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孝义-霍州-带铝土矿是指山西省孝义市-霍州市包括交口县等区域间石炭系本溪组下段的G层铝土矿,其本溪期古地理环境为一狭长的低凹盆地,其中心部位为泻湖相,由泥质岩-铁质岩或铁质岩-泥质岩区组成,泻湖边缘相由铝质岩区,泥质岩-铝质岩区,铝质岩-泥质央区构成,铝土矿主要形式分布于该相区内。该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铝土矿资源地之一,预计该区南部(汾西西南部)西侧仍具较大找矿前景,可望今后实现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2.
贵州铝土矿分布较广,以沉积型铝土矿为主,主要产于古生界侵蚀面之上,基底多为碳酸盐岩。从成矿时代看,贵州铝土矿主要形成于石炭纪,少量形成于早二叠纪,其含矿岩系的岩性一般具有二分性特征:下段为粘土岩—铁质粘土岩—粘土岩,是一套含铁较高的沉积物;上段为铝质岩,是一套富铝质的沉积物(刘平,1996)。  相似文献   

3.
本溪早期地层(铁铝岩段)在山西省分布甚广,矿产资源丰富,不仅有铝土矿、粘土矿,而且还赋存有铁矿、黄铁矿等,是本省的重要含矿层位之一。近年来,笔者参加了山西省石炭纪岩相古地理编图工作,对本溪早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各类矿产成矿规律有些粗浅认识,借此与同行们共同探讨。一、地层概况本溪早期地层自下而上由铁质岩、铝质岩和泥质岩三种基本岩石类型所组成。由于受下伏碳酸盐岩古风化壳的制约,岩层厚度变化较大(图1);基底地形低凹处厚度大,凸起处变  相似文献   

4.
华北克拉通在中奥陶世至晚石炭世期间一直出露地表,经历了长期的风化作用,形成大规模的铁-铝黏土矿,其成矿物源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尤其是本溪组底部铁矿和铁质黏土矿与上部铝黏土矿是否为同一来源尚未查清。本研究选取克拉通南缘大安铝黏土矿床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微区矿物及元素地球化学组成分析,进一步探讨铁-铝黏土矿物质来源。大安矿床内含矿岩系自下而上包括铁质黏土岩、铝土矿、铝质黏土矿;局部喀斯特高地缺失铝土矿,铝质黏土矿直接覆盖于铁质黏土岩之上。铁质黏土岩在洼地以菱铁矿、黄铁矿和伊利石为主,在隆起区以赤铁矿、伊利石和高岭石为主。铝土矿以硬水铝石、伊利石和锐钛矿为主;铝质黏土矿主要矿物为伊利石。矿物微区分析在黏土矿底部发现大量的碳化硅和少量自然硅、硅铁矿、铬铁矿;区域对比揭示北秦岭造山带内商丹缝合带和二郎坪群中的蛇绿岩为铝黏土矿形成提供了成矿物质。本溪组底部铁质黏土与上部铝黏土矿稳定元素比率(例如Zr/TiO2、Hf/TiO2、Nb/TiO2、Ta/TiO2)存在明显差异,揭示二者为不同来源: 底部铁质黏土岩和铁矿层为底板碳酸盐岩原地风化的产物;而上部铝黏土矿是异地搬运物,北秦岭造山带在晚石炭世的整体抬升为华北铝黏土矿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5.
宁武铝土矿是指宁武盆地北东端石炭系本溪组下段的G层铝土矿。宁武盆地本溪早期的古地理景观为泻湖及近岸湖泊。本溪组下段。有四种岩相类型:铁质-铝质岩岩相,铁质-粘土岩岩相,含黄铁矿粘土岩岩相及砂-泥土矿结构的成因类型反映了铝土矿沉积是水流机械分异作用到胶体化学沉积分异的过程,微量元素显示铝土矿形成于海陆过渡环境。  相似文献   

6.
荥巩煤田大峪沟矿段深部铝土矿床是最近找矿突破发现的一个大型铝土矿床。该铝土矿床成矿时代为早二叠世,成矿物源主要为古陆铝硅酸岩风化物,少量为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碳酸盐岩风化产物,成矿环境为潮坪-沼泽环境,由长期的沉积间断、特定的岩相古地理环境、构造变形和表生风化作用共同控制着矿床的形成;上石炭统本溪组是铝土矿形成的含矿岩系;海湾泻湖相沉积环境是铝土矿床形成的有利条件;下古生界奥陶系、寒武系古岩溶侵蚀面是铝土矿形成的有利场所,古岩溶侵蚀面洼地及漏斗是铝土矿的定位空间。大峪沟矿段铝土矿床成因模式属于"古陆风化+碎屑和化学沉积";成矿机制为机械和化学分异。含矿岩系底部铁质风化壳/铁质黏土岩为碳酸盐岩风化形成,铝(黏)土矿来源于铝硅酸盐岩。大峪沟深部铝土矿床的发现为河南省寻找深部铝土矿床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六)其貌不扬不起眼的铝土矿 铝土矿实在太平凡,既没有金属光泽,又没有闪亮的晶体,其外貌就是灰白色的硬质块状土。它常与陶瓷原料一粘土岩共生,其下为铁质粘土岩,其上为页岩。就是这不起眼的铝质粘土岩,铝的含量可达40%~75%,成为提取铝的主要矿物。  相似文献   

8.
河南伊川石佛寺铝土矿是近年在豫西地区龙门-巩义铝土矿成矿带新发现的中型铝土矿床之一.矿床含矿岩系为上石炭统本溪组中下部,铝土矿呈层状产于寒武系崮山组碳酸盐岩古风化剥蚀面,与上覆太原组整合接触.矿床赋存的本溪组从下而上分别由含铁黏土岩和铝土矿层组成.铝土矿体直接顶板为一1煤,厚约0.80~1.60 m;直接底板为高铁铝质...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已探明的河南省陕县深部大型铝土矿——五门沟煤下铝(土矿)矿区的成功找矿实例,总结了五门沟煤下铝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富集规律及找矿标志。其中关于煤下铝矿床赋存于上石炭统本溪组煤系底板与下伏中奥陶统灰岩的不整合之间,紫红色铁质黏土岩是煤下铝(土矿)的重要找矿标志等认识,对今后煤下铝找矿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黔北德江地区梁山组铝土矿野外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沉积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了本区铝土矿含矿岩系沉积特征、沉积环境及成矿规律,预测铝土矿找矿靶区。研究表明,黔北德江地区铝土矿矿体赋存于沙沟向斜与红坳向斜两翼及核部的梁山组中,其形成的沉积环境为沼泽化瀉湖相,成矿物质来源可能为下志留统秀山组泥质砂岩。德江—沿河一带满足铝土矿成矿的相关条件,具有良好的成矿潜力,为新的铝土矿找矿靶区。文章在野外工作基础上总结的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为今后的找矿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豫西偃龙煤田深部铝土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正清 《地质与勘探》2016,52(4):627-634
偃龙煤田深部铝土矿区位于豫西铝土矿成矿区嵩箕铝土矿成矿小区,是豫西铝土矿成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铝土矿赋存于上石炭统本溪组中上部,下伏具有岩溶特征的寒武—奥陶纪灰岩,沉积相为滨岸泻湖泥岩相区,属海相沉积的一水硬铝石岩溶型矿床,矿体主要填充在岩溶作用形成的负地形之中。本文系统阐述了矿区的含矿岩系、矿床地质及矿石质量特征等,研究了本区铝土矿的成矿地质条件、矿床的展布规律和富集规律,对矿床成因及控矿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铝土矿床分布在坳陷区边部及隆起区的过渡带,铝土矿的厚度和品质与本溪组厚度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预测深部仍有较好的成矿远景。  相似文献   

12.
贵州龙里地区发育早石炭世杜内期“丰源层”铝土矿。通过收集龙里地区地质钻孔资料,结合实测剖面和踏勘地质点资料,统计含铝岩系厚度、矿体厚度、品位、铝硅比数据,利用Surfer8.0成图软件,采用微地貌编图的方法,还原早石炭世杜内期含铝岩系古地貌,发现本区古喀斯特岩溶洼地2处,丰源层铝土矿产于水场—比孟—草原—高坡一带的古喀斯特岩溶洼地中。微地貌进一步研究表明,品位较高的碎屑状、豆鲕状铝土矿位于古喀斯特岩溶洼地的中心部位,品位较低的致密状铝土矿则分布于其中心和边缘。本区古地理研究表明,龙里地区早石炭世杜内期丰源层铝土矿的含矿岩系形成环境为海陆交互相,由北至南依次为发育陆相、古喀斯特岩溶洼地相和海相,古喀斯特岩溶洼相为丰源层铝土矿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沉积就位场所。  相似文献   

13.
In the Longli area of Guizhou,the Early Carboniferous Tournaisian “Fengyuan layer” bauxite wa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geological boreholes,measured profiles and exploration geological point data in study area,the thickness of the aluminous rock series and the ore was calculated. The data of volume thickness,ore grade,and Al/Si ratio were used by Surfer8.0 mapping software and the method of microgeomorphology mapping to restore the paleogeomorphology of the Early Carboniferous Tournaisian aluminous rock series. Two paleokarst depressions were found in this area. Fengyuan layer bauxite was produced in paleokarst depressions along the Shuichang-Bimeng-Caoyuan-Gaopo area. Further research on microgeomorphology shows that the high-grade clastic and bean oolitic bauxite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paleokarst depressions,while the low-grade dense bauxite is distributed in the center and margin. The paleogeographic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formation environment of bauxite aluminous rock series in the Fengyuan strata of the Early Carboniferous Tournaisian is a continent-marine transitional facies,including continental facies,paleokarst depression facies and marine facies from north to south. The karst bottomland provides a favorable depositional site for the formation of Fengyuan layer bauxite.  相似文献   

14.
陕西已知铝土矿主要分布于陕西北部的府谷县、韩城市、铜川市、白水县一带,含矿地层为上石炭统本溪组含铁铝质页岩建造。已知矿体的形态、规模严格受奥陶纪—石炭纪之间的侵蚀间断面控制,属于古风化壳沉积型铝土矿。查明奥陶纪—石炭纪之间的侵蚀间断面形态及分布特征,对寻找深部铝土矿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于蕾 《地质与勘探》2012,48(3):518-525
[摘 要] 大铁一水硬铝石沉积型铝土矿床是云南省丘北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中型铝土矿床,在滇 东南地区具有代表性。本文系统地研究了该矿床的地质特征,总结了其成矿规律与找矿标志,探讨了成 矿作用过程。研究表明,大铁铝土矿床含矿岩系为上二叠统吴家坪阶下段,其不整合于上石炭统威宁组 或中-上二叠统峨眉山组之上,为一套海陆交互相以铝质、铁质和粘土质为主的碎屑岩系。矿体赋存于 含矿岩系的中部,矿石类型主要以碎屑状铝土矿为主,其次为鲕状、致密状、半粗糙状铝土矿。铝土矿床 形成于水动力条件相对微弱动荡的低能海岸环境中,潮下带为成矿有利相带,经历了古风化壳发育阶 段、沉积-成岩阶段及表生阶段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黄河北地区广泛发育各种沉积体系,通过对其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的分析发现黄河北地区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海相、陆相和过渡相环境均有发育。该地区存在的主要沉积体系类型是潮坪沉积体系、障壁-潟湖沉积体系、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河流-湖泊沉积体系。研究发现:本区石炭-二叠系储层烃源岩发育有意义的三个沉积演化阶段分别是本溪期、太原期、山西期;黄河北地区属鲁西地区一部分,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发育砂岩、泥质岩、碳酸盐岩、岩浆岩和可燃性有机岩(煤),是重要的烃源岩;黄河北煤田含煤地层含煤14层,其中1~5层煤赋存于山西组,6~14层煤赋存于太原组,就可采煤层的层数来说,存在“东多西少”的特点;在含煤地层剖面上的分布特点是“上薄下厚”,主要富煤带则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泥页岩主要发育在石炭-二叠系太原组和山西组,泥页岩层厚度在横向上有一定的规律性,由北向南泥页岩层厚度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南部济西矿区和长清矿区,西北部伦镇矿区、李屯矿区厚度发育较好,多在90m以上。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新安县郁山铝土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瑞申 《地质与勘探》2012,48(3):479-486
[摘 要] 郁山铝土矿矿床是豫西典型的隐伏铝土矿床,本文以西郁山矿段为主较系统阐述了矿床 地质、矿体和矿石特征等。矿体赋存于本溪组铁铝质泥岩建造中下覆马家沟组岩溶特征控制矿体的形 态,矿体深部延伸受架子沟背斜及断层控制,其上覆地层控制矿体的埋深。矿体厚度空间变化大,A/ S 与含铝岩系厚度及矿体厚度相关性很小。矿石以鲕粒和泥晶结构为主,少部分具有“砾中鲕冶结构,显示 矿床形成过程中的风化与搬运的复合过程。矿石主要含铝矿物是一水硬铝石(42%~88%),其次是粘 土矿物(高岭石和伊利石);黄铁矿、菱铁矿较普遍分布于下部矿石中,显示矿石形成于还原性沉积洼地 中。铝土矿共伴生有益矿产和元素价值大。本文对进一步研究河南省隐伏铝土矿床有较重要参考意 义。  相似文献   

18.
河南大冶铝土矿区晚石炭世早期处于古岛高地之间的滨岸潟湖沉积环境。中奥陶统以后,经历了160Ma风化剥蚀,在碳酸盐岩的侵蚀面上发育了钙红土铁、铝、硅风化壳。晚石炭世本溪期,海侵作用使矿区所在区域变为滨岸潟湖沉积环境,沉积相出现滨湖相、浅滩相、浅湖相、浅海相、滨岸沼泽相等5种;晚石炭世晚期形成海陆交互相的复理石沉积建造,将早期形成的铝土矿完整保存下来。今后铝土矿的找矿工作应重点放在浅滩-浅湖岩相带、含铝岩系相序发育相对完全的地段、含铝岩系厚度大且稳定的区段,并注意含铝岩系的表生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19.
泥质岩有机质的赋存状态及其对泥质岩封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荧光显微镜法,首次对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泥质岩中有机质的赋存状态进行了研究。下第三系泥质岩有机质的赋存状态可划分为顺层富集型、分散型和局部富集型等三种类型。有机质呈顺层富集型分布的泥质岩,其有机质丰度大多较高,主要沉积于半深湖-深湖相中。有机质呈分散型分布的泥质岩,其有机质丰度变化范围较大,大多形成在河流-三角洲相、滨-浅湖相或浊流沉积中。结合部分揭示泥质岩封盖能力的定量分析数据,下第三系泥质岩可概括出以下三种不同的组合特点:①泥质岩中有机质丰度高且有机质呈顺层富集型状态赋存时,泥质岩封盖能力差;② 泥质岩有机质丰度高且有机质呈分散型状态赋存时,泥质岩具有一定的封盖能力;③ 泥质岩有机质丰度低且有机质呈分散型状态赋存时,泥质岩封盖能力较好,因此,泥质岩中有机质的赋存状态对泥质岩的封盖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研究评价泥质岩对油气藏的封盖能力时可作为重要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