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建立斑节对虾实验室养殖模式的基础上,对野外采集的有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病典型症状的斑节对虾初步纯化其病毒,并进行WSSV的PCR检测,得到WSSV的感染用样品。对健康斑节对虾分别进行浸浴感染,投喂感染和注射感染。对感染死亡个体进行WSSA的PCR检测和细菌检测,证实WSSV感染性和致死性。浸浴感染、投喂感染和注射感染的感染量分别为4mL/L、0.2g/10g虾体、1/2稀释液0.05mL/10g虾体,死亡开始时间分别为16d、42h、28h,三种感染模式最终死亡率100%,从开始死亡到全部死亡延续时间分别为15d、82h、44h。  相似文献   

2.
用6.0×104拷贝、1.2×104拷贝和6.0×103拷贝3种剂量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对凡纳滨对虾和斑节对虾进行人工注射感染,比较了两种对虾对WSSV敏感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死亡时间随病毒剂量降低而延长,斑节对虾死亡时间没有明显差异;随病毒剂量的降低,凡纳滨对虾人工注射感染后病毒复制高峰时间显著延长,斑节对虾感染后病毒复制高峰时间相同,WSSV在凡纳滨对虾体内比在斑节对虾体内复制慢。对虾携带WSSV数量最低为3.3×107拷贝.g-1,最高为4.3×108拷贝.g-1。凡纳滨对虾比斑节对虾对WSSV的抵抗性更强。  相似文献   

3.
对克隆的 WSSV基因组 Xba 1.8kb片段进行序列测定 ,根据所测定的核酸序列 ,通过计算机软件分析 ,设计出一对 PCR引物。所设计的 PCR引物能从纯化 WSSV及患白斑症的对虾组织中扩增出长为 92 1bp的目的 DNA片段 ,并且能检测出 0 .2~ 0 .4μg病虾肌肉组织中的 WSSV。健康对虾、感染MBV的斑节对虾仔虾及 SINPV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表明所建立的 WSSV PCR检测法灵敏而且特异。  相似文献   

4.
对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分别注射0.05和0.10μg/μL的vp28-si RNA,干扰效果实验表明,si RNA最佳浓度为0.10μg/μL。凡纳滨对虾感染WSSV 24 h时注射0.10μg/μL的vp28-si RNA,检测免疫后不同时间点的干扰效果。结果表明:在注射vp28-si RNA 6 h后,实验组与对照组WSSV病毒拷贝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8 h时实验组病毒拷贝数急剧下降,对照组则保持较高水平,可较好干扰WSSV病毒复制,干扰效果持续120 h,对凡纳滨对虾的保护率为40%。凡纳滨对虾用0.10 mg/m L肽聚糖(Peptidoglycan)免疫24 h后感染WSSV,检测6、12、24 h注射vp28-si RNA的保护率。结果显示:6 h注射组的保护率为80%,12 h注射组为63.33%,24 h注射组为56.67%。凡纳滨对虾在肽聚糖和vp28-si RNA作用后,可增加其对WSSV抗感染作用,降低死亡率,干扰时间越早,对对虾的保护率越高。  相似文献   

5.
采用静水生物试验法测定了氟乐灵对斑节对虾卵和幼体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氟乐灵对斑节对虾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和仔虾的24hLC50/×10-6分别是1.68,0.83,1.84和2.09;48hLC50/×10-6分别是0.76,0.53,1.09和1.51。5.01×10-6氟乐灵浸浴受精卵12h,50%的受精卵可孵化。第22天仔虾用10×10-6以下浓度的氟乐灵浸浴5min,对其存活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沙蚕、缢蛏、拖鱿鱼胴体、花蟹蟹肉以及斑节对虾亲虾肌肉和成熟卵巢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通过计算4种饵料与斑节对虾亲虾肌肉和成熟卵巢的必需氨基酸比率(A/E)的比值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评价4种斑节对虾亲虾饵料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沙蚕、缢蛏、拖鱿鱼胴体、花蟹蟹肉以及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亲虾肌肉和成熟卵巢中的粗蛋白质量分数分别为9.18%、8.14%、12.10%、17.00%、21.90%、18.60%;总氨基酸质量分数分别为7.30%、7.47%、11.70%、14.80%、19.40%、14.60%。以斑节对虾亲虾肌肉蛋白为参比,沙蚕、缢蛏、拖鱿鱼胴体以及花蟹蟹肉的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0.93、0.94、0.94、0.97;以斑节对虾亲虾成熟卵巢蛋白为参比,沙蚕、缢蛏、拖鱿鱼胴体以及花蟹蟹肉的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0.95、0.93、0.88、0.84。这说明4种亲虾饵料相对斑节对虾亲虾而言是一种优质蛋白质,能够满足亲虾蛋白需求。不过,精氨酸、组氨酸等必需氨基酸.不能完全满足亲虾需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快速检测凡纳滨对虾野田村病毒的RT-PCR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中获得的凡纳滨对虾野田村病毒的基因序列,应用Oligo6.0软件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扩增引物,对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进行优化,建立快速检测凡纳滨对虾野田村病毒的RT-PCR方法。用该方法对感染野田村病毒的凡纳滨对虾进行RT-PCR检测。【结果】RT-PCR可扩增出与设计相符的413 bp的特异性目的条带,而对白斑症病毒(WSSV)阳性虾、对虾杆状病毒(BP)阳性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阳性虾、肝胰腺细小病毒(HPV)阳性虾、黄头病毒(YHV)阳性虾、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IMNV)阳性虾、桃拉病毒(TSV)阳性虾和健康虾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测序比对结果表明,该方法检测结果准确,最低可检测出约100 fg/mL的野田村病毒重组质粒DNA;用该方法对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江苏、浙江、山东等地的386份临床样品进行RT-PCR检测,共检出野田村病毒阳性样品64份。【结论】该方法可用于凡纳滨对虾野田村病毒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8.
根据Gen Bank中公布的对虾杆状病毒(Baculovirus penaei,BP)基因片段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检测引物,建立快速检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对虾杆状病毒的PCR方法。用该方法对BP阳性虾进行PCR扩增,结果得到380 bp的特异性扩增条带,与实验设计相符,而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桃拉病毒(T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阳性虾和健康虾的扩增结果为阴性。测序比对结果证实,该PCR方法检测结果准确,最低可检测出约1 pg的病毒DNA。利用建立的PCR方法对来自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浙江的2 722份临床病料进行检测,共检出阳性病料133份,表明该PCR方法可用于对虾杆状病毒的临床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9.
利用 2步 PCR检测技术对湛江和阳西地区的虾苗进行白斑综合病杆状病毒 ( WSSV)检测。在仔虾 2日龄最早检测到病毒 ,有 2 5%的虾苗带有 WSSV病毒。带病毒虾苗和不带病毒虾苗分别在不同养殖模式的养殖过程中跟踪。前者在湛江湖光镇普通虾塘跟踪养殖 ,它们在变化的环境中容易发病 ,p H、盐度和温度是重要的诱发因子 ,在养殖 50~ 60 d时发病死亡 ;后者在高位池和普通池养殖跟踪 ,它们对变化的环境有较大的适应性 ,养殖时间为 80~ 1 1 0 d,在相对优良的养殖技术条件下大部分可望养殖成功。环境中有 WSSV病原传入 ,不带病毒虾苗在养殖后期可以带有 WSSV病毒 ,出现白斑虾。跟踪的普通池有爆发病害 ,但是时间延后 ,跟踪的高位池没有爆发病害。  相似文献   

10.
较系统研究了斑节对虾、墨吉对虾、日本对虾和的对虾道路 对虾的耗氧率、CO2排出量,呼吸商和窒息点。结果表明,同一种类不同大小和不同种类及生活习性不同,耗氧率、CO2排出量、呼吸商和窒息点有较大的差别。日本对虾、刀额新地虾的耗氧率、CO2排出量比其他两种虾低。墨吉对虾次之,斑节对虾为最高,对DO忍受能力,刀额新对虾最强,在DO0.60mg/L才开始出现窒息,斑节对虾闪之在DO降至0.88mg/L出现  相似文献   

11.
利用雷州半岛广泛养殖的马氏珠母贝及珍珠生产中大量废弃的珍珠贝体成熟性腺,获取贝类幼体作为饵料来培育斑节对虾苗。通过比较不同投喂方式的对虾幼体的变态率,各时期的成活率和出苗率来探讨贝类幼体替代事部分替代卤虫卵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投喂珠母贝幼体的试验池比投喂卤虫幼体、骨条藻的对虾幼体早期变态率要高。而平均出苗率以投喂卤虫幼体的池最高,为49.8%;投喂珠母贝幼体的池略低,为40.4%;而前期仅投喂  相似文献   

12.
从患病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体内提取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PCR证实WSSV毒性,将病毒粗提液稀释10-2、10-3、10-4和10-5倍,攻毒实验表明,最佳攻毒剂量为10-4倍稀释液。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分别注射0.05、0.10、0.15 mg/m L的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肽聚糖,免疫24 h后感染WSSV,测定其免疫保护率和肝胰腺的免疫学指标,探讨溶藻弧菌肽聚糖对凡纳滨对虾抗WSSV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虾的保护率随着肽聚糖的浓度增大而增大,与对照组相比,0.05、0.10、0.15 mg/m L组的保护率分别为36.67%、46.67%、56.67%;实验组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中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活力与对照组相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藻弧菌肽聚糖可有效增强凡纳滨对虾自身的非特殊性免疫能力,提高抗WSSV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根据Gen Bank中对虾肠道上皮细胞微胞子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的基因保守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PCR扩增条件,建立快速检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EHP的PCR方法。用该方法对EHP阳性虾进行PCR扩增,得到与实验设计相符的330 bp特异性扩增条带,而对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桃拉病毒(T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对虾杆状病毒(BP)、"棉花虾"微孢子虫、黏孢子虫的阳性虾,以及健康虾的扩增结果为阴性。测序比对发现,PCR产物序列与Gen Bank EHP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9.8%,表明该PCR方法检测结果准确。敏感性试验表明,该方法最低可检测出约100 fg的EHP质粒DNA。用该PCR方法检测广东、广西、江苏、山东、海南等地的755份临床样品,共检出阳性样品21份。该PCR方法可用于凡纳滨对虾EHP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4.
较系统研究了斑节对虾、墨吉对虾、日本对虾和刀额新对虾等4种对虾的耗氧率、CO2排出量、呼吸商和窒息点。结果表明,同一种类不同大小和不同种类及生活习性不同,耗氧率、CO2排出量、呼吸商和窒息点有较大的差别。日本对虾、刀额新对虾的耗氧率、CO2排出量比其他两种虾低。墨吉对虾次之,斑节对虾为最高。对DO忍受能力,刀额新对虾最强,在DO0.60mg/L才开始出现窒息。斑节对虾次之,在DO降至0.88mg/L出现窒息。墨吉对虾在DO1.19mg/L出现窒息。日本对虾忍受DO能力最差,在以DO1.31mg/L出现窒息。  相似文献   

15.
1990年在潮上带3m的大梅沙养殖场选28口共109002.4m2虾池进行斑节对虾高产养殖试验。采用提水式供水、虾池小型化、投苗高密度,配备增氧机,精心管养。试验结果获得总产69577.3kg,平均0.64kg/m2,最高1.01kg/m2。潮上带提水式高密度精养斑节对虾,具备条件是确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miRNA-184 [microRNA-184(miR-184),记作LvmiR-184]在健康虾及染病虾中的表达,探讨其免疫功能。【方法】用茎环法克隆鉴定凡纳滨对虾LvmiR-184,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LvmiR-184在对虾血淋巴、肝胰腺、鳃、肌肉、心脏、胃、肠和眼柄等8个组织中的分布。对凡纳滨对虾注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检测LvmiR-184不同时间点的响应变化。对感染副溶血弧菌的凡纳滨对虾分别注射0.3、3.0和30.0 ng的mi R-184模拟物和抑制物,检测不同时间点对虾血细胞凋亡率。【结果与结论】LvmiR-184在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胃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肌肉,鳃表达量最低。注射副溶血弧菌后1.5 h,LvmiR-184表达量显著上调;在24 h达到峰值,较对照组高8.25倍;对照组则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模拟物、抑制物注射量为30 ng时对虾血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凋亡率相比,注射模拟物6 h后提高62%。LvmiR-184可调控凡纳滨对虾的血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7.
在盐度29.5~30,p H 7.6~7.8、水温29~29.5℃条件下,投喂凡纳滨对虾、小黄鱼、太平洋牡蛎3种饵料30 d,研究不同饵料对方斑东风螺幼螺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投喂凡纳滨对虾的方斑东风螺幼螺生长最快,壳宽(9.41±0.72)mm,壳高(15.08±1.18)mm,体质量(0.61±0.13)g,特定生长率5.153%·d-1,均优于投喂小黄鱼和太平洋牡蛎处理组。  相似文献   

18.
眼柄粗提物对凡纳滨对虾性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化方法制备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Penaeus)vannamei)]眼柄粗提物,用活体注射法研究不同粗提物剂量对去眼柄凡纳滨对虾卵母细胞直径大小的影响,以检验其性腺抑制素(Gonadinhibiting hormone,GIH)的生物活性;在凡纳滨对虾仔虾后17、22和27 d,分别以不同浓度眼柄粗提物浸泡24 h,结果显示:除0.001个眼柄/mL的GIH浓度外,0.01、0.1和1个眼柄/mL组均显著降低凡纳滨对虾卵母细胞直径(P﹤0.05);浸泡处理后,仔虾后17 d GIH处理组凡纳滨对虾雌性率达70.1%~80.1%;仔虾后22 d GIH处理组雌性率达65.8%~71.7%,各浓度GIH处理组雌性率比对照组(雌雄比例约为1:1)显著提高(P﹤0.05);仔虾后27 d,0.01和1个眼柄/mL处理组雌性率(约58%)略高于对照组,但0.1个眼柄/mL处理组雌性率(73.1%)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P﹤0.05)。结果表明较低浓度的眼柄粗提物可明显诱导凡纳滨对虾雌性化,在仔虾后22 d前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在室内玻璃钢桶中,采用全人工配合饲料,以每天投喂、投喂1 d停饲1 d、投喂2 d停饲1 d、投喂3 d停饲1 d等4种投喂模式(分别用A1、A2、A3、A4表示)对体质量(84.5±12.9)g的龙虎斑进行30 d养殖实验,研究不同投喂模式对龙虎斑生长和摄食的影响。结果表明:体长增长率A1、A4组最高,分别为20.68%、19.4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量增加率A1、A4组最高,分别达76.50%、79.6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定生长率A1、A4组最高,分别为1.89%·d-1和1.95%·d-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其他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物转化率A1、A4组最高,分别为114、1.1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A1、A4组各指标最佳,但鉴于成本问题,A4组投喂模式的综合养殖效果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20.
溶藻弧菌疫苗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溶藻弧菌疫苗饲喂凡纳滨对虾,测定了弧菌疫苗对凡纳滨对虾免疫指标的影响以及 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发现,投喂弧菌疫苗后,溶菌活力在12~20d内迅速增强,在20d时 活力达到最高,VF1组高于VF2和VF3组,但VF2和VF3之间差异不显著;凝集效价在投喂后的 第8天开始升高,在14d时达到最高,实验组的凝集活力均高于对照组,但实验组之间无明显的差 异;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溶血活力变化不明显。以每克饲料含疫苗细胞1.0×109、 1.0×108和1.0×107个的浓度投喂,对凡纳滨对虾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66.7%、46.7%和13.3%。 可见弧菌疫苗对凡纳滨对虾的免疫保护率随疫苗浓度的增大而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