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中条山地区铜矿系统勘查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矿产系统勘查是把系统论的思想同矿产勘查过程紧密结合形成矿产系统勘查体系。以中条山地区铜矿勘查基地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的勘查尺度水平对勘查对象的结构要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最后建立了该地区铜矿系统勘查模型。  相似文献   

2.
斑岩型铜矿勘查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岩型铜矿是我国最重要的铜矿床类型,随着矿业开发的不断深入,勘查地球化学在矿产勘查中的作用变得愈来愈重要。为此,在收集整理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过去斑岩型铜矿勘查地球化学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包括地球化学特征、勘查方法、异常评价及找矿标志等方面。以富家坞铜矿为例,介绍斑岩型铜矿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中非铜矿带地质勘查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锋 《矿产与地质》1992,6(6):448-453
介绍中非铜矿带地质勘查或成矿研究的新进展,对比了中非铜矿带和我国云南东川铜矿区的地质特征,对东川铜矿区的勘查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斑岩铜矿的勘查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池顺都 《地球科学》1995,20(2):149-155
在详细研究斑岩铜矿普查准则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矿化直接标志,矿化间接标志,矿化的有利地质前提和有利地质前提的间接标志4类,并以此与矿床产出的3种类型:地表矿、浅部矿和隐伏矿相联系,作为建立矿产勘查模式的基础,对矿产勘查技术手段区出专门测试型、综合调查型和探矿工程,指出了它们在建立矿产勘查模式中的不同作用。在针对不同产出类型建立斑岩铅矿矿田和矿床的矿产勘查流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斑岩铜矿勘查模式。  相似文献   

5.
近二十年来,新疆铜矿勘查取得了显著成就,也展示了更好的未来,本文根据新疆铜矿的基本成矿规律与分布特征,提出了新疆铜矿找矿的三个主攻类型、三个远景类型及有利于形成铜矿的四片地块,铜矿趋向于集中在板块的结合部位、古生代是新疆铜矿的成矿时期,并就如何进一不开展新疆铜矿的找矿勘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山西中条山胡-篦型铜矿床勘查模型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山西中条山铜矿系统勘查的研究,建立了胡-篦型铜矿床的勘查模型系统,包括描述模型、成矿模型、准则模型、标志模型和勘查模型等要素,并在该区成矿预测中得到了有效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章晔 《矿产与地质》1992,6(3):238-241
应用轻便型X射线荧光仪进行现场原位测量铜元素含量,可以了解铜元素的分布特征,划分矿与非矿界线,从而指导铜矿床勘查。并列举6个铜矿床应用实例,来说明该技术方法的应用效果。其优点是仪器轻便,原位测量快速,勘查成本降低。  相似文献   

8.
铜矿床勘查工程间距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合理确定铜矿床勘查控制程度,为铜矿床勘查规范修订提供依据,作者收集了大量铜矿床勘查开发资料,开展探采对比研究。通过探采对比认为,现行《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 0214-2002)确定的铜矿床勘查工程间距偏稀,需要适当调整,建议铜矿床第Ⅰ类型控制的勘查工程间距不变,第Ⅱ类型控制的勘查工程间距调整为80~100 m×60~100 m,第Ⅲ类型控制的勘查工程间距调整为40~60 m×40~60 m,小型铜矿床勘查类型均确定为第Ⅲ类型。  相似文献   

9.
勘查地球化学主要新进展与今后的重要发展领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国内外勘查地球化学一些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认为矿体-成矿系列地球化学异常模式、矿区化探和隐伏矿体定位预测依然是今后的重要领域.同时提出急需建立新的生态环境地球化学理论体系,认为固体矿山受损生态系统的地球化学恢复前景广阔,值得重视的地方病生态环境地球化学预防-预警体系仍需加强.需要开拓研究的新领域有:污染土壤和水体植物地球化学修复理论和新技术、特殊地质环境与综合生态农林业开发的应用地球化学;国外特殊景观地球化学勘查新方法试验和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0.
西藏冈底斯巨型斑岩铜矿带勘查研究最新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冈底斯斑岩铜矿带是近年来中国在世界三大斑岩铜矿带之一的喜马拉雅—特提斯成矿域中铜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的斑岩成矿带。驱龙等大—超大型斑岩铜矿床的发现与评价,标志着一个超千万吨级的斑岩铜矿勘查开发基地已经初步形成。笔者在重点介绍近年来驱龙、朱诺、冲江、吉如等斑岩铜矿最新找矿成果的基础上,对该带控岩控矿构造、含矿斑岩及其源区特征、成矿规律、成矿系列、成矿时代等主要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并对其勘查和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陈喆  陈建平 《江苏地质》2019,43(3):481-490
斑岩型铜矿的勘探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遥感技术以其自身优势在斑岩铜矿的找矿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以往的工作多注重于某种遥感技术或几种技术组合在斑岩铜矿勘查中的应用,而对各类技术的综合运用与评价尚显不足。介绍了遥感技术在斑岩型铜矿床勘查中的应用历史、现状及几种常用技术,如反射光谱技术、多光谱遥感技术、高光谱遥感技术、雷达技术,并详细介绍这些技术的核心方法、主要应用方向及成功实例。最后对这些技术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了每种技术的优缺点,结合各自的特征,介绍了几种技术方法组合,并通过成功实例证明其应用的科学性,尤其适合大面积的勘查扫面工作。  相似文献   

12.
秦岭造山带柞水 山阳沉积盆地铜矿勘查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任涛  王瑞廷  王向阳  夏长玲  郭延辉 《地质学报》2009,83(11):1730-1738
秦岭造山带中柞-山盆地铜矿点众多,主要铜矿类型为斑岩型、热水喷流-改造型,结合近期勘查成果和综合研究进展,认为这些矿点可能同属于岩浆-热液-沉积成矿系列.本文在总结区内铜矿床地质特点的基础上,以区内主要铜矿勘查实例为依据,综合地、物、化找矿信息,提出有效的找矿方法为高精度磁法扫面、大地测深定位,地质钻探验证,为区内寻找铜矿提供了新的勘查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黄世全 《矿产与地质》2001,15(Z1):511-515
回顾江西有色地勘局在江西第三次找铜高潮中,起步进行铜矿勘查,取得寻找隐伏、半隐伏铜矿床的重大突破,研究成矿规律,并提出银山火山岩-斑岩铜多金属矿床体系的成矿模式,指出寻找隐伏斑岩铜矿床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回顾江西有色地勘局在江西第三次找铜高潮中 ,起步进行铜矿勘查 ,取得寻找隐伏、半隐伏铜矿床的重大突破 ,研究成矿规律 ,并提出银山火山岩—斑岩铜多金属矿床体系的成矿模式 ,指出寻找隐伏斑岩铜矿床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马晓旻 《贵州地质》2004,21(4):272-272
我国铜矿资源短缺,而中西部地区勘查程度相对较低.具有较好找矿前景。贵州铜矿资源贫乏,是全国最少的省区之一。近几年.在新理论倡导下,黔西北铜矿勘查开发再度兴起并可望取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香格里拉普朗特大型半隐伏斑岩铜矿的发现,充分体现了勘查地球化学信息的先导作用。通过分析矿区成矿地质背景,从典型矿床地球化学找矿标志研究入手,探讨了不同精度Cu元素和Cu、W、Mo累加指数异常对斑岩铜矿找矿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斑岩型铜矿床勘查标识体系,是建立在全球超大型.大型斑岩型铜矿床丰富研究成果和勘查经验基础上,凝炼不同矿床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来作为斑岩型铜矿床普适性标志和区分标准,探寻矿床特征与勘查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大程度结合科研成果,优选科学的勘查方案并给出评价依据,构建以地质事实→成矿机制研究→勘查方法应用“三位一体”的勘查标识体系。该体系架构分为矿床地质、矿床成因机制和勘查方法三个部分。建立斑岩型铜矿床勘查标识体系将有利于增进对斑岩型铜矿床的有效勘查。本文以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的西藏驱龙斑岩型铜.钼矿床、环太平洋东段成矿域的智利ElTeniente斑岩型铜.钼矿床和中亚成矿域东部的蒙古OyuTolgoi斑岩型铜.金矿床三个超大型斑岩型铜矿床为例,重点对比勘查标识体系中矿床地质和致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归纳提炼不同矿床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对构建斑岩型铜矿(床)勘查标识体系进行初步探讨。研究结果显示:产于不同构造环境下的三个斑岩型铜矿床中均发育钾化带、青磐岩化带和绢英岩化带;铜矿化在钾化带和绢英岩化带中均有发育,钼矿化更倾向于在含水蚀变如绢云母化带、石英.绢云母蚀变部位,金矿化赋存于钾化带发育部位;矿化中心向矿区外围硫化物具有斑铜矿→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的分布规律,铜矿化和钼矿化相叠加,但高品位的铜钼矿体相分离。驱龙矿床未发育ElTeniente矿床和OyuTolgoi矿床共有的(高级)泥化蚀变,可能与其形成环境或剥蚀有关。在地球化学数据收集中,为了确保数据分析的有效性提出筛选方法和程序。岩石地化数据结果显示:致矿斑岩体主要由30%~50%斜长石斑晶和60%左右基质(石英、钾长石)组成,均为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埃达克质岩石,具有相似的右倾型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但是致矿岩体的硅碱成分、稀土元素配分模式、Sr-Nd同位素表现出与产出环境一致的变化规律,Sr/Y-Y图解显示ElTeniente矿床较驱龙矿床和OyuTolgoi矿床的致矿岩体表现出更典型埃达克岩特征。总之,斑岩型铜矿勘查标识体系的提出和以三个矿床为例的初步探讨为下一步构建该勘查体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刘增铁  丁俊  秦建华  范文玉 《地质通报》2010,29(9):1371-1382
铜作为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是中国当前最为突出的大宗性紧缺矿种之一。西南地区成矿地质背景优越,铜矿资源的找矿潜力巨大,国土资源大调查10年来的发现和进展已基本改变了中国铜矿资源新的战略分布格局。进一步加快西南地区铜矿资源的勘查工作进程,紧紧围绕重要成矿区带和主要的铜矿类型,不断提高工作程度,尽快实现新一轮找矿的重大突破,大幅度提高铜矿资源的储量,对全面提升国内铜矿资源的保证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邵风雨 《安徽地质》2016,26(3):165-168
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受此影响,矿产品价格大幅下滑,矿产勘查投资下降,风险勘查企业出现了融资难的状况。因此,系统梳理国内外风险勘查融资模式,并为风险勘查企业提供几点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我国风险勘查企业融资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总结出了风险勘查融资的主要模式和不同勘查阶段适用的融资模式;其次,通过对比分析,阐述了国内外风险勘查资本市场的各自特点;最后,提出了针对风险勘查企业融资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铜矿的勘查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是我国最重要、最紧缺的矿产资源之一。在分析我国铜矿资源的严峻形势后,提出铜矿勘查的主攻方向是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次为荒漠区普查及老矿带(区)挖潜。在具体的普查工作中,注意矿种、矿床成因类型单矿向矿带(田)及小矿向大矿的“转化”,以扩大普查效果。为弥补铜矿勘查资金的严重不足,应实施金铜并举、以金养铜的普查方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