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数字地震前兆台站雷害原因与防雷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数字地震前兆设备遭受雷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不同雷害应采取的防雷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对雷害的防护一般应采取三级防护体系。  相似文献   

2.
雷害已成为影响台站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昆明地震台前兆观测仪器连续几年多次雷电故障现象特征、诊断修复过程、故障原因等的分析,提出了雷害故障检修的一般步骤方法。  相似文献   

3.
厦门地震台雷害故障分析与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电是最严重的十几种自然灾害之一,雷害毁坏地震台仪器,造成观测数据丢失的社会影响远大于仪器本身的价值,雷害影响不容忽视.通过分析与处理厦门地震台近期两次雷害引起的故障,总结经验,以供其他台站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4.
形变台站防雷保护及接地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典型形变台站遭雷害的调查,指出形变台站受雷害或干扰的途径是:(1)雷击避雷针的雷电过电压和大电流;(2)交流供电线路上的雷直击过电压与感应过电压等。在分析和归纳后针对性地提出并实践了:(1)应用半导体少长针消雷器防直击雷害;(2)建立接地地风和设计过压保护单元电路或雷击期启用UPS以防电子设备的感应雷害;(3)对架空供电进线换用埋地金属外皮屏蔽电缆以防路线来波浸入等综合治疗措施,收到了显著的  相似文献   

5.
雷电危害的机理分析与防护措施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在自然灾害中,雷电严重影响着人类正常生活、工作的基本安全,它对人类生命、财产构成严重的威胁。雷害事故所造成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是严重的,甚至是无法估量的。因此,我们共同提高预防雷患的意识,并且应用必要的技术和产品,实施防护措施,以保证防止人身伤害事故,保证用电设备和系统的安全运行,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雷电危害是影响地震台站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台站进行雷电防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雷电的形成、雷击的种类和雷电对数字化前兆地震台站的危害,从配电系统防护、信号线路防护、屏蔽措施和布线防护、接地与等电位连接、雷电预警、防雷装置维护与管理6个方面对台站雷电防护进行探讨,在实际地震监测中取得较好效果,可以有效减轻雷灾损失,特别是减轻雷电对地震观测技术系统仪器设备的损害。  相似文献   

7.
袁顺  王宝柱  冯磊  李晓东 《内陆地震》2013,27(2):175-180
对新疆测震台站地震计频发的零位漂移情况进行分析总结,阐述了针对该地震计故障而研制的地震计自动监控设备的研究思路,对该地震计自动监控设备的工作方式与原理进行说明,提交测试结果。对自动化、智能台站的实现方式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肖武军  赵楠  李小军  赵刚  刘泉  曲利  骆佳骥 《地震》2021,41(4):158-167
本文根据地震观测台站标准化对地震计等专业设备开展防震加固的要求,对地震传感器加装防震装置后开展振动台测试与台站观测数据一致性分析.振动台测试结果表明在振动台面出现PGA大于103.2 cm·s-2时,地震计出现了明显位移现象,因此,建议地处场地烈度大于Ⅶ度区台站地震计须加装防震装置;我们采用平方相干方式对台站观测数据进...  相似文献   

9.
地震台站的雷害和防雷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明  肖洪财 《地震学刊》2000,20(4):43-50
浅析了地震台的雷害,根据各台站实际情况研究了区域防雷,通信传输线防雷、电源防雷及伟传感器防雷等多方面的技术,不同台站采用不同的防雷技术,并以雷害严重的高邮台为例,具有介绍了其防雷系统的设计和施工。  相似文献   

10.
宽频带地震观测台站仪器勘选工作包括野外仪器测试、台基背景噪声水平计算及分析、台站综合评价。通过陆良大萨卜龙宽频带地震观测台站仪器勘选,对测试设备系统组成及辅助工具进行总结,形成用于减小气温、气流对地震计干扰的四级防护架设方法,梳理了测试数据中对于天然地震事件、干扰事件(非天然地震事件)的预处理方法。对测试数据进行干扰评估,干扰频度N=0.03 <0.5,且非天然地震事件持续时间占记录时间的百分比R=0.01%<0.5%,表明勘选台址几乎不受干扰;对预处理数据进行噪声计算与分析,结果发现,在1—20 Hz频带,台基噪声三分量平均功率谱密度与全球低噪声模型NLNM相比,平均偏高17—38 dB,RMS有效值小于3.16×10-8m/s,表明勘选台站周边无明显干扰源,台基背景噪声水平达Ⅰ类台站建设标准。综合评价认为,该勘选点位观测环境较好,可作为宽频带地震观测台站建设站点。  相似文献   

11.
空中人工引发雷电先导过程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闪电电场变化仪对空中人工引发雷电引起的电场变化进行了两站同步观测,并结合高时间分辨率的光学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揭示了一次空中引发雷电先导物理过程的特征. 当携带金属导线的火箭上升到几百米高度时,在金属导线的上端和下端激发产生了一个双向传输的先导,当向下的负先导接近地面时,一个向上的正连接先导由地面激发,正负先导的平均传播速度为0.86×105m/s,随着向下负先导的接地,将产生一个小回击过程,而由金属导线上端激发的向上正先导的传播速度为1.1×105m/s.  相似文献   

12.
对现有台站防雷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远程UPS控制系统在地震仪器防雷上的应用,详细阐述了此操作系统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3.
雷电滤波器     
本文叙述了两种雷电滤波器的工作原理及其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那曲地区雷电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2002年夏季青藏高原那曲地区雷暴过程及闪电观测资料的初步分析,发现该地区雷暴电荷结构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地闪明显偏少. 对高原地闪的一些基本特征参量的统计分析表明,无论正地闪还是负地闪梯级先导前都具有持续时间较长的云内放电过程,地闪以单次回击为主. 与中低纬度地区相比,高原地闪中正地闪比例明显要高,为33髎;负地闪为67髎;正、负地闪回击后常常伴随短时间的连续电流.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卫星上携带的闪电探测仪所获取的8年闪电资料(1995~2002)对青藏高原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以及高原季风期间闪电活动对地面热力学特征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原上的平均闪电密度为3fl·a-1·km-2,并在高原中部(32°N, 88°E)出现闪电密度峰值5.1fl·a-1·km-2.闪电活动主要发生在6~8月,并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最为活跃.大部分地区的闪电活动日变化峰值出现在14:00~16:00 LT,在中西部的显著高山地区早于这一时刻,而在显著低海拔的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晚于这一时刻.夏季季风期间高原上的闪电活动明显依赖于地表的热力学特征,并与地表鲍恩比和感热通量呈明显的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和0.6,鲍恩比有可能作为调整闪电产生效率的量度.  相似文献   

16.
用宽带干涉仪观测云内闪电通道双向传输的特征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闪电宽带干涉仪系统对闪电的观测表明,地闪和云闪的云内闪电通道都存在双向发展的特征. 闪电在云中负电荷区域初始激发以后,在通道两端发生向不同方向同时发展的击穿过程. 这两种击穿过程均产生较强的辐射,且辐射频谱特征十分相似,表明云内闪电通道两端发生的击穿过程可能均为负击穿过程. 相应电场变化表明闪电通道双向发展期间伴随着负电荷的向上转移. 这一观测事实与Kasemir早期提出的闪电通道双向发展的概念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卫星观测到的全球闪电活动及其地域差异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闪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都有很大的可变性. 本文利用热带降水测量计划(TRMM)卫星上携带的闪电探测系统获取的闪电定位资料首次对一些典型地区的闪电活动进行了对比分析. 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闪电活动无论在闪电频数或放电强度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海洋上的闪电活动频数与陆地上的闪电活动频数可相差几十倍;不同地区闪电活动的多少不仅取决于该地雷暴日数的多少,更重要的还取决于该地每次雷暴过程闪电频数的多少;不同地区的闪电放电强度有随闪电频数增加而减小的趋势. 进一步研究还表明,不同地区闪电光辐射能的不同可以用对流最大不稳定能量(ECAPE)来解释,闪电放电强度与ECAPE之间存在非常好的线性正相关;而闪电活动频数对ECAPE的响应则与闪电光辐射能不同,二者之间没有发现明显的相关.  相似文献   

18.
从雷电脉冲谱推算出低电离层等效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低电离层-地面波导中电波传播的波导模理论出发,分析了雷电产生的电磁脉冲(LEP)谱随距离变化与低电离层结构之间关系。利用LEP谱中干扰最小值时的频率与指数电离层模式参量的关系得出低电离层等效模拟参量。从我们观测出的LEP数据得出指数电离层等效参量是:在白天β=0.3km-1,hi=70km;在夜间β=0.5km-1,hi=88km。并指出使用这种方法可以观测出低电离层在时间上和地理位置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大气等离子体避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述了在被保护物关键部位表面上覆盖一层大气等离子体气层可使被保护物不受雷击的原理,其原理就是把被保护物表面因雷电造成的感应电荷通过大气等离子体气层及时散发到空气中,从而使同极性电荷不可能积聚太密,因此就产生不了强电场,造成不了击穿空气的条件.文中还推导出了这一避雷技术应具有的技术指标为气层的带电粒子密度应不低于109cm-3,层厚不小于2cm.  相似文献   

20.
1.前言过去有关闪电光谱摄影、识别的研究工作,早期的有匹口灵(E.C.Pickering)、福克斯(Ph.Fox)、斯利否(V.M.Slipher)等人.以后有涂飞(J.Dufay)、依斯拉尔与符尔姆(H.Israel and K.Wurm)、尼可来(M.Nicolet)及涂飞(J.Dufay)与程茂兰等人的包括可见范围的工作.M.涂飞(M.Dufay)作过紫外范围的工作.近来兆士(P.D.Jose)等人曾进行了红外范围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