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陵-达县剖面位于秦岭中段,斜跨中朝准地台、秦岭褶皱系、扬子准地台三大构造单元。在研究剖面实磁场特征的基础上,综合地质、物性、省内及邻省深部物探资料,建立了剖面地质-地球物理模型,依此对剖面通过地段的地壳结构、断裂带深部特征、三大构造单元的深部格架进行了解释推断。  相似文献   

2.
定量动力地层学是应用数学定量方法研究沉积盆地的地质动力学、地层学、沉积学和水力学属性,最终获得盆地沉积相展布和地层分布模式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本文对定量动力地层学的提出、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等作了简要介绍,并用实例阐述了定量动力地层学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地层学是研究层状岩石的学科,如果综合了许多传统上由地球科学的单个子学科研究的内容,那么我们就可以称其为定量动力地层学。定量动力地层学是应用数学的定量的方法研究沉积盆地的地质动力学、地层学、沉积学和水力学属性,最终获得盆地内的沉积相展布和地层分布模式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是顺应地层学由定性至定量、由局部至全球、由静态至动态的发展趋势而发展起来的。本文对定量动力地层学的提出、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及其对现代地质教育的影响作了简要评述,并用实例阐述了定量动力地层学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江西九江长虹大道第四纪地层剖面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九江长虹大道第四纪地层剖面层序齐全,露头良好,作者对剖面进行了岩石地层学、磁性地层学、重矿物和粘土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第四纪沉积环境,取得了一些新的资料和进展。  相似文献   

5.
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定量岩相古地理重建   总被引:32,自引:30,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倡导并持续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这一定量的岩相古地理学方法论。单因素是能独立地反映某地区、某地质时期、某沉积层段沉积环境某些特征的因素,它的有无或含量的多少均可独立地反映该地区、该层段沉积环境的某些特征,如沉积环境水体的深浅、能量大小、性质等。某沉积层段的厚度、岩石类型、结构组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化石及其生态组合等,均可作为单因素。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可分三个步骤:第一,是对各剖面尤其是各基干剖面进行认真的地层学和定量岩石学研究,取得各种第一手的定性和定量资料,尤其是定量资料,了解各剖面各沉积层段的沉积环境特征。第二,在已取得的各剖面的定量资料中,按要求的作图单位,选择出那些能独立地反映其沉积环境特征的因素,即单因素;并把全区各剖面各作图单位的各种单因素的百分含量都统计出来,作出各种相应的单因素图,主要是等值线图。这些单因素图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定量地反映该地区该沉积层段的沉积环境。这就是单因素分析。第三,把这些定量的单因素图叠加起来,并结合该地区该沉积层段的其他定量和定性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全面分析,综合判断,即可编制出该地区该沉积层段的定量岩相古地理图。这就是多因素综合作图。这一方法论的核心是定量,即以各剖面的定量单因素资料为基础,从各单因素图的分析入手,再通过各单因素图的叠加和综合分析判断,最后作出定量的岩相古地理图。在这种岩相古地理图中,各古地理单元的确定都有确切的定量资料和单因素图为依据。定量是笔者等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编制出的岩相古地理图的最大特色。这就使岩相古地理图和岩相古地理学发展到了定量的阶段。这在古地理学中是个重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地球物理处理技术在层序地层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层序地层学是指导沉积盆地分析的基本理论,其对于油气乃至于沉积矿产的预测和勘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层序地层学解释方法只是仅仅使用了常规的地震剖面和测井曲线。通过对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采取振幅强化特征点,波阻抗反演 ,瞬时相位,小波变换时频分析和神经网络等技术进行处理,将这些处理成果应用于层序地层的界面识别和层序内部的叠加方式研究中,实际工作表明这些技术是可行的,也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7.
地层学是地质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在上一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至少半个世纪,地层学的任务只是积累资料和描述地层剖面.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地层学家们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对地表露头进行描述,这项工作今天仍在继续进行.我们的先辈地质学家们,虽然主要从事地层剖面的描述,但毕竟也发展了一些对于解释和分析地层资料的  相似文献   

8.
锶同位素地层学是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在地层学中的重要应用。本文基于87Sr/86Sr在地球历史中的特殊演化规律,以二叠系乐平统为例介绍了锶同位素地层学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以及在地层学研究中需要关注的问题,特别是详细介绍了样品采集、化学预处理、分析测试仪器设备的选择,以及后期数据处理等方法和这些方法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和简要理论依据。作为重要的化学地层学方法之一,锶同位素地层学可以为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及相关的古环境、古构造、古海洋等的研究提供新的依据和研究手段,而且对缺乏生物地层资料的剖面的断代、划分和对比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全球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金钉子")作为全球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国际参考标准,它的确立对地层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贡献。从"金钉子"确立的程序和条件的角度综述了古生物学、化学地层学、磁性地层学3类层型界线识别标志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以及目前"金钉子"的分布规律,分析了传统方法在"金钉子"确立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在完善传统方法的同时尝试引入定量地层学方法,将生物带的建立由实物化向数字化、虚拟化转变。此外还尝试性提出了海洋"金钉子"的设想,为新生代地层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视野。  相似文献   

10.
经过多年的发展,GBDB数据库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地层学数据库和国际地层委员会的唯一官方数据库。截止2013年3月,GBDB数据库中已经集成了全球超过6000个剖面、4万采集层和20万化石产出记录的综合地层学数据,支持年代地层、生物地层、岩石地层等学科数据的数字化,提供地理可视化、地层可视化、野外露头360度全景可视化、定量地层对比、地层或地质体空间展布分析等多种分析工具,可以用以辅助开展年代地层学、定量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古地理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1.
化探在金龙山金矿勘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龙山金矿是化探与地质普查相结合的方法找到的.先采用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出异常,然后进行土壤(岩石)测量缩小靶区,最后进行地质普查,发现金矿(化)体.对岩石地球化学异常进行定量分析后,认为金龙山矿区及其外围找矿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2.
定量地层学原理及方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泽辉 Grad.  FM 《地质论评》1994,40(2):140-149
定量地层学是一个在最近15年内迅速发展起来的地层学新分支。它是地层学原理、数学方法及现代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本文回顾了定量地层学的发展,讨论了它的研究对象(地层时间序列)的特殊性及复杂性,解释了它的主要研究目的,概要介绍了在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及岩石地层学方面最常用的定量方法以及它们的优点和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沉积盆地的动力学分析──盆地研究领域的主要趋向   总被引:46,自引:5,他引:46  
沉积盆地的动力学正在成为盆地研究领域的主要趋向,并将成为跨世纪的固体地球科学研究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认识盆地的成因,揭示其全部演化历史中的动力学过程,并探求来自地球系统的内在驱动力。这将需要定量地分析反映动力过程的参数,阐明各种控制因素的联合、复合作用及演化中的过程序列。了解盆地演化与发生在深部,包括地壳和岩石圈以下的物质状态和过程之间的关系以及板块相互作用所造成的成盆区应力场,这将是盆地动力学理论研究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定量动力学模拟技术的新进展已表明其为这一领域研究不可缺少的支柱。层序和事件地层学、构造-地层分析和高精度定年技术的结合提供了完整的研究盆地充填动力学的方法。盆地流体研究正在成为这一领域的热点。已取得的成就源于多学科联合研究和新技术的使用,坚持这一科学界的共识将是继续取得新突破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北京周口店岩株侵位和成分分带的岩浆动力学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昌前 《地质科学》1988,(4):329-341
北京周口店岩株是一个二次侵入的同心带状复式岩体。第一次侵入的石英闪长岩零星分布于岩体边缘;第二次侵入的花岗闪长岩为岩株主体。宏观上具明显的岩相分带,化学成分上显示边部富高温组份(Mg,Ca,Sc,Ti,Mn,Fe和Co等),而中央仅轻微富集某些低温组份(Na,Si等)。  相似文献   

15.
竹山幅区域化探数据因子计量地球化学图的编制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R型因子分析方法,处理1:200000竹山幅区域化探(1911件样品,28种元素定量分析)数据,编制了斜参因子计量地球化学图、因子剩余异常图及综合异常图,构成一套综合性指标的地球化学图件。这套图件在解决本区(变质岩)地层划分、岩浆岩圈定、构造预测等基础地质问题是有效的,对区内银金多金属矿产也有一定反映;提出了震旦系郧西群应归属元古界武当群的新认识,已为地质工作者接受。从地球化学数据的地质解译出发,因子地球化学图是地球化学信息的地质推断图,还可使复杂地球化学区的多种地质—地球化学因素得到分解和解释:与单元素地球化学制图相比,能直接获得地球化学的解释信息和清晰的图象显示,使单元素地球化学图解释中的困难以及综合异常图图面负担过重的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因子地球化学图件可作为单元素地球化学制图的一种辅助形式,它有助于区域化探资料的解释与推断。  相似文献   

16.
越南岸外晚第四纪上升流与东亚夏季风变迁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南海西部越南岸外17954-3柱状样中浮游和底栖有孔虫的定量分析,结合碳酸钙、有机碳和稳定同位素数据,获得南海西部上升流区近20万年来的古海洋学记录,进而讨论了晚第四纪东亚夏季风的变迁。结果表明,在间冰期,尤其是末次间冰期,越南岸外出现表层海水古温度低、温跃层浅、生产力高,同时底层海水富营养的现象,说明上升流的存在,且该上升流有从氧同位素5期(MIS5期)向1期逐渐减弱的趋势。结合南海现代海流及生产力分布的研究,推断该上升流由东亚夏季风驱动,其强弱的变化说明,东亚夏季风在近20万年来有间冰期增强、冰期减弱,且从MIS5期向MIS1期递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山旺中新世植被演替及古气候定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详细研究了山旺中新世22.95 m厚的硅藻土沉积层位上,以10-30 cm为间距所采集的130块孢粉样品,鉴定出111个孢粉类型;古植被演替的研究结果表明由老至新经历的5个阶段:“湿润环境下的混交中生林”,“干旱环境下的混交中生林”,“湿润湖岸环境下的混交中生林”,“山地、湿润及碱性等环境下的混交中生林”,和“碱性环境下的混交中生林”; 同时,首次成功地运用共存分析法定量地恢复了山旺中新世气候,得出古气候参数定量值如下:年平均温度15.6-17.2℃, 最热月平均温度24.7-27.8℃, 最冷月平均温度 5.0-6.6℃, 温度年较差20.5-25℃, 平均相对湿度72-75%, 年平均降雨量1162-1308 mm, 最湿月份平均降雨量148-180 mm, 最干月份平均降雨量16-59 mm, 最干及最湿月份降雨量的差值81-153 mm, 最热月份的平均降雨量108-111 mm。山旺中新世时期的气候波动范围为:年平均温度波动约3℃左右,最冷月份平均温度波动约4℃左右,最热月份平均温度波动约1℃左右,年平均降雨量波动约100 mm左右。总体反映山旺中新世气候温暖潮湿,冬季凉爽,夏季炎热。  相似文献   

18.
黑河流域人类活动强度的定量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类活动强度的定量评价是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演化影响的基础,也是寻找流域生态环境退化原因的依据。针对黑河流域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演化影响的特点,选择人口、耕地面积、水库总数、引水渠总长度和开采井总数等因子作为衡量人类活动强度的指标,采用指数加权法定量表达人类活动强度,据此计算的上、中、下游的人类活动强度分别为1%、87%和12%,说明中游人类活动强度最大,对水循环的影响也最大;上游人类活动强度很弱,可以认为上游水循环的演化只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下游人类活动强度较上游大得多,说明影响下游水循环演化的因素中当地人类活动的作用不可忽视。计算的中游平原张掖地区近50年来3个阶段即20世纪50年代、60~70年代和80~90年代的人类活动强度分别为18%、28%和54%,80~90年代人类活动强度是50年代的3倍,60~70年代的2倍。人类活动强度经过50年代和60~70年代2个时段的发展和积累,到80~90年代达到最大,因此,这时段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也最大。研究方法对类似地区或相似问题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Feldspar group minerals reacting with water at depth determine, by their reaction with environment, the character of newly formed minerals. Although plagioclase is the most abundant member of this group experimental data are very limited on the nature of its reactions under high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conditions. The author experimented on acid plagioclase with analytical data and physical constants corresponding to those of oligoclase. The reaction between oligoclase and water was studied under various pressures and temperatures, using a diffusion autoclave (previously described by the author [1]). Silicon, sodium, and aluminum in significant amounts went into solution; and, smaller amounts of calcium and potassium were observed. With increased temperature, larger amounts of material constituting oligoclase went into solution: The maximum occurred at 350 to 400° C; and, a marked decrease, at 500 to 600° C. Quantitative ratios of material in the condensate were found to correspond to albite indices. Increased pressure does not alter this behavior, there is only increased passage of separate components of the mineral into solution. At 350°, newly formed material was not observed microscopically; at higher temperatures, kaolinite and chalcedony appeared at sucessively higher temperatures. Experimentation by Morey and Chen on albite indicate that transfer of the albite component of oligoclase into solution is predominant. By comparison of its stability with that of two other minerals, albite is the most reactive with water. At 350° Centigrade and under pressure of 350 kilograms per square centimeter, the transfer into solution (in milligrams per liter) is for albite, 318; for microcline, 268; and, for oligoclase, 220. Labradorite was studied under analogous conditions; in that the transfer of labradorite predominates over that of the anorthite molecule, its behavior corresponds to albite. It was found that basic plagioclase shows less stability than is evident from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of plagioclase in rocks. Data from these and previous experiments indicate possible types of solutions that can form within intragranular spaces in rocks by reaction between acid plagioclase and water. It is evident from the data that leaching of the albite component predominates by variation in composition of the solution throughout a wide range of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conditions. --D. D.Fisher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学界对海岱地区先秦时期麦作农业的发展状况不甚明晰。得益于田野考古工作的开展,使用浮选、植硅体分析等植物考古方法收获了一批小麦、大麦遗存。通过对这些遗存的量化分析,发现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时期皆有小麦存在;以龙山文化、周代所出小麦、大麦的遗址最多;龙山文化、商、周时期的小麦存在得到测年数据支持。进而得出结论:至迟在龙山文化时期,小麦作物进入海岱地区;岳石文化时期,先民对小麦的利用程度可能有小幅提高,但仍处在低水平利用阶段;商时期的植物考古工作尚少,麦类作物利用水平可能有所提高;两周时期麦作农业发展迅速,脱离了小麦种植的初级阶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证了商时期麦作的存在。大麦在周代的个别遗址的量化数值上升,并得到了测年数据支持,但大麦种植的相关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麦作的发展,既与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相关,也是文化交流、技术发展、工具改良、政策支持的产物。小麦、大麦、马、牛和羊入华,促成了"史前食物全球化"的格局,海岱地区融入到"青铜时代全球化"的浪潮中,对本地农业、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后世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