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北长阳上泥盆统黄家磴组叶肢介和孢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淑文  高联达 《地球学报》1985,7(1):113-127
鄂西地区泥盆纪地层分布广泛,剖面完好,化石丰富,是我国晚泥盆世早期黄家磴阶建阶地区。 泥盆纪叶肢介化石在国外有少数报道,在我国除晚泥盆世晚期有报导外,晚泥盆世早期至今没有发现和报导。因此,鄂西地区上泥盆统下部黄家磴组叶肢介化石的首次发现,不仅对于研究叶肢介的演化。地层时代和地理分布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丰富黄家磴组生物内容也是重要的。 黄家磴组化石孢子十分丰富,计30余属,70余种、由于篇幅所限,仅部分予以报道,特别有意义的是在叶肢介化石同一标本所发现的孢子,对于沉积环境、动植物群之间的关系等研究提供了线索,并且增添了新内容。  相似文献   

2.
在建始三道岩泥盆纪写经寺组下部分发现Pseudozaphrentis difficile Sun等珊瑚化石群,并据其组合特征提出原定为晚泥盆世晚期的写经寺组下部的晚泥盆世早期,可与欧洲的弗拉斯阶段对比。据珊瑚化石古生态特征探讨了形成环境,并对其进行了描述和图示。  相似文献   

3.
鄂西是中国沉积型高磷赤铁矿的重要产区,含矿岩系为上泥盆统黄家蹬组和写经寺组,前者主体为近滨亚相沉积,后者为较平坦的远滨带.铁矿化受含矿沉积盆地和岩相古地理环境控制,矿化主要赋存于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中.含矿建造层序构成了沉积旋回,与海进-海退相呼应.中泥盆世盆地下陷接受沉积;晚泥盆世下陷加速,在晚泥盆世晚期海水最深.之后盆...  相似文献   

4.
秭归周坪乡怀抱石剖面中泥盆统云台观组产吉维特期的植物化石,化石层离顶界仅3.5m;上泥盆统黄家磴组产弗拉斯期的标准分子,含化石的地层离其底界1.3m;另外,长阳榔坪乡三串岭剖面黄家磴组底部有一层鲕状赤铁矿,其上的泥岩中产腕足类Lingula sp.及上泥盆统的叶肢介化石。根据植物化石垂直分布特征,长江三峡中、上泥盆统的界线应划在Protolepidodendron scharyanum-Barra  相似文献   

5.
贵州东北部下-中志留统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建强  李志明 《地球科学》1997,22(6):559-564
贵州东北部下、中志留统(Llandovery-Wenlock统下部,439~427Ma)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OS1—OS6),其平均延限约为2Ma.OS1由龙马溪组和香树园组构成.雷家屯组包括两个三级层序.OS4由马脚冲组和溶溪组构成.秀山组和回星哨组构成OS5和OS6层序.OS1为I型层序,其余为Ⅱ型层序.三级层序均发育TST和HST,而缺乏LST和SMST.层序的发育与全球海平面变化有密切关系.加里东运动造成的扬子地台持续上升对二级层序的组成具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华南上泥盆统和下石炭统层序地层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训练  李世隆  王约 《地球学报》1997,18(1):98-105
本文把华南法门阶上部和杜内阶分为4个层序,自下而上依次命名为SQ0、SQ1、SQ2和SQ3。其中SQ0属斯图年阶(Strunian)(泥盆系最顶部),其余3个层序归杜内阶。这4个层序可以与欧美等地同期的层序进行对比,表明当时的海平面升降变化及其由此而产生的沉积层序具有全球的一致性。层序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事件地层学综合研究表明,华南浅海相区与Siphonodelapraesulcata-S.sulcata界线一致的泥盆-石炭系界线不仅高于Cystophrentis带顶界,而且还应高于引起Cystophrentis绝灭的海退事件层的顶界。因此建议以Cystophrentis-Pseudouralina间隔带中最明显的一个海进面,即SQ1的海进体系域的底界作为华南浅海相区泥盆-石炭系界线。这条界线与泥盆-石炭纪之交海退事件层的顶界正好一致,大致相当于Pseudouralina组合带底部。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峡地区早古生代多重地层划分与海平面升降事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黄陵穹隆周缘早古生代各纪地层典型剖面的再研究。重新厘定区内若干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单位及其界线标志。根据层序界面的识别,结合沉积相和生物群特点分析,指出长江三峡地区早古生代时期大致可识别出3个中层序(SME1,SME2和SME3),6个层序组(SSA1,SSA2,SSA3,SSA4,SSA5和SSA6)和21个层序或T-R旋回(海进-海退旋回)此外,基于华南板块早古生代生物古地理演变特征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以海蚀面(下界)与沟蚀面或陆蚀面(上界)所限之滨相地层厘定为海退体系域(FSST)为依据,建立以海退体系域之上的沟蚀面为底界所构成的Ⅲ型层序边界面类型,即区别于I型层序,又不同于Ⅱ型层序,并能更客观地反映桂中北泥盆纪沉积盆地露头层序地层特征。这一露头层序地层模型研究的关键在于识别与判断层序中一些具特殊成因意义的界面,这些界面包括陆蚀面、海蚀面、沟蚀面、暴露面等;其次是研究露头剖面相序,不同的沉积体  相似文献   

9.
华北地区下古生界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结合生物地层学,在古地理格局演化和海平面变化分析的基础上,对华北地区下古生界进行沉积相划分和层序地层研究,将下古生界划分为两个超层序和12个三级层序.各层序主要或基本由海侵体系域及高水位体系域组成.两个超层序最底部的层序为Ⅰ型层序,其顶底界面为Ⅰ类层序界面(SB1),其余的层序均为Ⅱ型层序,其顶底界面为Ⅱ类层序界面(SB2)边界  相似文献   

10.
扬子西缘龙门山山前带泥盆纪发育一套碳酸盐与陆源碎屑混合的沉积体系,这套混积沉积体系中可识别出2 个层序组、8 个混积层序。研究表明, S S2 层序组的各层序( S4 ~ S7) 混积作用主要产生于 T S T 中, S S3 层序组的各层序( S8 ~ S11) 混积作用则集中于 S M T/ L S T 及早期 T S T, H S T 普遍不发育混积作用;从 S S2 到 S S3 ,混积类型由泥质陆棚背景的混积Ⅰ型向砂灰质混积Ⅱ型转变,混积作用从间断和原地混合到相的混合变化; S S2 各层序具有持续缓慢海侵—相对快速海退特点,总体表现出较长期的构造活跃—较短期稳定样式, S S3 各层序则具相对快速海侵—持续缓慢海退结构,总体构造活跃样式为四个活跃—稳定叠加的跳跃式。  相似文献   

11.
鄂西地区大埔组与黄龙组相伴出现,主要由白云岩,钙质白云岩组成,其下伏地层的层位从总体看,南新北老。南部松滋刘家场锈水沟和长阳榔坪三串岭与下伏的和州连续沉积;往北大埔组分别超覆于下石炭统高骊山组,上泥盆统写经寺组,黄家磴组之上,至秭旭新滩则与中泥盆统云台观组呈行不整合接触,根据大埔组含Kueichowporasetamaiensis及其与和州组连续沉积,与上覆黄龙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推测,大埔组的时代  相似文献   

12.
李文辉 《广东地质》2000,15(4):49-54
通过1:50000区域地质调查,将蕉(岭)-梅(州)地区晚古生代岩石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才虎头组,大湖组、忠信组、大埔组、黄龙组、船山组、栖霞组、孤峰组、童子岩组、翠屏山组大隆组,根据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基本层序特征差异,岩相变化及顶底界面几何特征等,将该区晚古生代沉积划分为不同的沉积体系域-2个低水位体系域(LST)、5个海侵体系域(TST)、1个饥饿段(SS)、2个最大海泛期沉积(MFS)、3个水位体系域(HST)和1个陆边缘体系域(SMST),各沉积体系域的基本特征表明,该区于晚古生代期间反复经历了多次海进一海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根据地震反射特征,万安盆地地震剖面由上而下识别出T1、T2、T3、T3^1、T4、T5、Tg共7个地震反射界面。结合区域地层与钻井剖面资料,以T3、T5为界,由上而下将盆地的新生代沉积层序划分为I、Ⅱ、Ⅲ三个超层序。超层序Ⅲ由F(T5-Tg)层序组构成,为盆地初始发育阶段扭张构造应力产生的地堑内形成的层序,分布局限,其体系域展布特征不明。超层序Ⅱ由D(T3-T4),E(T4-T5)两个层序组组成,  相似文献   

14.
华北地区下古生界沉相和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征  何镜宇 《地球科学》1997,22(3):293-299
运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结合生物地怪学,在古地理格局演化和海平面变化分析的基础上,对华北地区下古生界进行沉积相划分层序地层研究,将下古生界划分为两个超层序和12个三级层序,各层序主要或基本由海侵体系域及高水位体系域组成,两个超层序最底中的序为I型层序,其顶底界面为I类层序界面(SB1),其余的层序均为型层序,其顶底面为Ⅱ类层序界面(SB2)边界。  相似文献   

15.
综合分析表明,东营凹陷西部沙河街组三段上部白云岩属下第三系SQⅡ层序、PR-AC准层序组,沙三段上部2号准层序是高水位体系域的产物。组成准层序的三个岩层组分别具有“3、2、1”的电性特征,区内分布稳定并且可以对比追踪。  相似文献   

16.
四川龙门山中段泥盆纪层序地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龙门山中段白石-苟家地区泥盆纪地层十分发育,根据多条剖面的岩石特征,基本层序,生态环境等所反映的相对海平面变化规律,将区内以泥盆纪为主的沉积地层划分为九个层序,并归之于4个层序组,详细分析了每个层序各体系域的特征并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区内泥盆系总体为一套向上弯浅的沉积层序,埃姆斯早期存在深水盆地环境,中泥盆世早期盆地呈西深东浅的沉积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7.
川黔湘交境寒武纪二级层序的划分及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徐世球 《地球科学》1997,22(5):466-470
根据时限、造山幕和水深变化,将研究区寒武纪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即早世中层序Ⅱ1,中世和晚世为正层序组Ⅱ2和Ⅱ3,它们都肯SB1型底界面,二级层序与二级海平面变化对应,从不同块体二级海平面变化比较可看出扬子 块与华北板块、北美板板块极不相同,反映它们之间的距离较大;而与塔里木地块非常一致,说明两者的距离极近,这些异同与三叶虫生物地理分区吻合。  相似文献   

18.
以泌阳断陷双河-赵四地区下第三系核三上段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为例,建立了断陆湖盆陡坡带陆相层序地层学模式:①陆相层序及其体系域界面模式;②体系域模式;③陆相层序地层模式。其中,陆相层序地层模式包括岩相格架模式及年代框架模式两个内容。研究结果显示,断陷湖盆陡坡带可识别出Ⅰ型和Ⅱ型两类陆相层序;一个完整的Ⅰ型陆相层序从下往上发育LST、TST、HST及RST四个体系域,共五个界面,除顶、底界面归属层序界面之外,其它三个界面皆为体系域界面;而Ⅱ型陆相层序缺失LST。无论何种体系域,其沉积体的几何形状均为模状体,且各体系域的沉积相横向配置呈现规律性变化。陆相层序地层等时框架模式清晰地显示了研究区下第三系核三上段的沉积充填史及其沉积层序时空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19.
沉积层序列的沉积体系域划分和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可用于油气生储盖层空间配置关系的研究分析,湘鄂赣地区不同类型的二叠纪盆地区可划分11个沉积层序,包括下二叠统栖霞组(层序S1-S3)和茅口组(S4-S6)以及上二叠统吴家坪组或龙潭组(S7-S9)和长兴组(S10,S11),每一层序又可划分出二三个HST,TST,LST或SMST沉积体系域,根据编制的部分层序沉积体系域岩相古地理图,结合各体系域的  相似文献   

20.
鄂西松滋、宜都早石炭世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涛 《地质论评》1965,23(3):163-170
一、引言鄂西地层自1923年经李四光在三峡地区研究之后,逐步奠定了基础。1951年杨敬之、穆恩之又在长阳、宜都一带发现了晚泥盆世地层,当时杨、穆在分析他们列举的上泥盆统剖面时,曾怀疑有下石炭统存在,由于没有化石材料,他们将中石炭统黄龙群灰岩之下,中泥盆统(?)云台观群石英砂岩之上的一套地层统列为上泥盆统,命名为写经寺组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