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以往的地震构造研究中,注重了那些继承活动的断裂带.但在与现今区域地质环境和应力场性质基本保持一致的最近构造阶段,还有正在产生的新断裂带,即新生断裂带.我国华北和西南地区由地震活动揭示出的北东向唐山-河间-磁县和北西向腾冲-耿马-澜沧两条地震带,对应的正是新生断裂带.为示区别,称其为新生地震构造带.以这两条地震构造带为例,从地震活动和地质构造方面论证它们的存在,初步分析它们的特征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丰江水库诱发地震的构造条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地质考察的基础上,采用数学模拟方法,重演了本区的地震序列,论证了诱发地震的构造条件。指出,新丰江水库有两组发震构造,它们的活动强度和时间有所不同。诱发地震的发震构造与水库蓄水前构造地震的发震构造属于相同构造体系,唯发震部位更逼近水库。文章还指出,库基弹性变形引起的附加引张应变使部分地区的活动断裂更易于错动。水库荷载还使地震在剖面上有浅层和深层之分。它们的频度与水库水位有不同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华南沿海主要活动断裂带的比较构造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南沿海地区,发育3组不同方向的断裂构造。以北东~北北东向的断裂规模最大,地表迹象最明显;以北东东~东西向断裂切割最深,发育历史最长;而以北西~北西西向断裂的新生性和近期活动性最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上述3组断裂构造的特征,在宏观表征和显微构造特点方面都有表现,说明各组断裂都有各自类同的形成、发育过程,并受控于类似的构造力源,它们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壳运动的演变史  相似文献   

4.
从帕米尔到贝加尔、从川滇到华北,是亚洲大陆上两条大规模的地震活动带,它们是大陆内部的应力集中带。内陆大地震的发震构造,按其成因、形成时期和作用方式等特征,可划分为三类,即:岩石圈块体重新活动的古缝合线构造断层,块体边缘后期形成的俯冲带或冲断层,和块体边缘的横走滑断层。第四纪活动隆起构造将导致“新生”破裂。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模式识别方法,判定浙江省及其邻区的5.0级和5.5级地震的潜在震源区,并研究了它们的发震背景特征,同时与强震区的地震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两种地区的发震背景在地质构造和深部构造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还指出了未来有可能发生5.0级地震的地区。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模式识别方法,判定浙江省及其邻区的5.0级和5.5级地震的潜在震源区,并研究了它们的发震背景特征,同时与强震区的地震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两种地区的发震背景在地质构造和深部构造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还指出了未来有可能发生5.0级地震的地区。  相似文献   

7.
唐山-河间-磁县新生地震构造带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杰  牛娈芳 《地震地质》1996,18(3):193-198
地震构造研究往往注重那些形成历史长且规模较大的活动断裂带。实际上还存在一种与现代地质环境和区域应力状态基本保持一致的最近构造阶段新发育的断裂带,即新生断裂带。地震活动与这两种构造带关系密切。根据地震和地质构造等资料分析认为,唐山-河间-磁县地震带是一条晚第三纪开始发育的新生地震构造带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数据系统的对比,本文从整体上分析了中、上扬子区块各地质单元在晚中生代、新生带抬升冷却特征,并初步构建了区域上中-新生代构造活动与内陆变形的时空关系.它们的构造活动在空间上具有分区性和连续性特征,在时间上具有幕式性特征.空间上的分区性与连续性主要表现在各地质单元隆升特征的差异性,即中扬子北缘江汉盆地、黄陵隆起最早开始冷却到大巴山逆冲带、米仓山-汉南隆起晚侏罗世自北(东)向南(西)的隆升与江南-雪峰山隆起、湘鄂西褶皱带、川东褶皱带及川东北地区自南东向北西依次递进逆冲褶皱变形的差异;构造活动时间上的幕式特征主要表现在阶段性的快速冷却及其相间的缓慢冷却过程.中、上扬子北缘大巴山逆冲带、米仓山-汉南隆起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从北(东)向南(西)逐渐变小,它们在晚中生代、新生代处于秦岭-大别造山带向扬子地块逆冲挤压变形的动力学背景;而湘鄂西褶皱带、川东褶皱带及川东北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自南东向北西方向减小的趋势主要受控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挤压效应.中、上扬子喜山晚期的快速冷却主要是青藏高原隆升及其向东与南东方向构造逃逸挤压作用及亚洲季风等气候变化的响应.磷灰石裂变径迹的系统分析为中、上扬子递进扩展构造变形提供了年代学约束.  相似文献   

9.
唐山-河间-磁县新生地震构造带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构造研究往往注重那些形成历史长且规模较大的活动断裂带。实际上还存在一种与现代地质环境和区域应力状态基本保持一致的最近构造阶段新发育的断裂带,即新生断裂带。地震活动与这两种构造带关系密切。根据地震和地质构造等资料分析认为,唐山-河间-磁县地震带是一条晚第三纪开始发育的新生地震构造带。  相似文献   

10.
大地震与共轭性构造活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讨论的是大陆型浅源大地震的一种构造活动方式。通过对六个大震的分析表明,大震序列具有共轭的双向破裂面。两个方向的破裂面发育程度一般不同。这主要取决于震区介质的不均一性。联系一些大震前的类似现象,指出大震前后共轭性构造活动现象的研究,对主震和强余震的预测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川滇及其邻区强震连续活动的地域图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侧重分析了川滇及共邻区强度连续活动的不同地域分布图象,根据强震间的构造成因联系,将它们分为两种类型,主震-晚期强震和先期强震-后期强震。后一类又可分为两个亚类,由前兆性中强震条带联系的先、后期强震和相关构造带联系的先、后期强震。从整体连续强震活动图象变化特征上反映出强震及其晚期强震活动的可预测性,因而可供强震中期预报参数。  相似文献   

12.
大陆板内震源断层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祥林  罗焕炎 《地震地质》1992,14(3):259-264
基于对大陆板内地震构造的分析,讨论了浅源地震与断层的关系。说明了震源断层概念,从构造环境和震源参数方面分析了大陆板内震源断层的特征。提出了A、B两种震源断层。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构造动力学背景,应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地壳俯冲和大陆碰撞是板块构造理论的核心,而认识大陆碰撞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是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关键.根据俯冲地壳的性质,业已认识到不同类型的板块俯冲带.根据碰撞块体的性质及其衍生岩石的成分,已经认识到大陆碰撞形成了两种类型的造山带.弧陆碰撞造山带既含有古老地壳物质,也含有新生地壳物质,它们在碰撞后阶段的再造就能够产生不同地球化学成分的岩浆岩.而对于两个相对古老大陆之间的碰撞所形成的造山带来说,碰撞后岩浆作用只是俯冲带古老地壳的再造.碰撞造山带在岩石圈拉张作用下发生活化再造,不仅再造作用在构造体制上具有继承性,而且再造产物岩浆岩在地球化学成分上也具有继承性.因此,研究碰撞后体制下的造山带再造,认识大陆碰撞造山带深部物理化学差异、俯冲地壳性质与碰撞后岩浆岩之间的成因联系,建立碰撞后阶段大陆构造演化的基本规律,是构建大陆动力学体系、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在灵山地区北西向的六吉-蕉根坪断裂带上,存在着明显的窗棂脊构造地貌。叙述了该构造地貌的特征、形成时间及年变速率,并据此指出,该断裂具有较高的活动性,其地震危险值得注意。该构造地貌的发现为华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和古地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陈杰  南凌 《内陆地震》1992,6(1):25-38
通过对发生在活动构造挤压区内的Coalinga、El.Asnam、Spitak等地震实例及新疆活动褶皱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活动褶皱的分类、活动褶皱研究的意义、内容、方法及其识别。指出同活动断层相似,活褶皱也有粘滑和蠕滑两种形成机制。年轻而快速增长的活褶皱不仅可能是发生地震的地点,其本身也有可能是连续地震的产物。我们称这些具有粘滑机制的活褶皱为地震褶皱;活动褶皱发育的挤压性构造区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潜在危险。地震褶皱则是地震震源的一种“指示构造”。同时作为古地震标志,地震褶皱及其派生的近地表活动弯滑断层和弯矩断层等次生断层,其同震生长和滑动可以提供下伏发震断层的复发间隔及其活动历史;由于逆断型地震其发震道断层的滑动不仅在平面分布上具有不均匀性,而且在剖面分布上也存在不均匀性,其量从震源深处向地表有渐小趋势。故主要根据对第四纪地表变形的分析来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价的方法。在活动构造挤压区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平衡剖面法乃是识别和定量研究活动逆断层,特别是隐伏断层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长白山近代火山活动与地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述了长白山火山区的构造环境及其构造的活动性,以天池火山为主体的长白山火山区近代喷发的构造的活动,表现有继承与新生的构造双重性和不均衡的脉动性,区内的火山地震与区域性构造地震趋于同步活动。  相似文献   

17.
伊兹米特地震发生的构造环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耳其地震构造具有新生性。东安纳托利亚地震带和北安纳托亚地震带的活动断裂都是晚第三纪以来开始出现、演化和发展的,而土耳其西部地震区的张性断陷盆地出现的时代更晚。土耳其活动构造类型丰富:东部发育压性或压扭性构造;北部为走滑型断裂;西部则是拉张型正断裂;中部为一个构造相对稳定的块体,即安纳托利亚块体。土耳其是研究块体与周缘断裂构造相互关系以及断裂力学相互转换的一个理想场所。北安纳托利亚断裂带是一条典型  相似文献   

18.
鄂西地区4级以上地震呈现一种有规律的南北跳迁现象。文中分析了这种跳迁的特征,指出这与武当、黄陵两个旋卷构造体系的活动有关。多年来,许多学者在研究鄂西地区的地震活动时,常把这一地区划为南北两部分分别进行讨论,却很少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因而对4级以上地震所呈现的一种有规律的南北跳迁现象关注不够。本文旨在搞清这种地震跳迁的特征,并讨论其与构造的关系及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辽东半岛地区广泛发育了多种不同类型的伸展构造,包括伸展断陷盆地(通远堡、本溪和丹东)、拆离断层(大营子)和变质核杂岩(辽南和万福),它们具有宏观一致性但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西部地区,结伴发育了两个共用同一下盘的变质核杂岩—辽南和万福变质核杂岩;中东部地区发育了大营子拆离断层系;东部地区广泛发育了多个伸展断陷盆地.对于伸展构造相关的同构造侵入岩与伸展断陷盆地火山岩的年代学分析揭示出伸展构造总体发育于135~106Ma之间,但是各个伸展构造发育时间有一定的差异.伸展构造具有运动学统一性、几何学上的不对称性和构造-岩浆共同活动性;它们在形成时间上具有差异性与跨越性,区域产状变化与切割深度的不一致性;伸展构造宏观上构成共轭组合,但单个伸展构造却具有不对称性.华北、东北、华南乃至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早白垩世伸展构造与辽东半岛地区伸展构造的发育具有统一的组合规律,可以认为辽东半岛地区伸展构造的发育是东亚早白垩世伸展构造域的缩影.Izanagi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东亚地区岩石圈结构调整、深部流体活动性和壳幔拆离作用是制约东亚地区早白垩世伸展构造发育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大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背景,卫照分析是很重要的。我们解译了鄂尔多斯周围和华北地区的卫星照片。共解译出巨、大、中、小各类线性破裂4737条,发现它们的最新活动表现在:1.继承性:即新的破裂沿袭中生代以前的老断裂活动;2.新生性:部分破裂在第三纪特别是第四纪形成。两种表现在卫片影象上都相当清楚。我们认为这些由卫照识别出最新活动断裂与地震活动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