倾向东和倾向西的顺向断层和...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含油气盆地源外斜坡区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先统计研究区已知井点砂体地层砂地比值,将最小比值作为能储集油气砂体的所需最小值,圈闭出能储油砂体分布区;再通过计算得到砂体地层顶面古构造脊分布,将二者叠合部位确定为沿砂体侧向运移向断裂输送油气路径;然后计算圈出断裂侧向封闭部位,将其与能储集油气砂体分布区叠合,该叠合部位即可判定为断砂配置圈闭油气部位。笔者建立了预测源外斜坡区断裂附近油气聚集有利部位的方法,既将输送油气路径和断砂配置圈闭油气耦合部位预测为油气聚集有利部位。将该方法应用于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源外歧南斜坡区赵北断裂附近沙一段下部油气聚集有利部位预测中。预测结果显示,源外歧南斜坡区赵北断裂附近沙一段下部油源聚集有利部位主要有2处,均分布在赵北断裂西部,与目前赵北断裂附近沙一段下部已发现油气主要分布在西部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预测源外斜坡区赵北断裂附近油气聚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构造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总被引:39,自引:24,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为倾缓的单斜,自东而西可划分为两个带:泰康—富裕缓坡构造带和泰来—甘南超覆带,自下而上的沉积分为断陷构造层、坳陷构造层和反转构造层,3个构造层的原地烃源岩均不能大量生烃。坳陷层青山口组—嫩江组一-二段有来自齐家—古龙凹陷的油气,为西部斜坡北段主要的目的层。在泰康—富裕缓坡带的宽缓鼻状构造上主要发育构造—岩性圈闭、断层遮挡圈闭和岩性圈闭,在泰来—甘南超覆带上主要发育岩性上倾尖灭圈闭和岩性圈闭。西部斜坡的油气侧向西运主要有3条路径:即南部路径、中部路径和北部路径,以中部路径为主,油气受规模较大的断裂、地层尖灭线和微幅度构造遮挡富集成藏。  相似文献   

16.
付广  丁云浩 《地质论评》2024,70(3):2024030009-2024030009
为了搞清含油气盆地断盖配置组合下中上部油气纵向分布规律,在断盖配置封闭组合特征及其下油气运聚纵向分布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油源断裂输导油气部位和油源断裂与上中下区域性泥岩盖层配置封闭和不封闭部位叠合,建立了一套断盖配置组合下中上部油气运聚纵向分布的刻画方法,并利用其刻画了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港东断裂与沙一中亚段、东二段和明化镇组区域性泥岩盖层配置组合沙一下亚段、东三段和馆陶组油气运聚纵向分布,结果表明:港东断裂与沙一中亚段、东二段和明化镇组区域性泥岩盖层配置组合沙一下亚段油气运移纵向分布主要在其东部和西部,港东断裂与沙一中亚段、东二段和明化镇组区域性泥岩盖层配置组合东三段和馆陶组油气运聚纵向分布主要在其中部。港东断裂与沙一中亚段、东二段和明化镇组配置组合沙一下亚段油气运聚纵向分布相对发育,有利于油气运聚成藏,港东断裂与沙一中亚段、东二段和明化镇组配置组合东三段和馆陶组油气运聚纵向分布相对不发育,不利于油气运聚成藏,与目前港东断裂处沙一下亚段、东三段和馆陶组内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刻画断盖配置组合下中上部油气运聚纵向分布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松辽盆地西斜坡稠油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松辽盆地西斜坡稠油特征及成因制约着油气的勘探和开发。通过稠油族组成、同位素、色谱、质谱等分析及与斜坡和拗陷内原油、油源岩对比研究,确定西斜坡原油为经长距离运移且遭生物降解、水洗氧化的稠油,以密度相对较低、粘度相对较高为特点,稠变程度为中等-严重级别。油源主要为拗陷内青山口和嫩江组湖相泥岩,烃源岩自成熟排烃以来,向西的运移聚集可明显划分出三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