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通过海洋中的各类海底缆线,可以搭建海洋观测系统,有效地开展长期海洋观测。虽然我国该类系统建设起步较晚,但是具有理论和硬件多方面的后发优势。只要海洋管理和科研部门注意沟通协作和前期筹划,可以保证我国此类系统建设的速度和质量。文章将从我国近海与海底缆线有关的海洋现状出发,分析建设基于海底缆线的海洋观测系统在我国近海的重要意义,梳理我国建设该系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展望该类系统在我国近海的应用前景,并考虑我国近海的实际情况,提出在青岛胶州湾湾口海区建立本系统示范应用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2.
业务化的海洋观测系统可满足国家在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的实际需求,是我国实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我国业务化运行的海洋观测仍是以近岸观测为主,近海及中远海的海洋观测结果远不能达到国家的业务需求目标。学习借鉴海洋发达国家业务化观测的经验,对发展我国业务化的海洋观测系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对目前美国业务化海洋观测的布局、数据管理与通讯、教育与知识传播的状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从中得到我国业务化海洋观测系统发展的方向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展望了国内外海洋观测服务系统的发展趋势,根据天津市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经济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发展需要,对天津市建立海洋观测服务系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天津市海洋观测服务系统的组成,即近岸观测网、近海观测网、航空和卫星遥感系统、应急机动监测系统、通信传输系统以及海洋观测网管理中心等几方面,为政府部门领导决策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已于2011年,在"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的基础上,建立了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DOIF)。本文系统介绍了能够集成管理所有观测数据的DOIF。DOIF可以为中国沿海海洋资源可持续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为中国近海综合管理提供有效信息、附加价值产品和服务,服务对象覆盖政府部门和私营团体(例如:海洋管理人员、渔民、航运公司等),最后,还展望了DOIF在西太区域国际海洋数据和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美国综合海洋观测系统(IOOS)和海洋观测站网计划(OOI),从组织建设的部门性质、建设重点、设计理论以及服务对象等方面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我国海洋观测业务系统建设和引导海洋观测技术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我国近海海域进行剖面观测,获取到多层位水体的多要素观测数据,尝试依托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东海站10 m浮标系统的锚系,采用在锚系上挂载自容式组合传感器方式,获取到8个观测周期共412 d的有效剖面观测数据,观测层位分布于10,20,30 m 3个水层;通过结合浮标获取的表层温度数据与3个水层的对比分析表明,锚链式剖面观测方案在实用性和可推广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是基于海面浮标载体进行剖面观测的有益尝试,可在我国构建的海洋浮标观测网络上进行广泛应用,将为我国近海海洋科学研究提供弥足珍贵的水面-水体全序列系统观测数据资料,从而为近海海洋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近海视频测量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海视频测量技术是一种基于视频传感器实时采集近海图像,再运用图像处理和信息分析,获取近海环境过程和特征参数的观测技术。文中回顾近海视频测量与应用的发展概况,介绍了测量系统的构成,讨论了测量波浪、海流和近岸过程等参数与算法的应用,建议在我国开展研究应用,促进我国海洋观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8.
文章简单介绍了欧、美国家的远、近海海洋科学观测项目,比较分析了这些项目的发展轨迹,解析了几个海洋强国海洋科学观察的投资理念,并试图发现他们在处理海洋业务化观察与海洋科学观测关系方面的倾向性。借鉴海洋强国的理念,提出了提高我国海洋科学观察效率、理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中海洋科学研究与业务化关系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社会和海洋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文章采用成熟的海洋经济社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逐步回归法,测算2006-2016年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分析海洋经济社会系统与近海水质间的拟合关系、弹性、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并从系统、状态和指标3个层面解析影响近海水质的海洋经济社会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以前海洋经济社会发展与近海水质基本呈反向变化关系;近海水质的海洋经济社会系统弹性自2014年开始转为正值,但二者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较低;海洋社会发展对近海水质存在明显负向影响,海洋第三产业发展、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有利于近海水质改善。建议严控陆源排污入海,提高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持续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提升近海水质。  相似文献   

10.
阐述广州市海洋防灾减灾信息化建设现状,介绍了广州市海洋防灾减灾信息化建设成果:广州市海洋综合观测系统、风暴潮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并以台风"妮妲"为例介绍了观测和预报预警两个系统在海洋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海洋综合观测系统在台风期间可对水文及气象要素进行连续实时的观测并提供有效的灾害天气观测数据,预报预警系统可对风暴潮漫滩进行模拟并对风暴潮灾情进行预评估,为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最后对广州市海洋防灾减灾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和不足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海洋防灾减灾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具体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