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泥河湾盆地岑家湾旧石器遗址的古地磁定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泥河湾盆地岑家湾旧石器地点进行的岩石磁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 岑家湾湖相沉积剖面的磁性矿物和剩磁载体是以磁铁矿为主; 少数时段沉积物含有磁铁矿和赤铁矿两种磁性矿物, 这类沉积物的特征剩磁是由磁铁矿和赤铁矿共同携带的. 磁组构测定证实了岑家湾剖面保存了原始沉积特征, 适合于磁性地层学研究, 其结果表明岑家湾旧石器地点的时代稍晚于Punaruu地磁漂移事件发生的时间(1.1 Ma). 结合东谷坨、马圈沟和小长梁剖面的研究结果, 可以确定早期人类在1.6, 1.3和1.1 Ma前后都在泥河湾地区生活过, 这一结果对认识早期人类迁徙与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从古文化遗址看阳澄湖地区环境变迁与湖群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阳澄湖地区新石器时代古遗址的时空分布特征,遗址地层中沉积特征和动植物遗存,来阐明7-4kaB.P.湖区环境由水域面积较广的湖沼环境,向陆域面积逐渐扩大的环境转变,直至新石器末期,被较大规模水侵淹没的过程,阳澄湖及周围湖荡主要形成于宋代,在原娄江河道基础上,河道阻塞,洪水泛滥扩展而成湖。 相似文献
3.
4.
陕西交道全新全黄土—黑垆土磁化率的CBD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黄土高原中部交道剖面全新世黄土-黑垆土剖面的非磁滞磁化率和CBD提取前后的磁化率,频率磁化率以及热磁分析结果,分析了磁性太物的种类和磁畴状态,讨论了古土壤的磁化率增强,指出CBD技术强有力的支持古土壤磁化率增强的土壤成因观点。虽然CBD能非常有效地溶解土壤成因的磁赤铁矿,但并不是守全选择性的深解土壤成因的磁铁矿颗粒。此外,通过对样品CBD处理前后磁化率数据的分析,从土壤化学角度为黄土的风成说提 相似文献
5.
6.
对黄土高原中部洛川厚140m黄土剖面进行了黄土层间隔5cm、古土壤层间隔3cm的采样,在室内测量了全部样品的磁化率.以磁化率变化作为东亚夏季风气候变化的替代性指标,利用轨道调谐方法建立了黄土-古土壤序列的时间标尺.结果表明,B/M界线处的年龄是772KaB.P,午城黄土与离石黄土分界线的年龄为1348KaB.P,黄土堆积底界的年龄为2471KaB.P..通过和古地磁场倒转点绝对年龄对比以及与太阳辐射量变化时间序列进行交叉谱分析,证明了新时间标尺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7.
6月9日,中国最大的旧石器专题博物馆泥河湾博物馆,经过5年建设,在阳原县正式开馆,这是我国第一个全面展示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和完整揭示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人类发展序列的博物馆。泥河湾博物馆于2007年7月破土动工,占地20亩,建筑面积4623平方米,总投资5000万元。 相似文献
8.
风成黄土是陆地上分布最广泛的沉积物之一,记载了各种古气候演化信息.目前巴基斯坦的黄土研究甚少,磁化率与气候对应的变化机制研究尚未开展.本文对位于巴基斯坦印度河平原Bahawalpur地区新发现的黄土-古土壤剖面进行系统的岩石磁学研究,结合粒度和漫反射光谱(DRS)数据,讨论巴基斯坦黄土的磁化率变化机制.实验结果显示:Bahawalpur (BH)剖面黄土层主要的载磁矿物为磁铁矿,同时含有少量磁赤铁矿和针铁矿,磁性颗粒以原生的MD和PSD颗粒为主.相对于黄土层,古土壤层则是以针铁矿为主,含有顺磁性矿物和少量磁铁矿.BH剖面磁化率与成土作用关系和中国黄土高原典型剖面相反,磁化率的变化可能存在一个阈值12.8×10-8m3·kg-1,在阈值之上,强磁性矿物(磁铁矿、磁赤铁矿)占主导;阈值之下,以弱磁性矿物(主要是针铁矿)为主,这种磁性矿物的转变可能导致磁化率降低.本文可为今后利用磁化率解读该地区地层蕴含的古气候信息提供新线索.
相似文献9.
为了研究中亚黄土中的碳酸盐、有机质和可溶性盐等不同组分对磁化率的影响,本文对伊犁黄土样品分别进行盐酸、醋酸、蒸馏水和双氧水等处理,并与黄土高原黄土样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盐酸不但可以溶蚀样品中的碳酸盐而且还可以与磁性矿物中的铁离子反应,分解超顺磁性颗粒(SP)中细颗粒组分,造成磁化率降低.与原样相比,中亚和黄土高原醋酸样品质量磁化率(x(f))和频率磁化率(x(fd))分别增加20.3%、53.4%o和4.8%、13.0%,说明中亚黄土碳酸盐对磁化率影响远大于黄土高原,醋酸对Sp没有影响或者影响很小.双氧水和蒸馏水样品x(f)变化幅度小于4%,说明黄土中有机质和易溶组分对磁化率的影响均非常小.此外,通过对中亚和黄土高原盐酸和醋酸样品的温度磁化率(TDS)曲线对比分析,表明黄土高原黄土退热过程磁性矿物的转化可能主要是SP组分中的细颗粒成分,伊犁黄土中纤铁矿和磁赤铁矿或针铁矿含量较黄土高原低. 相似文献
10.
中国黄土是蕴含古气候信息最为丰富的晚新生代陆相沉积物,也是连续记录第四纪乃至中新世以来亚洲内陆气候演化的物质载体.20世纪80年代学界首次发现黄土-古土壤磁化率可以作为东亚夏季风强弱的代用指标之后,磁化率作为一种能简单、快捷反演古气候的代用指标,在全球很多黄土剖面不断得到证实,被广泛用于海陆气候对比和古气候重建.自此之后,有学者尝试将磁化率反演古气候的应用范围扩大到中国南方红土.然而目前能否将磁化率作为反演古气候的代用指标完全适用于中国南方红土依然存在很大分歧.显然要准确理解红土磁化率是否具有明确的古气候意义,需要首先研究黄土-古土壤磁化率之所以能作为古气候代用指标的物理化学机制是什么,以及红土沉积物是否和黄土一样具有相似的磁性矿物形成机理.因此本文以分析黄土-古土壤磁性增强的原因为逻辑基础,以总结黄土-古土壤磁性矿物的种类和粒度特征为研究切入点,讨论黄土-古土壤磁化率具有古气候意义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红土磁化率是否具有明确的古气候意义,亦即进一步研究黄土-古土壤的磁气候学理论是否完全适用于中国南方红土.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各类地震序列震级一频度客观分布的基础上,我们对45个地震序列的特征震级M0的普遍特征及差别作了进一步研究。结果,为地震预报探讨了一种可能的方法一用特怔震级M0≥2.0(或平均震级M≥2.1)作为地震预报的一个前兆性指标。同时还发现,当序列中主要事件超过7级以后,M0和M均限定在很小的震级域内变化。 相似文献
12.
STUDY ON DISPLACEMENT OF THE PEAKS OF THE HIMALAYA GENERATED BY THE 2015 NEPAL EARTHQUAKE SEQUENCE 下载免费PDF全文
Based on the rupture models of the 2015 Nepal earthquake sequence and half space homogeneous elastic model, the displacement field near the epicenters is estimated. The horizontal components converge to the epicenters from north and south with maximum value of 871~962mm. The farther the epicenter distance is, the smaller of th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ccurred. The displacement on the south side of the epicenters decreases more rapidly than that on the north side as the distance from the epicenter increased. Significant settlement occurred on the north side of the epicenters with maximum of 376~474mm, while large uplift occurred on the epicenters and its south side with maximum value of 626~677mm. Then,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peaks of the Himalaya near the epicenters is estimated. The largest displacement occurred at the peak of Shishapangma with 393mm horizontal component and 36mm settlement. Mt. Everest, the world's highest peak, moves 36mm in nearly southward direction with 9mm settlement. The displacements of other peaks of the Himalaya are different with the epicentral distance and azimuth of the 2015 Nepal earthquake sequence. 相似文献
13.
以1990年4月26日共和7.0级地震为例,讨论了地震序列时间分布特征,发现用“标度变换法”求时间容量维时,很难找到严格意义上的无标度区,因而用“广义无标度区”的概念计算出一组“广义分维”。讨论了震级下限对“广义无标度区”及“广义分维”值的影响、实际地震分布与Poisson分布、随机Cantor集合的偏离等问题。对时间序列的“广义分维值”进行扫描发现,在强余震前个别标度区有降维现象。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不相等间距统计方法,研究唐山余震序列。方法一是直接、间接余震法;方法二是震间地震活动法;方法三是对数时间间隔法。用这些方法研究整个余震序列,研究了强余震瓣的趋势和短临变化,得到一些有预报意义的特点和指标。不等间距统计在法在地震预报中存在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中根据南北地震带中段及附近区域1973年以来86次5.0级以上的地震序列统计结果,对地震序列类型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的地震序列以主余型为主(51%),多震型次之(29%),孤立型最少(20%);同一序列类型中,随着地震震级增大,主余型地震所占的比例增加,多震型、孤立型逐渐减少,7.0级以上地震以主余型为主,无孤立型地震;对于不同破裂类型,逆冲型地震中主余型最多,多震型地震更可能为走滑和正断性质的地震。2)主余型和多震型地震序列的主震与最大余震震级的线性关系相对较好;绝大多数地震的最大余震多发生在震后20d内,主余型最大余震集中在震后3d内发生,多震型地震中次大地震集中在震后12d内发生,孤立型地震的最大余震多发生在地震当天。3)地震序列空间分布显示,主余型地震分布相对较广,多震型地震主要集中在川西巴塘—理塘、川东马边—昭通一带、川北松潘和滇西北云龙、姚安、龙陵及附近区域,甘孜-玉树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NW段及四川盆地等地更易发生孤立型地震。4)地震序列类型的空间分布可能与本区域的地质构造和历史地震活动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17.
关于1999年岫岩偏岭5.6级地震前震群序列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利用经验类比的方法,对1999年11月29日岫岩偏岭5.6级地震前群序列及以往在辽宁地区发生的典型具有预报意义的1988年2月25日彰武4.8级地震前岫岩偏岭兆震群和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前序列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显示,1999年11月29日岫岩偏岭5.6级地震前震群序列与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前震序列的统计特征及性质相同,因此,认为该序列属于前震序列。同时, 将序列的表象 相似文献
18.
1999年岫岩5.6级地震序列活动跟踪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们在以往研究大地震余震序列活动过程的基础上,根据“八五”和九五“以来较新的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对1999年11月29日岫岩5.6级地震序列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认为,该地震序列活动过程到2000年10月已经结束,其后发生的地震为正常的余震活动,同时,对震区未来一定时期地震活动趋势及地震危险性也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9.
20.
云南地区地震序列分类的定量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云南地区1965提以来116次大小地震序列的清理和归纳,引入了地震序列分类的时空强定量尺度,提出;表明震源区进人失稳状态的前震序列主要发生在主震前10天,前震序列的最大震级5.5级;震群型地震序列在时间、地点上的确定应与震级有关,在时间上以同在地震孕期内为宜,7、6、5级分别不超过1年、半年、3个月,在地点上以同在地震孕震区内为2,7、6、5级分别不超过100、50、30公里,震级上以小子等于0.5级为宜;主余震地震序列和孤立型地震序列的最大震级差分别是2.9级和3.3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