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自然遗产的国家公园管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熊猫栖息地是全球关注的生态系统和价值最突出的自然遗产之一。夹金山脉既是重要的大熊猫栖息地,又是独特的风景区域,“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世界自然遗产已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提名。目前的以省级为主的多个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分别管理,已不能满足保护其突出的遗产价值的要求。作者提出从国家层面上,规划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国家公园统一整体管理该项遗产,以增强有效管理能力。然后讨论了夹金山脉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重要性与风景资源价值,论证了国家公园的管理模式,并从国际上关于国家公园的界定、中国国家公园的法律依据、国家公园管理世界自然遗产,分析了国家公园管理大熊猫栖息地自然遗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论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的世界自然遗产价值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从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与稀濒物种富集的典型地区、一大批重要物种的模式标本产地、相对独立的大熊猫生态系统和相对完整的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残存、独特的自然美遗产资料,分析了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在自然遗产保护上的重要性及其世界遗产价值,提出了遗产资料保护与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3.
基于DPSIR模型,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5个维度构建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极差变化法进行指标标准化处理,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对栖息地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5—2016年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数介于0.340 5~0.736 2,呈不断上升趋势,但可持续发展水平不高。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大子系统中,压力系统与响应系统指数偏低,栖息地遗产旅游面临较大压力,相应的响应措施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4.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的生态旅游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周边社区的生计发展与栖息地的保护一直以来是栖息地面临的主要人地关系矛盾.汶川地震后,这种矛盾更迫切的表现出来.合理开发世界遗产的旅游展示功能是缓解遗产地社区居民生计和遗产保护矛盾的有效途径.在对大熊猫栖息地的生态特征进行介绍后,利用SWOT模型综合分析了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生态旅游展示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开发以大熊猫栖息重灾片区生态旅游为中心,周边藏羌人文旅游和汶川地震旅游资源为支撑的三位一体旅游格局,以点带面,推动整个四川大熊猫栖息世界自然遗产的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介绍大熊猫栖息地自然遗产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是大熊猫物种演化史上的最后栖息地的缘由,论述了拯救大熊猫物种的关键是保护现存种群栖息地。在阐明山地结构模型的构建理念与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大熊猫栖息地自然遗产山地结构模型,阐述了大熊猫生态灾难与栖息地自然遗产保存技术,阐明了特种遗产资源的生物多样性代表类型。  相似文献   

6.
汶川8.0级地震后岷山山脉大熊猫栖息地自然遗产保护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岷山山脉是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是我国保护大熊猫栖息地的关键区域之一。由于岷山山脉大熊猫栖息地处在南北地震带上,岷山山脉是大地震多发区与大熊猫栖息地重叠带。"5·12"汶川地震的高烈度区覆盖了岷山山脉北段大熊猫主栖息地的东部与南部,地震地面破裂带与极震区纵贯南段栖息地,导致北段主栖息地局部的严重地面破坏和南段栖息地大范围的严重地面破坏。通过调查汶川地震对栖息地的破坏情况,总结历史上地震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分析汶川8.0级地震对岷山山脉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程度,进而强调岷山山脉大熊猫栖息地自然遗产的重要性,提出岷山山脉大熊猫栖息地自然遗产保护战略。建议在岷山山脉北段建立涪江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编制岷山山脉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扩展提名文本与保护规划。建议在岷山山脉南段建立龙门山地震遗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实施龙门山脉大熊猫栖息地与地震断层遗址保护计划。  相似文献   

7.
基于质性研究方法,对四川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遗产边缘带范围内400家农户进行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以了解受遗产保护影响边缘带居民生活满意度情况,并探讨边缘带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利用SPSS19.0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各满意度群体特征;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受遗产保护的影响,经济收入、工作和劳动条件、交通条件和教育条件与居民生活满意度显著相关,其中相关性程度最大的是经济收入,最小的是交通条件。  相似文献   

8.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成功“申遗“,给地方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它地跨4市州12县,涉及16个遗产单元,遗产地范围内还有大量的社区居民,增加了遗产保护工作的难度。通过对考察中发现的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探讨,来探寻有效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合理举措。  相似文献   

9.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秦岭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质量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栖息地是大熊猫存在与否的决定因素,栖息地保护的重要性远比对大熊猫个体的保护更加重要,这是保护大熊猫必须采取的长远措施。以陕西省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数据为基础,首先确立了影响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的7个指标:森林起源,乔木郁闭度,灌木盖度,竹子生长状况,竹子盖度,坡度和坡向,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所确立的7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并结合GIS空间叠置分析方法对7个评价指标进行叠加,获得了洋县大熊猫栖息地质量分级图。得到了以下结论:最适宜区和适宜区主要分布在调查区的东北部,不太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分布在调查区的西部,并且自东向西逐渐变差。整体而言,调查区内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状况良好,适宜大熊猫的生存与繁衍。  相似文献   

10.
根据86份文献分析了深圳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研究进展。自然遗产和混合遗产的研究集中在遗产地规划、遗产资源调查与评价、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用、遗产地游客行为4方面,文化遗产的研究集中在遗产资源的基础性研究、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遗产资源的综述性研究3方面。深圳遗产研究的时空演变特征总体呈现从简单片面到全面深入,且与城市发展历程和需要紧密结合,未来应侧重从深度、方法、对象和学科视角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秦岭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质量因子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该文分析大熊猫栖息地环境现状,将影响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的因素归为4类:地形因素、植被因素、食物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根据陕西省秦岭山区第三次大熊猫栖息地调查资料,应用GIS空间数据内插分析及统计技术,从海拔高度、坡度、坡向、森林起源、乔木郁闭度、灌木盖度、竹子盖度、竹子生长状况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等方面系统分析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状况,绘制各自然要素的空间分布图,得出结论:现有调查区的大部分区域适宜大熊猫栖息。同时,探讨人类社会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的影响,指出人类生产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的负面影响仍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2.
四川喇叭河自然保护区珙桐群落特征与更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四川喇叭河自然保护区珙桐群落进行生态学调查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该区珙桐群落植物的物种构成、群落结构、重要值排序、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以及珙桐群落的生境条件、更新动态等。研究结果表明:(1)喇叭河自然保护区珙桐群落是一种典型的中亚热带中山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被;适宜分布于温暖、潮湿、雨量充沛、云雾多、日照少、山陡沟深的地段;(2)珙桐群落植物种类丰富、古老、特有性强;(3)珙桐群落垂直结构明显,珙桐构成建群种;草本层发达;(4)该地区珙桐以有性和无性繁殖更新,但有性繁殖能力很低,以无性繁殖更新为主,群落在其分布区内是一种稳定存在的群落类型。  相似文献   

13.
卧龙国家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大熊猫栖息地之一,距2008-05-12汶川大地震震中约30 km。此次里氏8.0级、烈度11级汶川大地震除造成人员巨大伤亡和财产损失外,对该保护区内生态环境已造成了严重破坏。根据世界上和5.12汶川大地震的破坏性,讨论分析了震区森林植被、竹类生长、地形、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多样性可能发生的相应变化和对大熊猫生存威胁潜在的可能性,多种环境因子受地震干扰的原理及现状,为开展震区森林生态学、竹木生长研究提供思路和保护与修复大熊猫栖息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3  
自然与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随着人们对遗产价值的认识和理解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由于环境变化和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造成了自然和文化遗产破坏的日益加剧,遗产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系统阐述了当前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中应当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包括:在重视申报的同时注重遗产的发掘、整理和保护;正确处理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强调遗产地保护中的自然与文化的综合研究;重视周边社区对遗产保护的重要作用;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关注遗产类型;加强遗产保护与管理的科学研究等。  相似文献   

15.
鱼类是水禽栖息地及其迁徙停歇地中的重要食物基础。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白鹤(Grus leucogeranus)和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等珍稀濒危鸟类迁徙的重要停歇地。针对该保护区中的鱼类资源增殖能力下降、水禽栖息地及其迁徙停歇地的适宜性水平降低的现状,2016年至2017年期间,采用湿地水文和基底修复的方法,对嫩江近岸浅水区和洪泛区中鱼类的自然栖息地进行了修复;鱼类栖息地修复前、后,分别于2015年9月和2017年11月至2021年9月期间,在鱼类栖息地,开展了鱼类样本采集和调查,研究了鱼类栖息地修复前、后鱼类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特征,评价了鱼类栖息地的修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与鱼类自然栖息地相比,修复栖息地的鱼类物种数量明显增多,而经济鱼类的相对种群生物量和相对种群数量却分别减小了16.02%和39.98%,小型非经济鱼类的相对种群生物量和相对种群数量比自然栖息地分别增大了1.43倍和63.54%,鱼类现存资源量、平均年鱼类现存资源量和平均年鱼类分布密度大幅增加;修复栖息地鱼类群落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比自然栖息地分别减小了31....  相似文献   

16.
自然保护     
Q959.82007010824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秦岭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质量评价=The quality evaluation of giant panda’s habitat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李军锋,李天文…∥山地学报.—2005,23(6).—694~701栖息地是大熊猫存在与否的决定因素,栖息地保护的重要性远比对大熊  相似文献   

17.
博格达是"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划分原则,博格达旅游资源景观由二大主类,九大亚类,十八大基本类型组成,共有123个旅游景观点。特品级旅游景观资源包括垂直自然地带、褶曲景观、生物化石点、凸峰、峰从、石林、悬瀑、冰川观光地;优良级旅游景观资源包括断层景观、节理景观、地层剖面、奇特与象形山石、峡谷段落、雅丹、冰川侵蚀遗迹、观光游憩河段、观光游憩湖区、冷泉等。基于对旅游资源的定性评价,从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和遗产价值三个方面讨论了博格达世界自然遗产地景观资源开发价值。依据保护对象的敏感度、濒危度和遗产展示与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制定保护分区,即禁建区、限建区和展示区。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然保护地旅游资源利用的冲突和协调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群绩  王灵恩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12):2105-2117
协调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冲突是当前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论文利用质性研究方法,在系统总结中国自然保护地旅游资源利用的阶段特征与模式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旅游资源利用的冲突及其矛盾本质,并从多维视角探讨冲突的形成机制,从生态保护、社区发展、理论逻辑等方面分析现阶段自然保护地旅游资源利用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最后从建立利益主体权责明确的一体化资源利用机制、加强对旅游资源利用活动资源环境效应的评估、因地制宜探索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动态模式、建立更加精准化的自然保护地分区利用方案、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创新生态旅游产品类型等方面,提出自然保护地旅游资源利用的合理路径。研究结论有助于各界从系统性视角深入理解现阶段自然保护地旅游资源利用的冲突,同时对合理推动自然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评价--以洛川黄土地质遗迹为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地质遗迹资源作为一种自然遗产,一方面要对其进行积极保护,一方面要通过资源市场化来获得一定经济效益,如何协调好二者之间的矛盾将直接关系着地质遗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以洛川黄土地质遗迹资源为例,应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的方法,对该遗迹分别进行了保护性评价与利用性评价,得出保护一般而利用很差的Ⅲ-Ⅴ型结论。依据该结论提出了协调洛川黄土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利用关系的模式,以及相应的实施措施,即明确保护内容、地质遗迹与苹果产业互动发展和建立完善管理机制等。  相似文献   

20.
可可西里地区是我国特有物种藏羚羊的栖息地,它经历了从“藏羚羊为可可西里地区的骄傲”到“藏羚羊成为国际濒危物种”再到“藏羚羊数量恢复、可可西里地区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可可西里地区被列为国家公园建制试点”的过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使可可西里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变化为例,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学之中,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促进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