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去有人在平均环流的分析方面做过大量的工作,然而对于环流变率方面的工作做得比较少。变率分布可以使我们了解哪里年际变化一般较大,哪里变化较小。如果与平均环流结合分析,还可以了解平均系统的相对稳定性。显而易见,变化大的地方对整个环  相似文献   

2.
亚洲地区月平均大气加热场及其年变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利用1961—1970年的平均资料,详细地计算了东亚范围内1—12月大气的辐射收支和热量收支,进而分析其年变特征。主要结果: 1.青藏高原4—9月是热源,其它各月是冷源。高原中西部冷热源的形成及年变化主要决定于地面感热加热的变化。高原东部3—5月热源的形成决定于感热的迅增,6—9月的热源则同时取决于感热和潜热。高原地区热源出现早而强,有二次迅速增强过程,这对6月南支副热带急流的北跳和雨季的爆发有贡献。冬季,高原的冷源对其南边的副热带急流贡献甚小。高原的动力作用对其维持有贡献。 2.高原北边和西边全年的感热和潜热都很小,年变化也很小,所以全年都是冷源。7月伊朗高压是动力性的。 3.高原南侧及东侧的感热很小,潜热强度大且年变化也大。所以其热源及年变化主要决定于降水量的多少及其年变化。印度北部6—9月为热源,其它各月为冷源。孟加拉湾地区热源4月开始,但比高原热源弱,5月增强,6—7月最强,比高原要强7—8倍。但高原加热对南亚雨季开始的贡献大,而孟加拉湾地区的强热源可能是雨季爆发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多年月平均资料分析了5—7月东亚上空月平均环流变化,并计算了月平均大气加热场。发现5—7月高原上大气加热场的出现,低层早于高层,西部早于东部;海、陆上空大气加热场的分布符号相反。 高原附近500毫巴月平均西风环流变化,从5—6只是缓慢的,而6—7月却有一突变;200毫巴相反,西风减弱5—6比6—7月更明显。高原南部500毫巴西风6—7月减弱明显,并变为东风,这可能与高原地区7月加热最强有关。而高层200毫巴西风5—6月的明显减弱,是属于更大范围环流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4.
北半球大气质量的平均月际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杨鉴初 《气象学报》1956,27(1):37-59
本文根据1930-1939年间北半球逐月海平面平均气压图,计算逐月之间南北两半球大气质量的输送,以及北半球海洋区与大陆区之间的大气质量输送。本文获得以下几点主要的认识: (1)每年自1月至7月北半球的大气质量逐渐减少,自7月至1月则逐渐增加,半年增减的总质量约为10.3×10~(18)克,但半年增加与半年减少期中增减的速度并不一致。 (2)5—6月与10—11月两半球之间的大气质量输送最为强烈。 (3)两半球之间的质量输送一般大于北半球海陆区之间的质量输送。 (4)两半球之间的质量输送主要决定于亚欧大陆区逐月间的大气质量变化。 (5)亚洲区与太平洋区月际大气质量变化异常时,对我国月平均温度距平分布及水旱区域分布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陈兴芳  赵汉光 《气象》1982,8(11):21-24
北半球500毫巴月平均环流图是我国最常用的高空资料之一,至今已积累了三十余年资料。我们对三十年来整个北半球的500毫巴月平均环流场进行一些分析,发现在整个半球范围内存在着比较显著的阶段性的长期振动。为了突出长时段的振动以及计算方便起见,我们主要分析每十年的平均环流场的变化。即把三十年的资料分成1951—1960、1961—1970、1971—1980年三个年代,分别作出各月500毫巴每十年的月平均环流图和距平图。首先着重分析1月和7月月平均环流场的变异,其次揭露了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的变异特点,最后指出这种环流场的变异对我国天气气候变化的影响。 一、1月份500毫巴月平均环流场的变异特点 图1a、b、c分别为五十、六十和七十年代的1月份500毫巴高度距平平均图。由图可见,各距平中心位  相似文献   

6.
引论大气和海洋这样复杂的耦合系统相联系的问题,目前还不能给出一套可靠的预报规则,对长期预报更是如此。其中一个介质对另一介质的响应时间还不清楚。尽管对它还缺乏充分的认识,但是在时间为几个月和几个季的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上存在着一定的规则,因此定性地应用这方面的知识,将有助于预报。  相似文献   

7.
8.
本文对各月500百帕北半球平均高度场,分为南北两个纬带进行分解,求得主要的分解系数和谐波参数的统计特征。通过分析,表现南环纬带的流场及其季节变化特点和北环纬带相比有很大的差别,因而认为在实际工作中采用分纬带分解比按半球分解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建模方法和和回归分析方法设计出PC——1500、IBM二种计算机的GM(1,1)和三种回归拟合方程的预测处理系统。然后分别模拟我区八大站的秋季寒露风、春季低温阴雨结束期,春季(2—4月)、汛期(5—9月)的月降水和秋季(10—11月)雨量及南宁的冬季菠萝低温的时间序列的灰色动态(GM)长期预测模型及其回归拟合方程。通过一年的试用,预测的结果是满意的。  相似文献   

10.
11.
12.
蔡重禇  张曼卿 《气象》1983,9(5):11-12
过去我们制作的压温湿变量累积曲线是以逐日四次温湿24小时变量除以4,求得平均6小时变量再累积点绘而成的一种曲线(见《气象》1979年11期)。1980年曾作了基准订正的改进,以后又在计算和制作方法方面作了进一步改进,使其更加简便。经过对1969—1978年连续十年的历史资料分析和近几年  相似文献   

13.
14.
北半球平流层月平均环流的若干基本事实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本文用北半球平流层20年月平均的高度资料分析了北半球平流层30、50和100hPa各层平均高度的时、空分布、年变程、月变程以及平均环流的演变特征。分析指出北半球平流层大气环流由冬到夏表现为:由极地涡旋完全转变为极地高压,高层(30 hPa在4月中完成)比低层(100hPa在6月完成)早一个月以上;由夏到冬反之,由极地高压完全转变成极地涡旋,高层(50hPa在8月中完成)比低层(100hPa在10月完成)也提前一个月以上。把这些基本事实与对流层的环流年变相结合,将有助于长期天气预报。  相似文献   

15.
均生函数模型在长期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泰安市1951~1999年4月份气温资料,应用均生函数建立了气温预测模型,并进行试报和检验。结果表明,均生函数预测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气温的变化趋势,对月气温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6.
李邦宪 《大气科学》1989,13(3):373-377
本文针对多元分析和周期分析各自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新的统计预报方法——逐步回归双重分析方法,它利用逐步回归技术将因子筛选和周期分析有机结合,并反映在同一预报方程中。 本文以金华市5月份降水量长期预报为例,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尝试,表明该方法与多元分析和周期分析比较,其拟合误差与预报误差均较小,预报效果稳定,对长期天气预报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利用泰安市1951~1999年4月份气温资料,应用均生函数建立了气温预测模型,并进行试报和检验.结果表明,均生函数预测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气温的变化趋势,对月气温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8.
应用均生函数建立了市短期气候预测模型,并进行了试报和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哈尔滨市的短期气候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尤其对极值有较好的拟合和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9.
利用气象资料的年际变化这一特点,引用了年际差分量的概念。应用气压的年际差分量,制作长期天气过程预报曲线。  相似文献   

20.
赵四强  王建林 《气象》1988,14(7):42-45
本文用混合多项式展开1951—1984年北半球70—2°N500hPa月平均场,分析了东北地区农作物生育期前期(上一年6—12月、当年1—5月)月平均场展开系数、振幅、位相等谱参数与东北地区玉米、大豆产量的时滞相关,对比分析了丰、歉年超长波振幅、位相的差异,提出了预报东北地区玉米、大豆产量的谱参数模式,指出500hPa月平均场纬带谱参数可以用于农作物产量丰、款年型的定性分析和单产的定量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