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前兆现象的产生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力学的角度讨论了地震的发生过程,着重指出震源区内及其周围结构的非均匀性是产生前兆现象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前兆现象可分成下列两种类型:其一是由应力增加引起的前兆。长期前兆一般属于此类。作为这一类型的实例,我们讨论了1983年日本海地震前群震活动性逐渐增强以及1989年洛马普列塔地震的主震前震源周围地震活动性逐渐增强和出现第二类地震空区的现象。另一种类型是主破裂突然发生前因缓慢破裂过程而产生的前兆  相似文献   

2.
1989年10月18~23日在大同—阳高地区发生了一组中强地震,最大震级为Ms6.1。这次地震是在华北地区1966~1976年强震活动高潮之后,在连续10a无6级以上地震活动的平静背景上发生的。由于本区观测台网较为密集,因而在震前观测到较为丰富的前兆现象。通过对这些前兆特点及其发展过程的研究,发现在大同—阳原盆地加速下降后(震前2~3a),在前兆中长期—中期阶段,前兆异常由震源区向远区扩展(135→330km),在前兆异常的短期阶段,大部分异常从远场逐渐向孕震区收缩。有限元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大同—阳高地震的孕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大同—阳高孕震区地壳内存在断层面的障碍体或硬包体,它们具有较强的抵抗变形的能力,从而使得该区的应力随时间不断积累,在此过程中,周围地震的发生对其应力场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使其增加,如渤海地震,有的使其减小,如邢台地震,到1985年前后,大同—阳高地震的孕育基本成熟  相似文献   

3.
无前兆地震     
为了预报地震,必须能够观测到前震等前兆现象。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茂木清夫教授最近以实验证明:因产生主震的断层面状态不同,这种前兆现象有时几乎没有,有时不明显。这一现象将影响地震预报观测网在各地的配置。茂木教授的这一发现在1981年7月加拿大伦敦市召开的国际地震学、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会议上发表。1979年夏美国旧金山近郊的凯奥蒂湖地震(M=5.9、无伤害),是在设置有世界一级观测网内发生的,完全没有捕获到地震研究人员所期待的前兆现象,从而引起了地震预报研究的大波动。“地震预报是不可能的”的悲观看  相似文献   

4.
研究地震活动图象而引入的地壳屈曲,从地壳为一层状结构物的基本事实出发,对很多地震前兆现象可做出自己的解释。本文对屈曲的特点、大陆地壳是否具备产生屈曲的条件、地壳屈曲与地震的关系等讨论后得到,当地块加强运动时,由于地壳中薄岩层屈曲的临界应小,将首先屈曲并出现小震活动和异常,它们是区域运动加强的反映,称为“区域前兆”。相当部分的中长期前兆似属此例。与较大地震相应的厚岩层临界应力大,对前兆场明显影响较晚(扩容除外),故来自大震震源的突出前兆主要将为短临。联系场源关系,地壳屈曲给出大震前区域地震活动有一由小变大的增强过程,这与唐山7.8级震前区域小震活动的R—t图吻合。 地壳屈曲对前兆的意义主要有两点:①失稳性,为前兆场变化、失稳破裂提供了重要背景。②突变性,屈曲的发生、发展将强烈地反映于前兆观测中,突跳现象,外因调制,触发等与此有关。故地壳屈曲是地震前兆的力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5.
一个地震系列是指一定时间内,在同一地震区中连续发生的若干地震事件。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孕育过程,因而具有统一的前兆场的演化历史。地震前兆场是一个区域场,而不只局限于某个震源区的变化。根据本文所定义的地震系列和前兆场的概念,研究了海城—唐山地震系列孕育过程中地震前兆场的时空演化特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的异常特征及空间分布特点不同。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它们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及其对地震预报的意义,包括前兆场的区域大小与震级、前兆场的空间变化过程与发震地点的关系及地震发生前的短临前兆标志  相似文献   

6.
詹志佳 《地震研究》1990,13(4):418-434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了强烈的唐山地震(M=7.8)。唐山地震前后积累了大量的地磁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唐山地震之前存在地磁场长期、短期与短周期变化的异常。这意味着强烈地震可能伴随相当丰富的震磁信息,地磁方法在中期、短期地震预报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为探索震磁前兆,我们做了几个构造磁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地磁变化与密云水库水位变化的关系系数为-(0.28±0.22)nT/m;对于地下核试验,爆炸前后的地磁变化约为1—2nT,在爆炸时刻约为2—3nT。根据实验结果,震磁前兆信息是可以观测到的。 利用我国所观测到的震磁现象资料,综合分析了地磁前兆时间、异常幅度、震中距与地震震级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有助于地磁方法预报地震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书布尔(Weibull)分布理论对发生在中国大陆板内的海城地震(1975)、龙陵地震(1976)、唐山地震(1976)和松潘地震(1976)的前兆时间和震中距的频度分布进行了定量分析。分别得到四个地震的前兆时空特征。结果为:海城地震的前兆时间分布中存在三种前兆,其时间的均值分别为418天、4.2天和2.8小时;唐山地震的前兆为两种,其时间的均值为497天和21天;龙陵地震和松潘地震的前兆似乎第三种前兆占优势,其时间的均值分別为50天和25天。前兆出现点的震中距的频度分布基本相似,但均值不同,其均值是:海城地震为139公里,龙陵地震为228公里,唐山地震为123公里,松潘地震为179公里。以上结果表明它们的时空特征是不相同的。其原因可能与中国大陆板内地震的类型有关。本质上与地震所处介质条件(均匀性、破碎程度等)有关。 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前兆并非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刻杂乱无章的出现,而是在时间上具有阶段优势性,在空间上具有地区优势性。地震前兆的时间系列分析有助于认识地震的孕育过程和时间的预报,而地霞前兆的空间系列分析,则有助于前兆观测点的科学布局进而捕捉更多的前兆信息和地点的预报。  相似文献   

8.
1.引言在1986年8月26日门源6.4级地震前和1984年元月6日武威5.3级地震前,刘家峡地应力站记录到了较明显的前兆异常。但是两次地震前的地应力前兆特征有很大差异。本文介绍了门源地震前的地应力前兆特征,并对产生地应力前兆差异的原因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唐山地震前的某些地震前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论述了唐山地震前的某些地震前兆现象,并对它们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讨论。论述的第一种地震前兆现象是唐山地震前的震中迁移。在震前共显示了三条迁移路线,即从阴山西段向唐山的迁移,从辽东向唐山的迁移和沿华夏系构造向唐山的迁移。其迁移路线的交汇区在唐山地区。第二种是唐山大震前沿阴山构造带和华夏系构造带中小地震的成带活动,这两个中小地震活动带的交汇区在唐山地区。文中对震中迁移的原因和大震前中小地震成带状分布的原因以及带状分布的交汇区易于发生大震的原因进行了讨论。文中指出,中小地震的成带活动意味着这些带内地壳中一些地段上断层盘间的粘结力减弱或有流体逸出地表,这对交汇区震源的发震将有促进作用。例如在震源断层盘欲前进的方向上,地壳内如有流体逸出,则有利于断层盘向流体逸出地区前进,从而促使地震发生,在震源断层欲离开的部位上,如岩石粘结力减弱,也有利于断层错动而发震。据此我们把地震前兆分为主动前兆和被动前兆两类,主动前兆是它对震源发震有影响的前兆;被动前兆则仅是震源各组成部分运动的一种后果表现。文中对中国大陆于某些大震前出现的很长的地震成带活动进行了成因分类,一类是地表可见的大断裂带引起的中小地震活动;另一类是玄武岩层和上地幔中大断裂蠕滑对上部花岗岩层中地震的触发。由于玄武岩层和上地幔物质的力学性质近于塑性且相对均匀,所以其内的大断裂较长较直,这可能就是中国大陆内某些地震沿直线分布很长、其间可跨越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慢地震慢前兆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岩石高温高压破裂实验与有机玻璃破裂试验的应力—应变曲线对比、地震波形记录(观测资料)与试样破裂波形(实验资料)对比、地震前后定点应变与主破裂前后应变形态变化的对比,认为慢地震是临界或亚临界破裂或预先滑动所致,是低频应变波动。它是材料屈服、弱化或塑性变化的必然结果。而慢前兆则是临近大地震(大破裂)前出现的诸如形变、低频地震波(破裂弹性波)等的短期及临震前兆现象,它比较可靠。但由于许多岩石主破裂前并无明显的临界破裂或预滑动现象,也并非所有岩石都一定出现明显屈服,所以也并非每个地震前都有慢地震,因此,也就不一定都出现低频波动。从而,也并不一定都出现相同的短期、临震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11.
1981年1月24日,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发生6.9级地震。这次地震前兆主要表现为: (一)小地震活动 (1)1978至1979年,石棉—康定—乾宁出现了密集的小地震条带,在其两端的康、泸、九地区与乾宁、道孚地区形成两个空区,但1980年此条带趋于消失。(2)根据统计,四川全省连续6个月以上未发生4级以上地震以后,往往要发生一次6级以上强地震。这次地震前四川省从1980年4月25日到  相似文献   

12.
李宇彤  焦明若  李芳 《地震研究》2005,28(3):231-235
1999年海城-岫岩交界地区的Ms5.4地震和1975年海城Ms7.3地震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具有大量的前震和前兆异常。但由于两者震级不同,所以前兆异常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通过对这两次地震前地震活动特点及前兆异常的对比分析,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两次地震共性和个性可能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在系统处理地电长期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大同一阳高-地震的地电前兆变化及大同台地电阻率反映的主压应力(变)方向。结果表明,大同-阳高地震地电前兆异常具有台项少、强度小和零散分布的特征,前兆异常似有由震中往外扩展的现象;大同台震前地电异常同主压应力(变)方向发生了45.2°的明显异变。讨论了对地电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和大同-阳高等中强地震的预报问题,认为只要认真排除了干扰,系统分析处理地电的长期观测资  相似文献   

14.
计算即将发生地震的强度,在地震预报问题中具有重要意义.现在,这一计算是按震前效应(即地震前兆)出现的数量和面积进行的.比如,根据水文地球动力学前兆,建立开始出现前兆的震中距Δ与孕育地震的震级(M)间的经验关系曲线.无疑,类似的关系在别的前兆中也会存在.通过取经验数据的平均值,建立Δ与M关系的阈值曲线,并将其看作只是这些值间的最可能的关系.在这一意义上,当M定得到高或过低,都有可能偏离曲线.Мовахов.等于1979年研究了M定得过高的两种明显情况.据推测:M定得过高,是由于引起地震典型前兆出现的弹性应力的松弛具有蠕变(即塑性形变)性质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理论上研究了贯通地壳的两条相互平行的滑动—弱化走滑断层的相互作用问题。采用有限单元—松驰迭代方法对位移场、应力场、应变场以及弹性应变能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数值分析,所得结果揭示了几次大地震相继发生的前兆异常迭加问题。特别,讨论了作为1975年海城7.3级地震预报主要依据之一的金县短水准在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未出现异常,而大灰厂短水准测值却有明显异常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17年度辽宁省流动地磁测区40个地磁观测点所得的流动地磁总场数据,结合2017年12月19日辽宁海城M4.4地震发生前后流动地磁监测结果,分析地磁场出现的邻期差值局部异常特征,在研究地磁时序变化和地磁前兆异常后,认定该区域地磁场总强度的异常是海城M4.4地震的前兆异常,得到了该地震与地磁场异常活动的关联。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日本60多个有关地震前兆的电磁发射数据的事件。分析指出,主震震级(M)越大,可观测到信号的地点距震中的距离(D_(max))越大。M—D_(max)间的关系与其他地球物理前兆相一致。没有观测到前兆时间和震级M的关系,这种情况与前震前兆是非常相同的。电磁发射前兆的平均前兆时间为0.26天,因此前兆基本上是短期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1975年海城、1976年龙陵、松潘—平武、唐山地震的宏观前兆资料为依据,在反复核对、综合整理以及对某些宏观现象形成机理进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对这四次强震前出现的宏观前兆时空场态变化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得出了几点较明确的认识。如何利用强震宏观前兆现象及时空场态变化特征,对跟踪、判定强震短临预报三要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地震前兆研究中的一些颖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缺乏对地震孕育和发生机理的认识,地震前兆异常判别受到人们的认识水平,周围环境甚至心理因素的影响,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以致在地震预报中出现诸多的怪异现象:地震前兆多是事后总结出来的;绝大多数异常之后没有地震发生;多数地震之前测不到前兆异常;前兆测值对近处地震无反应,但其异常与远处地震对应较好;前兆异常缺乏重现性,异常数量与台站多寡,震情紧张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有关前兆及地震预报的研究中,短期前兆问题几乎是最重要的,要求人们予以充分关注。在转入研究不同地球物理场短期前兆异常问题之前,我们试图给出地震前兆的总体定义。在文献[1]中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地震孕育过程引起的,伴随并反映这一过程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称之为地震前兆。因而我们将可能解决(尽管仅在原则上)预报三要素,即地震的震中位置,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