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峰峰组作为奥陶系灰岩的顶部,是山西省五大煤田下组煤的间接充水含水层,其水文地质性质与富水性质直接决定下组煤的采掘安全。通过对山西省奥陶系峰峰组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发现受岩性条件的制约,岩溶出露区富水性大于埋藏区,径流带的富水性强于滞留带。峰峰组上段顶部和下段底部在山西大部分地区富水性较差,在无构造导通的情况下,山西省大部分地区峰峰组与下伏强含水层无水力联系,在富水性较弱地区,峰峰组上段顶部和下段底部地层可视为煤系与上马家沟组的相对的隔水层。  相似文献   

2.
经坊煤矿目前开采的山西组3号煤层逐步枯竭,矿井设计开采太原组8、9、14、15号煤层。奥陶系峰峰组是太原组煤层底板的间接充水含水层。以往大多数勘查成果得出该地区峰峰组岩溶裂隙发育较差,富水性弱-中等的结论,以至于个别矿井在奥灰带压开采危险性评价时甚至将其视为相对隔水层。因此,查明峰峰组的水文地质特征是太原组煤层能否实现安全带压开采的关键。通过岩心采取、抽水试验和水化学分析等多种手段的勘查认为:该地区峰峰组富水性普遍较强,处于主径流带附近富水性极强。该研究对于长治南部地区供水勘查和太原组煤层安全带压开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阳煤矿主采太原组9-10-11#煤层,矿区内断层、陷落柱发育,奥陶系灰岩溶裂隙水是威胁矿井安全开采的主要水源。据井下突水资料及地面水文地质勘探成果,总结出奥陶系峰峰组岩溶裂隙含水层的赋存特征:①从垂向上看,一段以泥灰岩、石膏、硬石膏为主,为相对隔水层,二段由青灰色及黑色厚层状泥晶、粉晶灰岩组成,钻探可见岩溶裂隙,富水性中等;②从水平方向上看,西部埋藏较浅区富水性明显强于中、东部深埋区,且在向斜轴部出现滞流区;③水位西高东低,相差近300m;④顶部存在隔水层段,隔水层厚度一般3.09~34.01m;⑤水位和水化学特征对比发现,峰峰组与马家沟组含水层没有水力联系;⑥地下水总体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径流,侧向径流排出井田外。该研究为煤矿底板水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依据王家岭煤矿中奥陶统峰峰组岩性特征及采样分析结果,把该组划分为四个层段:风化淋滤段、上部含石膏段、厚层泥晶灰岩段和下部含膏岩段。在分析该区水文孔抽水试验和岩样溶蚀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的水文地质特征、构造特点、岩性等方面情况,分段分析了峰峰组的隔水特性,分析认为:风化淋滤段、上部含石膏段和厚层泥晶灰岩段隔水能力较弱,下部含膏岩段隔水能力很强。分析结果对开采太原组煤层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太原西山古交矿区是我国重要的焦煤生产基地,但煤系下伏奥陶系岩溶水严重制约煤炭资源的开采,因此,查明矿区中奥陶统富水性是目前有效开发该区域煤炭资源的重要前提.通过对古交矿区GS-3号钻孔中奥陶统峰峰组、上马家沟组和下马家沟组岩石的薄片鉴定及矿物成分分析、X-荧光衍射及化学组分分析以及压汞实验分析,总结了各组岩层的富水特征:峰峰组上段矿物成分以方解石为主,孔隙直径≥10μm的孔隙体积占27%,为孔隙和岩溶较发育的含水层;峰峰组下段为石膏、硬石膏与白云岩互层,为隔水层;上马家沟组上段矿物成分以方解石和白云石为主,岩溶化程度较强,直径≥0.3μm的孔隙体积占72%,构成奥陶系岩溶水中的主要含水层;上马家沟组中下段及下马家沟组中下段以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为主,可视为隔水层段.  相似文献   

6.
矿区水文地质勘查中,一般针对整个充水含水层,往往忽略含水层中分布的弱透水层或相对隔水层,从而导致涌水量预测结果与实际出入较大.本文以福泉市大湾磷矿区为例,以首采区范围为试验场,通过钻孔物探测井和简易水文地质编录相结合的手段,对灯影组含水段和弱透水段进行详细划分,确定灯影组实际有效含水段厚度M值,对于矿井涌水量预测及后期...  相似文献   

7.
根据构造、岩性将太行山区划分为六个相互没有地下水联系的水文地质区.本文根据含水类型、岩性特征、富水强弱描述了太行山区各类含水岩组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通过韩城矿区兴隆煤矿水文地质补充勘探的成果,对煤矿内与11煤层开采密切的奥陶系岩性组合及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煤矿内奥灰水具弱富水性特征;煤层底板到奥陶系顶板之间的岩性以铝土质泥岩为主,分布普遍,连续性好,为很好的隔水层;奥陶系峰峰组一段在煤矿范围内厚度稳定、分布连续,岩性组合以泥灰岩、泥云岩等难溶岩为主,对于下部上马家沟组二段含水层进入矿坑起到阻隔作用,可以作为煤矿开采11#煤层的保护层。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煤矿的突水系数计算及分区,发现突水系数小于0.06MPa/m安全区的面积占到11#煤层可采面积的90%,资源量为3938万吨,占11#煤层总资源量4 228.07的93%,11#煤层的绝大部分得到解放。同时对带压开采11#煤层提出了合理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桑树坪井田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对煤层带压开采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充分利用煤层与含水层之间有效隔水层的厚度,充分考虑隔水层的岩性组合、水压及地质构造等因素,提出了对受高压奥灰水威胁的煤层应分采区、分水平带压开采。  相似文献   

10.
结合杨柳矿10煤底板至太原组一灰顶隔水层的有效厚度、岩性组合、原始导高、岩体结构特征、及断层的导含水性能以及物理力学实验的结果,运用分形理论对矿区的10煤底板隔水层进行完整的分析,得出隔水层的隔水性能。最后,运用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数学模型,对底板的突水危险性进行评价和分区。  相似文献   

11.
构造、储层和烃源条件研究表明,东濮凹陷潜山主要为断裂控制的后成潜山,储层条件以下古生界峰峰组风化壳和上马家沟组相对较好,油气源为下第三系源岩和上古生界煤系地层,通过原油生标物对比发现,下第三系源岩对潜山油气藏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阳泉矿区是我国重要的无烟煤生产基地之一,现主采太原组15号煤,下伏中奥陶统作为一个复杂含水层以其分布广、厚度大、水量丰富、补给条件好而对下组煤(太原组)带压开采造成严重威胁。通过对矿区1612号水文孔岩心的观察描述,结合测井曲线及偏光显微镜等对峰峰组的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相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峰峰组主要由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及次生角砾岩组成,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压溶作用、白云化作用、重结晶作用、溶蚀作用、充填作用等;峰峰组沉积相具二分性,一段属局限台地相,二段属开阔台地相。  相似文献   

13.
李雅庄煤矿是霍州矿区北端的一个井田,目前主要开采2#煤层。基于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及开采以来的突水资料分析,认为矿井主要水害为上马家沟组、峰峰组与太原组岩溶裂隙承压含水层,其突水方式是承压水通过导水断层或陷落柱涌人工作面;矿井以F2断层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水位较高,为补给区;东部水位较低,其内的马家沟组、峰峰组与太原组灰岩水基本属于相对独立单元,但三者间存在局部有限导水的特征。据此提出了矿井今后的防治水工作应以查明导水通道(断层、陷落柱),并对其进行注浆加固与封堵为主。  相似文献   

14.
陕西金粟山中奥陶统生物扰动构造与古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安玮  张忠涛 《地球科学》2002,27(6):703-710
首次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陕西金粟山中奥陶统峰峰组八陡段与金粟山组第一段发现遗迹化石及其生物扰动构造.该地区中奥陶统含大量无法鉴定遗迹属种的生物扰动构造并产丰富的叠层石.分析、概括了生物扰动构造的分布及其特征, 采用生物扰动构造半定量分析方法并结合叠层石及沉积学研究对各组段古环境进行了解释, 进而认为: 中奥陶世自峰峰组八陡段到金粟山组第一段沉积期, 本区经历了3次由叠层石发育的潮坪环境到开阔台地浅海低能环境的古地理演变, 即海平面发生了3次较大的升降过程.   相似文献   

15.
冀中坳陷前第三系岩溶发育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冀中坳陷自蓟县纪杨庄运动以来经历了七次较大规模的构造运动,伴随发育有七期岩溶,但只有最晚的发生于印支—燕山运动的第Ⅶ期岩溶被较多保存下来,它可划分出三个次级岩溶期。从中元古界长城系高于庄组到下古生界奥陶系峰峰组,潜山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发生在多个层位,尤其是蓟县系白云岩和奥陶系灰岩岩溶现象普遍。纵向上可统计出第Ⅶ期岩溶中的全部三期次级岩溶,岩溶层位主要为蓟县系雾迷山组、寒武系及奥陶系。钻井中泥浆漏失现象普遍,其中单井泥浆漏失量最大的层位是雾迷山组,其次是奥陶系,寒武系相对最小。冀中坳陷岩溶的总体展布特征表现为水平岩溶带距古地表的深度由凹陷向凸起变大,而水平岩溶带的厚度总体呈现由凹陷向凸起减小的趋势。构造运动、多层系碳酸盐岩的发育以及多套烃源岩的生烃演化,是影响冀中坳陷岩溶发育的三个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6.
An oil flow obtained from the Middle Ordovician Fengfeng Formation carbonate reservoir in the well KG-3, Kongxi burial-hill zone in 1993 marked a breakthrough 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of the high-mature Lower Palaeozoic strata, North China. Both the Lower member of the Fengfeng Formation and the Second Member of the Upper Majiagou Formation in the Middle Ordovician are supposed to be the main source beds. Oil generation peaks range from 1.0% to 1.6% in Ro, showing a "lag effect" of oil generation in high-mature carbonate source rocks under multicyclic tectonic movement conditions. The Kongxi burial-hill zone adjoins a potential Ordovician source kitchen. The KG-3 Ordovician burial-hill reservoir has undergone two oil filling events, i.e., an early event in the Late Carboniferous-Permian and a more significant late event in the early Eogene.  相似文献   

17.
INTRODUCTIONThestudyareaislocatedinthesoutheasternmar ginoftheOrdosbasinandliesintheFupingzoneofShaanxiProvince ,China .ThestudyintervaliswithintheBadouMemberofFengfengFormationandtheMember 1ofJinsushanFormation ,whichhavebeenclassifiedastheMiddleOrdov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