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东海、黄海鱼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刘勇  李圣法  程家骅 《海洋学报》2006,28(4):108-114
根据2000年春(4月)、夏(6月)、秋(9月)、冬(12月)四季东海、黄海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结构的四季变化特征.四季全部调查海域中出现的优势鱼种有8种:带鱼、小黄鱼、黄鲫、发光鲷、细条天竺鲷、鳀、鳄齿鱼和刺鲳,其中带鱼和小黄鱼是常年优势种.鱼种季节迁移变化以黄海南部波动最大,东海中部相对较为稳定,东海北部稳定性介于两者之间.生物多样性指数中丰富度指数(D)和Shannon-Wiener多样度指数(H')变化趋势一致,在春、夏两季3个区域相差不大,而在秋、冬两季黄海南部与东海北部和中部有明显分异;种类均匀度指数(J')在四季节3个区域之间相差不大.在暖季(夏、秋)南部鱼类呈向北迁移,而在冷季(冬、春)北部的鱼类有向南迁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东、黄海2000年冬季底层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2000年12月~2001年1月东、黄海冬季底层鱼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结构。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4716.72kg,395796尾,138种。其中,暖水种(WW)居第1位,有81种,占60.00%;暖温种(WT)次之,有53种,占39.26%;冷温种(CT)最少,只有1种,占0.74%。全调查海域的优势种(相对重要性指数QIRI大于500)有5种:带鱼、黄鲫、发光鲷、小黄鱼和鳀;与历史资料相比,优势种个体变小、有被小型鱼类更替的趋势。以质量计算的多样性指数(种类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度指数H′W,种类均匀度指数J′W)呈现由北至南逐渐递增的趋势,而以尾数计算的多样性指数(H′N,J′N)呈现东海北部最高,东海中部次之,黄海南部最低的趋势。生物多样性指数中除种类丰富度指数(D)与水深、海水表温、表层盐度都呈显著性正相关外,而其它生物多样性指数与前述3种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都不显著。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东海北部和中部渔获组成和生物多样性指数都无显著性差别。  相似文献   

5.
东海、黄海底层鱼类数量分布季节变化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勇  程家骅 《海洋学报》2008,30(4):123-130
根据2000年春(4月)、夏(6月)、秋(9月)、冬(12月)四季东海、黄海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资料,使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该海域鱼类数量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R型分析发现,春季关系最密切的鱼种有4种:斑鳐、凤鲚、海鳗和黑鳃梅童鱼;夏季有5种:鳀、小黄鱼、黄鮟鱇、绿鳍鱼和长蛇鲻;秋季也有5种:带鱼、灰鲳、虻鲉、日本鲭和小黄鱼;冬季有3种:带鱼、鳄齿鱼和发光鲷。历史资源调查证实,夏季的这5个鱼种之间以摄食与被摄食关系为主。进一步分析发现,各季节关系密切的鱼种所聚集分布的水域,正是这些鱼种各季对应的生理周期洄游分布的主要水域。根据Q型分析可以得到各季的综合优势鱼种及其优势分布水域,发现带鱼和小黄鱼是东海、黄海渔业资源的绝对优势鱼种,除了带鱼、小黄鱼以外,其他的综合优势鱼种都是一些价值较低的、生长速度较快的小型鱼类。  相似文献   

6.
7.
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的古海洋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缘海的存在使大陆和大洋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变得相当复杂。在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升降的控制下,边缘海和大洋之间时而连通时而隔绝,各种古气候变化信号都在一定程度上被放大。基于近期有关西北太平洋边缘海的古海洋学研究成果,简要概述了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以及北太平洋地区自中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和古海洋环境演化特征,并认为它们与全球其它地区一样也受控于因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引起的太阳辐射率的变化,大尺度的气候变化具有与地球轨道偏心率周期相对应的100ka周期,而41ka的小尺度周期则受地球自转轴斜率变化的控制。一些突发性的气候变化则是由气候不稳定性、海峡的关闭与开启和其它一些地球气候系统的非线性活动所驱动。但同时作为中高纬度边缘海,它们的古海平面、古海水温度、古洋流等古海洋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还受到冰盖扩张和退缩、构造运动、冰川性地壳均衡补偿、东亚季风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区域特点。  相似文献   

8.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was to study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erms of species composition, abundanc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ish larvae in a wide coastal area of Sicily facing the Southeastern Tyrrhenian Sea, extending for 2300 km2 from Cape Cefalù to the west, to Cape Rasocolmo in the east. This study analyses how species are assembled in relation to an inshore–offshore gradient and also how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determined by surface circulation patterns occurring in the Central Mediterranean at the local scale,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Samples from 39 stations were collected using a 60‐cm Bongo net during an ichthyoplanktonic survey carried out in June 2006. In all, 62 taxa, representing 32 families, were identified. Cyclothone braueri (59.6%), Engraulis encrasicolus (9.2%) Lampanyctus crocodilus (4.3%) and Lampanyctus pusillus (4.1%) were the most abundant spec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ighest abundance value (14830.6 fish larvae per 10 m2 sea surface) was observ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study area. MDS, SIMPER and CCA analyses revealed well defined groups of stations and assemblages of larvae in accordance with an inshore–offshore gradien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ould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marine resources because the investigated area has already been identified as a nursery area for many pelagic and coastal fishes and a natural habitat for many species of high commercial interest.  相似文献   

9.
为更好地保护南海幼鱼资源,文章从渔港抽样调查、模型分析和时令谚语3个方面分析了调整南海休渔期的必要性。2017年的南海渔港抽样调查显示,当年的休渔期延长取得的渔业资源保护效果并不理想,但模型分析支持2017年的休渔新政应是3个半月休渔方案中保持产卵群体存量最好的方案。渔民谚语揭示南海幼鱼集中出现在4月。而目前的南海休渔期仍未能覆盖到幼鱼生长的旺发期。因此,建议现行的南海休渔时间再提前半个月或从4月1日开始休渔,甚至未来尝试在春季休渔,这样既可保护成长中的幼鱼,又可保护产卵中的亲鱼。  相似文献   

10.
11.
12.
黄海鱼类群落分类学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开展不同取样区域,不同生境间和历史数据的比较研究,根据1985年和2000年秋季在黄海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应用分类学多样性指数从黄海、区域和局域3个空间尺度上分析了黄海鱼类群落分类学多样性的变化。在黄海尺度上,2000年等级多样性指数△^ 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 明显降低,而1985年的分类学多样性指数值则接近于黄海鱼类主名录的理论平均值。在区域尺度上,分类多样性指数△,分类差异指数△^ 在黄海中、北部较高,南黄海较低;等级多样性指数△^ 为南黄海最高,中黄海最低,其区域尺度变化主要是由鲈形目、鲽形目、鲱形目和鲉形目种类,特别是软骨鱼类的种类数的分布变化造成的。2000年3个区域的分类学多样性指数值分别低于1985年对应值。在局域尺度上,南黄海的南部、西部和中黄海的西部以及北黄海的鱼类群落等级多样性指数△^ 远小于黄海鱼类主名录的理论平均值,仅中昔海的东部和黄海的东部的等级多样性指数值接近理论平均值。  相似文献   

13.
14.
15.
南海5类重要经济鱼类资源声学评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7年12月至1999年6月,利用“北斗”号调查船配置的Simrad EK500回声探测-积分系统在南海北部海域进行了渔业资源声学调查,调查分春(4~6月)、夏(7~9月)、秋(10~12月)、冬(12~2月)4个季节进行.根据调查资料,运用渔业资源声学评估方法对该海域的带鱼科、蓝圆鲹、竹荚鱼、金线鱼科以及大眼鲷科等5类23种经济鱼类进行了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种类在南海北部海域仍具有一定的资源储量,其资源量分别为5.04×105,1.63×105,1.04×105,9.8×104和9.2×104t;分析了其资源量的区域分布和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6.
南海北部三种金线鱼属鱼类BHC,DDT残留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六六六(BHC)、滴滴涕(DDT)对远岸海域渔业资源和水产品质量的影响,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南海北部陆架海域3种金线鱼属(Nemipterus)鱼类肌肉内和其中深水金线鱼(N.bathybius)5种组织内的BHC、DDT含量.结果显示,研究海域鱼肉中BHC和DDT含量分别为0.04~0.89(平均0.26)μg/kg(湿重)、0.71~8.0(平均3.1)μg/kg(湿重),均低于亚太地区部分近岸海洋鱼类的残留水平,并低于国内外水产品安全限量,呈广东海域高于台湾浅滩的区域分布,但在不同鱼种之间、离岸远近的鱼类之间BHC、DDT含量差异不明显(p>0.10).深水金线鱼体内农药含量在肝组织中较高,在肌肉内居中,在鳃丝中较低,BHC含量由高到底的顺序为:肝脏、腹肌、背肌、肠、皮、鳃丝,DDT含量由高到底的顺序为:肝脏、腹肌、背肌、皮≈肠、鳃丝,不同组织中pp-DDT,op-DDT含量与脂肪含量较显著地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7.
南海珊瑚礁周围过渡性水域主要鱼类食性与食物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路氏双髻鲨Sphyrna lewini、侧条真鲨Carcharhinus limbatus、大眼六鳃鲨Hexanchus vituius、灰六鳃鲨Hex-anchus griseus、及达尖犁头Rhynchobatus djiddensis、灰三齿鲨Triaenodon obesus、裸狐鲣Gymnosarda unicolor、扁舵鲣Auxis thazard、黄斑胡椒鲷Plectorhynchus flavomaculatus、密点胡椒鲷Plectorhynchus gaterinus、尖嘴Dasyatis zugei、星点Caranx stellatus、黑Caranx lugubrisr等13种南海主要珊瑚礁周围过渡性水域鱼类进行食性分析,根据其胃含物中饵料生物的重量组成和出现频率,分为4种食性类型。同时还分析了13种鱼的食物关系和营养级,为该海域渔场生态系食物网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ight survey cruises in different seasons have been conducted in the Yellow Sea (YS) and East China Sea (EC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000 to 2008.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SSC) and hydrological data were collected during each cruise. Data analysis showed that total suspended sediment mass was approximately 0.18 × 109 tons in the surveyed area during spring and autumn seasons. Highly turbid waters were found in the shallow waters between the Subei coast,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nd the Zhejiang coast with seasonal variations.  相似文献   

19.
20.
渤、黄海海冰的变化和预报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51—2000年的渤、黄海的海冰资料,用小波分析和最优气候均态法对渤、黄海的海冰冰级进行分析和预测。小波分析结果较好地反映了渤、黄海海冰的变化规律,使对海冰的研究更符合实际情况。这必将有助于研究海冰变化的机理和不同尺度变化的相互作用。最优气候均态法较好地实现了对渤、黄海海冰的预测。此方法在海冰预报中不失为一种可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