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述了《湖南省旅游地图集》的设计原则,开本、比例尺和投影的设计,内容结构与编排体系的设计,地理底图、普通图组和专题图组的设计与编制,色彩、图面配置、装帧以及技术路线等方面的设计原理、方法和过程。  相似文献   

2.
太行山是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经历了长期而复杂的地质构造作用,形成了种类多样的地质遗迹,兼具美学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意义,造就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地质旅游资源。本文通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开展细致的野外调查,对太行山地区的地质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归纳,重点分析了太行山岩石地貌景观资源、构造地貌景观资源、水体景观资源和古生物地质景观资源的特征和成因。此外,针对太行山现有的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情况综合分析,科学指导区域旅游开发,保护地质遗迹,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遗迹旅游资源分类及特色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汶川地震造就了大量地震遗迹景观, 成为了地震科学研究及旅游开发活动的重要资源基础。对地震遗迹景观分类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广义与狭义视角并存, 两分法与一分法并现。充分考虑地震遗迹旅游资源成因及景观特征, 强调地震活动对地震遗迹旅游资源成景过程的影响及响应, 将其分为2个景观型, 4个景观域、6个景观段、13个景观元及若干典型地震遗迹景观; 重点介绍了北川县城地震遗址、都汶公路百花大桥、都江堰虹口深溪沟地表破裂、北川县唐家山堰塞湖、北川县城城西滑坡遗迹等典型地震遗迹旅游资源; 提炼出“国际意义的地质科学研究对象、全球吸引力的典型地震遗迹、国际品质的地震遗迹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世界级震撼力的地震灾难性事件”四大特色。研究结论有利于地震遗迹旅游资源的保护及震区旅游恢复重建, 为高烈度山区地震专项旅游产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从地学的角度研究关中地区旅游景观不难发现:关中地区山水景观具有深刻的地学成因内涵,古遗址景观具有不深刻的环境地学内涵;古建筑的选址和布局充分表现出古代中国人民对地学环境的深刻理解和适度的把握与利用,古遗址与古建筑的表层“风水模式”具有深刻的地学内涵,而赋予一定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自然旅游资源的成因分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甄习春 《河南地质》2000,18(3):236-240
本文较系统地阐述了河南省主要自然旅游资源的类型,依据其成因可划分为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及大气圈旅游资源共12类,22个景观类型。  相似文献   

6.
黄龙牟尼沟景区旅游资源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牟尼沟景区为世界自然遗产黄龙景区的重要组成部份。区内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景观品位高,且交通可达性较强,能满足游客旅游行为的较高层次需求。本文将其划分为6个基本类型,并进行了重点景观特征描述,为景区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与保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长白山锦江峡谷景观成因及旅游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立新 《地质论评》1999,45(7):278-281
本文通过对岩石和地质构造分析,论述了长白山锦江峡谷景观成因。同时阐述了长白山火山西坡具有科考、观赏价值很高的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8.
王明伟 《云南地质》1992,11(1):94-96
(一)前言旅游业有“无烟工业”之美誉,其赖以发展的基础主要是旅游资源和旅游者。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旅游地学资源占据着最为显赫的地位,它是地质营力的杰作。旅游地学资源的分类和评价研究,直接关系到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以及旅游业综合效益的提高。 (二)旅游地学资源的分类就成因属性而言,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复合景观三大类型。自然景观系指纯自然条件及其作用的产物,如江河湖海、高山峡谷、冰峰雪岭、火山地热、石林溶洞、  相似文献   

9.
黄万堂 《甘肃地质》2002,11(2):93-96,86
兰州市及其周边地区地学旅游资源丰富 ,根据其形态特征、自然属性及成因 ,可分为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地质遗迹等几类。加强地学科普宣传 ,发展地学科普旅游 ,不仅可以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打造地球科学文化 ,还可宣传兰州 ,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锥状喀斯特区溶洞景观特征及其旅游资源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杨明德  祝安 《中国岩溶》2004,23(2):101-106
锥状喀斯特是湿热带地区重要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类型和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发育在锥状喀斯特地区的溶洞既是锥状喀斯特地貌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旅游不可替代的景观资源。本文从这一认识出发,首先揭示了锥状喀斯特及溶洞发育的四大特征: ( 1)溶洞成因类型多样; ( 2)是深、长、大洞的主要发育区;( 3)不同锥状喀斯特发育阶段,洞穴类型组合不同; ( 4)能形成溶蚀、沉积形态丰富、造型奇特、美学价值很高的溶洞景观集群。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旅游价值评价,指出在旅游开发中具有三大资源优势: ( 1)洞穴资源具有多功能性(科研、探险、观光旅游、生态旅游、医疗等)。( 2)构成独特的高品位峰林— 溶洞(地面、地下)综合景观类型。( 3)景观资源的高度互补性可提高旅游景观内涵的丰度和旅游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喀斯特洞穴旅游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喀斯特洞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洞穴景观形成机理、洞穴景观旅游价值评价、旅游洞穴类型划分、旅游活动对喀斯特洞穴环境影响、喀斯特洞穴景观保护等方面,并主要取得了几个重要认识: ( 1)喀斯特洞穴的发育以溶蚀作用为基础,但也存在着机械侵蚀、生物侵蚀、空气与气蚀以及各种沉积作用。( 2)按照洞穴成因,洞穴可分为渗流带洞穴、地下水位洞穴、潜流带洞穴和深潜流带洞穴,以及一些特殊成因的洞穴。( 3)对喀斯特洞穴旅游价值的评价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性评价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区位、知名度、规模、景观的丰度、价值和功能、容量等; 定量评价则多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模型。( 4)旅游活动对洞内环境有很大的影响,洞穴温度、CO2 含量与客流量呈正相关关系; 灯光植物滋生主要源自洞穴灯光照明、游客带进的孢子及细菌。( 5)实行游客分批进入制,将有利于保护洞穴环境和保育洞穴景观。( 6)实行区域旅游组合开发、增加喀斯特洞穴型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加大景区保护力度与市场营销力度、加强从业人员培训等,可延长喀斯特洞穴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已有研究大多从地学和旅游学的角度入手,且偏重于开发和评价方面。今后,应加强现代技术在洞穴旅游开发中的应用、洞穴旅游的管理、洞穴医疗旅游、洞穴旅游环境容量量测、洞穴旅游形象塑造和洞穴旅游开发时序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地质旅游因以地质考察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而达到追求返璞归真与休闲猎奇的目的。本文重点介绍了西昌锦屏地区的几处自然景点和地质旅游路线。该地区的自然、地质景观极具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水存在的状态,水文地质条件、成因、河床岩性、瀑面形态、纵剖面形态、色彩、组合特点等八个方面对瀑布进行了分类,进而阐明了瀑布景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4.
四川华蓥山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及其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蓥山地质公园不仅地质遗迹景观特色鲜明,而且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也极为丰富,从而构成了类型多样、优势突出的旅游资源组合。针对地质公园的开发,提出了从生态旅游角度对旅游产品创新,并就地质公园的旅游市场定位和旅游商品开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天门山旅游区是张家界国家地质公园的四大核心景区之一,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多彩。文章从地质旅游的角度,归纳了天门山地质遗迹景观特色,分析了其地质遗迹景观旅游开发优势,提出了其地质遗迹景观旅游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亚丁国家自然保护区以地质景观为主体的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近年来已逐渐成为国内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但其丰富的地质遗迹与地质景观的科学价值和特殊的旅游开发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根据区内地质遗迹与地质景观的特征,分析了地质遗迹与地质景观在亚丁旅游开发中的地位,并对其发展潜力进行了浅评。  相似文献   

17.
孟囤河位于四川理县上孟乡境内,其独特的地质构造背景和自然环境,铸就了丰富的景观资源.近年来,笔者参加了<理县孟囤河自然生态旅游区景观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规划>项目,对其景观资源的分布、特征、成因、组合方式进行了系统的野外调查,划分出2大类、6亚类、16小类.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初步评价,并从旅游项目产品、旅游线路、解说系统、形象策划等方面提出了开发利用规划.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的地学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可划分为岩石圈旅游资源等4个大类、地质旅游资源等11个基本类型、地层旅游景观等18种景观和黔江县上白垩统正阳组剖面等107个景区(景点)。它们具有类型齐全、分布广泛、岩溶精品和森林独特的特点。从加强岩溶旅游资源调查等6个方面入手,就可提高对它们的开发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19.
贵州旅游地学资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沛 《贵州地质》2000,17(3):213-217
根据贵州特点,将贵州旅游源分为9大类:地学景观类,地学遗迹类,水文景观类,运动、疗养、休闲、度假类,天象景观类,生物景观类,人文景观类,民族风性类和土特产品类。为合理开发和保护贵州旅游资源,作者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贵州高原喀斯特景观及其旅游形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兴中 《贵州地质》2002,19(2):103-108
本文通过贵州喀斯特旅游景观类型、特点及优势分析,提出高原、峡谷、峰林、峰丛、瀑布、溶洞是贵州最有代表性的喀斯特景观,它们在空间结上层次丰富的组合,即构成贵州高原绚丽多姿的喀斯特旅游形象,从而展示出贵州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的巨大潜力和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