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用严格的统计方法和较长时间序列的观测资料对北半球月平均环流相似性的演变做了比较全面细致的分析。结果表明:两个不同年份的月平均距平场在某个起始月相似后相似性随之变差,但过了约半年左右变得又相似。这就是所谓的长期天气异常演变过程中半年左右的相似韵律现象。  相似文献   

2.
1980—1989年全球1000 hPa高度距平3—5年尺度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仁广  陈烈庭 《大气科学》1995,19(5):575-585
80年代发生了两次较强的El Ni?o事件。本文利用 ECMWF的月平均资料,分析了1980—1989年期间1000 hPa高度距平3—5年尺度的全球演变特征。发现了南北半球主要正负距平的演变既有驻波特征,又有传播波特征。南半球正负距平的变化与南方涛动相联系,而北半球正负距平的变化与北方涛动相联系。二者既互相独立,又互相配合。它们在80年代两次ENSO过程的演变中都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1982/1983和1986/1987年El Ni?o事件发生前,分别有明显负距平沿南、北太平洋副热带自西部移向东部,使南  相似文献   

3.
利用2020年贵州省安顺站大气电场仪和地面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在分析该地区大气电场时间演变特征的基础上,分类讨论了晴天、降雪、强雷暴等天气类型下大气电场与同期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安顺站大气电场全年日变化均为正,夏半年、冬半年和全年平均三者日变化基本一致,在午后到傍晚较低,其数值在夏半年明显弱于冬半年和全年平均。月变化整体呈减弱趋势,其中6~7月有明显的跃升;晴天,大气电场平均强度介于0.15~1.01 KV/m,08时左右达到峰值,17时左右达到谷值,为典型的“单峰单谷”大陆简单型,与气温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降雪天气,大气电场平均强度在3 KV/m左右小幅波动,凌晨达到峰值,14时左右达到谷值,与气温基本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强雷电天气,大气电场平均强度介于1.5~3.1 KV/m,最强瞬时强度可达几十KV/m,午后开始逐渐增强,傍晚达到峰值,与地面气压和相对湿度均为负相关关系。相对湿度与大气电场的相关性普遍高于地面气压和气温。  相似文献   

4.
广西区域地面蒸发量的计算及其时空分布与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广西区域89个测站1971~2000年温度、降水的逐日观测资料计算了广西各地的年、季、月平均蒸发量,并对年、季蒸发量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对广西区域平均蒸发量的逐月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年蒸发量的大值中心出现在桂东南地区,桂东北和桂西北则是小值区。广西区域平均月蒸发量主要是出现在夏半年(4~9月),占全年蒸发总量的70%。  相似文献   

5.
靳立亚  吴永森 《高原气象》1996,15(4):404-413
利用1959-1993年冬半年(10月一次年3月)南海高原15个台站的月平均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距平资料,采用时空综合的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对青南高原地区冬半年降水,气温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诊断研究,得到了降水与气温异常的典型配置及其反映这些典型场的年际演变规律的时间系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降水、气温异常的时变特征与青南高原不同区域出现较严重雪灾年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青南高原地区发生  相似文献   

6.
利用1959—1993年冬半年(10月—次年3月)青南高原15个台站的月平均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距平资料,采用时空综合的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对青南高原地区冬半年降水、气温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诊断研究,得到了降水与气温异常的典型配置及其反映这些典型场的年际演变规律的时间系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降水、气温异常的时变特征与青南高原不同区域出现较严重雪灾年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青南高原地区发生较严重雪灾的年份与时间系数出现极大(小)值的年份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惠州城区近50年来雷暴的气候统计特征   总被引:3,自引:14,他引:3  
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分析了1954~2006年惠州城区雷暴的气候统计特征.结果表明:惠州城区属于雷暴多发区,年际变化较大,近50年来年平均雷暴日为83.0 d;年雷暴日呈显著减少趋势,变率为-0.379 d/年,1980年前后发生了减少性突变,其中夏季(夏半年)的减少趋势最明显,冬季(冬半年)略呈上升趋势.每月都有发生雷暴的可能,其中6~8月最多,1、11和12月最少,4~9月约占全年的91.8%.雷暴初日平均在3月3日左右,80%保证率下出现在3月26日左右;雷暴终日平均在10月15日左右,80%保证率下出现在11月12日左右;年平均雷暴持续期为227.6 d.  相似文献   

8.
陆川年雷暴日数变化特征与相关气象因子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50a陆川县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陆川县雷暴日数的变化特征和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并就月平均雷暴日数与年月平均气温、年月降水总量、年月平均气压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陆川年雷暴日数随着年平均气温的增高,呈下降趋势,月平均雷暴日数与月平均温度的高低成正比;随年降水总量的减少,呈下降趋势,月平均...  相似文献   

9.
范娟  金培  朱泽伟  张育慧 《浙江气象》2014,(1):17-19,27
利用1953—2012年地面观测资料和温度资料,对金华本站霜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研究了初霜日期、终霜日期、霜期分别与月平均温度、月平均最高温度和月平均最低温度的相关关系,以及近59 a冬半年平均气温的变化特点。主要得到以下结论:近59 a金华本站多年平均初霜日期为11月24日,多年平均终霜日期为3月8日,多年平均霜期为105 d;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前期均存在10 a左右的年代际振荡,90年代以来,初霜日期显著推迟、终霜日期显著提前、霜期显著缩短;2005年前后,金华初霜日期、终霜日期和霜期均发生了不显著的突变现象;初霜日期、终霜日期分别与当年11月、次年3月的各温度因子的相关性最好;20世纪90年代以后,冬半年的平均气温显著增暖,突变点是1994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1980年夏季50O百帕拟能谱及波与波之间拟能的非线性相互转换作了诊断分析。与斯坦贝格(Steinberg,H.L.)等对1963年2—4月的计算结果作了比较。发现夏季拟能平均谱分布特征与冬半年大致相似。波与波之间拟能的非线性相互转换特征与冬半年不同。斯坦贝格强调,拟能是从大尺度扰动传递给小尺度扰动。我们对夏季的计算结果表明,超长波同时向长波(4—8波)和≥9的短波提供拟能,而短波又向长波提供更大数量的拟能。因此,在波与波之间拟能的非线性相互转换中,超长波有大的拟能净损失.短波有较小的拟能净损失,而长波有较多的拟能净获得。长波和短波的拟能净得失符号正好与冬半年相反。  相似文献   

11.
王绍武 《气象学报》1963,33(3):361-374
本文是作者研究近10年大气环流特征及演变規律工作的第一部分。应用1951—1960年北半球500毫巴月平均图計算了历年逐月35°—55°N西风指数.主要結果如下: (1) 近10年中緯度西风强度比40年代約增强5—10%,西半球(180°—10°W)主要是夏半年(5月—10月)增强,东半球(0°—170°E)却在冬半年(11月—4月)增加最多.但比1900—1939年稍有减弱。 (2) 北半球西风指数(I)的半年平均值有明显的周期性振动,主要周期为10年、5.5年及26个月三种。前两种可能与太阳活动11年周期有关. (3) 东半球与西半球半年平均西风指数(I_E与I_W)之間,夏半年为正相关(0.77),多半年为負相关(—0.54).这可能与环极气流中心偏离北极有关。 (4) 夏半年与其后之冬半年I_E(I_W)有負(正)相关,由冬半年到夏半年变化趋势相反。 (5) 这种半年之間的联系实际即造成东西两半球西风指数的两年周期,因为半球之間只有90°位相差,故北半球亦有显著两年周期。 (6) 夏半年內或冬半年內西风指数經常維持同一特征.东半球高指数形势持续性强,西半球則低指数形势持續性强.  相似文献   

12.
北半球月平均环流异常年际演变的准周期特征及跃变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一种时空综合的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分析了北半球100,500和700hPa3层1和7月的平均高度距平场,得到了反映北半球月平均环流异常三维空间结构的特征向量场及其对应的时间系数。利用功率谱和最大熵谱分析,并引入“气候跃变”的概念研究了时间系数年际演变的特征。结果表明:北半球月平均环流异常年际演变的过程具有准周期特征及不连续的跃变现象。  相似文献   

13.
7月及7月以前诸月的环流形势演变特征对7月的天气变化有着明显的前期效应。这为制作7月份的降水趋势预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1咸阳7月降水概况咸阳1965~1994年7月份平均降水量为820mm。最多18o.5mm,最少8.9mm。根据用户要求,月降水量小于月平均值20%为偏少月份,月降水量大于月平均值20%为偏多月份,月降水量在月平均值上20%之间属正常月份。30年中,咸阳7月降水共出现偏少月份11次,正常月份9次,偏多月份10次。2环流形势演变特征在500hPa月平均图上,当7月份降水出现偏少、正常或偏多时,前期的环流形势有着截然不同的演变特征。2…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82-2011年30年防城港市防城区基准站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防城雷暴日数的变化特征和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并就月平均雷暴日数与平均温度、平均湿度、平均降雨量、平均气压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0年来,防城雷暴日数呈下降趋势,年雷暴日数平均10年减少3.25日,各月雷电活动具有明显的月变化特征,主要呈“单峰”分布,雷暴日数2-6月逐渐增多,6-8月成为全年雷暴高峰月,8-次年1月急剧减少.防城年雷暴日数随着年平均温度的增高,呈下降趋势,月平均雷暴日数与月平均温度的高低成正比;随年降水总量的减少,呈下降趋势,月平均雷暴日数与月平均降雨量也成正比;月平均雷暴日数与月平均气压的高低成反比.  相似文献   

15.
采用西南地区站点逐日降水数据和欧洲中心再分析数据,通过滤波、分位相合成等方法,分析了西南地区降水的低频特征及与之相联系的低频环流场演变特征,并采用基于降水自身低频信号和基于降水低频影响因子两种方法建立预报模型进行延伸期预报试验,结果表明:西南地区雨量存在10~20 d和30~60 d的低频变化;低频降水与低频OLR场正、负值区的顺次北移,印度洋北侧850 hPa低频纬向风的转变,500 hPa环流场槽脊的配置以及200 hPa低频气旋、反气旋的交替影响有关;基于降水序列自身低频信号的预报模型可以提前半个月左右给出较为准确的预报结果,而基于低频影响因子的预报模型可以提前20 d左右给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结论,两个模型对于降水偏多年的预报效果好于降水偏少年。  相似文献   

16.
张艳梅 《贵州气象》2006,30(4):11-13
利用六盘水市1961-2000年近40 a夏季(6-8)月降水资料,采用小波分析、二项式系数加权滑动平均等方法,对六盘水地区夏季降水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六盘水夏季降水近40 a来呈上升趋势,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降水存在显著的12~14 a、准6 a、2~4 a左右的振荡周期;近40 a来降水变化的能量主要集中在较小时间尺度的演变上。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和龙市气象局2005-2011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各层地温随时间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进行研究,并根据气候倾向率对各层地温的月、季、年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面温度日变化的最大值在13时左右,最小值在5时左右。地面温度的年变化:月平均最高温度出现在7-8月份,月平均最低温度出现在1-2月份,平均地温总体上都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8.
利用四川温江站日照计观测日照时数与其一级辐射站的直接辐射表观测日照时数资料,对二者观测结果的差异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日照时数各项目的日照计观测比直接辐射表观测值偏高。日合计值平均偏高0.22小时,月合计值平均偏高6.3小时,年合计值平均偏高78.8小时。两者观测日照时数月平均差值夏半年相对较大,冬半年相对较小,夏半年各月差值的离散情况大于冬半年。两者观测日照时数值线性相关显著。两种观测方式测得的日照时数有差异主要是由于观测原理、技术方式的不同引起,但操作不规范、设备安装不当、天气影响等因素也会导致观测结果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兰晓青  陈文 《大气科学》2013,37(4):863-872
利用NCEP-NCAR 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1~2012 年冬季发生在欧亚大陆的一次异常低温严寒事件的大气环流演变过程以及可能的成因。这次低温事件,主要出现在2012 年1 月下旬至2 月上旬,持续大约3 周左右,非常强的低温异常覆盖了几乎整个欧洲以及东亚的西伯利亚、蒙古国和我国东北、华北等地。这次低温事件的演变与对流层北极涛动(AO)由正位相转变为负位相的时间相匹配,意味着AO 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前期行星波的异常上传导致平流层发生爆发性增温现象,极夜急流减弱,AO 位相首先在平流层由正变负;在2~3 周左右的时间内,平流层AO 异常信号逐渐下传,使得对流层AO 也转为负位相;随后,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异常发展,极区的冷空气不断向南爆发,先后在东亚和欧洲造成剧烈的降温,导致低温严寒事件。因此,考虑平流层环流的异常可能有助于提高欧亚大陆冬季低温严寒事件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一 前言 我们利用能反映月平均环流的基本特征的某些物理量,通过模糊数学的一些处理方法,进行组合分型制作倒春寒天气预报。此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定量性和客观性;在实际应用中效果也较好。现介绍如下 二 依据与方法 (一)环流物理量 月平均环流能反映月环流形势的平均状态。天气与环流形势有密切关系。我们用500毫巴月平均环流的复合波去反映月平均环流的基本状况。复合波的波数能反映北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