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2.
辽东半岛南部盖层褶皱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东半岛南部盖层在中生代的构造运动中经历了6次以上的构造变形。D1变形发生于中三叠世,是伴随盖层相对基底作自东向西大规模剪切滑脱而出现的以顺层面理、层流褶皱为代表的固态流变构造;紧随其后的是东西向挤压下形成的南北向复式褶皱;接着由南北向挤压形成东西向皱断裂系;自晚侏罗晚期的D4变形开始出现了北东、北北东向以脆性断裂为主的构造格局。地幔隆起、基底较大幅度沉降决定的相对不稳定性,以及相邻构造块体之间的 相似文献
3.
北京西山侏罗纪盆地演化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沉积盆地的形貌、充填及变形受区域大地构造的影响和控制.北京西山侏罗纪盆地是在三叠纪末开阔谷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叠纪末或早侏罗世初,开阔的谷底沉积了山间河流相的杏石口组.早侏罗世中期,盆地被溢流和喷发的南大岭组玄武安山岩充填.北京西山侏罗纪盆地早期沉积是恢复其原型盆地的重要依据.中侏罗世早期是全区重要的成煤期,下窑坡组为湖泊-三角洲及沼泽相.中侏罗世中期,北京西山盆地逐渐封闭,上窑坡组上部沉积已经在宁静中孕育着风暴.中侏罗世中-晚期,燕山运动主幕强烈爆发,盆地在接受了龙门组粗碎屑快速充填后,开始在九龙山期分化,盆地沉积中心向北辽移,在晚侏罗世期间消亡.北京西山侏罗纪盆地的演化及其变形的动力学背景与西伯利亚地块和华北地块在中-晚侏罗世的碰撞拼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北京西山侏罗纪盆地演化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沉积盆地的形貌、充填及变受区域大地构造的影响和控制。北京西山株罗纪盆地是在三叠末开阔谷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叠纪末或早株罗世初,开阔的谷底沉积了山间河流相的杏石口组。早侏罗世中期,盆地被溢流和喷发的南大岭组玄武安山岩充填。北京西山株罗纪盆地早期沉积是恢复其原型盆地的重要依据。中株罗世早期是全区重要的成煤期,下窑坡组为湖泊-三角洲及沼泽相。中株罗世中期,北京西山盆地逐渐封闭,上窑坡组上部沉积已经在宁静中孕育着风暴。中株罗世中-晚期,燕山运动主幕强烈爆发,盆地在接受了龙门组粗碎屑快速充填后,开始在九龙山期分化,盆地沉积中心向北迁移,在晚株罗世期间消亡。北京西山株罗纪盆地的演化及其变形的动力学背景与西伯利亚地块和华北地块在中-晚株罗世的碰撞拼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辽吉台块具有基底和盖层两个明显不同的发展演化阶段,在此着重讨论其盖层阶段的岩石建造及构造演化。将盖层岩系列分为五个岩石建造,并分析讨论各建造的沉积环境和古地理。试图通过建造来反映构造演化特征。认为,在建造组合特征上与周边相邻地质体相比具有独特性,并且具有两个大的构造演化阶段,岩相古地理及古地磁表明辽吉台块具有由赤道附近向北运移的演化过程,推测于晚二叠世末与周边地质体拼合。 相似文献
6.
7.
北京西山南部构造序列初探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笔者利用解析构造学方法,初步确定了本区的构造序列。它反映了从下部构造层次到上部构造层次的系统变化,从早期的层内固态流变经压扁作用和弯曲作用到后期的剪切破裂变形过程中岩石韧性递减的系统演变。由于岩浆侵入而使其间增加了一个韧性再增强的变形期。 相似文献
8.
9.
10.
研究了埋藏—成岩—抬升变形过程中盖层封闭性的演化特点,开展了构造变形过程中盖层破裂实验。认为泥岩在高演化阶段封闭性变差并不具有普遍性,在深埋条件下和构造稳定区,高演化泥岩仍可具有良好的封闭性; 构造抬升是盖层封闭性发生破坏的主要因素; 力学实验表明,膏盐岩盖层在极小的埋深(1000 m左右)下就有很强的塑性,其极限强度很低,应变很大,是优质盖层; 泥岩盖层在浅埋藏条件下,容易产生破裂,但在深埋条件下(围压超过50 MPa),泥岩表现出塑性流变,仍然具有较好的封闭条件; 泥灰岩破裂强度随着埋深的变化不明显,始终表现为比较强的脆性,高压下容易产生破裂。 相似文献
11.
盆-山转换带一直是构造地质研究的重点及难点, 开展其构造样式、形成演化及成藏过程解析, 对揭示山前复杂构造的控藏作用、指导盆-山转换带的油气勘探均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运用地震资料解释、断层活动定量分析、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等手段, 结合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对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第一、二排构造特征、演化过程、形成机制及控藏机理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 南缘中段第一、二排构造主要发育基底卷入与盖层滑脱断层控制的双重构造样式.侏罗纪末期, 齐古-昌吉褶皱带初具雏形; 古近纪末期, 霍玛吐褶皱带开始形成; 第四纪, 褶皱带被断裂强烈改造, 形成断褶带, 滑脱层对应力向盆内传递起重要作用.南缘中段发育多套烃源岩, 形成了多期差异性的以"自生自储"和"古生新储"为主要组合模式的成藏过程. 相似文献
12.
北祁连山西段早元古代变质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背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产于北大河群的早元古代火山岩是北祁连山西段最主要的三期火山岩之一,其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期火山岩的原岩为具有双峰式组合的拉斑玄武岩和中酸笥凝灰岩。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稀土分布型式,前者以极低的富集轻稀土为特征,而后者以强烈富集轻稀土的特征;基性火山岩的微量元素分布曲线指示了其形成了裂陷槽环境。结合Nd同位素特征以及区域2得出本区早元古代变质火山岩形成于裂陷槽环境。 相似文献
13.
14.
吉林省大黑山条垒南段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大黑山条垒南段的地质建造及构造形变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将本区古生代晚期一中生代构造演化史划分为3个构造阶段,即海酉一印支期、燕山期和四川期。不同时期的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和应力场等特征不同:海西-印支期以SN向挤压为主;燕山期为NW-SE向挤压,平均差应力值为112.5MPa;四川期最大主压应力轴呈NNE-SSW向,平均差应力值为101.4MPa。四川期为本区构造格架基本定型的时期。 相似文献
15.
中条山早元古代变质岩石的PTt轨迹和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条山早元古代变质岩石呈北东向分布,经历了中低级变质作用。本文在变质作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地质构造和显微构造,利用近来发展的石榴石环带定量测量P-T轨迹的技术,建立了绛县群和中条群泥质岩石经历的PTt轨迹。PTt轨迹表明绛县群经历拉张作用,地壳发生抬升,产生绿片岩相变质;在中条第Ⅰ期运动中,地壳略有增厚或不变升温和抬升,产生低角闪岩相变质;而中条群岩石经历低绿片岩相埋深变质后,于中条第Ⅰ期运动中, 相似文献
16.
榴辉岩作为板块边缘俯冲带中的高压变质岩石,现常以不同的产状零星出露。关于其呈面状暴露的机制,目前流行有三种模式。即造山楔模式、双轨模式和变质核杂岩模式。通过研究榴辉岩区的岩石组合和岩石的P-T-t轨迹,可以了解区域构造及其演化背景。本文综述了研究进展,并以胶南一苏北一大别山榴辉岩带为例说明。 相似文献
17.
东昆仑中段诺木洪—香日德一带,大量出露层状、块层状凝灰质硅岩。主要产于火山熔岩之中及其上都,岩石致密,成层性好,具有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硅岩中有机质含量极微,SiO2含量多在77%~87%之间,相对偏低,而Al2O3,Na2O和K2O含量偏高。其中,ω(Na2O)/ω(K2O),ω(MnO)/ω(TiO2)远大于0.5,N(Al)/N(Al Fe Mn)比值在0.6~082之间。微量元素明显不同于地台型稳定沉积区形成的硅岩,其丰度显然与同时产出的火山熔岩丰度成正相差。其中,Rb,Zr,Hf,Ga,Th和Au明显偏高,而Ba,V,Cr,Cu,Ph却U等与生物或热水有关的元素则偏低。稀土元素总量平均值仅为83.3μg/g,轻稀土含量相对较富集,LREE/∑REE比值一般在0.91-0.98之间 ,Eu负异常明显,形成“V”谷,很少出现Ce异常。δ^30Si属于低负值范围(0‰--0.4‰),^87Sr/^86Sr初始值也比较接近说凝灰岩,平均为0.7141。通过多种相关图解,均反映出硅岩的物质来源与和其共生的火山熔岩同源.且形成于火山岛弧带或活动大陆边缘带。 相似文献
18.
北祁连东段新元古代火山岩的发现及其特征和形成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5万石门川幅、老龙湾幅区域地质调研结果表明 ,北祁连东段上吊吊坡地区存在新元古代火山岩 ,Sm- Nd同位素测试结果为 72 3.1± 2 5.0 Ma。地球化学特征揭示该套火山岩为拉斑玄武岩系列 ,稀土、微量元素特征及 Nd同位素特征证明其形成于岛弧环境 ,它是中国大陆在元古代晚期固结过程的产物 ,与当时华北陆块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西秦岭东段侵入岩的构造成因类型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造山带复杂的地壳组成决定了侵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侵入岩的分布规律、就位机制受造山过程制约。在综合分析西秦岭东段侵入岩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侵入岩构造成因分类方案,即造山带侵入岩可分为俯冲碰撞型、陆陆碰撞型、造山期后型、板内裂谷型、板内浅熔型和板内深熔型6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